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面临着九县决堤,胡宗宪发出了“天地不仁”的感慨,这个天地并不是指真正的天和地,这个天是指以皇帝为首的高官,这个地则是地方上的不良官员。

最终胡宗宪以几十条士兵的性命,换取了老百姓的信任,最终决堤分洪,只淹了淳安和建德两个县……

他为什么要发出天地不仁呢?

我们看看害了这些百姓的人的下场就知道了:

一、毁堤小分队

因为胡宗宪下达了分洪的决定,导致本来可以淹九个县的大水,最终只淹了淳安和半个建德,这让郑泌昌、何茂才他们大吃一惊。

本来准备淹九个县,但是预期连20%都没达到,也就预示着,如果仍要买50万亩田的话,就要多花钱。

显然,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胡宗宪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他们的眼中,老百姓的命根本不值钱,认为胡宗宪站错了队,何茂才直接就说了:

“听说分洪的时候,那个谭纶也在场。”

也就是到这个时候,何茂才仍然认为胡宗宪并不是为了救百姓,谭纶也不是为了救百姓,他们这样做目的仍然是倒严,说到底就是不让改稻为桑政策执行下去。

这时候郑泌昌制止了何茂才继续说下去,而是支走了在场的沈一石。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过去的商人还是不能知道太多官府上的事,知道多了,对谁都不好,也从侧面表明,那时候的商人只是附属在官府上面,只是一个有钱的仆人罢了。

这时候,杨金水也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就像头一天他还跟李玄说不上称就四两重,上称就得一千斤。这时候的他开始做两头准备,一头是让郑泌昌和何茂才到总督府,把马宁远这个替死鬼推出去。另一方面,如果这样还不行,那么他的干儿子李玄,就真的有点悬了……

当然,他更怕的是胡宗宪会不会真的把这件事往上面捅,一旦捅上去,那就真的不止一千斤了:

“胡宗宪什么时候回的杭州?”

杨金水故作镇定,想让他们试探一下胡宗宪的口风,会不会把毁堤淹田的事往上捅,岂不知何茂才说的才是真相,其实从分洪开始,改稻为桑就已经推不动了:

“推不动才是个死!”

二、

总督府里,马宁远已经脱掉了官服,在胡宗宪面前“请罪”了,更确切的词应该是表忠心:

“我对不起部堂,但我对部堂这颗心还是忠的。”

马宁远为什么会过来跟胡宗宪说这些话?

其实一开始他之所以同意这个毁堤淹田的政策,就是因为对胡宗宪的忠诚,却没有想过胡宗宪到底是忠于严党,还是忠于嘉靖帝,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还是百姓?

他获知严嵩和严世藩对胡宗宪有所不满,知道改稻为桑必须要执行,不执行的话对胡宗宪不利。但是如果胡宗宪执行了,又会导致裕王那里有意见,所以马宁远才选择瞒着胡宗宪做事,认为一是替胡宗宪向严世藩表忠心,另外也认为胡宗宪可以以不知情而逃过裕王那边的制裁:

“现在我终于有个报答部堂的机会了……只望部堂在阁老和小阁老那里,还有裕王他们那些人那里,能够过得了关。”

只是胡宗宪火了,最烦人家说都是为了你好,但凡说这句话的人,要么是家长级别,要么是气场足够大,能力足够强,还能镇得住局。可是你一个下级突然跟上级说,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上级火不火?所以不给一巴掌,都对不起自己的内心:

“自作聪明!什么阁老,什么裕王,什么过关,你知道朝廷的水有多深?这么大的事,居然伙同他们瞒着我去干,还说对我这颗心是忠的?”

大家好好思考一下马宁远说的这句话:

“天下事有许多本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三、

其实这时候的马宁远并没有想过会死,他只是简单的认为,顶多会被撤职,结果胡宗宪说了一大堆话,总体思想就是:

“毁堤淹田,伤天害理,上误国家,下害百姓……这个罪,诛了你的九族也顶不了!”

这个马宁远一下子跪了下来,请求部堂大人保全他全家,而且他全家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

这里就有疑问了,既然自己的家人就是庄稼人,为什么他会做出毁堤淹田,坑其他庄稼人的勾当呢?

