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真实历史中没有邬思道这个人,这个人只出现在两个人写的小说里面,所以提问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指雍正王朝中的剧情,那么我来回答一下:
雍正王朝中雍正之所以放走邬思道,背后隐藏一个反被威胁的秘密!
一、
老四胤禛阵营的十七阿哥:
康熙帝觉得自己时日不多,突然就下令北京城全程戒严,随后召所有皇子进宫。
这个时候老八胤禩一伙和老四胤禛一伙都开始暗中为争夺皇位做准备,老八胤禩马上安排人员接管丰台大营,随时准备进宫夺位。老四胤禛这边则给邬思道留下了关防大印,随时准备用这个东西放出老十三胤祥,再由老十三胤祥接管丰台大营。
同时,老十七胤礼也准备进宫的时候被邬思道拦下,理由是担心被老八胤禩一伙一锅烩,而老十七胤礼则紧急赶往西山大营。
很多人可能有诱惑,为什么老十七胤礼成了老四胤禛的人了呢?
其实这个原因剧中没有体现,问题就坏在老十胤誐身上,或者说他的母亲身上。老十七的生母没有什么显赫的地位,是从宫女上位的。相反老十的生母地位就高的多,她是温僖贵妃,孝昭皇后的亲妹妹。
曾经因为老十对老十七的生母侮辱,导致老十七心有不满,其实从阿哥们的关系就能推断出他们的生母关系,这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也正是出于这种矛盾,老十七跟老十不对付,从而投到老四胤禛的门下,一心辅助老四胤禛夺位。
二、
回归正题,我们来谈邬思道跟雍正帝的对话:
雍正帝这次回到府邸没有别的事,一心为了邬思道而来,并不是所说的怕宫里不安全,如果真的怕宫里不安全,为什么当晚又回宫了呢?
雍正帝很直接,一进门先问邬先生在哪,他就是怕邬思道突然跑路,所以见出来迎接的人中没有邬思道,心中一惊。
而邬思道一见到雍正帝,马上喊了一声皇上,并行跪拜礼,雍正帝急忙扶他起来:
“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到了明天,就又是一种忙法了。”
一句话就告诉了邬思道,我们还是我们,只是过了明天,忙法不同了,潜在意思是你邬思道那套阴谋诡计,到了明天,就不能再用了。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多次讲过这段剧情,我们讲过的内容,这里就不重复了,感兴趣的可以查看往期文章查看,总之摆在邬思道面前的路都挨个被堵死,我们来分析他怎么化解的这场危机的。
雍正帝一直在自言自语,最终提到“顺便来看看你!”
这就搞笑了,顺便来看邬思道的,你雍正帝不先忙自己的事,而一头扎进邬思道的房间是顺便吗?要知道雍正帝回到府邸就这么十几分钟,却全跟邬思道单独在一起,跟邬思道讲完话就回宫了,显然他所谓的顺便,其实就是专门。
三、
心虚的雍正帝:
我们仔细观察这段剧情,不难发现,雍正帝跟邬思道的这场对话,雍正帝一直小动作不停,要不就是扯扯衣袖,要不就是划拉划拉桌子,还东张西望的,就是不看邬思道的眼睛。
尤其是说到“顺便来看看你”的时候,眼睛瞅了邬思道一眼,很快就移开了,顾左右而言他。而此时的镜头给了邬思道一个特写,邬思道是非常坦然的面对雍正帝的,目光如炬,并不是多么感动的样子,显然是有话要说。
而雍正帝见邬思道还不说话,于是继续说道老十三胤祥怎么把顺天府和善扑营的人也调来了?
邬思道终于按耐不住了,马上抢话道,这几路人马是我让十三爷调来的,而且五路兵马平素不相统属,十三爷居中指挥。
这时候雍正帝突然背过身去了,这个举动蕴含的意义太大了:
以邬思道对老四胤禛的理解,自然知道他这次回来,自己凶多吉少,所以一直等着雍正帝明说。雍正帝一句光一个丰台大营还不够啊,也就暴露出,人多的话,他不好对邬思道下手。
而邬思道马上说这五路人马是自己安排的,也是告诉雍正帝,你不会知道这些人里面会不会有其他阵营的人的,这时候在府邸待着,并不比皇宫里安全。
一句“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不光说给雍正帝听,也是说给自己听,毕竟雍正帝去畅春园听宣,府邸是邬思道把持,他暗里做了哪些安排,雍正帝是心里没底的,这时候也不好轻举妄动。
他这一背身,就等于有点摊牌的意思了;
“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
四、
邬思道的化解之道:
雍正帝的这句话一出,也就表明,自己不会轻举妄动的,既然邬先生都安排好了,我当然不能对邬先生下手啊,好吧,你想得到什么?
