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说到底就是李自成根本没有判断清楚当时的形势!

李自成大顺军总数有一百万,一路进击北京,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基本没有遇到多么像样的抵抗,尤其是北京城打下来以后,整个大军都沉溺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从而冲昏了头脑,他进军吴三桂,本来以为很简单的事,大军一到,吴三桂必然投降,他根本就没想到清军会出战。

李自成想当然的认为,清军跟明军有仇,跟自己毫无干系,他以为自己打垮了明王朝,可以和清朝互不干涉,这就是他山海关大战失败的意识层面上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战略上出了错。

其次在战术上,李自成虽然号称百万军队,但是在平定西北地区后,留下的驻军很多,本身东征北京的军队就少,再加上刚刚拿下山东和河北,需要进一步驻兵控制,导致最终占领北京的军队就少了,从北京再到山海关,能调动的军队更少了。

部分史书记录李自成派的大军只有五六万征讨吴三桂,在《明史》和《清实录》中记载的人数最多,约二十万人,但近代商鸿逵撰文《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李自成东征的大顺军顶多六万人。

本来一开始吴三桂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原因也很简单,毕竟自己的家人和房产以及财产都在京城,投降李自成,还是可以做官的,至少自己一家的荣华富贵不会少。

很多人说他后来又决定跟清朝的多尔衮合作就是因为自己的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掳走,其实这种认识有劣根性,就像人们总喜欢把朝代灭亡的原因归到女子身上,比如武王伐纣,就是因为纣王被妲己迷惑才导致的荒淫;比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只是为了博褒姒一笑却失了国;甚至大唐的灭亡也是从杨贵妃开始的,逼着唐玄宗杀掉了杨贵妃……

而真正的原因还在于李自成的部队大失民心,本来有个智者也提醒李自成,占领京城后不要烧杀抢掠,要安抚民心,结果他们却想着法的搂钱,手下大将还赶制了五千套刑具,专门敲投降官员的钱财。

这样一来,吴三桂就放弃了投降李自成的想法……

这对于李自成来讲,一个打算投降的吴三桂能有多少兵?能厉害到哪里?所以发个几万兵足够剿灭他了,却不知,两败俱伤之际,多尔衮的八万八旗兵赶到,李自成大败!

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自打进了北京城,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搜刮财物,强抢民女,已经怨声载道,再去打山海关早就军心涣散,起义失败是必然的。

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侥幸攻取北京后,开始骄傲自满,尽管已经认识到山海关之战的重要性,并亲自带兵20万前往围剿吴三桂,但仍然犯了轻敌冒进的战略错误,认为吴三桂不堪一击,根本没有想到早已虎视眈眈的大清铁骑才是真正的对手。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大败,也最终改变了历史,关外少数民族满清夺取了天下,入住中原,成为封建王朝最后的挽歌。

晚明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三股势力是李自成、张献忠和关外的满清。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是打着均田免粮的口号打天下的,也得到了众多生死线上挣扎的农民的支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是目标短浅,只图一时拷掠之快,没有长远的打算,没有及时制定合适天下一统的策略,内部矛盾经常影响大局策略。而满清作为新兴的一股强大的势力,其优点是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帝王经略之后,军队战斗力强悍,有当时最强大的军队。而且到皇太极登位之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优秀的文化知识,将经略中原最为基本国策,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措施。明朝的倒台,满清大军抓住机会立即扑向山海关,等待李自成和吴三桂的两败俱伤,选择时机一战决定胜负。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意识到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之向背对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而解决山海关问题,只有两种方案,一是武力夺取,彻底消灭吴部;二是招抚,避免流血战斗。以农民军入京后将领无心再战、士兵沉溺享受来看,招抚为上策。于是李自成派人马劝降吴三桂,携犒银四万两、黄金千两,另有敕书一通,封吴三桂为侯。此时,总管京师兵马的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已在北京被捕,李自成令他给儿子写信劝降。吴三桂无奈,决定正式接待来使,投降农民军。但当吴三桂准备率部进京谒见李自成,行至永平府(府治今河北省卢龙县)西沙河驿时,却突然调转马头,再次返回山海关。原来吴三桂因其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刘宗敏掠去而怒改初衷,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重返山海关,亲率20万大军东来。当农民军迫近山海关时,没想到吴三桂已经投降清军,在吴三桂和清军大军的联合打击下,李自成败北。满清在一个最合适的时机绝地反击,既消耗尽了吴三桂的关宁军队,也彻底粉碎了李自成军队的士气,成为最大的赢家,并最终进入中原开始了一统天下的局面

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谢谢邀请;

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呢?