马宁远替胡宗宪挡刀,那么胡宗宪又替谁挡刀呢?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不明白,胡宗宪为什么不一五一十的汇报朝廷,为什么明知郑泌昌何茂才他们干的好事,却不敢处理他们?

其实他们真的很悲催,分利润的时候根本没有马宁远的份,顶罪了,他跑不了。胡宗宪一心想做好事,到头来,为了大局,牺牲的还是他们这类人,这是一个病态的朝廷,病态的人心。

其实胡宗宪自己也解释了什么叫“知不可为而为之”:

“他们拿你的命换银子,拿浙江那么多百姓的身家换钱,你还得死心塌地保他们,还要说是为了朝廷,是为了国策……他们利用的不只是你,胁迫的也不只是我胡宗宪。我真不愿意看到啊,阁老都八十一岁了,让这些人围着,到时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啊……”

其实这句话也是整部剧的精髓,因为改稻为桑国策执行到最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胁迫了,包括嘉靖帝自己。到头来所有人都下不了台,所有人看起来都没有做错,却全都错了!

四、

最终胡宗宪告诉马宁远,这次你肯定跑不掉了,去后面听着,死也要当个明白鬼。

随后,郑泌昌和何茂才来了,俩人还假惺惺地说这次受灾粮食不够,得向朝廷要粮食。

胡宗宪一针见血:

“拨什么粮?报什么灾?”

当然是报天灾啦,胡宗宪也认可这种说法,不然他还能怎么办?真的敢冲严党、浙江官场、司礼监、嘉靖帝全线开火吗?

“同样的端午汛,邻省的白茆河、吴淞江和我们都是去年修的堤,我们一条江花了他们两条江的修堤款。他们那里堤固人安,我们这里倒出了这么大的水灾。这个谎,你们得扯圆了!”

胡宗宪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虽然我们这样上疏可以让大家满意,可是别忘了还有清流一派呢,他们可会算账呢,你们怎么圆谎?

结果那俩官员差点说漏了嘴,差点就把严世藩让毁堤淹田的事给抖搂出来,最后被逼没法,只能把这件事往河堤没有修好,是人贪污了修河款导致。

他们其实也挺聪明的,早就选好了背锅侠,要是胡宗宪不追究,皆大欢喜,要是追究,那就把马宁远推出来。

显然,光一个马宁远不足以让胡宗宪解气,必须把宫里的人扯出来,最终李玄是跑不掉了……

胡宗宪为什么要这样做?

还是一开始的话题,他是严嵩的人,那时候的官场讲究站队,没办法,不能反对改稻为桑的国策,也不能祸害老百姓,只能把宫里的人也牵扯进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朝廷同意他的延缓三年执行方略。

胡宗宪这一手还算高明的,马宁远不愿意作证,就让他偷偷地听,然后再把他放出来,即使他仍然不愿意作证,郑泌昌和何茂才也不敢保障自己的安全,最终没办法,只能拖杨金水下水。

之所以不敢如实上报,也是因为,那样的话,将会掀起一场风暴,这场风暴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他之所以发出“天地不仁”的感慨,是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了,结局也只能如此了……

那么杨金水是如何让李玄心甘情愿去送死呢?芸娘那一晚到底跟他发生了什么?关于这些疑问,我们下回再讲!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万物,并没想取回报酬。意思天地万物和那个丢去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与不好,天地看待万物一样的,一切随自然发展而发展。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主要还是在埋怨上天不顾人民死活,多少天灾人祸,要么干旱田枯,要么狂风暴雨,山洪暴发,残害无辜百姓,民不聊生,可能在心理有埋怨明朝政府有关部门办事不力,没有做好堤防工作,造成决堤,伤害百姓和农田水稻等农副作物,但在明朝的法制相当严厉,在文体写作上也十分敏感,稍微有一点情绪和不满是很容易被抓入狱,甚至会被砍头。

所以胡宗宪也只能把一切归罪于天地的不仁,确实人类不管什么时代都会一些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些是无法避免,但有些是可以人为上的防护措施,把伤害减少到最轻程度。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