这时候邬思道当然明白,摆在自己面前的就三条路,当官的话,做大了就是功高盖主,做小了难免心生不满,提做官必死无疑。而归隐也是死路一条,毕竟自己知道太多秘密,雍正帝刚刚登基,敌对势力还很多,万一邬思道跑到了敌对方,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邬思道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此时的雍正帝眼神游离,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估计雍正帝不相信这句话是从邬思道嘴里说出来的。而邬思道能张口而出,显然他早就想好的了,这个方案能说出来的前提就是利用雍正帝多疑的性格,给他摆了一道五路兵马迷魂阵。
但是当听到邬思道的“半隐”方案时,雍正帝眼睛一亮,虽然仍然满脸狐疑的神态,但是心中已经有些被说动了。
结合当时的状态,登基当天,京城中乱七八糟,自己的府邸到底安全不安全,也得打个问号。跟邬思道的博弈也一直僵在这里,自己已经被邬思道分析的入骨三分,而自己对邬思道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种情况下自己还真不敢轻举妄动。又听到邬思道确实是真心实意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再联想这些年两个人在一起的恩恩怨怨,他确实感动了,双眼含泪,邬思道同样的双眼含泪,终于两个人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时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伴随着雍正帝的眼泪的,其实还有冷汗一道,说到底雍正帝也是有点害怕的。
这时候的十七阿哥已经带兵过来了,很有可能是执行雍正帝下达的剿杀邬思道命令,可是邬思道没有给雍正帝下命令的机会,一句“天子无私事”就给打发了。这句话既是说给十七阿哥听,也是说给雍正帝听,你以前的私事我会烂在肚子里,以后也不会再有这种私事了,你放心好了。
至于今天你想办的“私事”,我早就做好准备了,估计是办不成了!
而邬思道说的半隐方案可以做到一石三鸟:
首先,雍正帝不如果杀掉邬思道,那么必然让其余跟随者心寒,尤其是老十三胤祥,那么以后谁还敢替你办事?其二,邬思道并没有脱离雍正帝的控制,还是可以随叫随到的,而且是在明处,不会做伤害雍正帝的事,况且自己也说了,自己那点聪明才智,早已经耗光了;其三,自己主动提出做不了官,也是帮雍正帝解了一道难题,可以看出邬思道是真心辅助雍正帝的,并没有任何其他意图。
所以,邬思道之所以能顺利脱身,完全是利用了雍正帝多疑的性格,这种博弈妙就妙在自己在暗处,而雍正帝是在明处,一个是早就想好了对策,一个是被动的接受安排。最后无奈的雍正帝,也就默默的回宫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谢谢炒米视角的邀请!由《邸晓居MBA侃历史》来回答一下这问题;师爷出身的邬思道这个老鬼,如果没有进退自如之道敢给作为皇子的四阿哥胤禛划道吗?
在热河狩猎的时候,康熙帝喜欢上了四阿哥胤禛的孩子弘历以后,邬思道就判断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有一半的把握。
当太子胤礽搞宫廷政变,第二次被废的时候,由于旨意让四阿哥胤禛接管内务府的时候,邬思道判断已经有了七成把握。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当康熙帝急招四阿哥胤禛进宫护驾的那一刻,邬思道判断大变在即,招招见血。
邬思道一共设计了好几步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四阿哥胤禛盗取皇帝的王命旗牌赶紧放了“十三阿哥胤祥”,这是最要紧的一步。
邬思道对四阿哥胤禛说道;如果放不出来老十三阿哥胤祥,就是给你一个皇位你也坐不稳,看看,多阴险!
这时候的邬思道然然就是半个主子一样!典型的宫廷大戏的阴谋家。(图片来自网络)
当四阿哥胤禛正式接管了大内、由十三阿哥胤祥接管了西山锐建营、丰田大营后,四平八稳的回到了雍亲王府,干嘛回来了,不住在大内?
回来清理家务来了,为什么?因为家里有一大部分人是参与了四阿哥胤禛的九王夺嫡计划,必须要灭口,不然历史如何评价!
这些教训邬思道当然明白:谋王位者亡, 邬思道焉能不懂吗? 邬思道早就打好了自己的那个破包,打了腹稿,做好了逃命的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四阿哥胤禛拿到了传位诏书,回到了雍亲王府邸,邬思道主动的迎了上去,争取主动呀!一个千打下去说:皇帝回来了,看看这邬思道,马上就改口了!
因为邬思道感到自己已经对最高统治者产生了威胁,必须正确对待了!
此时的四阿哥胤禛也改口了,邬先生:你的差事朕还没想好,邬思道马上接话列举了自己有三不可用之处,说的特别诚恳。
又说道:皇帝垂拱而治,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是阳谋;而我,则是密室策划,,以阴谋为体,所以不可当朝为官。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邬思道又接着说,大隐于朝,小隐于野,雍正帝问道,你准备这么隐呀?邬思道说,臣准备中隐,隐于市吧!
