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为什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呢?
杨角风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一、老不看三国:
人老了之后,总是喜欢胡思乱想,而且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的阅历广了,就有一种看透人生的感觉,觉得人生也就那么一回事。
如果这时候去看《三国》,就能看的比较透彻,也更加有感悟,就像央视当年演的《三国演义》主题曲讲的那样: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且人老了之后,容易多愁善感,大喜大悲后,对身体不利。
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太多的阴谋诡计,年轻的时候没看懂,老了一下子就看懂了,当看到调虎离山之计时,突然就想明白一件事:
卧槽,他奶奶个熊的,我说当年小红怎么就跟了老王呢,敢情是我被他的调虎离山之计给骗了,不行,明天一定找他玩命去。
二、少不看水浒:
年轻人不要总看些打打杀杀的书籍嘛,想当年一部《古惑仔》电影坑了多少青少年?
而《水浒传》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三观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讲,他们分不清是非黑白,容易被哥们义气所害,如果看《水浒传》容易被引入歧途,这种引导是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我们现在是法治社会,不再讲究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打家劫舍,劫富济穷,又打打杀杀,又江湖义气的,对于青少年来讲,血气方刚,正是冬天都能光腚发热的年纪,一旦冲动,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杨角风还在读书的时候,曾经也跟人打架,也有哥们儿,甚至他们还要拉着去拜把子,后来因为家长干预没有拜成,现在再看看他们的现状,一股凉气冲入心头……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现在的年轻人在网络游戏上也是打打杀杀,拉帮结伙的,也没有哪个真的占山为王?
三、男不看西游:
关于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男的就不能看西游呢?
就杨角风看来,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西游记中本来就是男多女少,而且讲的故事也是四个老光棍(猪八戒除外)一路辛辛苦苦取经,到西天更多的一群光棍那里去,取回了经书,再回到大唐,传播后,再制造出更多的光棍来。
我们自古有句老话叫:
“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人稀。”看看一路来唐僧的经历,没有吓出障碍来算他牛,这对男人来讲,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啊。
另外,本来男人就得顶天立地,西游记就是告诉我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就连无法无天的孙悟空,最后还不是变得乖乖的。
如果我们男人都成了这个样子,国家早亡了……
所以,还是不看西游好了,看多了,某一天皈依佛门了,老婆咋办?
四、女不看红楼:
关于这个问题,杨角风没有仔细研究过,我觉得,可能跟女性的多愁善感有关系。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红楼梦里面出现的女性好像没有一个下场好的:
林黛玉思念成疾、香消玉殒;薛宝钗独守空房、一生孤寂;王熙凤狱中惨死、破席裹尸......
而且虽然《红楼梦》小说也唤醒了女权,但毕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的小说,女孩子看了后,会影响爱情观!
当然,我觉得,想看就看吧,只要内心强大,管他呢?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前面两句是老话,后面两句是新编白话!老话有道理,白话是笑话。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少年时就听长辈们讲“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说明这句名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读书才得知这句名言说是出自于明朝大才子金圣叹之口,原话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话,到底是民间传言,还是才子金圣叹独创,或者是先出自于民问流传后被金圣叹采纳,都无从考证了,其实考证也无甚意义,不管怎样,这句名言只有两句,也就是“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或者“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
现在有心人在此基础上,依托四大名著,又加两句,成了“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细想起来,是有道理的,是引导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不被书的故事所困,而影响了平安的生活。但世事沧桑,要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要想面对敢于真实的人生,就得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勇气与能力,只不过弄潮与处于险峰之中,多有风险,易毁了自己的人生,但不拼搏那有伟岸的人生呢。这样想起来,老读三国,少读水浒,男读西游,女读红楼,只要能正确理解对待书中的人物与故事,为自己的人生所用,还是大有收益地。