(胡宗宪)

这句话完整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百姓为刍狗。胡宗宪只是说了这句话的前半句,后半句由听者自己去联想,那就是圣上不以百姓为重,也会象对待草狗一样。

改稻为桑,是影视剧虚构的故事,历史上不存在。但明朝的嘉靖皇帝朝政不堪,放纵严嵩一党专政是事实。以改稻为桑为题编演历史故事,无非是揭露封建王朝的阴暗腐败、权力角斗的历史,警省当代要以史为鉴。

(嘉靖皇帝)

胡宗宪这个人,在明代嘉靖朝中,总体看应该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官员。他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以显著的政绩升迁的。在任期间最大的功绩是平息倭寇,建立海防,领军有方和治内减轻租赋。但这个人也有封建官吏共有的秉性,那就是贪财,并且暗中与严嵩一党有所勾连,这些都是他最终被冤死狱中的原因,虽然他是那个时期比较优秀的官吏,但就这些污点来说,他又死得不冤。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大明王朝1566中引用最多的书便是道德经,谁让大明朝的当家人是个把道德经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呢。天地不仁便是里面的一句话,整句话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来乍一看,非常的奇怪。既然是圣人,为什么还会不仁慈呢?原来这句话中的圣人和儒家经典中的圣人是不一样的。他并不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而是专指统治者。整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老天爷如果不仁慈,万物都要遭殃;上面的统治者如果不仁慈,底下的老百姓就活得和狗一样。

胡宗宪这句话说得真的是非常的恰当。为什么这样讲呢?浙江九个县的大堤都决口了,表面上来看是因为“天地不仁”。这次端午汛下暴雨,河水猛涨使得大堤决口。但是河堤是去年新修的,花了朝廷几百万两的银子,用河道监管李玄的话来说,这河堤就如同金汤一般。最重要的一点,附近的白茂河、吴淞江也是去年修的大堤,也经历了这次端午汛。他们那里却什么事情都没有,而这边洪水却冲开了大堤,几百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可想而知河堤决口并不是表面上的“天地不仁”,而是“圣人不仁”。以胡宗宪的才智以及他对朝局的理解,他肯定是知道这是严世蕃干的。

改稻为桑原本就是严嵩和严世蕃为了从百姓身上捞银子,来填补朝廷的亏空。用张居正的话来说这就是剜肉补疮。胡宗宪作为封疆大吏,知道像严世蕃这样做,浙江无数的老百姓就会失去田地。现在倭寇正闹得厉害,失去田地的老百姓必定会引发暴乱,到时候内忧外患,浙江就彻底乱了。

因此,胡宗宪冒着极大的风险,特意向嘉靖皇帝上奏疏,希望能够延缓浙江的改稻为桑。

可谁能想到,嘉靖皇帝根本没有看奏疏,而是直接打了回来。他这么干,其实就是默许了严嵩严世蕃改稻为桑的做法。

严世蕃看到嘉靖皇帝这个态度,自然是非常得意,于是他便暗中指使郑必昌、何茂才等人毁堤淹田,趁机兼并百姓的田地。

很多人都以为毁堤淹田完全是严世蕃个人胆大妄为,实际上没有嘉靖皇帝的表态,他是不敢这样做的。

因为毁堤淹田杨金山便是重要的执行者之一。他是谁的人?他是宫里面的人,嘉靖皇帝的人。这么大的事情,宫里面没有旨意,他是不敢这么做的。

再说说嘉靖皇帝。如果一个人第一次看大明王朝,很容易错误的把嘉靖皇帝当成一个不错的皇帝。实际上他就和生活中的某些人一样,正面永远是光明的,有什么功劳也必定是他的。但是他要想做什么坏事,自己是绝对不说的,而是暗示鼓励下面的人去做。出了事情,他肯定不愿意担责任。

所以这些百姓活得跟狗一样,主要还是嘉靖皇帝不仁。

大明王朝中胡宗宪面对九县决堤,为什么说了句:“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欲仁而无奈的喊叫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