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
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严世藩命令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瞒着胡宗宪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利用马宁远,成功的把延缓改稻为桑政策执行的奏疏送到了朝廷,随后便被嘉靖帝召回京城,那么进京当晚他为什么急于求见严嵩呢?
一、
胡宗宪选择了分洪之后,一举抓获了淳安、建德的知县,还有河道监管太监李玄。同时他也召集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前来商谈上奏疏的事。
胡宗宪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次发大水就是有人刻意毁堤,杨金水还想置身度外,并提出百姓造不造反是你们的事,不是我们宫里人的事,并且提出了两件事来压胡宗宪:
一件是说胡宗宪你可以一山望着一山高,意思是说他两头押宝,另一件则是拿吕公公能跟皇上直接对话来压他。
最后逼得胡宗宪拿出了杀手锏,马宁远本人以及马宁远的供状!
其实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三个人签字,以达到延缓执行改稻为桑政策的执行,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后来的淳安知县海瑞有明显的区别:
胡宗宪更像是一个裱糊匠,对严党控制的内阁和执行的政策进行修修补补,尽量维持。而海瑞则更像是一个战士,面向所有的不平开战,甚至于嘉靖帝!
最终按照胡宗宪的主意,闹灾的原因也变成了贪墨修河公款,并且相关人员已经伏法,最后请求朝廷延缓改稻为桑国策的执行。
奏疏到了朝廷,到了严世藩手里,严世藩简直要跳起来了,并且要发动人员弹劾胡宗宪。其实他也不好好想想,改稻为桑政策落地的时候,嘉靖帝就说了:
“事情还得靠胡宗宪去办!”
严世藩要是真敢弹劾胡宗宪,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结果这一句话彻底惹恼了严嵩,他眼睛一瞪:
“毁堤淹田是怎么回事?”
二、
由此可见,严嵩的实权其实已经落到了严世藩手里,毁堤淹田这么大的事,竟然是瞒着严嵩严阁老的,而真正了解严嵩的恰恰又是胡宗宪,还记得他之前说过的严嵩也会毁到他们手里吗?这里严嵩自己也说了:
“这条命也该送到你们手里了……”
随后吕芳跟严嵩面见嘉靖帝,嘉靖帝的出场又是那样神经兮兮,说了一段道德经,原文不上了,大意是百姓管的严了也不行,管的松了也不行,连朕自己也迷糊了……
显然嘉靖帝知道受灾的事了,但是知道不知道是人为的呢?其实是知道的,因为后来他跟吕芳对话时,已经知道是严世藩下达的毁堤淹田的命令。
嘉靖帝下达了让胡宗宪、杨金水、谭纶一起进京面圣的命令,本来严嵩是建议只让胡宗宪进京的,但是从嘉靖帝的话中,严嵩也知道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嘉靖帝已经不完全信任自己了,最起码也开始考虑宫里的人和裕王的人一起来,以便更加贴近事实真相。
随后杨金水先去见了吕芳,吕芳又带他见了嘉靖帝,由于杨金水一五一十汇报了浙江毁堤淹田的情况,结果嘉靖帝竟然不怪罪的,用吕芳自己的话讲:
“你可是为了宫里好,难得是你不隐瞒,这便是最大的忠,一两个县嘛,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
由此也可看出嘉靖帝的私欲,他哪里装的是九州万方啊,他在意的是下人忠诚不忠诚,咳,不说也罢……
从后面他们见面穿便装也可看出,这就是主子跟奴才的对话,而且不是外人,是对家奴的私人对话,自己人!
三、
嘉靖帝跟杨金水的对话主要是确认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严世藩到底有没有写那封“毁堤淹田”的信?
