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这样评价起来,要说的太多了,就讲《大明王朝1566》中的主线“改稻为桑”吧,看看嘉靖帝在第一次会议上的表现,就明白什么叫帝王之术?
前一个回答也是关于大明王朝的,讲到充满火药味的御前财政会议,终于进入到了下半段,而嘉靖帝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作为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帝,一出场就镇住了在场的各位,尤其提出的“云在青天水在瓶”理论,更是把他的帝王之术展现地淋漓尽致,也是这次会议最终能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束缚。
那么随后严嵩提出的“改稻为桑”的国策,到底是在什么前提下提出来,又为何在后面会掀起天大的风浪?
一、
面对严世藩的生活作风问题,嘉靖帝点到为止,并没有深追,弄得高拱一脸的疑惑,难道娶了九房姨太太就这样过去了?
显然,嘉靖帝并不理会众人的神情,把双方的争论定性为吵架,该吵还得吵,吵的越凶,朕越高兴:
严嵩先是肯定了张居正“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观点,提到嘉靖三十六年就说过要修路,结果没修,导致现在运木材得海运,这才导致了成本高。所以,内阁批的建设项目导致了亏空,根本原因就在于之前批的建设项目太少,拉不动经济,所以才亏空了,这就是凡事没有预的原因啊。
联想到现在,针对财政赤字,这个理论持有者还是大有人在的!
朝廷当时就议过,为什么最终没通过呢?这非常值得思考,连嘉靖帝都瞪大了双眼:
严嵩继续发话,今年的财政预算,内阁下去要好好议议……
这个手段相当高明,不仅让去年自己造成的亏空变得合法化,还把责任推到了别人头上,高,实在是高!
果然,嘉靖帝听明白了,打断严嵩的话,反问张居正:
二、
张居正莫名其妙地就替严嵩一党做了帮手,自己说出的话,自己还得圆回去啊。
如果不赞同,那么一会儿提到的拨款给戚继光练兵的钱,就没戏了。如果赞同,好,这下去年的烂账,不仅全部报了,还默认徐阶、高拱和自己成了造成亏空的元凶。
张居正为了给戚继光练兵能拨钱,于是冠冕堂皇的举郑和下西洋的例子,意思是说如果不拨钱,海上贸易没法做啊。
这里插入一下,虽然嘉靖帝夸张居正算账算的好,其实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他的账算的并不对。由于明朝前期颁布荒唐的禁海令,导致沿海地区的百姓极其贫困。其实这条政令表面上是只有朝廷可以做贸易,是保障财政收入的。其实,很少有人仔细的算过账,这样做,反而降低了国库收入。
没等张居正话说完,严嵩突然萌生了一个好点子,马上抢过了话题,说这件事他跟张居正商议过。
此时的张居正,估计想啃死严阁老的心都有了,眼睛透露出惊慌,严嵩这只老狐狸又要搞什么鬼?可惜没办法,自己这场战斗是完败啊……
本来张居正是想让朝廷把钱花到刀刃上,举了倭寇的例子,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兵部筹钱,结果严阁老成功的歪曲了他的意思,还毫无漏洞:
严嵩这一算账,嘉靖帝高兴不已,花钱的事他不怎么关心,怎么赚钱他最兴奋!
现在很多企业也有这个问题,老板最喜欢听赚钱的话,最不喜欢动不动就讲必须投资的事。但凡一个主意出来,从来不算算成本,只盯着利润不放,岂不是这件事八字还没一撇呢。
有点像现在的拉赞助,先给花一张大大的饼,岂不知连小麦都没种呢,哪里来的面粉?
三、
这下子嘉靖帝跟严嵩两个人沉浸在赚钱的喜悦中,拔不出来了,根本不在乎张居正等人的表情。
嘉靖帝自己都提出问题来了:
“关键是蚕丝,如何增加桑田,多产蚕丝。”
大家记住,其实这个国策,是在嘉靖帝嘴里出来的,其余人也不过是引导而已,由此可见严嵩跟嘉靖帝的默契程度之高,令人佩服!
张居正等人听到“内阁的意思是”时,各个脸都绿了,就这样他们就被严嵩一个人代表了……
现在情况变成了,嘉靖帝示意严嵩,严嵩捆绑上整个内阁,于是“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此诞生。
至于老百姓愿不愿意,有没有粮食吃?
