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周云逸为什么心甘情愿被打死,一方面是他沽名钓誉,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受人指使。

毫无疑问,周云逸的死肯定是受到嘉靖帝的授意的,不然的话冯保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贸然行事。既然冯保是替嘉靖帝办事,为什么最后却被派往裕王府呢?

一、

大明朝,皇帝打大臣们的屁股,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打自己屁股一样,指望跟家长讲道理,门都没有!

所以嘉靖帝一再命令周云逸找出盛世无雪的证据来,可惜周云逸死不改口,一口咬定天不下雪就是上天示警,于朝廷,于皇帝脸面不顾,气得嘉靖帝连玉锤都摔碎了,并下令打他二十廷杖。

而行刑者就是东厂提督冯保,由他来指挥廷杖。

有人会觉得,冯保还是太嫩,并没有正确揣摩圣意,周云逸罪不至死,而嘉靖帝也只是打他二十廷杖,并不要他命,可惜是冯保做了手脚,结果活活打死了周云逸。

上一篇也讲过了,我们再展开思考一下,到底他揣摩的圣意是否正确?

毫无疑问,他揣摩的圣意完全正确,嘉靖帝确实是要周云逸死!

当时的情况下,不仅周云逸对皇上和朝廷有看法,其他大臣和民间也是怨气很重,如果今冬无雪,明年必将是哀鸿遍野,后果非常严重。

但是无雪总得有个说法,这样就会给别有用心之人一个机会,那就是无雪就是朝廷没有治理好,朝廷没有治理好,那就是作为朝廷的最高权威的嘉靖帝没有做好。

嘉靖帝身为天子,代表上天的意志,结果上天都愤怒了,采取不下雪的方式给予警告,这个难题怎么化解?

二、

对于嘉靖帝来讲,传言归传言,毕竟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当面讲出来,但凡当面讲出来,必然是在挑战皇权。如果不加以制止,那么还会出现第二个周云逸,第三个,第四个,从而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会引发一股反对嘉靖帝当皇帝的浪潮。

而冯保也不止一次问周云逸,到底是谁指使的?

是啊,这话并不是冯保问的,而是嘉靖帝问的:

如果是个人行为,那么周云逸必死无疑,不然还会出现更多的个人,这股歪风必然不能助长。如果是受人指使,那么这里面的意味就大了去了。

如果是受人指使,那么周云逸的行为,就属于先锋军,是试探性的尝试,假如没有什么后果,那么第二波攻势必然声势浩天,那时事情就不好办了,所以必须要找出他的指使人。

前一篇文章也讲了,周云逸被廷杖,其实是他巴不得的荣耀,为什么这么说?

假如嘉靖帝只是象征性的惩罚他一下,打个二十棍子,等于是变相的承认周云逸说的是有道理的。而且他还会落下一个忠臣的名号,屁股上的疤痕,足够他炫耀一生了。这样的话,其他蠢蠢欲动之人就会一拥而上,到时候是打屁股还是不打呢?

所以,周云逸是必然要死的,显然,冯保也揣摩对了,也确实按照揣摩的意思执行了,貌似他作对了,岂不知自己把自己套死了。

三、

嘉靖帝想杀周云逸,这是我们前面分析出来的结果。

可是周云逸有什么错?

就算是他受人指使,可是他并没有犯法,所谓的廷杖本身就不属于刑罚的一种。他完全是站在自己的专业角度思考问题,你可以不认同他的分析结果,但是你不能以此就定他的罪。

如果从专业角度说出看法也有错的话,那么中国的各种专家们还不挨个去打屁股?

既然周云逸并没有具体的罪名,那么作为嘉靖帝就不能轻易明着弄死他,不然的话就会落下昏君的骂名。

可是他又不得不死,这时候就是考验东厂提督冯保的时候了,也就是这个脏活由冯保来干!

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岳飞来,大家都很秦桧,岂不知当年的宋高宗也是要岳飞死,而秦桧只不过按照圣意执行而已,最后的骂名却让秦桧承担了。当然,杨角风绝不是给秦桧翻案,只是说,这种事情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没有圣意,哪个手下敢如此行事?

