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吴首将周瑜,蜀首将关羽,魏首将夏侯惇!

夏侯惇战绩确实一般,基本上没赢过!

但是他的功劳可不小!

大家来看看曹操对夏侯淳的评价:

“夏侯惇天下之奇才,曹子孝世间之福将”。

曹操是傻的吗?显然不可能。三国里多少人能有他智慧,那为什么曹操会这样排序呢?因为夏侯惇是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给予其最大帮助的好兄弟!

夏侯惇是谁?第一批跟着曹操打天下的从龙之臣,大家可以想想本朝武力值最高的那位(林先生),是排在十大元帅之首吗?

所以排行榜这个东东,谁在首位谁在末尾真的不能看表面现象。

《三国志·武帝纪》中提到,曹操刚创业那会,手下没有兵,是夏侯淳和他一起在扬州招兵四千,结果这些人不靠谱叛乱了,对于这场意外,《魏书》中则是这么写的: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

当时是夏侯惇跟着曹操持剑一起剑杀数十人,其他人一看这两人太猛了,于是望风而逃,等到完事曹操清点兵马的时候,一看四千人就剩四百人了。

四千人只有四百人没有背叛曹操,这其中就有夏侯惇,这样的赤胆忠心还用怀疑吗?退一步说,如果人家夏侯淳没有一点能力会得到曹操的重用吗?

要知道当初跟着曹操打天下的可不止他一个人,那是多了去了。可见,夏侯淳不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武力值是大家公认的,温酒斩华雄,人称“武圣”,可是夏侯惇敢和他单练,更别说随着剧情开展,还有“拔矢啖睛”这样让人上头的桥段。

虽然只是杜撰,但罗贯中既然如此描写,可见夏侯惇之地位。

在历史上,夏侯惇的功劳并不展现在战绩上,正如开头所言,虽然夏侯惇早年随着曹操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但战绩真的一般,没有什么亮眼的。

但他确是曹操最为信任之人,每每关键时刻,他总是为曹操把守着最重要的地方。

官渡之战后,曹操扫平河北,夏侯惇镇守于汝南,赤壁之战后则镇守淮南,张辽都是给他打下手。此时的他乃是魏军仅次于曹操的大佬。

读过三国的都知道这几个地方的战略意义。

大家都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特点,对自己的儿子他都不完全信任,但是曹操对夏侯惇放心,放心到可以不用人通报,直接出入曹操的卧室,放心到可以和曹操坐一辆车。这种信任,除了夏侯惇,没有第二个人。

读到这里大家懂了吗?一个人对你即忠心又有能力,还是跟着你一起打天下的老人,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么选择?当然是用脚投票,选夏侯惇啦。所以说看事情真的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夏侯惇虽然战绩一般,但是在曹魏武将中排名首位毫无疑问。

曹操死后,曹丕夏侯惇任命为大将军,成为了魏国最高军事领导人。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仅在《三国志》中,他就有五次大败仗的记载,而且还都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败仗一: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不过当时的西凉军骁勇善战,打不赢也很正常;

败仗二: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三国志·夏侯惇传》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后,军中震恐。他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曹军将不考虑人质(夏侯惇)的安全,并做出要强攻的姿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谈判,人质和绑匪都会被消灭!此举将劫持者吓尿了,便赶紧放了夏侯惇。韩浩顺势把劫持者全杀光,以振军威。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点了个赞。并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三国志·夏侯惇传》

败仗三: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败仗四:吕布与刘备翻脸,夏侯惇奉命去救刘备,然后被高顺击败,没能增援成功。导致刘备被吕布暴揍,妻子被吕布俘虏。而刘备本人则单身逃走;

败仗五: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并且,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完胜战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征张绣,自傲兵败,由夏侯惇统领的青州军乘机烧杀劫掠的话(最后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领兵失败案例,就是六次了。

由以上叙述来看,夏侯惇领兵能力差,当主将每战必败,这是洗不白的。输给西凉军可以理解,输给吕布、张辽、刘备这种老兵油子也可以理解,但是他连自己的兵卒都管不住,这就不能理解了。所以后来曹操将他调离前线,成为曹操后期唯一不被派往前线作战的亲信,只担任中央派到到前线督战的角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过单独领兵打仗不行,不代表夏侯惇百无一用。他也有强项,他在内政与后勤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出色。并且夏侯惇生性俭朴,有多余家财便会分送下属,是当时终身皆未贪污的清廉之士。很受曹操的重用。

当然了,能搞内政,能负责后勤,生性简朴的人——多的是!也不止夏侯惇一个人。这些并不是曹操重用他的关键原因。

他受曹操重用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资历和他与曹操的关系。当资历+关系产生了化学反应后,其结果就是专制社会,君主对臣子最大的肯定——无比的信任!

