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孔子曾请教过老子关于周礼的的事。
历史上老子身世迷离,有论者认为老子又叫老聃,是周史官,《左传》说周景王死后,儿子王之朝和悼王丶敬王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王子朝失败后,帶着东周图书逃亡楚国。史官受悼公迫害逃到了鲁国。在鲁昭公七年,孔子十分恭敬拜访大他二十岁的老子,请教周礼。还随他助葬,恰好遇日食。这段历史出自孔子弟子的《曾子问》。
由此可见,孔子一生为人师表,却又好学,曾告诫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从老子处学到周礼精髓,周游列国后,将理论与所见所闻相结合,为删订六经打下了扎实基础。
孔子请教老子,想不到竟成了史纪之会。老子后来被奉为道家创始人,"黄(帝)老(子)之学",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原创者。
而孔子则成就了儒家,在刘邦建立大汉时就尊奉,而后"文景之治"又奉行"无为而治“。中国两大教,孔子和老子就开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独到的领导地位,在华夏文明中佔握了制高点。
孔子在封建社会中成"大成至圣“,秦始皇就开始祭奠过。
老子被道家供为"太上老君"。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因为老子的思想理论比较高深莫测,所以孔子就把老子的思想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进行了加工处理变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进行传播,这就是论语中的大致内容吧,孔子的思想理论相比于老子的道德经来说更加的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间孔子比老子名气更大,至于说孔子继承了多少老子的真传这个就不好说了,因为现在的论语还是他的弟子们写的呢,而他的弟子们又继承了多少老师孔子的思想和境界呢?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记载就是证据!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同源于道,各有千秋。老子出世,孔子入世,都为远古圣人。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关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终其一生难窥一隅。
每一种文化都是社会和人类的一种需求,经过“圣人”、学者不断“提炼”、“提升”、“提纯”凝结而成的。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重点和不一样的阐释。
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他们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呢?
儒家
是根据社会不同阶层的需要,稳固社会框架使之不乱、不倒、不迷,有章可循,有序前行而产生的文化。
他主要是通过人们思想自觉维护上层统治,维持家庭伦理观念来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社会阶层之间结构平衡的一种文化。
释(佛教)
之所以称为“释”是因为释迦摩尼是佛教的传播者。
佛教阐述的主要是通过明心见性而获得智慧成佛的一种文化。
他是告诉人们通过修行找到自性,而大彻大悟达到佛的境界。
道教
以老子《道德经》为总集,发展而来的一种文化 ,阐述道德的内涵,以天地自然的道说明事理,达到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境界。
儒家说道,在儒家经典《大学》第一句就提到了“道”:“大学之道” 。而《中庸》里也是第一句就说了“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他阐述的意思就是循性行动叫作道,依道的行为就是教化。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离开了就不叫道了。
他说明了“人道”,是儒家对人性道理的说明。
而老子《道德经》对道的阐述就更多了,第一句就说了“道”:“道可道 ,非常道。”还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常无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教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说明“道”说了“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阐述“道”的存在是从整个自然,世界万物来说明包括儒家说的人性。
那么什么是“道”呢?根据儒家、道家说的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运行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 ,是宇宙天地万物本性的体现,也可以把他说成是万物走的“道路”,遵循的“道理”。
这说明了儒和道是相通的。
《道德经》上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而被称为天下“奇书”甚至被奉为“天书”的《素书》更是把儒和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张良正是凭借《素书》帮助刘帮获取天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功成名就以后张良又急流勇退遁世而去。
《素书》的第一章原始章开宗明义的说了“道”:“道不可以无始。”又接着把儒家和道家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 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着,人之所得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 ,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道家的道德和儒家的仁义礼结合起来是叫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原来认为道家体现的是遁世、无为、消极的思想。没想到他给儒家结合是行事,维护天下安定最佳方案。
那么佛教是怎么说“道”呢?在佛经里很少有“道”这个字眼,他只是教人不行“邪道”和“外道典籍”。但是传到中国后就有了“得道高僧”这一说法,那么得的什么“道”呢?当然是佛的“道”,明心见性的道理。
第二:佛教和儒家、道教的结合
刚才说了道家和儒家的结合,那么佛教和儒家有什么相通的吗?
当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了,儒家有“五常”:“仁、义、礼、信、智”。而佛教有“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佛教的五戒是佛教四众弟子的基本戒,必须严格奉行。
而道教对应的也有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是后人托称太上老君所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看到了吗?道家的五戒和佛教的五戒是基本一样的,这就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佛和道的五戒对应儒家的五常。
仁则不杀,义则不盗,礼则不邪淫,信则不妄语,智则不酒(酒令智昏)。
圣人们的智慧都是一样的。
第三:善的层次
儒家《大学》里是这样说善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
而佛教《佛说阿弥陀经》直接就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儒家把“善”说成是人修为的最高境界,是人停止在“善”的行为上。
而道家把“善”说成像是水一样的层次像是“道”的存在一样。
佛教是把“善”当做一个修行的标准,通过“善”来积功累德,获取更高修为的一个阶梯来到达明心见性的境界。
孔子得到了老子之道的几成传承?有何见证?
提这个问题,境界很高,老子与孔子我一直就以为老子天高,孔子地厚,我不知天高地厚,却有兴趣于知音。
老子的知音是孔子,孔子与老子放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的大音希声。
孔子得到老子的全部传承。孔子坐三天三夜草席孜孜不倦解释易经,我就更加证实了易经与道德经密不可分。喜欢道德经就喜欢易经。没有道德经,易经根本就读不懂。道德经提供取天下常以无事,易经注解是孔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易经答案。易经是密码,破解易经密码只有道德经。
老子三样宝贝,慈悲故能勇,孔子慈悲,所以为天下人周游列国。俭朴,安下心翻译易经,孔子目光是深远的,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成为万世师表。
我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故圣人旧衣而怀玉。孔子就是传承了老子的道德经,也就生前政治不得志的宿命,死后政治上风光无限。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与孔子在灵魂上可以说同样是一个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