这里面就是嘉靖皇帝的权术了:

朕下的命令是打二十廷杖,假如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要给周云逸翻案,那么嘉靖帝就有话说了,朕明明是要求打二十廷杖,结果冯保这个太监胆大包天,竟然擅自做主给打死了。

于是杀害忠臣的罪名就这样转移到了冯保身上!

四、

其实剧中也体现了,冯保打死周云逸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而后来嘉靖帝追究杀害周云逸责任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如果真的要追究,何必要等半个月之后?

因为求下雪来了,众人又开始讲上天被嘉靖帝感动了,于是降下瑞雪。

此时的嘉靖帝还会让人找盛世无雪的证据吗?还会不相信天意吗?

当然不行,这是他能当上皇帝的基础,自然不能违背,如果否认周云逸,就等于否认这次降雪跟他祈雪无关了。所以他必须给周云逸平反:

“周云逸被打死的事,朕现在想起来也有些惋惜,他也没有私心,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朕也就叫打他二十廷杖,没想到他就……吕芳”

随后话题一转对吕芳说:

“东厂的人你也该管管了,查一下,腊月二十九打死周云逸是谁掌的刑?”

然后就拨银子给周云逸,安抚他的家人。

还是吕芳聪明,正赶上裕王妃生下了皇孙,嘉靖帝问吕芳该该怎么赏赐?

吕芳马上回道:

“宫里除了照例要赏赐喜庆宝物之外,还要调派二十名太监二十名宫女过去伺候。”

嘉靖帝叫他马上去办,吕芳答应的非常响亮,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在救冯保,干儿子冯保能做到东厂提督,而且下雪后让其他太监被声张,其他太监都不敢说话来看,他的官职还是挺大的。可是因为打死周云逸的事,为了证明嘉靖帝英明,所以这个污点证人冯保是必然要除掉的。

可是有了嘉靖帝这句话,吕芳就可以把冯保派往裕王府了,既保住了干儿子的命,也算给嘉靖帝交了差!

嘉靖帝打死了周云逸,只能堵住众臣的嘴,但是堵不住天下人民的嘴,于是他在周云逸死的第二天就下了罪己诏,开始了十五天的祈雪。

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冯保的职场路在嘉靖帝这里,算是彻底堵死了……

后来他跪在干爹门前差点冻死,救过来后也是一心求死,结果被干爹吕芳一顿教导,才终于明白,圣意不是随便揣摩的,即使揣摩对了,也不要轻易执行,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如果不是他的好干爹吕芳帮助,不是他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策略,冯保也就只能永远地活在《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了!

所以说,嘉靖帝要廷杖周云逸,只不过是转移矛盾的一种手段,也是让底下人给自己背锅的手段,毕竟天子无错嘛!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周云逸被廷杖不冤,但死得有点冤,因为所有人都希望他死,也许还包括他自己。

一、嘉靖的权威不容挑战

纵观嘉靖一朝,嘉靖始终牢牢地控制着整个朝政,无人敢挑战天子的权威,敢挑战他的除了二楞子海瑞以外,几乎无人存活下来。无论是严党,还是裕王一派,无论他们自认实力有多强,对外对下有多狂,在面对嘉靖时,无一不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想当年,嘉靖刚上台,屁股还没有坐热坐稳,就和大臣发生了“大礼议”之争,更在嘉靖三年的“左顺门”案中,将敢于反对他的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全部下狱拷讯,后来更廷杖至死十六人,很多大臣更是落下了终身残疾,还不能享受工伤待遇。

