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很简单,经历过了第一次被废再复立,太子胤礽明白,康熙帝是再次给他机会。
既然再次给机会,那么他就得跟过去说拜拜,别看他最后跟郑春华在一起的时候,求她把孩子生下来,可是等到郑春华孩子被打掉后,他就变了。
当然,并不是一定得杀郑春华,毕竟郑春华的嫔妃已经被废,但是太子胤礽想通过杀郑春华,从而控制老十三胤祥的目的。
因为经历了第一次被废之后,太子胤礽敏锐的发现,朝中的大臣好像都成了老八胤禩的支持者,甚至老十四胤禵还因为自己的复立而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他觉得原因就在于自己没有控制百官,所以才会听从手下的建议,要拿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作为交换,他得放掉刘八女。
可是现在的刑部是老十三胤祥在管控,要想让老十三胤祥放人,正常手段肯定走不通,毕竟刘八女是钦犯,哪能随便放掉。
于是太子胤礽就利用老十三胤祥的忠诚,让他去干掉郑春华,只要他干掉了郑春华,也就把把柄握在了手中,以此就达到了控制老十三胤祥的目的。
其实自从上次老十胤誐骂老十三胤祥就是太子的一条狗之后,老十三胤祥也在反思,到底该不该继续跟随太子胤礽,要知道太子胤礽从来没有把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当兄弟看待,在他眼中只有利用。
所以不要以为只有太子胤礽聪明,老十三胤祥就是傻子,他当然也不傻,前面听太子胤礽的话弄出了郑春华,回头就把情况汇报了老四胤禛。
因为之前邬思道分析太子胤礽还会被废,所以老四胤禛建议老十三胤祥不要杀郑春华,不仅不要杀她,还得保护她。
当然,理由也很高大尚,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老十三胤祥,万一他杀了郑春华,以后康熙帝追究起来,还可以挡一挡。
同时,老四胤禛也不闲着,又来了个将计就计,把年羹尧派往江夏镇,来了个血洗全门,同时把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信拿到了手中。
老十三胤祥担心太子胤礽会出事,劝老四胤禛把信毁掉,老四胤禛此时已经坚定了要夺嫡的信念,当然不能毁掉信件,这可是扳倒太子的有力武器。
当然,美名其曰还是为了保护老十三胤祥。
只不过后来高福突然被骗,信件的事被老八胤禩知道了,老四胤禛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并去拜了大和尚,最终决定牺牲高福,牺牲老十三胤祥,让老八胤禩跟太子胤礽斗去。
于是结局就注定了,太子胤礽再次被废,老八胤禩也被康熙帝厌恶,老十三胤祥被整整圈禁了十年。
这时候太子胤礽已经被永久圈禁了,郑春华也就失去了作用,眼看着夺嫡越来越激烈,这件事万一被老八胤禩抓到把柄,也是很麻烦,于是王掞到了老四胤禛府上,替他除掉了郑春华。
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原因经过,看懂了吗?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很快复立。复立后,为了彻底清除自己的污点,同时为了捏住十三爷的把柄,太子便让十三爷去杀郑春华。
太子这件事儿办的,非常卑劣。按照十三爷的说法,上不可告天地,下不可告妻子。
十三爷是个侠王,他当然不愿意干这种卑劣之事。因为郑春华既是康熙的妃子——也就是十三爷的母妃,又是太子的情人——也算是十三爷的嫂子,所以他下不了手。
十三爷把此事告诉四爷和邬先生后,邬先生给他出了一个计策:让郑春华假死,然后救她出来。这样既可以给太子交差,又可以不必杀人。
十三爷就这么办了。
其实邬先生还有另一个阴险的目的:留下太子的把柄,以后若是四爷与太子夺嫡,可以当做筹码。
郑春华就这么活了下来,被秘密安顿在十三爷的王府里。
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十三爷也被康熙圈禁了起来。圈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帮助太子杀死郑春华,二是派兵剿灭江夏镇。
这俩事儿,其实都是可以申辩的。第一个事儿,他完全可以交出郑春华;第二个事儿,他完全可以推到年羹尧身上。