如果哪一天皇上惦念臣了,可随时召唤,这就表明了他是不会乱说话的,讲到动情之处,眼泪汪汪的。
我准备到山西李卫处找个差事,想李卫也不会亏待我。这又表明了我去你的嫡系那里,你一定放心了吧!
雍正帝沉思了一下说;好吧,听到雍正答应了,邬思道是恨不得拿起他那个破拐杖一蹦三尺高,恨不得一步千里。
邬思道磕了一个头,悄悄的离开了雍亲王府,真正是捡了一条小命。(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邬思道一介书生而已,雍正除他不费吹灰之力,那为什么没杀呢?个人分析如下:
一是邬思道与雍正朝昔相处十五年了,他太了解雍正帝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还是有的,雍正当时已经动了灭口邬思道的想法,邬思道就动之以情,表示自己绝不会掺和官场之事,而且服从雍正帝安排,只会活动在雍正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如果雍正需要,必要时要也可以帮雍正。雍正也不是绝情腹黑的人,念及旧情,就放了邬思道。
二是因为老十三,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老十三知道邬思道是雍正的大恩人,雍正对老十三非常依靠,半分钟也缺不了的,老十三知道如果雍正对大恩人邬思道下手,那对他这个打手也一定不会手软,老十三也担心雍正卸磨杀驴,邬思道正好是老十三观察雍正动向的风向标。一旦有异,他必然会想办法自保,如果老十三反了水,那场面可有得雍正受了。
雍正也不傻,杀了邬思道,要背上忘恩负义,卸磨杀驴的恶名,而且有可能增加老十三的不信任和反水。雍正只需要能够控制着邬思道的生死,这就足够了,何必趟这浑水。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飞鸟尽良弓藏!雍正继位后没有动邬思道,就是因为飞鸟没有尽啊。
当时,青海罗卜藏丹的叛乱打成个浆糊,八爷党的势力在周围虎视眈眈,严重的内忧外患致使刚当上皇帝的雍正感到孤立无援忧心忡忡,雍正继位那晚来见邬思道,并不是要动他,实际就是来寻找可靠伙伴的安全感。
邬思道选择的“中隐”既能够在背后支招,又不显眼,影响不到皇帝的威严,他也可以以布衣身份而功成身退保平安,如果雍正去动一介布衣并且是大才的人,那就是个自断臂膀的昏庸无道的帝王了。因为当时真正能够和雍正一起统御全局的人就只有邬思道。老十三勇猛有余谋略不够,雍正帝本身的战略布局能力,说实话也需要邬思道这样的高人提点。
知道皇帝秘密的人很多,只要你不会背叛他,他干嘛去除掉自己的人。年羹尧的死是因为与八爷党眉来眼去,立场不坚定、桀骜不驯、功高震主再加上有兵权有威胁!
这几样东西,邬先生一样不沾,只爱美女银子,再说又身体残疾,重情重义,无论从政局还是从道义出发,如果雍正动他,只会失去天下人心!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雍正王朝》中,有五段关于邬思道离开的剧情 ,而这其中只有一次雍正是真正动了杀机 。
第一段是邬思道建议雍正不要接手“张五哥刑部冤案”,但是雍正却假意像康熙请命接受这项任务,邬思道不明真相,气愤中准备离开王府。
第二段是雍正感觉自己继位无望,所以准备了金银珠宝给邬思道让他离开,以让其安享晚年,而邬思道却借此重新分析了夺嫡的形式,让雍正恍然大悟。
第三段是雍正继位当夜,赶回家中,与邬思道有一番对话,而后邬思道说出了“三可用”“三不可用”以及“三隐”,最终以“中隐”的方式成功隐退。
第四段是邬思道乘车离开,十三爷胤祥赶上马上,送别邬思道,并且将如月送给了他。
第五段是雍正前往河南视察,赶在雍正达到前,邬思道带着如月,星夜离开了田文镜的府邸,至此,邬思道再无出场。
这其中,雍正真正动了杀心的就是第二段,雍正自认为夺嫡无望,选择让邬思道离开。雍正这样做只是试探一下邬邬思道的口风,看看邬思道是否留有了后手,如果这个时候除掉了邬思道,即便自己没有继位,可以凭借自己多年“孤臣”的处事之道以及“不争是争”的行为风格,只要没有人把底漏出去,依然可以自保,相对应的,做了皇帝的自己,反而是可以将自己之前的行为和行动合法化,可以不用考虑其他人的看法。
这一次,邬思道又通过自己对于夺嫡形势的分析,帮助雍正确立了收拢十三爷旧部、拉拢隆科多、择机放出十三爷的策略,成功帮助雍正登基。
而雍正不杀邬思道,除了与邬思道十多年的君臣情感外,还有一些原因让雍正不得不留下邬思道。
首先,杀掉邬思道必然引起十三阿哥的不满。虽然邬思道一直是在雍正的府上,但是与十三也的交情非常之深,并且深得十三爷的钦佩,这一点从十三爷送别邬思道,以及送给邬思道如月就能看的出来。