至于后来的什么越中四谏,什么绍兴七子,无论是谁,天上地下,只要敢向嘉靖的权威发起挑战的,嘉靖都会无情地杀戮,当然锅始终是在严老先生的背上背着。

二、周云逸有自杀的嫌疑

大明王朝是一个神奇的王朝,皇帝下手越狠,清流们闹得更欢,似乎人人都不惜头颅和屁股,人人都争着谏言、诤言,争取惹得皇帝不高兴,好挨一顿板子。

如果挨过了一顿板子,自己又侥幸活了下来,那马上就会引起轰动,成为天下皆知的大忠臣。只要撩开屁股上的疤痕,别人就会送来一阵惊叹,足够炫耀一生。

周云逸是什么人,一名因崇信方术被冷落的五品钦天监监正,在中央朝廷,属于不起眼的小角色,却因为这一年冬天没有下雪,被推到了舞台中央。

嘉靖找到他,当然是希望借助他“砖家”的身份,应对汹涌的民意(舆情)。嘉靖以为,这样的小角色,肯定会珍惜这样的机会,说出一大段不仅冬天不下雪很正常,甚至冬天不下雪,还是因为有圣主、逢盛世之类原因的专家结论。

但周云逸好好的本职工作不干,却想要显示自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居然抛开天文学跨界民生经济领域,说冬天不下雪,是因为宫内开支无度,官员贪污无数,国库空虚导致民不聊生,是上天在示警。

示什么警,是说有奸臣?还是有昏君?说这些话的后果,周云逸会不知晓吗?显然知道。当然我们可以认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我们也可以怀疑他有沽名钓誉的动机。

一个五品公务员,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为君父分忧,却在这个时候来添乱,影响社会稳定,恐怕也确实是在用生命搏取身前身后名。或者说,说这话时,周云逸就已抱定必死的决心。

三、杀害周云逸的凶手至少有三方

除了周云逸自己,想要他死的,至少有三方:嘉靖皇帝和冯保一方,严党一方,裕王一方。

嘉靖皇帝对这个目无君父的狂徒,肯定是恨得牙痒痒。如果平时说点过火的话,哗众取宠,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也可以打几板子成全他。

但现在这个时候,民心不稳,嘉靖皇帝的执政地位都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周云逸的话,对嘉靖来说,无疑是吹响了冲锋号,如果不杀一儆百,如何镇得住场面?

对冯保来说,揣测上意,就是太监最基本的活命本事,如果连皇帝的这点心思都看不明白,恐怕早已死跷跷了。所以,几句问话过后,两脚站成了内八字,周云逸魂归九泉。

其实对皇帝和冯保来说,问周云逸的话,也是一场真心话大冒险,如果周云逸不禁打,供出是裕王指使的,你让皇帝和冯保怎么办?太子就这一个,后面又是一大帮人,较起真来,真的是会动摇国本的。

对于严党来说,周云逸的话,明显就是在向他们直接宣战,就是当面在告他们的御状,他们当然也感受到了威胁,毕竟嘉靖皇帝发起狠来,谁也顶不住,他们当然也希望周云逸死。

对于王一派来说,周云逸从来都不是他们的核心成员,最多算是他们投石问路的一颗小石头,但这颗石头如果投得不好,就会从天而降,也是会造成陨石般的伤害效果的。

如果周云逸不死,严党会不会拿他来作文章?如果周云逸乱说,会不会直接危害他们的生存呢?他们既无法参与,也无法控制周云逸的下一步言行,也只有让他永久闭嘴最稳当。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冯保从客观上也帮助裕王排了雷,为他解决了天大的难题。吕芳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让冯保进入裕王府中,冯保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在打死周云逸的事情上,其实做得不错。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周云逸出场

一部电视剧一开篇能不能吸引观众,这是一种艺术,而《大明王朝1566》一开篇就解释清楚了整部剧的主线,后面的剧情基本都是在这个人物框架下和主线的指导下展开。

第一集有非常多的内容,不仔细看根本看不懂!这里主要讲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周云逸之死,第二件事则是太监之间的争斗,第三件事是御前财政会议,第四件事则是裕王妃生子。

如果我们全部展开的话,一篇文章的篇幅是绝对写不下来的,所以我们一件件地来谈。

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和事件经过:

那是嘉靖三十九年冬,而且时间已经到了腊月二十九了,还有一天就是除夕夜了。

可是京师遇到大问题了,这个问题就是京城和邻近数省几个月来没有下雨或者下雪了。如果冬天没有雪,那么明年必将是一个灾年,到时候蝗虫满天飞,庄稼颗粒无收,预示着老天爷要收人了。