第一,兵力问题(客观原因)

他的50万军队其实就是趁势急速收编而来的。军队原先的战斗力一般,加上李自成没有时间去整合、训练部队。所以,李自成这五十万军队的战斗力,应该要打一个折扣。

另外在李自成撤退北京的时候,驻守陕西、河北等地的原先明军的部队,再一次投降了吴三桂、洪承畴等人。这也从侧面可以得出,李自成50万军队水分很大。

他没有那么多兵去打,没有那么多精兵

但是山海关大败主要原因还是第二条。

第二,对战略局势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主观原因)

山海关战役最大的变数是吴三桂及其五万正规军。在前期,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将山海关防务交给了李自成派去的明降将唐通,并赶赴北京城,于途中遇到北京城逃亡出来的父亲的小妾和仆人,获知父亲受刑后,改变了主意,返回并重新夺回山海关,向清借兵讨伐李自成。后世极其戏剧化吴三桂的这一行径,用他的爱妾陈园园被李自成夺走,来解释吴三桂的反戈一击。 后人总结李自成山海关战役失败的经验,战略上,主要对吴三桂没有行之有效的拉拢,有了吴三桂,则宁远、山海关稳如泰山,加上吴三桂的五万精兵,大顺军的军力当在清军八旗以上;战术上,往往会提到战机稍纵即逝。其一,在得知吴三桂反叛大顺时候没有迅速出兵、其二,从北京城到山海关只需五天路程,大顺军却花了七天时间,还拖延了两天才正式进攻。直接导致的就是清兵及时赶赴战场,扭转了战争局面。

综上所述:李自成是因为对大局没有一个战略分析,对吴三桂以及清军把握的不准,所以才没有带很多人,再就是自身兵力的问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哈哈哈哈

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李自成大顺政权建立时控制的地区大约是湖北北部、河南大部、陕西大部分地区的大小的地盘,他东征北京时是兵分两路兵带少了不够带多了那么大的地盘防守力量太弱了,所以李自成向北京进军时总兵力应是50万左右。可大顺军一路打下的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也需要留下许多部队驻守。这样李自成带进北京的部队加上降军数量应该不少但他能仰仗的核心部队也就那么多,当李自成率军剿灭吴三桂时肯定会留下一部分兵力监视收降的明军所以他不可能带太多的兵马去山海关。

李自成为什么不多带点人打山海关大战?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的估计了形式!

过度迷信: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在明朝灭亡之前,农民军与满清的敌人都是大明王朝,双方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同时都对大明形成牵制作用而减轻彼此的压力!

1644年正月多尔衮致书李自成:

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

此时双方还是友军的态势,因此李闯认为双方是友军也不是没有道理!

正是李闯的这种态度,才对满清放松警惕,因此在初次招降吴三桂之后,在山海关只留下降将唐通的八千兵马驻守山海关!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不派自己的精锐去守?

另一方面,满清毕竟是少数民族,当初起兵反明也是打着报仇的旗号,如今大明已灭,也算是大仇得报,此时满清该马放南山了吧!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种形势下,李闯错误的认为满清会把自己当友军看待,况且自己灭了大明也算替满清报了仇,至少满清不会把李闯看做敌人!而李闯去山海关是去解决吴三桂问题,并非是攻打满清,属于自己的内部问题,因此满清没理由干涉!

事实上李闯的判断基本没错

不过形势瞬息万变,吴三桂降清了!这是一个意外!因此在一片石激战正酣之时,满清骑兵突然杀出,李闯大败而归!并且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旗号,入关剿杀农民军了,形式急转直下!

因此李闯最大的失败就是对形势没有看透,没有认清全局!没有大局观导致盲目自信而失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