但十三爷果然仁义,一声不吭,把这俩事儿都扛了下来。
被圈禁前,十三爷把郑春华托付给了四爷,让四爷好生照顾她。于是,郑春华又被秘密转移到了四爷的王府里。
夺嫡进入关键时刻后,废太子的师傅王掞找到四爷,告诉他一个惊天秘密:郑春华活着的事情,八爷他们都知道,日后必定会被八爷当作对付四爷的筹码。
王掞让四爷杀了郑春华。可是四爷受十三爷所托,面露难色。这时候,王掞主动请缨,要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用话语羞死郑春华。
王掞果然做到了,郑春华羞愧自尽。
如果没有王掞,四爷会杀郑春华吗?以四爷的心性,必然也会杀的。
而十三爷绝对不会杀郑春华。这就是四爷和十三爷的区别。所以四爷能做皇帝,十三爷却做不了。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再次来翻开《雍正王朝》,和大家聊一聊郑春华的故事。当然既然是说电视剧,那么我们就放下正史,好好看剧。
郑春华是康熙的嫔妃,但是她却与太子私通,并被康熙抓了个正着。这件事也成为太子被废的导火索,再加上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陷害谋反。康熙皇帝为了不伸张此事,将朝局稳定,掩盖夺嫡事实,所以只能息事宁人,再加上黄河发大水,贪污受贿案和追缴国库欠款三事,康熙已经对太子失去信心,第一次废掉太子。
太子的小辫儿,十三爷的不忍心后来康熙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废太子胤礽复立。复立后的太子不思进取,反而变本加厉,想要捞到《百官行述》,抓到百官的小辫子。太子自己的小辫子就是郑春华,为了割掉这条小辫子,太子丧心病狂的想要杀掉一心爱他的郑春花。太子把这件事交给了十三爷去办。十三爷侠义无双,暗中将郑春华保护起来。一方面十三爷不忍心,另一方面,十三爷这时候扶植的是四爷胤祯,有这个把柄在手。太子如果顺利登基,那就把郑春华献给太子,如果太子登机不顺,那郑春华正好可以作为四爷整倒太子的把柄。
砸在手里的“祸根”,苦命的权力牺牲品千算万算,没有想到太子第二次被废,十三爷被圈禁,郑春华就成了四爷胤祯保护的对象。十三爷在被圈禁,千叮咛万嘱咐,要四爷照顾好郑春华。其实这时候十三爷已经已是纯粹的侠义之心,要保护起这位苦命的女子。四爷和十三爷感情深厚,自然会答应胤祥。
九子夺嫡,进入“白热化”阶段,康熙大寿“死鹰”事件,八爷胤禩居然狠心想要气死自己的皇阿玛,一心制造大乱,让自己趁乱登基。但是康熙技高一筹,没有追究,朝局依然稳定,对新皇登基有利。佟国维让隆科多“等”,不答应四爷,也不答应八爷,看的是皇上。张廷玉,王掞,邬思道等人大概推测出四爷胤祯登基的机会最大。所以王掞这时候专门找到四爷要他一定要登上皇位。
他向四爷说明,如果不杀郑春华,郑春华迟早要栽带四爷手里,成为四爷的绊脚石,因为保护一个给康熙带绿帽子的罪人,和废太子私通罪犯,这可是这可不是小事。
王掞说“要去羞死是郑春华”其实四爷也是知道这件事的,他何尝又不想亲手杀掉郑春华。但是一方面是十三爷所托,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给自己留下一个这样的污点。所以四爷胤祯相当于默许了王掞的建议。后来王掞见到了郑春华,一番说辞之后,留下一条白绫,郑春华悬梁自尽。王掞也遣散了家人,饮下一杯毒酒,感慨自己这一生“不输不赢”,在四爷面前离去。
文/红雨说历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一个为“情”,一个为“利”
这段戏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小小的一部分,但是以小见大,这段戏反映了太子,雍正,胤祥三人的性格特点,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无德无能无情的太子
太子私通康熙皇帝的妃子郑春华,做下苟且之事,这等丑事丢尽了康熙的脸面,也丢尽了朝廷的脸面。古代礼教森严,太子胤礽与父亲妃子的乱伦之事,足以见太子的无德。
太子复位后,为了铲除郑春华,以免被政治对手利用,打击自己。太子派胤祥去处理此事,结果这件本应该自己秘密处理的事,搞得雍正,八阿哥等许多人都知道,不但没有除掉郑春华,反而被对手八阿哥,隐藏的对手雍正抓住把柄,足以见太子的无能。