先说说夏侯惇的资历。

夏侯惇跟随曹操的起步就很高,曹操当年逃出洛阳后,在老家招兵讨伐董卓。夏侯惇就是当时跟着曹操创业的核心领导班子。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三国志·夏侯惇传》

当时的曹操没有正式官职,估计也应该是没有长史的,所以夏侯惇的司马身份无疑就是曹操的副手,是曹操之下的第二人,高于曹仁和夏侯渊的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以后,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夏侯惇担任折冲校尉,荀彧担任曹操的司马。从这个时候开始,夏侯惇和荀彧就确立了他们在曹操团队中的地位高于众人的存在。

后来天下三分的态势趋于稳定,曹操分别在汉中、襄阳、淮南设立三个前沿基地,交由自己最信赖的三个人统领,这三个人分别是负责汉中的夏侯渊、负责襄阳的曹仁、负责淮南的夏侯惇。并且夏侯惇还是唯一不需要自己亲自领兵的人,他只需要督军,指挥张辽、乐进在前线卖命即可。

以夏侯惇的能力和他在曹魏的至高地位,他的资历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具体的关系不用细说了,普遍都认为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的关系。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夏侯惇对曹操的忠诚度,和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度。

曹操当汉朝丞相时,他旗下文武百官都授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不一样,他也领汉朝的官职(前将军)。于是夏侯惇便上书曹操,希望也给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国的。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国的官号呢?夏侯惇因此便不再继续上书,仍然以汉官的身份在朝中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夏侯惇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几乎是无人能及,估计连曹丕、曹植这些曹操的儿子,老曹对他们的信任度,都未必有夏侯惇那么深厚。曹操称王后,夏侯惇也成为唯一可以不经通报自由进出曹操房间的人,在世时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另外,在《曹瞒传》和《世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夏侯惇与曹操关系亲密的事件。

当时有个叫桓阶的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认为不应称帝,而是先定蜀、吴,然后再学上古禅让之举改朝换代的建议。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意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后来曹操病死,没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天,夏侯惇为此追悔莫及,最后也在曹操去世后半年,也跟着一起去了。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发病卒。——《三国志》

据记载,夏侯惇死后,曹丕为之哭的稀里哗啦的:

“……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三国志》

后来东晋的孙盛评价:对于同族,天子在宗庙门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

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

曹丕是个多么渣的人,在这就不细说了。连他都为夏侯惇哭的稀里哗啦,只能解释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爱这位为他父亲征战一生的叔父。

总的来说,夏侯惇不适合为将,尤其是不适合单独领兵。他的战功战绩确实不行。但是他的资历,他与曹操的相互信任关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专制社会,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可以无比信赖的人,远比能力超凡绝伦的人要珍贵。

这就好比,某个人当年陪老板在凌晨三点半一起抗过包,在关键时刻替老大挡过刀。他在老板、老大心里的地位,远比那些后加入的人,要高的多得多。至于他的业务水平不行,那有什么关系呢?老板自身的业务水平高就行了。而最信赖的人,只需要对老板忠诚就可以了。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夏侯惇是名将夏侯婴之后,且又是曹操本家人,同族,曹操自然高看其一眼;第二,夏侯惇是跟随曹操最先起兵的人,曹操刚刚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便是曹操的裨将,属于开国元勋型的;第三,曹操刚起兵时,兵少将寡,是夏侯惇首先替他募兵,其地位相当于南昌起义或秋收起义,帮曹操拉起了第一支人马。在曹操眼里,曹氏宗族有两个人才是最信任的,一是夏侯惇,一是曹仁。“夏侯惇天下之奇才,曹子孝世间之福将”。

夏侯惇因为在战斗中伤了一只眼睛,所以后来很少上前线直接作战,有那么多晚生后辈,老一辈革命家就不用直接上前线玩命去了,何况还是个残疾人。夏侯惇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后方,但后方并不是不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司令,前方仗无法打好。史载“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曹操在前方打仗,因为有夏侯惇在,就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而且,夏侯惇发展经济有两把刷子,“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直接上地里干活的将军,故事相当于朱德的扁担。夏侯惇自己不上第一线了,但给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典韦就是他发现的人才并推荐给曹操的。

