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涉及到皇储问题,李卫是如何巧妙回答的?

由于雍正帝的勤政,身体不支了,两江总督李卫求见,雍正帝说出了心里话,在征求意见的时候,李卫是如何巧妙的给予雍正帝坚定了为下一代皇储扫清障碍的信心的?

在《雍正王朝》中,弘时的死虽然是咎由自取,但是从上至下,没有人想到雍正帝会真的杀了他,包括弘时自己。

让雍正帝最终下定决心要杀弘时的恰恰是李卫,难道他不怕事后算账吗?

一、

作死的弘时:

弘时小时候是跟弘历一起师从邬思道的,只不过弘历学到了真本事,而弘时却只学到点皮毛。

剧中也展现过两人学习的情景,当时他们是在热河狩猎场,结果由于弘时的一泡尿,错过了邬思道关于康熙帝狩猎的讲解,从而让弘历在狩猎场上出尽了风头,最终被康熙帝相中,成为雍正帝事实上的继承人。

最开始的弘时是不认头的,但是经过科场舞弊案之后,他算是丧失了竞争的勇气,做起了逍遥王爷来。直到老八胤禩的到来,让他重燃夺嫡的信心。

其实科场舞弊案雍正帝多多少少也能猜到这事跟弘时有关,别忘了那天一大早弘时跟张廷璐鬼鬼祟祟地要出宫,结果被张廷玉碰到,当时张廷玉就起了疑心。

正是出于这件事的考虑,雍正帝在安排整顿旗务的四大关外王爷进京时,点名让弘时跟老八胤禩一起处理,并且提前把弘历派往了李卫处。

果然,不知是计的弘时跟老八胤禩还是发动了八王议政逼宫,其实一切都在雍正帝的掌控之中,要说唯一没有掌控到的,那就是老十三胤祥的突然离开。

雍正帝担心的并不是自己,担心的是老十三胤祥会有什么不测,果然,经历了这个事件,老十三胤祥病重不治。

虽然雍正帝把害死老十三胤祥的责任推到了老八胤禩身上,但是弘时也难逃其咎。

可是不甘心的弘时又派出了杀手对弘历下手,这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二、

老十三胤祥临死忠言:

老十三胤祥弥留之际,雍正帝前来探望,当时房中退出的人有乔引娣、阿兰、弘昼、张廷玉、马齐、李德全、神秘道士、太医等人。

大家一定要看好哦,这里是没有弘时的,估计弘时还在安排人员折磨隆科多呢。

老十三胤祥开口第一句话就是让雍正帝保重身体,可是雍正帝却答非所问的说了一句:

“你清楚,你四哥这么做,纯粹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等十年,二十年,国家富强了……也动摇不了朕的新政。”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回答老十三胤祥的话,自己这么劳累,就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新政。

第二层含义是讲自己之所以瞒着老十三胤祥设下圈套,让老八胤禩上钩,也是为了江山社稷,天下苍生。

第三层含义是讲自己之所以要圈禁老八胤禩一伙,之所以对兄弟们如此狠,也是因为新政,为了黎民百姓。

随后老十三胤祥说出了自己的建议,说康熙帝就讲过:

“干大事者必须找替身为第一,只有继位的人,才能继续地干下去!”

直到老十三胤祥说出自己对弘时的担忧后,雍正帝才意识到,弘时确实是弘历的拦路虎。

再然后就是图里琛喊着雍正帝到大牢中探视隆科多,也从隆科多嘴中得知弘时将对弘历下手。

三、

犹豫不决的雍正帝:

弘历被救后回京,面对雍正帝时并没有供出弘时,还希望雍正帝不要再追究,其实这也是弘历腹黑的地方,目的也是为了致弘时于死地。

此时的雍正帝是异常烦闷的,他几乎询问了所有能询问的人,包括无意中协助老八胤禩八王议政逼宫的弘昼,从弘昼近乎完美的回答来看,弘时的嫌疑基本是确定了。再到老十三胤祥、隆科多、弘历,即使弘时都派杀手对亲兄弟下手了,雍正帝仍然没有拿定主意,甚至连控制弘时的人身自由都没有。

直到李卫进京,寒暄一顿后,雍正帝就迫不及待地问他:

“狗儿,暗杀弘历的人是谁?你应该知道了,你说说朕该怎么办呢?”

对于李卫来讲,他当然知道是谁要杀弘历了,图里琛早就告诉他了,图里琛又是跟雍正帝一起听到了隆科多供出的弘时。

这句话,其实就相当于直接问李卫,李卫你说说弘时该怎么处理?

当然,雍正帝敢这么直接问李卫,一方面确实没有把他当外人,另一方面也确实展示了雍正帝的无助,是的,他其实很无助,尤其是老十三胤祥又去世了,这时候能跟他说实话的人少之又少。

李卫聪明:

“主子,什么事奴才都能替主子办,这事奴才我……没法说。”

历史上不乏那些谋臣回答君王这个问题的,能像李卫这样聪明的不多,后来乾隆帝宠爱的和珅就是其中一个。

四、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雍正帝得到李卫的回答,也算欣慰,最起码李卫说了真话:

“朕知道,朕不该问你,你起来吧。连朕自己都难以委决的事,你又能说什么呢?”