太子复位后,想到自己和郑春华做下苟且之事,急忙派人除去郑春华,殊不知郑春华苦苦挣扎,苟且偷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太子,她心里装着太子,足以见太子的无情。
老谋深算的雍正。
当胤祥把这件事告诉雍正,雍正告诉胤祥,此事不可做,其一,太子可能会卸磨杀驴,甚至可能会杀人灭口。其二,如果这件事被八阿哥,或者皇上知道了,那么胤祥也是死路一条,因此这件事胤祥万万不可做。
雍正一眼看穿太子的心思和把戏,足以可见雍正的政治智慧,但是雍正不愿意让胤祥杀郑春华的真正原因,雍正却没有说出来,雍正是想留着郑春华当做一枚棋子,关键时刻把太子拉下马,这件事可以看出雍正心机深,老谋深算。
有情有义的胤祥。
十三阿哥胤祥见到郑春华时,竟然发现郑春华念念不忘太子,她之所以苟且偷生,都是为了太子复位,胤祥被深深感动了,霎那间,胤祥不仅要救郑春华,还要好好保护她。
胤祥从小没了母亲,在宫里受阿哥门,甚至受太监们的气,胤祥小时候受尽委屈,所以看到郑春华,胤祥起了恻隐之心。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充满了阴谋诡计,显示了在权力面前人丑陋的嘴脸,但是胤祥是有情有义的“侠王”,敢作敢当的大丈夫。
所以在杀郑春华事件中,太子的无情无德无能,雍正的心机深,老谋深算,胤祥的有情有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雍正不杀是因为“利”,胤祥不杀是因为“情”!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郑春华是《雍正王朝》塑造的一个带来很大悬念的“小人物”,而在这个小人物的经历上,折射出“夺嫡之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皇子们对郑春华的不同态度来深刻地揭示他们的性格和品性,这是作者设计得很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一。
郑春华是康熙的嫔妃,可是,本来身份珍贵的她却被太子胤礽给欺骗了,骗去了她的爱。爱情的力量让郑春华十分大胆,竟敢与太子私通,而他们的幽会却被康熙给逮住着了。
康熙朝学汉人,非常重视讲仁义忠孝之道,胤礽睡了康熙的嫔妃这让康熙如何忍受得了,太子这样的品德还能继任为君王呢?
当时,十四阿哥和八阿哥正加大火候在告发太子胤礽谋反,处于敏感时期,康熙皇帝的嫔妃与太子私通,康熙被气得咬牙切齿,但他却不敢伸张,这既是为了遮盖皇家的丑事和康熙自己的脸面,同时也是为了朝局稳定,他不想让夺嫡的斗争加剧。可怜的康熙,他贵为皇帝,却十分无奈,只能忍气吞声,装着息事宁人。
此时,黄河发大水没有能治理好,贪污受贿案和追缴国库欠款等也让他焦头烂额,太子胤礽监国时表现得太了无能,而他却把心思放在他父皇的妃子身上,这让康熙对太子已经失去最后的信心和耐心,于是,郑春华私通太子的事促成了康熙第一次废太子。
可是,康熙废了太子不但没有让夺嫡之争平息下来,反而使争斗更激烈了,在讲忠孝、重宗法的康熙朝,废长立幼的后续危害太大,康熙有些拿不定主意,后来他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废太子更有利于让皇室稳定,也对皇权的交替相对更安稳一些,于是,他让百官举荐新太子,其实内心是想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
八爷胤禩太自信了,他没有觉察到康熙想恢复太子之位,于是,他利用自己“八贤王”的影响力,暗中鼓动朝臣支持他,并让跟着他的几位皇子如九爷十爷等跟着吆喝,可是,康熙帝最忌讳就是皇子与朝臣勾结,因为这是对皇权权威性的挑战,结果,八爷胤禩在继位争夺上彻底出局了,废太子胤礽重新复立。
第一废立前,太子胤礽色胆包天,连他父皇的妃子也敢动,结果被废了,而废后又立,这本来该给他带来深刻教训的,可是,胤礽却一点儿也不把心思放在改正错误上,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满脑子想着夺嫡,他想要用绝招来确立继位的权力,比如,他千方百计想拿到任伯安的《百官行述》,以此来胁迫百官。可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他自己却有一个死穴,那就是他与之私通的康熙的嫔妃郑春华。
太子与郑春华(剧照)