第二件事就是马宁远手中的那份供状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三件事则是胡宗宪的立场到底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确定了,第二件事打个疑问,第三件事杨金水的解释是这样的:
胡宗宪怕的是百姓丢了土地,赶上倭寇一闹,到时候他担不起罪;其次胡宗宪多少是受到了一些谭纶的影响,意思就是有点往裕王那里靠拢;第三则是确认他对严嵩是忠诚的,但是对严世藩的做法有些看法。
杨金水的说法还算是中肯的,因为实话实说,嘉靖帝竟然很满意,还要赏他!
我的天,这是深通帝王之术的嘉靖帝做的事吗?毁堤淹田,死了那么多老百姓,作为罪魁祸首之一的杨金水,竟然还要赏他?
真不知道嘉靖帝修道都修到哪里去了……
嘉靖帝这边已经确认事实了,可是严嵩跟胡宗宪还没有对口供啊,等明天到了大殿上,他俩该怎么说?
所以,一方面胡宗宪深夜急于见严嵩,另一方面严嵩也早早地守在家里等着胡宗宪前来拜访。
只是严嵩根本不知道,胡宗宪早就来了,而严世藩竟然不让他进,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态度低微到如此地步,也是没谁了……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雍正王朝》里面的一个情节,那是年羹尧跪拜老四胤禛,也是不肯离去,但是结局不同的是,最终年羹尧进去了,也跟老四胤禛达成了一致,而胡宗宪,最终也没有进去……
四、
胡宗宪去拜访严嵩之前,其实内心也七上八下的,但是以他跟严嵩的交情,他这是要推心置腹的说些实话,说些良言,最起码要把自己对改稻为桑政策的看法跟严嵩进行深入的交流。
胡宗宪能够两次要求门童汇报,并说出于公于私都得拜见严阁老,基本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可惜那个严世藩在干嘛?
在让一个衙内替胡宗宪写辞职信,一个两省总督,封疆大吏,竟然让一个衙内写辞职信,还让门童回报:
“要是私事,我严家和他胡宗宪无私可言!”
由此可见严世藩的愚蠢,如果真的没有私,这次胡宗宪就真的向嘉靖帝摊牌了,到时候谁寒碜?
门童还算良心,说出了这样说会伤到胡宗宪,结果严世藩直接爆粗口了:
“伤你M的头!”
胡宗宪为什么要深夜拜访严嵩?
一方面他们有十年的师徒之情,进京拜访是人之常情。
其次,胡宗宪想从严嵩的口中得知嘉靖帝的想法,也就是宫里的情况如何,他们该怎么向嘉靖帝汇报浙江的事。
最后,胡宗宪仍然想维护严嵩,怕明天的大殿对话被嘉靖帝掌握了主动,到时候事态往哪发展就不可控了。
而情况确实如此,因为严嵩在府内也在思考嘉靖帝说的话,并怀疑嘉靖帝是否已经知道浙江的事了:
“皇上说这段话,是不是从哪听到了毁堤淹田的风声?……那皇上为什么要说这番话呢?”
假如严世藩让胡宗宪面见严嵩,他们自然就能通话,也就明白胡宗宪其实并没有马宁远的供状,也并没有把这里面的事情告诉谭纶,这样的话,他们明天也就不至于被嘉靖帝牵着走了,也就不会有胡宗宪辞职的报告了……
这也是胡宗宪后来跟严世藩见面时,感慨:
“你可以不念及天下苍生,但不应该不念自己的白发老父!”
由此可见,胡宗宪深夜拜访严嵩,就是为了保严嵩,没有别的意思,但是遭拒后,不得不发出为时已晚的感慨!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中,为何胡宗宪要连夜拜见严嵩?
胡宗宪既是严嵩的门生,也是下级。从地方回到京里,先去拜见阁老,于情于理都没有问题。严嵩也提前在坐塌上等着胡宗宪,便是这种基于这种双方的默契。
严世蕃明言拒绝胡宗宪之后,管家传话时胡宗宪说:烦请转告阁老,有些话明天再说恐怕就晚了。
什么话明天再说就会晚了呢?