十三爷胤祥素来是以侠王著称,当初因为追比户部欠款,魏东亭自尽之事就与雍正有过冲突,说明十三爷本身就是侠肝义胆,嫉恶如仇,如果邬思道的死确系跟雍正有关,十三爷定然会对雍正非常的失望,而继位之初的雍正最为依仗的以及唯一能依仗的兄弟只有十三阿哥,就冲这一点,雍正不会在这个时候动邬思道。
其次,知道邬思道的人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在最后的夺嫡之夜,邬思道已经由幕后走到了前台。府里的福晋、年秋月以及佣人们,包括在外的年羹尧、李卫都知道邬思道的存在,更知道邬思道所发挥的作用,别忘了邬思道还是弘时、弘历和弘昼的老师,牵扯的面太大,如果贸然处理难免人多嘴杂,流传于市井而留下骂名。
同时,邬思道不同于高福,邬思道没有过错,也没有不利于雍正,如果邬思道被处死必然让年羹尧、李卫,甚至是康熙去世当晚到府上传旨办事的张五哥,这样会让一众人陷入紧张情绪,自己也会众叛亲离,陷入不利局面。
再次,邬思道并没有像年羹尧、隆科多一样,居功自傲,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邬思道用自己的隐退解决了雍正心中的一个心结,这一点多少会让雍正感到感动和感激,毕竟邬思道也是对雍正夺嫡立下大功的人,而且选择了中隐,也是到李卫府上,行动、言论、交际可以说完完全全在雍正自己的掌握之下,所以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同意了邬思道的建议,让他离开去中隐了。
其实,雍正留下邬思道也是为了不时之需,比如后来前往年羹尧大营为年羹尧出谋划策,这也看出了邬思道确实的过人之处与不世之材,就这样杀掉他,确实可惜了,所以雍正留下了邬思道。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什么没有杀邬思道?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神机妙算的邬先生,是四阿哥问鼎宝座的神助攻。
常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要问雍正为什么没有杀他,那是因为邬思道早就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备好了退路之策。自古谋士谋身难谋国,邬先生同雍正十余载君臣际遇,知己知彼。九子夺嫡雍正成功上位后,立马回雍和宫打扫战场来了,书中写道:"原打算喝酒之后,下半夜全部处死。”高福不明不白的失踪,给了邬先生明确的信号。
本来史上谋臣不比武将,助力上位乃有功之臣,不求相位自求隐退被杀的不多。然而无情最是帝王家,雍正生性多疑,而且夺嫡过程中并非多阳谋之策。邬生生知道了太多秘密。这对于新君来说,有损其德行,若转挡八爷等怀抱后果严重,不免视之作心腹之患除之后快。
张良称病逃过刘邦毒手,汤和装疯骗过了朱元璋。邬先生早知无福共享,要想脱身唯有让雍正放心一条路了。
雍正欲除之而后快,又怕脏手担刻薄寡恩之名,似犹豫中心意未决,便开口道:“先生的官位我好好斟酌。”此言既出,杀伐之寒气逼人。邬思道明白生死在皇帝一念之间,表忠心求饶过,定要自然诚恳,行云流水天衣无缝才行。
邬先生首先表明自己有自知之明,一为前朝罪臣,用之不忠;二无名之身,行暗策之臣,用之不合光明正大之道;三身有残疾,瘸子用之难看不雅。自己只是个没有野心私念的书生,但求济世之才能得用,只盼皇帝能为天下之福,求放过。
邬先生说到动情处止不住泪流满面,雍正听了也侧然,可戒心难消,放虎归山终究为患,如何叫我放心呢?于是又问:"先生怎么隐?”
邬先生自有办法,早已揣摸出主子心思,一边捧高皇帝,一边趴地贬己献忠心,让主子一百个放心。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杀了是损失,且失之宽厚之名。
他说感激主子知遇之恩,一朝别离一定会想念他,大隐于野主子不见人影,会不放心万一要问话也找不着心焦。小隐则在皇帝信任的心腹田文镜地盘上,有人监视着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当然事后待机摇头摆尾入海去,再觅行踪难了。)
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终于打消了雍正顾虑,临别想到秋月之事,又送了邬先生两个美女,补偿也好监视也罢,日后又给田文镜信中提及"邬先生安否?”,似乎也不枉君臣一场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