夏侯惇也并不是不出战,在典韦、许禇未出世时,夏侯惇是前锋陷阵的第一猛将。虽有胜有败,但其战功还是赫赫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夏侯惇: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此诗明白回答了夏侯惇为什么在魏国地位这么高。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三国名将中,夏侯惇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长期以来,他都是曹营首将,在曹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操本人。

而且,魏晋历代统治者,都说他是“元功之臣”,甚至有大臣评价曹魏的天下就是他与曹操一起打下来的。

然而,搜遍史书,这位听起来功劳大得不得了的“元功之臣”,又实在搜不到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来。几次征战,也都是败多胜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特殊的将领

在人心叵测的乱世,忠诚比能力更为重要。

三国的“首将”,莫不与主公有着非比寻常的私人关系。

关羽、张飞,与刘备“恩若兄弟”。周瑜与孙策、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上下级关系。

早年,还不太成熟的张飞丢了徐州,把刘备的妻子也丢失了,刘备却并不怪罪,照样重用。

因为,如果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话,那么,这样的“兄弟”就是丢一个少一个,求也求不来的。这样的“兄弟”,其地位天然高于一般将领。

相比于“情同兄弟”的刘备、孙权集团,曹操最信任的是有着真正兄弟关系的诸夏侯曹。

自曹操起兵开始,诸夏侯曹就参与募兵,生死相随,算是曹操集团的合伙人。而后来加入的乐进、于进、徐晃等人,则是真正的“员工”。

所以,功劳如何姑且不论,诸夏侯曹的地位,天然就要高于异姓将领。

而在诸夏侯曹中,夏侯惇的地位又是最特殊的。

诸夏侯曹,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夏侯惇在诸夏侯曹中的宗族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在宗族将领中的地位。

因此,尽管曹仁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但是,当二十六军驻居巢时,曹仁还是要归夏侯惇“督之”,位在夏侯惇之下。而且···看起来永远也不可能超过夏侯惇。

作为合伙人,夏侯惇的功劳,不应以单纯的战功来统计。

战场上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有曹仁、夏侯渊、张辽、于禁,不够的话还可以再找人。

而夏侯惇干的事情,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定海神针

曹操起于兖州,处四战之地。

因此,曹操在对外发展时,后方的形势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忠诚度、能力都不错的将领坐镇后方,曹公是不可能攻出去的。

夏侯惇,就是曹操在后方的定海神针。

曹操攻徐州时,战官渡时,征河北时,夏侯惇都坐镇后方,防备其他方向的威胁。

虽然在早期时,夏侯惇的任务完成得磕磕绊绊,还一度成了人质,但总体上他都能不辱使命,给曹操一个安定的后方。

而要建立稳固的后方,夏侯惇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将军的工作范畴。

后方建设之功

夏侯惇不但一直拥有某某将军的名号,还同时担任着各类地方官的职务。

曹操入主兖州,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此后,夏侯惇又作了陈留、济阴太守,随着曹操地盘的扩大,夏侯惇又作了河南尹。

所以,夏侯惇的功劳,已经不只是以将军之职来评价了。

而这些工作,对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起着关键作用。

汉末时,困扰曹操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因为缺乏粮食,曹军粮食参杂人肉,曹操不得不忍痛解散新招募的士兵和力役,甚至一度打算投靠袁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一则依靠在许都一带的公田屯田,二则依靠陈留等地的就地建设。

屯田,主要解决的是军粮问题,而地方建设,才可能解决民众粮食问题,使曹占区富庶、安定。

夏侯惇断太寿水作陂,亲自负土,率将士们劝种稻田,帮助曹操渡过了粮食危机。

这些功劳,虽不如斩将夺旗一般“拉风”,但“足兵足食”却是曹操争雄天下的经济基础。

团结后方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后方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了。

后方,不仅有拥护曹操者,也有拥护献帝者,更有摇摆不定者。

坐镇后方的夏侯惇,不但要防止其他各路军阀,也要处理好后方各类矛盾。

夏侯惇虽出身军旅,但好治学,常常亲自问师,与士人搞好关系,如此,自然可以安士人之心;夏侯惇又俭朴,以自己得到的赏赐分给将士,以安将士之心。

因此,曹操亲在许都、曹丕在邺城时,都发生过针对曹家的阴谋行动,但夏侯惇坐镇后方期间,反而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动乱。