这还不算,大明的国库也空虚了,许多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同时相对应的嘉靖帝修道的万寿宫被烧了。

于是民间传言如风,一场由天象引起的政潮已经暗流汹涌……

这时候,周云逸出场了。

周云逸触犯天威

天象久旱无雪,作为最高权威者的嘉靖帝也是坐不住了。

其实自古如此,在皇权社会,皇上代表的就是天意,他是上天在民间的传令者。当然,这些话都是忽悠老百姓的,对于做官的人来讲,皇上只不多是利益集团的代表而已。

但是皇权的基础就在于天意,如果天象出现异变,那么就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祥瑞,一种是灾难。

比如过去皇帝最喜欢看到的天象其实是五星连珠,这是大吉,历史上刘邦即位的第二年就出现了五星连珠,后来的吕后称制之时,还有武则天称帝之时,都出现了五星连珠的异象。其实所谓的五星连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通过我们现代科学的推算,以上三次五星连珠确实属实。

当然,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种巧合。

回到我们的话题,所以古代有一个职位,那就是专门观天象的,不过这种职位很少会用上,毕竟异象不是那么容易看到的。

显然,剧中的钦天监监正周云逸运气爆棚,遇到了这么一次好机会,那就是嘉靖帝派人来找他了,让他找出三代以来盛世无雪的例证,来证明今冬无雪与人事无关。

可是周云逸的回答却彻底触犯了天子的威严。

周云逸闭上眼睛挨罚

周云逸的回答很尖酸:

“我已经说了,宫内开支无度,阁衙上下贪墨,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这是上天示警!”

周云逸之所以会这样回答,其实里面包含着一种抱怨。

因为在这之前嘉靖帝是做了好几坛罗天大醮祈雪,所谓的罗天大醮其实是道教的一种仪式:

“八方世界,上有罗天重重,别置五星二十八宿。”

也就是说对于嘉靖帝来讲,他其实对道家已经走火入魔了,平时从来不会去听钦天监天象分析,自然也不会接受民间关于京师无雪的缘由流言。

其实历代皇帝都明白,所谓的天象都是忽悠人的,最多能分析出下不下雨的规律,但是拿久旱来抨击朝政,这是历代皇帝所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而周云逸却牢牢咬住京师久旱乃“上位者无德引发天怒”所致。

于是周云逸被嘉靖帝下令廷杖二十,行刑者是冯宝。

冯宝太监这里演的尖酸刻薄,其实他代表的正是嘉靖帝,从他心中也是不愿意打死他的,所以才不止一次引导他: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你的家人都在等你过年呐,你就不能改个说法?”

周云逸却闭上了眼睛……

为什么是廷杖?

廷杖其实并不是正式的刑罚,在历代法典中也没有正式记载,它更像是老子打儿子一样随便,今天老子不高兴了,就要打你这个儿子。

尤其是明朝,廷杖使用频率之高,手段之狠,历代少见。

由此可见,周云逸并没有犯什么法,嘉靖帝打他,完全是为了泄愤,泄自己的愤。

明朝皇帝因为廷杖打死的大臣也是数不胜数,单就我们文中的嘉靖帝,就创下过记录,同时廷杖一百三十四人,其中十六人当场死亡。

至于哪些会死,哪些不会死,除了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以外,也跟皇帝的态度和行刑者的态度有关。

比如打法分两种,一种是“着实打”,一种是“用心打”:

如果监刑官的双脚尖是张开的,行刑者就明白,这是要“着实打”,那么这个被打之人,最多落下残废,但不会死亡。但是如果监刑官双脚尖是闭合的,那么行刑者就知道,这是要“用心打”,那么被打之人,必死无疑!