胤礽不但权力欲极强、蛇胆包天、死不悔改,而且还丧心病狂、残忍无情,他竟想暗中杀掉他一直深爱着的郑春花,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在胤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太子胤礽既愚蠢又不懂得知人善任,他竟把秘密杀郑春华的任务交给了十三爷,他以为只有十三爷去办他才能绝对放心,可是,他不知道十三爷是正气凛然、侠义无双的坦诚君子,他很厌恶太子的行为,但却又不能违抗储君的旨意,他不办不行,要办又不忍,所以,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暗中将郑春华保护起来。
曾有评论认为十三爷既不忍心杀郑春华,却又想为他所辅助的四爷留下一个能制约太子的把柄。其实,十三爷不忍心杀郑春华是事实,但说十三爷把郑春华当筹码,这是错的,以十三爷的为人,他是绝对不会为了辅佐四爷而陷害无辜的。至于说十三爷是为自己考虑,如果太子顺利登基,就把郑春华献给太子,如果太子登基不顺把郑春华作为四爷整倒太子的把柄,这也把十三爷看得太阴险了,十三爷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心机和恶举。并非所有的皇子都是阴险毒辣和残忍无情的,十三爷就是一个坦荡的君子。
胤礽的所作所为让康熙彻底绝望了,他再也不能拿大清的江山来冒险,不能把皇权交给胤礽,于是,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而十三爷率直地为胤礽说话,康熙乘机把他圈禁起来。其实,康熙圈禁十三爷更大的可能性是为了保护他,十三爷为人坦荡,言行不遮不掩,在夺嫡之争白热化时,康熙不想让十三爷因被利用而卷入太深,所以,以圈禁的方式来保护他。
可是,十三爷被圈禁后,他便无法再保护郑春华,而他又是一个遵守承诺的人,即便是对自己的承诺也是要兑现的,所以,他只能求他关系最好的四爷胤祯来帮着保护郑春华。十三爷对胤禛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务必要保护好郑春华。十三爷以其侠义之心来保护郑春华这位苦命的女子,这或是为了替他的太子哥赎一些罪过。
四爷与十三爷不仅感情深厚,而且四爷需要十三爷原麾下将领的支持,对于十三爷的嘱咐,胤禛是必须做到的。!
雍正(剧照)
可是,康熙的身体越来越差了,九子夺嫡进入真正的“白热化”阶段,康熙大寿时,八爷等竟然胆大包天地制造了“死鹰”事件,想把康熙帝给气死。八爷被踢出夺嫡之局后,他并不死心,他决定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他想利用“死鹰”事件他的皇阿玛气病了,制造混乱,以便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实力趁乱抢位。
然而,八爷低估了康熙,姜还是老的辣,康熙帝胸有韬略,沉稳无比,他想保持朝局的稳定,他不想在皇权交接时引起大清皇室的大乱,更不想让皇族同室操戈、血流成河。
竞争局势中,各有各的打算,老狐狸佟国维把筹码压两边,他自己站在八爷一边,赔进去了,他让隆科多秘密站在四爷一边,并嘱咐他要能“等”,等皇上的最后决断。
廷玉、王掞、邬思道等很有谋略的大臣,推测出四爷胤祯登基的可能性最大,于是,王掞专门找到四爷,暗示皇帝可能选中他,要他一定要登上皇位。
王掞这个老夫子心挺毒,他为四爷出主意,提醒四爷,若是不杀了郑春华,四爷必会因为秘密保护郑春华而酿成大祸。在他看来,郑春华这样一个给康熙带绿帽子,又害了废太子的罪恶女人,就该去死。所以,他说:“要去羞死是郑春华”,认为要是四爷杀了她,也是合理合法的。
王掞(剧照)
从政治斗争的需要看,四爷自从太子被第二次废了之后,就想杀了郑春华,可是,他心里有矛盾,有难处,他受十三爷之托保护郑春华,若是杀了她,便无法向十三爷交代,而且,杀了她还会给自己留下一个污点:无情无义杀了太子所爱的女人。
常常装着念佛的四爷胤祯,是个表面和善而却心机极深的阴险政客,他当然不会对王掞表态,而他的不表态其实就是表态,王掞会意,于是,王掞去见郑春华,说了一大通厉害关系和仁义道理,留下一条白绫,可怜的郑春华被王掞的巧舌给害死了——她悬梁自尽了。王掞也算有点良心,他饮下一杯毒酒,感慨自己一生“不输不赢”,在四爷面前跟着郑春华离开了人世。
四爷胤禛秘密进入了圈禁十三爷的宗人府,他对他的十三弟说:“有一件事你要原谅我,就是你托付给我的那位郑春华,我没有替你看护好啊!”