这与夏侯惇的表现自然是分不开的。

举贤之功

夏侯惇在曹军军队建设中的功绩也是不可替代的。

当年,曹操被徐荣大败,遂与夏侯惇一起到扬州募兵,重新建立武装力量。

此后,夏侯惇又以其眼光、个人魅力,发掘了许多人才。

典韦,就本属夏侯惇帐下。因其数斩首有功,被夏侯惇推荐给了曹操。后来成了顶级猛将。

韩浩,本在袁术手下为骑都尉,夏侯惇亲自登门,挖了过来,后来成了中护军,曹军重要将领。

此外,夏侯惇与隐士田畴保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曾尝试请其出山,只是未能成功。

仅从《三国志》中记载的情况看,在曹操阵营中,夏侯惇发掘、推荐的人才,仅次于荀彧及曹操本人。

以战功论,夏侯惇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

然而,以对曹操集团的重要性而论,除了曹操本人,没有人比得过夏侯惇。

曹魏政权最后为什么灭亡了?

不是邓艾、郭淮、毋丘俭的战功比不过张辽徐晃,而是后方没有一个夏侯惇这样的人。

所以···夏侯惇难道不该拥有特殊的优待和地位吗?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夏侯惇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说出来吓死人,连刘备身边的大红人关羽张飞都惊叹不如。刘关张是桃园三结义,可老夏和曹操,可是打虎亲兄弟啊!

曹操的老爹曹嵩,本是老夏老爹的大阿哥,一岁不到过继给了中常侍(宦官)曹腾作养子。曹操从小和夏侯淳、夏侯渊等一起吃睡、读书习武,是曹夏两家小孩王。

一八九年典军指挥官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一路狂逃,逃到开封陈留镇,和弟曹洪招募五千个勇士,赶赴十八路诸侯同盟。盟主袁绍封曹操为前线指挥官。曹操建议全军出击,袁绍竟按兵不动。

曹操无奈,孤军向董卓发起进攻,但因寡不敌军,一败涂地。

就在曹操感叹时运不济,潸然泪下之时,夏侯惇说"曹兄,我来了"。带曹操到扬州招了千人武装,从新起飞。

从此,曹操左有曹洪、曹仁兄弟,右有夏侯淳、夏侯渊兄弟,曹家军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基础上,曹操招兵买马很快成了一支劲旅,在与袁绍争夺北方中,火烧乌巢粮仓,然后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官渡大捷",最后占据了整个北方,威震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代枭雄。

夏侯惇和曹洪都是曹操"五良将之上双虎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随意出入宫殿。曹操经常在皇宫举办大小宴会,坐镇皇帝的可都是夏侯惇啊!

夏侯惇没有什么战功,为何在魏国地位很高?

夏侯惇是曹魏政权的定心石,使曹操常年征战而无后顾之忧!

曹操起家自兖州,与豫州都算得上中原要冲,美其名曰“兵家必争之地”,实则交通枢纽且无险可守,曹操唯有主动攻打徐州陶谦、征讨吕布和刘备及宛城张绣等,才能为自己留下战略转圜的空间。

汉末州郡图

曹操兖州本就无险可守,还要集结精锐南征北讨,根据地绝对不容有任何闪失,而夏侯惇便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清廉节俭能厚待士卒,发展内政并训练军队,披甲上阵能统军御敌,各项能力不突出却很全面。

曹操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徐州陶谦,张邈联合兖州世族迎接吕布,曹操猝不及防幸而夏侯惇守住鄄城,继而在濮阳与吕布鏖战,为曹操主力回师赢得时间,眼睛是在此战失明,生吞亦不肯退兵可见忠心。

夏侯惇

曹操军队数量有限,著名的官渡之战才3万余人,曹操亲自统军才能安心,赤壁之战折损荆州军队,夏侯惇常伴曹操身边,既参谋军政亦护卫安全,此后征伐汉中与孙权,曹魏亦未能取得胜利,晚年驻守居巢。

古代城池

曹操命夏侯惇驻守扬州境内的居巢,看似防备孙权实则防备汉室旧臣,曹操居邺城,曹仁驻守荆州,夏侯渊守汉中,夏侯惇驻防居巢,将洛阳的汉献帝包围,如有异动可策应救援,亦能强化曹操对江淮影响力。

荆州形势图

综上所述:夏侯惇属于功劳不多但有苦劳的将领,追随曹操度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配合曹操巩固权势的诸多安排,是曹魏政权稳定的柱石和奠基人,获得曹魏的尊敬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