剧中的冯宝太监说出“廷杖吧”的时候,双脚尖就是闭合的,只不过电视剧中没有给一个镜头,书中记载是有的:

“两只呈外八字站着的脚尖突然向内一转,站成了内八字:“廷杖吧。””

很显然,冯宝太监只是执行嘉靖帝的命令,他没有权力决定周云逸的生死的,其实他一再引导周云逸,只要改口,就能活命,可惜周云逸就是不改口。

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明之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倾慕。”

所以,明代也是一个奇怪的朝代,很多大臣就是愿意跟皇帝作对,皇帝越气他越高兴,最好能打几廷杖,这反而成了最高荣耀。

周云逸知道自己被罚廷杖二十,按照当时的刑罚力度,二十廷杖还不至于要命,只是没想到,嘉靖帝要他死的决心是强烈的,于是二十廷杖,次次都落到了他的肾脏之上,击碎的都是内脏,必死无疑。

周云逸并没有犯罪,他的死,是他挑战皇权的一次必然结果,但也正式拉开了众臣与嘉靖帝竞争的序幕。

只是作为嘉靖帝来讲,周云逸死并不重要,关键是他身后是谁指使的才更重要,既然不想说,那么也不能留下祸害。

后来的嘉靖帝自己也说:

“周云逸被打死的事,朕现在想起来也有些惋惜,他也没有私心,只是他的话有扰朝政,朕也就叫打他二十廷杖,没想到他就……”

一句也就二十廷杖,把自己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随后装模作样的要追查是谁下手重了,还要给周云逸的家人送钱,也说明周云逸之死,死得其所了,最起码周云逸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这就是皇权,永远不会出错,就像他从来不表态,只是敲一下钟磬一样自然……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因为嘉靖此时身体尚好,对臣下还有绝对的控制力。不管民生和朝政如何,像他这种大权独断的皇帝都是不会允许别人对自己置喙的。

作为对比是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治安疏,结果嘉靖服软,非但没把他怎么滴,最后还留给裕王赦免了。

周云逸和海瑞的上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要是两个人倒过来估计海瑞也得被打死,周云逸反而没事。原因就在于随着嘉靖年纪增大,对于朝政的把控越来越不力,而且不管他自己怎么作,都还是要传位给裕王的,那这个时候考虑的事就更多了。

而且这个时候吕芳和严嵩都还在,真要出了什么大事也可以先把他们拉出来背锅。比如嘉靖就责怪吕芳御下不严,导致太监们下手都太狠了,本来只想给周云逸一点教训,结果就把人打死了。这话也就听听而已,一个文官三十廷杖下来,不死也得脱层皮,嘉靖不会不知道。斥责吕芳无非就是给自己找点面子,给臣子们留点贤君在位的念头。

再往前,杨继盛、沈炼这些,哪一个不比海瑞刚正不阿,众望所归?

结果还不是通通血洒菜市口。严党把自己的利益和皇帝深度捆绑,而嘉靖又需要严党给自己捞钱挡风雨,再加上年富力强、把持朝政不在话下,杀几个清流又能翻天?

所以,廷杖周云逸是嘉靖彰显皇权的表现。尽管周云逸后面是连着裕王,但嘉靖依旧不给面子,目的就是告诉臣子们朝局依然在皇帝的掌控之中。翻云覆雨也好,招风惹雨也罢,你们都只能忍着。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大明王朝1566》被称为历史剧第一神剧!当然也因为剧情涉及的东西太多,太晦涩,被掩盖了很多年。其实虽然是历史剧,但其实剧中多数内容在历史上并无记载。此剧最牛的地方其实是展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此剧的第一集开篇,钦天监监正周云逸就被廷杖杖毙了。为何嘉靖皇帝要杖毙周云逸?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冬,京城及周围地区一直没有下雪。迷信的嘉靖皇帝自然要叫来钦天监问问,结果这位周云逸的一席话惹怒了皇帝:

“朝廷开支无度,官府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就是这一席话,让周云逸挨了二十大板,结果一命呜呼。嘉靖皇帝还假兮兮的惋惜了一下,其实这就是皇帝的意愿!

这有何深意?