十三爷胤祥一听就明白了,郑春华这位被太子胤礽害惨了的女人终究还是死了。可是,十三爷此时的表现让胤禛感到很意外,他没有发火,而是端起一碗酒仰起脖子,猛地喝下,他感叹道:“死了好啊!死了总比起我这个人不人鬼不鬼、不死不活的活死人要好得多!”
十三爷胤祥(剧照)
对郑春华的保护充分表现了十三爷的忠肝义胆和极有同情心,而他知道郑春华的死信后在胤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是他对于朝局的失望,对于他的兄弟们为权力斗争而变得毫无人情的绝望,他似乎不想再活下去了,对于有情有义的胤祥来说,活在一个残酷无情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意义呢?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是太子让十三爷杀郑春华,但胤禛和十三爷却未杀,到底是为什么?
和郑春华偷情是太子的一个污点,杀郑春华是为了消除不利于自己地位的一切因素。然而太子看错了老十三,老十三重承诺不假,但他又侠肝义胆,不会不分青红皂白的滥杀无辜,老四就比较有有心机了,他为了自己夺嫡成功要拉拢老十三,那老十三有什么事他也得尽力配合。
太子和郑春华偷情,加上自己不作为,惹怒了康熙,康熙将他废黜。然而如此丑事不可外扬,康熙自然没把太子和郑春华的事公之于众。
后来太子复立,这件事就犹如骨鲠在喉,要知道皇子们各个虎视眈眈,盯着太子的位置,他们拼命在找寻着胤礽的破绽。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在世一天,胤礽的太子之位就始终坐不安稳。所以胤礽必须让郑春华死,在他看来,一个女人不如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力重要。
他自己干这件事风险太大,被人知道了祸事不小。深思熟虑后他把这事交给了老十三。
胤礽觉得老十三之前忠于自己,又讲义气,就算事情败露,也不会把他太子这个主使人供出来。二来老十三特别单纯,单纯的人好骗啊,随便找个借口就能哄得他去杀人。
老十三相比老四和老八确实没什么头脑,但他看透了太子的为人,知道太子要做的事不会那么简单,他给太子来了个阳奉阴违,先稳住对方。老十三缺乏权谋机变,之后便去找老四和邬先生商量对策。
老四和邬先生主张保住郑春华,将来可以揭露太子的险恶用心。老十三同意了,他找到郑春华。本来老十三只想让太子的阴谋诡计破产,然而在听过郑春华的叙述之后,他对这个苦命人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意,一向急公好义的他决定救下郑春华。
老四和老十三的关系比较好,包庇郑春华对自己也有好处,他和邬先生乐于做这事。太子再次被废之后,郑春华已经没用了,留着她是个祸端,迟早被老八他们拿来扳倒老四。
可老十三被圈禁之前万般叮嘱老四,要保全郑春华。老四可用的人本来就少,老十三是个可以信任的伙伴,老四不得不遵从他的意愿。后来太子被废了,郑春华没用了,留着反而是个祸患,雍正为难了,他又不愿意杀,杀了没法面对老十三。
原太子胤礽的老师看出了雍正的难处,他出面要求主动承担杀掉郑春华的脏活,雍正尽管觉得此举不义,为了自己的大事还是允许了。
从郑春华和太子珠胎暗结的那刻起,她的悲剧就注定了,因为这事是不光彩的,太子还身份显赫,不论谁都不会放过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