随后,雍正帝又把他那封曾静骂他的信掏出来了,这已经是他多次掏信给人看了,掏给其他大臣看,这些大臣都说“非臣下所敢听,非臣下所敢问”。掏给弘昼看,弘昼说“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儿臣不屑一看。”

雍正帝憋屈啊,就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演的一样,那个妇女见人就说,我不是潘金莲,你得给我做主。此时的雍正帝就是这个心态,他一再想证明自己不是信中写的那样,可是其他人一再的逃避。

李卫一句话差点让雍正帝哭出来:

“主子,您把这条疯狗交给奴才,我把他的牙一颗一颗拔下来!”

雍正帝总算找到了倾诉对象,一股脑的把自己的不快都说出来了,说出来后,心里痛快多了。

这时候李卫考虑到雍正帝的苦恼,也看到了雍正帝为了新政所受的罪,为了不让雍正帝的心血白费,他必须要就储君问题说点话了: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这句话看似是李卫的随口一说,其实也藏着他的大智慧,睿智的雍正帝不可能不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朕不能再把难题留给后人呐!”

于是,压倒弘时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降临了……

而雍正帝一再的询问这个,询问那个,其实就是想证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朕并不是无情无义之人,朕这样做真的是迫不得已,希望后人不要再骂朕!

而李卫之所以敢这样说,归根到底就一个心思,那就是尽忠,只要对主子有利的事,他都会干,甚至把雍正帝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也给做了,后来他不是脱掉衣服去大牢胖揍了一顿曾静嘛!

即使后来追查起来,李卫也相当理直气壮,我什么都没说啊,皇家的事,哪是我们奴才能妄加评论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涉及到皇储问题,李卫是如何巧妙回答的?

清朝不是明朝,文官集团的权力没有那么大了。所以在立储这个问题上,清朝的皇帝可谓是一言堂,基本上皇帝的意见是最重要的,皇帝让谁做天子谁就做天子。雍正甚至还开发出了一套秘密立储制度,他不立太子,等到自己死后,指定的接班人便可以继位。对于这一点,万历皇帝肯定是非常想到清朝去做皇帝的。万历皇帝在立储这个事情上前前后后和大臣对抗了三十多年,最后没有法子,还是大臣们赢了,朱常洛成功继位了。

清朝的时候正儿八经靠着科举爬上去的官员尚且不能说什么,像李卫这样靠着雍正宠幸当上官的就更不敢乱说了。毕竟科举出身的人即使不做官了,靠着以前的功名和才学回到家乡,那也是一方士绅,受人敬重。

李卫这种人一旦皇帝不愿意用了,其实是没有什么好退路的。因为说到底李卫官做得再大,哪怕是两江总督,那也不过是皇帝的奴才,雍正的好“狗儿”。本质上来说,李卫和李德全是一样的处境。自古以来,主人再宠幸奴才,奴才始终都还是奴才,哪里敢妄言主人家的事情。

皇储可是国之大事,一旦站错了队,那可是马上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李卫此时已经是两广总督了,肯定是不大愿意牵扯到这里面去了。此时的雍正不光问及皇储的继位问题,更是决定了皇子弘时的生死。雍正虽然宠幸李卫,但是弘时可是皇帝的儿子呀。

自古以来,疏不间亲,雍正和弘时是父子,未来继位的弘历和弘时是兄弟。这种情况下哪个大臣牵扯到里面去呀。比如隆科多曾经伙同八爷逼宫,但是见到了雍正,哪怕小命都快没有了,还是不愿意说出背后的主使是弘时,便是这个道理。

历史这种事情也是真实存在。比如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互相残杀,而当时李世民身边还有很多武艺高强的大将。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非要李世民亲自动手呢?因为大家都知道秋后算账这个道理,万一李世民那天想起自己的兄弟了,试问该怎么办。不过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帮忙的。比如当李元吉要用弓箭勒死李世民,尉迟敬德帮着杀掉了李元吉。

李卫此时的处境和尉迟敬德这些人是一样的,最好就是不插手,让雍正自己做决定,免得自己引火烧身。不过雍正还是步步紧逼,李卫没有办法才借着别的事情表了态。李卫是借着曾静案抱怨康熙晚年的过失,从而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是奴才斗胆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 明明知道八爷一个个心术不正,还是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李卫是聪明的,毕竟没有人比雍正更懂八爷这些人给自己带来的难处。康熙晚年,八爷这些皇子一个个都被委以重任,在朝中的势力太大了。即使雍正继位以后,雍正也是那这些人没有什么好办法的,甚至还需要依靠他们为自己办差。比如雍正继位了,奉八爷为总理王大臣就是最好的例子。别看着雍正最后赢了八爷等人,可是其中的痛苦又有谁知道呢?

八爷这个人虽然和雍正不对付,但是很多事情上还是有底线的。九爷、十爷,亦是如此。弘时这个就是手段过于低下了,很多事情完全是不择手段。雍正一旦留下他了,弘历继位以后碍于名声,也不好处理。雍正这才不得不痛下杀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