1、 展开剧情的需要

第一集的内容很多,基本交待了角色之间的关系。

我们只看到了周云逸的死,其实还有生,那就是裕王妃生子(其实在嘉靖四十年并没有皇孙出生),这也暗喻了周云逸其实是裕王的人,后面的剧情也有交待,而裕王理论上就是下一任的皇帝。另外就是御前财政会议,代表皇帝的严嵩一派与背后是裕王的徐阶一派针锋相对,交待了整部剧的主要矛盾点,正是因为财政紧张才有了后来的“改稻为桑”。

2、 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这就要说说嘉靖皇帝这个人了。朱厚骢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这与在他之前的朱祁钰和后面的朱由校是不同的,后两者毕竟算是亲兄弟,而朱厚骢只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这直接导致嘉靖十分重视自己的出身,这才有了早期的“大礼仪”事件,当时嘉靖打了一百多位大臣的屁股,死了十多个,直接让这些人屈服了。

从此,嘉靖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这也让他对外来的批评十分介意,他本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没有错误,所以对于大臣的谏言,基本不予理睬。如果触怒了嘉靖皇帝,他还会打屁股,甚至直接要杀头,该剧后来上场的海瑞就差点被干掉!

3、 杖毙后面的深意

嘉靖皇帝为何如此大动干戈?

一是要以示惩戒,钦天监一般就是报喜或者报忧。而这位皇帝历来是喜欢祥瑞的,周云逸这么一说,让嘉靖十分难堪,他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没有错误,不下雪怎么能怪我?

二是要示意周云逸后面的人,钦天监监正是该部门的一把手,但也不过是个五品官,放在地方不小,但在京城就不大了。朝政之事不是你这个芝麻官能左右的,周云逸敢说,必然是有人指使,皇帝其实就是示意其背后的人:别挑战自己的底线。

4、 历史背后的意义

很多人都在诟病明代的士人精神,尤其是后期。那一句著名的“水太冷”打了多少所谓知识分子的脸,其实也怪不得别人,就是统治者的问题!

明代的弊政主要有两个:诏狱和廷杖。这基本都是为官员准备的,诏狱说白了就和私刑差不多,随时随地得抓人并打击异己;廷杖就是羞辱,一帮读书人被光着屁股打,绝对的斯文扫地!其实嘉靖之前的皇帝也用廷杖,但相对较少,除非是真怒了,而大臣们也以被打为荣,因为他们是谏言之人。但从正德皇帝开始,混蛋皇帝居多,他们可不管这些,打屁股就成了家常便饭,尤其以嘉靖最多。

其实打一些人也就打了,但嘉靖皇帝最大的错误就是表彰顺从的人,像在“大礼仪”中支持他的,张璁、桂萼、方献夫等都受到了重用,这就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从此,大臣们歌功颂德的居多,提出意见的变少,直接导致了明代士风的堕落!

《大明王朝1566》所涵盖的信息太多,所以一直被人称道。主要讲述了从1561-1566这五年的大明朝堂内外的故事。就在这嘉靖四十五年,严嵩倒台并死于贫病,海瑞上疏并入狱,这一年的年底,自诩聪明一世的嘉靖驾崩了,也许他早已厌倦了尔虞我诈的生活了吧。

《大明王朝1566》第一集中,嘉靖为何要廷杖周云逸?

从严嵩和严世蕃角度来说,周云逸攻击了户部,这正是他们的老巢,不能被周云逸攻破,不然从中央到地方,严嵩一党全都要完蛋。他们是代表了大臣意见,杀了他,保住大家。

从嘉靖角度,1,认为这是太子对他的挑战,要用天的旨意炮轰它,老天因为他的昏庸都不下雪了,他这个皇帝算是不被天认可了,嘉靖可是信道教的,天不认它,这是要命的,太子有篡位想法,更要命了。2,嘉靖不能得罪严嵩父子,朝廷都是他们的人,办了他们,朝廷瘫痪,用一个钦天监小官,换来皇权和官吏集团的和解,值得。3,钦天监,皇家的仆人,敢有自己的想法,并且要干预朝政,开了这个头,以后还不乱了套,谁都可以指使他们,用天来指责皇帝。口子不能开。

从太监角度,用一个不疼不痒人命,换来和严嵩父子的强势,从而结交外臣,无论是钱还是权,都会双收,那还不往死了打。

从周云逸角度,他就是要用血,唤醒皇帝的重视,哪怕皇帝办了他,只要皇帝心里有想法了,就值得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