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出面阻止老四胤禛追缴老臣欠款,真的是康熙帝默许吗?你怎么看?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追缴的最后时刻,太子胤礽出现,制止了老四胤禛继续追缴的行为,变成了缓两年交清。

他的这种行为到底是自发的,还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得到了康熙帝授权?

一、

在雍正王朝中,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按照老四胤禛制定的最后期限,仍然有七成官员没有交清欠款,老四胤禛不放弃最后的努力,苦口婆心的劝大家交钱,而部分官员也为之所动,纷纷掏出了银票打算交钱时。

太子胤礽突然出现,制止了老四胤禛收钱的行为,同时批评了老四胤禛一顿,随后把交款期限延迟到了两年:

“这件事情本来我是不管的,这么一件简单的差事,朝廷派了一位郡王,应该是完全能够办得好的,可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就不得不管了……”

也就是说,太子胤礽这次出现是给老四胤禛收拾烂摊子的。

在这之前,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一直都是太子胤礽的得力干将,按照当时的情况,老四胤禛就是太子胤礽的坚定支持者,所以,老四胤禛所做的差事,说到底不管成功与否,都算到太子胤礽头上的。

所以这次太子胤礽出现,就是带着一种主子的心态出现的,意思是说:

我的手下办事不靠谱,这么简单的一个事都办不好,弄得现在这么复杂,害得我还得出来收拾烂摊子:

“这一向四爷也够辛苦了,他也为难呐,欠款追不回他有负朝廷,追急了你们又受不了,皇上和我的意思是,钱还得还,但还也得有个还法,像刚才那几位老臣的钱就不能收!”

那么康熙帝真的说过老臣的钱不能收吗?

二、

太子胤礽之所以突然出现阻止老四胤禛收钱,就是因为他提前见了康熙帝。

那么康熙帝都给他说了些什么,又透露出哪些意思呢?这事还得从康熙帝命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时说起:

当时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南方赈灾回京,康熙帝只赏赐了老四胤禛为郡王,但是没有赏老十三胤祥。老四胤禛替老十三胤祥讨功,但康熙帝没有应允。后来老四胤禛又举荐老十三胤祥一起追缴户部欠款,但是康熙帝不同意。

一再追问下,康熙帝终于说出,想让老四胤禛做孤臣,很多人理解的是这时候的康熙帝就有让老四胤禛当皇帝的打算了,其实并不是,孤臣重点在这个“臣”字,毕竟朝廷有很多弊端,需要有这么个臣子处理,况且老四胤禛名义上还是太子胤礽的人。

康熙帝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一直替太子胤礽着想的,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后面的一切也就都解释的通了。

只是太子胤礽实在不够争气,老四胤禛刚刚拿到差事,一出门就碰到太子胤礽了,他递给了老四胤禛一份名单,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他对这些人下手缓一点。

也正是这个举动,导致老四胤禛出师不利,也导致后来的追缴欠款困难重重!

因为老四胤禛没有先从太子胤礽的人入手,导致其他官员抓住了把柄,以此要挟不还钱,这其中魏东亭还专门跑到田文镜那里质问。

田文镜并不知道老四胤禛跟太子胤礽有约在先,于是开始冲太子胤礽的人频频出手,这也导致了太子胤礽跟老四胤禛之间出现了矛盾。

也正是由于这个矛盾存在,也导致了最终太子胤礽拆老四胤禛的台。

三、

此时的太子胤礽还是支持老四胤禛的,于是他还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还钱,也正是有了他带头还钱,众臣们开始松动要还钱。

这从魏东亭的死也可以看出来,因为他觉得太子胤礽都带头还钱了,其他人肯定跑不脱,这就间接造成了魏东亭的死。

魏东亭的自杀深深震慑了康熙帝,同时震慑到的还有那些老臣们。

老臣们开始找康熙帝想办法,很多人理解成是康熙帝的仁慈导致的最后追缴欠款不成,其实康熙帝仁慈归仁慈,但是得看针对什么人。

这些老臣虽然可以还上欠款,但是前提是要卖房卖地,还完钱基本就穷光蛋了,这是康熙帝不希望看到的结局,他真正想做到的,就像当初邬思道给老四胤禛分析的是一样的。

真正需要还钱的是三类人中的两类!

但是形势却出乎了康熙帝的意料,这就是太子胤礽还清欠款的原因,竟然是靠卖官得到的!

于是他让太子胤礽过来谈话,他们谈话的内容,才是重点,才能看出康熙帝对于追缴欠款的真正态度。

康熙帝见到太子胤礽第一句话就是:

“胤誐在前门大街卖家当,还打了田文镜,你知道?”

太子胤礽说知道,随后康熙帝又说:

“一大帮子老臣,到朕这儿来哭的事,你也知道?”

太子胤礽也说知道,那么康熙帝问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四、

这时候康熙帝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份上了?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这时候太子胤礽终于开口说话了: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他说到这里的时候,康熙帝开始满脸狐疑的盯着他,由此可知,太子胤礽完全误会了康熙帝的意思!

康熙帝又讲: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然后康熙帝就把吏部报上来的名单让太子胤礽看一下批掉,等于是默许了太子胤礽卖官的行为。

由此,给太子胤礽一个错误的信号,他认为老十胤誐卖家当是老四胤禛失误,老臣自杀也是老四胤禛失误,老臣哭诉也是老四胤禛失误,而且追缴欠款是简单的事,太子胤礽应该说说老四胤禛他们,得管一下!

其实,康熙帝完全不是这个意思!