清流官员们都能被代表,更何况老百姓呢?这件事,好像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过:
至此,“改稻为桑”的国策算是定了,自始至终清流一党就没插上一句话。
而浙江的“改稻为桑”,像不像当今的世界格局?
放弃某个产业,重点发展单一品种(比如户方),最后被卡脖子的是谁?之前说的好听,粮食外省给调,等真到了需要粮食的时候,各种条件都来了,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嘉靖帝不愧是帝王,为了安抚清流们被代表的痛苦:
四、
嘉靖四十一年全国普查人口差不多六千三百多万,江浙地区是人口大省,明末清初的时候浙江总人口从2200万降到600万。按此推算,一项普及近千万人口的“改稻为桑”国策,竟然不做下调研,不问问老百姓同意不同意,甚至连直浙总督胡宗宪都不问一下,就定了?
到底是谁定的?
嘉靖帝吗?
显然不是他,整个会议全程,除了他敲了几下铜罄以外,就拍板了两件事,一件是:
另外一件则是最开始清流一派和严嵩一派的争斗焦点,周云逸一案了……
末了嘉靖帝不忘加上最后一句:
“由大内出!”
就这样,第一集一出场就把嘉靖帝的帝王之术刻画地淋漓尽致,罪过都是别人的,圣明都是皇上的。不管是不增税赋,还是自掏腰包安抚周云逸一家,让所有人都感激皇上有德,就跟最开始吕芳面对下雪时说的话一样:
“皇上,有德啊!”
整场争斗,除去周云逸的事,清流一派想的是少开工程,减少贪污;嘉靖帝想的是别少朕的钱,宫殿该修还得修,道观该建还得建;严嵩一派则考虑去哪弄钱,最好弄钱来的同时,既充实了国库,又填饱了自己腰包。
整个会议大家可能觉得清流是正派,其实不久后的将来,他们心中想的却是利用浙江的乱,而搞垮严党,连李妃都看不下去,问他们,谁心中装的才是百姓?
嘉靖帝开门的那一刻,也预示了暴风雪就要来了,而他,显然已经做好了准备,至于其他人,那不是皇上该考虑的事情!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这部电视剧是不错的电视剧,但不是一部好的历史剧,许多情节是虚构的,包括改稻为桑等。如果从这部电视剧看,嘉靖皇帝不但是个好皇帝,而且是个好人;不但有小聪明,而且有大智慧。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嘉靖皇帝不是这样的,真实的嘉靖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而且后期不上朝,一心修道炼丹,很少见大臣,以至于严嵩父子专权,卖官鬻爵,残害忠良,南倭北虏,民不聊生。
正如大清官海瑞所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一贫如洗。毛主席评价嘉靖皇帝说,昏庸老朽,只知道就修道炼丹,就是不办实事。这些评价,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嘉靖皇帝对大臣也心狠手辣,曾经一次廷杖一百多位大臣,打死了其中十七位,处死过包括内阁首辅夏言在内的一批忠臣。
嘉靖皇帝的自私任性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限度,这样的缺点正好被奸臣严嵩和严世藩父子利用,嘉靖皇帝的内心被他们父子利用的炉火纯青,严嵩奉行三个凡是:凡是皇帝不想听的话一句都不说,凡是皇帝讨厌的事情一件都不做,凡是皇帝厌恶的人一个都不用。
昏君和奸臣,自古都是绝配,这个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严嵩专权不是一两年,而是二十年,没有大昏君怎么有大奸臣如此长久的存在。
嘉靖皇帝的人品差到极点,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一群宫女乘嘉靖皇帝睡觉的时候用绳子勒住了嘉靖皇帝的脖子,要不是打了死结,嘉靖的年号到此为止,就没有嘉靖四十五年大明1566了。天恩雨露竟然泽被不了微贱的宫女,嘉靖皇帝的人品可想而知。历史学家黄仁宇也认为嘉靖皇帝是个极其刚愎自用、刻薄寡恩的人。
严嵩是江西人,嘉靖以前,明朝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之说,解缙、杨士奇、胡铨、夏言、费宏等等。嘉靖以后,江西人逐步退出明朝权利核心,一颗大老鼠屎,坏了一个省的形象。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自己看大明王朝1566很多次,里面的人物并非一般电视剧中那样好理解。怎么讲呢?刚开始的时候,个人觉得嘉靖皇帝真是厉害,并且好像还是一个好皇帝。所有的人都被他牢牢掌控,并且他对手底下的人也算不错。无论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吕芳,还是内阁中掌权二十多年的严嵩,以及后来的黄锦,他都是有感情。
可是看的次数多了,慢慢对剧情有了比较深的理解。我就发现大明王朝1566中所有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就是嘉靖皇帝。正是由于他一味地修仙问道,大兴土木,大明的百姓才活得如此艰难。对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满朝皆知,只不过大家都不敢说而已。
海瑞在这部剧中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够和当时的潮流作斗争,维护底层百姓的利益。对于这一点,有个生活经历的人才会懂得海瑞的难得。因为无论古代还是现在,社会都说弱肉强食的,或者是赢家通吃。大部分的人哪怕帮助弱小的人,也不过是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财富,或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像海瑞那样,能够豁出自己的性命去帮助一群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真的很难得。
大明有很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徐阶,高拱,张居正,甚至严嵩。加上非常聪明的嘉靖,可是为什么朝政还是一团糟呢?因为有些事情真的是个人改变不了的。嘉靖皇帝难道不想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可是如果他们真的兢兢业业,努力的做个好皇帝,大明朝的局势会好吗?