我们来捋一下:胡宗宪、杨金水和谭伦三人被召回京,原因是因为胡宗宪领衔上奏表明改稻为桑因为毁堤淹田一事,无法再干下去,并请求朝廷延缓。
既然改稻为桑是因为毁堤淹田被迫延阻了,而胡宗宪又对四个相关官员先斩后奏,这个时候嘉靖肯定会过问毁堤淹田的详细事宜。
而胡宗宪为了大局考虑,准备递给嘉靖的供状并不是事实的真相。那问题来了:
1)嘉靖是不是已经提前知道了毁堤淹田的真相,胡宗宪这样处理是否妥当?
2)严嵩又是否认可胡宗宪的处理办法?
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从胡宗宪的角度出发,此时他非常需要严嵩的支持。因为他先斩后奏,呈假供状都是为了保严嵩,此外,延缓改稻为桑必须要得到阁老的首肯。如果内阁不站在他这边,那这件事肯定黄了。
我们再从严嵩的角度出发,此时他获得的信息就是严世蕃毁堤淹田,而胡宗宪又借着毁堤淹田请求内阁延缓改稻为桑。要知道,谭伦这时候可是在胡宗宪身边。胡宗宪这么做是不是有裕王和清流的授意,严嵩并不敢肯定。
所以殿前奏对时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严嵩认为胡宗宪递给嘉靖的供状是真实的,那这个时候胡宗宪的所有关于延缓改稻为桑的建议,对严阁老来说都只是为了倒严。严嵩这个时候大概率会沉默,而他一沉默,延缓改稻为桑就没戏了。
从后面看,严嵩此时装着打瞌睡,还说自己老眼昏花,其实都是不确定供状里面写的是啥。等到嘉靖定了胡宗宪为大局考虑、实心用事的基调,严嵩才建议胡宗宪辞掉浙江巡抚,只任浙直总督。这样的解决办法虽然逢迎了皇上,可对于胡宗宪来说,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倒自己既无权插手改稻为桑后续的事,还得给浙江那帮人擦屁股(对内抚住百姓不造反,对外抗击倭寇)。
胡宗宪说”明天再说恐怕晚了“,至此,还真就晚了。
再来看第一个问题:嘉靖是不是已经提前知道了毁堤淹田的真相,胡宗宪这样处理是否妥当?
其实这个问题更加致命。胡宗宪远在浙江,朝廷和圣上是什么心思他肯定不清楚。如果嘉靖已经知道了毁堤淹田的真相,并且执意要惩治严党。那岂不是严嵩和胡宗宪都完蛋了?
这个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胡宗宪和严嵩必须统一口径,打死不改口,才有转圜的余地。否则嘉靖一发怒,严嵩立马把严世藩抖落出来,那胡宗宪不就欺君罔上了吗?
所以,胡宗宪先斩后奏、递假供状这步棋是非常险的,他没有跟任何的京里大员商量就这样干了。如果此刻的政治风向是倒严的话,那胡宗宪肯定要下大狱了,连严嵩能不能保得住都两说。这个时候是不是再说什么都晚了?
从后来看,胡宗宪赌对了:嘉靖尽管从杨金水那儿知道了毁堤淹田的真相,但从大局考虑(为了捞钱),他还真就默认了胡宗宪的处理方式,而严党暂时也是安全的。
可对于胡宗宪来说,这次殿前奏对他只是保住了自己的恩师,而他自己还是要捏着鼻子去收拾浙江的烂摊子。假如前一天晚上他能跟严嵩来一番深谈:胡宗宪把浙江的实情以及自己的打算告诉阁老。以严嵩对胡宗宪的信任程度,他肯定会认真考虑延缓改稻为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一旦严嵩站在胡宗宪这边,再去跟吕芳通个气。那浙江改稻为桑真有可能就按下暂停键或延缓键,那些清流想靠着浙江做文章倒严也就没门了。
这么一看,小阁老还真是坑爹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