他的本意其实是这样的,老臣这一块,朕已经替他们办妥了,你的卖官情况,朕也替你解决了,但是老十胤誐那里,需要你这个当太子的出面搞定,因为老四胤禛这里有点捉衿见肘了,你做太子的要去帮帮他!

也就是说,追缴户部欠款最大的三个拦路虎中的老臣和太子已经搞定,只剩下阿哥们,只要太子出马就可以搞定老十胤誐,至此,大局已定,剩下的大臣们自然就无可奈何交钱了。

尤其是康熙帝说的“底下人做的不对”,到底是谁做的不对?

是老四胤禛做的不对吗?

显然不是,而是那些欠钱不还的人做的不对!

不然的话,康熙帝何必自掏银子给那些老臣呢?但是康熙帝终归没有等来追缴欠款的最终胜利,甚至连桑配,图伦绅、邓元方这三个蛀虫都没有查出来。

只是愚笨的太子胤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康熙帝是对老四胤禛不满呢,于是出来卖了自己一个人情,延缓了欠款的追缴!

太子当着众臣说得很清楚:

“当然,我还没有向皇上请奏,我相信,以皇上的圣明一定会恩准!”

康熙帝虽然无奈,但是终究还是维护了太子胤礽的脸面,当着众臣面批评了老四胤禛!

难怪康熙帝会自我感慨:

“这就是我大清国将来的皇帝吗?”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出面阻止老四胤禛追缴老臣欠款,真的是康熙帝默许吗?你怎么看?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康熙安排刚刚被加封为雍郡王的四阿哥胤禛来追缴户部欠款时的想法:

第一,太子胤扔作为储君的地位没有撼动,依然是康熙的帝位继承人;

第二,希望四阿哥胤禛借着江南筹款成功和晋封雍郡王的契机,一鼓作气,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第三,借着追缴户部欠款的这个时机,让朝野看到四阿哥胤禛“冷面王”的形象,同时也让胤禛接受“孤臣”的自我心理暗示,这样不管是自己后续的当政期,还是未来太子即位后,朝中都用一个可以直言不讳,一心为公,以国为本的诤臣和贤王,用以衬托皇上的仁政,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共同维护超纲的稳定。

但是归根结底,这些都只是康熙在完成追缴户部欠款的基础上想要获得的额外收获,他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把钱追回来,他要的是国库马上充盈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正是因为如此,康熙有了如下动作:代魏东亭和一众老忠臣,用大内的体己,也就是康熙自己的“零花钱”和“工资”还上了欠款;太子卖官,他只是确认了一下和太子没有直接的门生故吏的关系,就不在过问。在他看来,这些老臣知道自己拿的是康熙自己的钱,会不遗余力的赶紧还上,以报效皇恩;胤扔犯了这样的错误,也是可以加以管教和约束的;未来的日子很长,但是国库的危机就在当下,处理不好将会影响这个王朝的统治。

而太子没有看到这一层,用两年缓交的方式,彻底打乱了康熙的部署,应该归还的国库银子没有追回来;不许老臣还钱,也让康熙想用自己的体积笼络一下人心的目的没有达成,这些都让康熙的一番苦心功亏一篑,康熙是大失所望。

最后的结果是,康熙抓出一批滥用国库借款牟利的贪官,直接罢官;胤禛和田文镜受到了惩罚,对追缴欠款失败的结果负了责,太子则没有受到任何的惩处,但是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开始受到了影响。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和观点,我本人也在自己的头条号正在做一款原创系列文章——《细品雍正王朝》,欢迎大家前来欣赏,也期待着大家能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感谢大家支持。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出面阻止老四胤禛追缴老臣欠款,真的是康熙帝默许吗?你怎么看?

康熙没有默许太子的行为,康熙表示做的不对的,太子应该说说。停止追缴是太子自作主张!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比国库欠款是电视剧中主要讲述的第二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江南筹款赈灾,而追比国库欠款是由于黄河决口,国库没有银两赈灾而引发的后续事件。

本来追比国库欠款这件事情没有人愿意干的,但是太子和胤禩借着胤禛在江南赈灾一事上非常能干的说辞向康熙皇帝推荐了胤禛。

既摆脱了这项出力不讨好的工作,又能够杀杀胤禛的威风。

胤禛不忍也不能拒绝康熙皇帝的期望,“赶鸭子上架”似的被迫接受了这项工作。

追比国库欠款果然不是好干的差事,不但得罪了许多的官员和王公贵胄,而且得罪了也追缴不上来。

发生了老臣魏东亭上吊自杀,十阿哥率领一帮人当街叫卖家当,当街殴打朝廷命官,一帮老臣找康熙皇帝哭诉,太子卖官鬻爵等一系列的事情。

康熙皇帝非常心寒,太子卖官鬻爵的事情被康熙发现后,康熙曾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国未来的皇帝吗?

康熙给太子的指示是:做的不对的,作为太子,你该说说。

没有明言应该怎么管,这是对太子的一番考验,看看太子究竟会怎么做。

康熙的意思非常的明显,就是宁可自己出银子替这些老臣和三阿哥还债,这项工作也要干下去。

太子领了皇帝的命令,却曲解了康熙的意思。

认为这是打压胤禛的好机会,中止了胤禛追缴国库欠款的行动,改为两年还清,自以为收买了人心,打压了胤禛,扬长而去。

康熙组织召开国库欠款总结大会说:“太子准许两年内还清欠款,我能说什么呢!”其实是对太子曲解了自己的意思的不满意。

但是为了维护太子的体面,朝廷的体面,也就只能这样了,但是这深深的刺激了康熙,更加的认为太子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