我看未必。因为大明王朝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大明王朝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大部分的官员都必须贪污,社会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靠着自身的改革是很难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以下一切内容均基于电视剧分析,和明史无关——事实上电视剧本身和明史,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大可以将它当成一部架空电视剧。
嘉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他能在宫中修道二十多年,靠着只言片语即可裁决朝政,平衡党争,威压裕王,继续自己的修道事业,一个蠢人是做不了的——二十天就能被人搞的晕头转向。
嘉靖这么聪明,为什么大明变成了这步田地呢?嘉靖一朝,文武官员并不是无才,有严嵩徐阶两个聪明人,有胡宗宪赵贞吉这样的一方大员,有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将领。
根本原因,就在于嘉靖的私心。说来可笑。严党的倒台,居然是因为嘉靖得知盐税里该分给他的钱少了一百万。如果不是这样,严党还会继续横行下去。而严党倒台以后的政局,也没有丝毫的好转,徐阶不得不继续配合嘉靖搜刮钱财修宫殿修道。
所以,大明朝变成这样子,罪魁祸首就是嘉靖。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皇帝被塑造成了一位刚愎自用、练道修玄二十载,以一己之私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的帝王。
如何评价《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
嘉靖皇帝的确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但也只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过分的贪墨与官僚体系的腐败最终几乎击垮了大明王朝的根基,衰败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嘉靖帝
严嵩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奸臣。善于迎合嘉靖,深谙嘉靖的心思,也尽力为这位皇帝遮风挡雨。二十年把持朝政,自家儿子外加党羽敛财、打击异己愈演愈烈,终于冲破了嘉靖的底线,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生功过留与后人评。
严嵩
裕王一党,手下号称清流,其实也只是与严党作对而已,有时甚至不顾百姓死活,意图激起浙江民变来打击严党。
裕王
海瑞的确是一个清官,还是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海瑞正直的程度早已不容于大明朝的官员体系,能活下来完全是因为从一开始的时候,便或多或少的介入了朝廷的党争,身后有着裕王这颗大树,才不至于被各级官员摁死在基层。但另一方面,海瑞也是聪明的,他没有官员体系中的迂腐,换句话说,他的思想更接近于一个现代人。敢想敢做,手段犀利,只是苦了他的家人。
海瑞
赵贞吉是一个官场老油条,心里也只有自己的仕途,至于天下苍生,一副关我何事的样子。对老朋友胡宗宪是如此,对下属海瑞、王用汲更是如此。这种人在现代官场很多,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同时,也不得不说,这种人在官场很吃得开。胡宗宪曾说此人有宰辅之才,最终入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赵贞吉
胡宗宪担任的是浙直总督,并兼着浙江的巡抚(后来被迫辞官),这个人应该说是值得敬佩的,也只有这种人多了,官员体系才能净化,毕竟像海瑞那样的刚勇,极容易折戟,并不能有机会为百姓做一些事情。胡宗宪懂得官场的规则,也善于利用官场的规则,游曳其中,但不同流合污。顾大局,识大体,尽己所能为百姓办事。
胡宗宪
沈一石是个聪明人,不只是在商人之间,甚至在浙江官场,他也算是一个聪明人。他最后的悲剧是身份决定的,不是他个人凭借才智所能扭转的。(上下贪墨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沈一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