先谈“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有何道理。(一)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开篇便言,若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就说明《三国演义》写的是国家大事,写地是历史的演义,难免得用计谋,要夺得天下,阳谋得用,阴谋也得用。老年人本身人生阅历广泛,常说老人是老狐狸,如果再学三国的计谋,做为普通人,又不治理国家,如用于普通人际间的交往,人家会把其看成是曹操般的小人地;(二)少不读水浒。《水浒传》的前半部,写的是“逼上梁山”,写的是“造反”,写的是江湖搏杀,少年人生阅历浅,看水浒往往只看到书中地快意恩仇,掌握不好正确地处理方式,盲目去学书中人物,搞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弄不好会触犯法规的;
(三)男不看西游。《西游记》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除妖降魔才取来真经,讲地是要到外“创”方得成果,然而民间传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戒规,因而就不主张男子看西游了;(四)女不爱红楼。《红楼梦》多讲女人的故事,但书中女人的故事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女子多情善感,看红楼难免被书中故事感染而伤心悲切,因而女子少看红楼以得心更安。
其实,上面所言道理,是教导普通人的,是在教普通人求安稳的日子。然而,要想取得人生伟岸的事业,就要敢于正视人生的沧桑,并激流勇进,由此看来,老读三国,少读水浒,男读西游,女读红楼,只要正确看待,还是大有益处地。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西游,女不看红楼”是封建社会里中国人的一种传统观念,已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三国演义》是一部主讲谋略的书籍。人们认为,老年人涉世已深,经验丰富,多看三国会变得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会打小算盘,不易合作。《水浒传》造反精神浓,江湖义气重,年青人正朝气蓬勃,血气方刚。多看此书,保不住会哥们义气,拉帮结拜,干出一些出格的事,于家国不利。《西游记》写妖魔鬼怪篇幅较多,男人思想敏锐,易于幻想,如沉溺其中,崇尚神通广大,一心得道成仙,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红楼梦》曾为清庭禁书,里面的才子佳人,打情骂俏,卿卿我我的章节不少。违反了封建社会对女子”三重四德”的要求,故旧时不主女子读红楼。
封建社会里,有针对性地提出什么样的人不宜读什么样的书,完全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利益及少数官绅家族利益的需要。
开卷有益。其实,不管读什么书,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都会从中受益。而三国、水浒、西游、红楼,在语言描述,情节展开,人物刻画等诸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不然不会成为四大名著。
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四大名著那些事儿。(约650字,阅读需2分)
四大名著可以说是我国销量和阅读量最高的文学作品了。按一般常理来说,既然是经典,当是温故知新,多读多有感触。
但是关于我国的四大名著,却有“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的奇怪说法。为什么会如此呢?一、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群雄争霸,奇谋异略的书,这一部三国争雄的作品,把文臣武将、雄主谋士的勾心斗角,斗智斗勇,权术计策,描绘的绘声绘色。但是老年人到了不惑知天命之时,再去读这些东西,难免乱了平静的心,再者,看到汉室衰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孔明,还有壮志未酬的刘、关、张,难免心伤。
所以《三国演义》不适合年老者读,更适合年少时血气方刚之时读,顺便了解一些权力的游戏。
二、少不读水浒。《水浒传》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梁山好汉被逼聚义,替天行道,劫富济贫。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好不快哉!这也是年少时期每个男孩心中向往的江湖。
但是少年正是心智不成熟时期,看到什么就想去模仿,青春期也正是冲动的时候,如果一味学习梁山好汉的快意恩仇,恐怕会闹出乱子。因此说少不读水浒。
三、男不看西游。这里的男,应当指的是成家立业之后的男生了,这个时候如果再看《西游记》这些神仙鬼怪之类的故事,就显得有些幼稚了,就像现在有点年纪的人看不惯现在网上的玄幻小说一样,觉得那都是瞎说的,看看有什么意义呢。故而言男不看西游。
四、女不看红楼。《红楼梦》在不少人心中,是一本淫书。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听村里人讲的一句关于《红楼梦》的说法:“看了《红楼梦》,裤子顶个洞”,后来读了才发现,真没这么夸张嘛,估计是现在裤子质量好了~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红楼中还是有一些对男女私情,家庭伦理等的描述,这些东西,在传统时期,是令人谈之变色的东西,女生接触了当然不太好啦。故有女不看红楼之说。
综上可知:这个说法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经验主义的看法,也并不是必须要遵守此说法,关键还是要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些说法,以及怎样趋利而避害。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为什么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