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其实在《雍正王朝》中,三阿哥胤祉并不起眼!

所谓的“不起眼”,只是因为出场率并不高,但是他的几次出场都影响到了主要人物的命运走向,也可以说是一个“不起眼”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康熙帝的三阿哥胤祉。

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不善于言谈的人,并且无心夺嫡,一心修书,甚至在雍正朝老八胤禩搞“八王议政”的关键时刻,他都没有出现,难道他真的不喜欢权力吗?

一、

史书中的胤祉:

胤祉是康熙帝的第三个皇子,本来是第十子,只因为前面有七个早逝,于是他成了第三子。胤祉从小也是非常优秀的,无论是文学还是书法,亦或者骑射,都是众皇子中数一数二的。

在康熙三十一年,此时的三阿哥胤祉十五六岁,他曾经跟随康熙帝一起去塞外围猎,两个人比试骑射,结果不输康熙帝。

他跟太子胤礽的关系非常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关系好,在太子胤礽得势的时候,他也跟着沾光,甚至康熙帝因为他跟太子关系好而晋封他为和硕诚亲王。

只不过跟太子胤礽关系好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等到雍正帝即位以后,也是因为他跟废太子胤礽关系好而获罪,因此被发配给康熙帝守陵,同时也被改名成了允祉。

再后来,因为老十三胤祥的死,老三允祉迟到加上没有忧伤面色,导致雍正帝大发雷霆,最后把他圈禁了,并在雍正十年病逝。

老三胤祉书生气足,具备正义感,大阿哥允褆镇魇太子的事情,就是他向康熙揭发的。也是康熙帝相当信任的皇子,即使到了后来各位皇子们夺嫡激烈,他仍然能独善其身,没有负面信息。

雍正帝评价胤祉:

“朕止此一兄。朕兄弟如胤祉者何限?皆欲激朕治其罪,其心诚不可喻。良亦朕不能感化所致,未可谓尽若辈之罪也。”

也就是说雍正帝只承认这么一个哥哥,只不过跟他心不齐而已。后来因为老十三的事,导致这个哥哥也不认了,可惜了一个独善其身的老三胤祉,最后还是没有逃过雍正帝的手心。

二、

老三胤祉的事业:

在《雍正王朝》中老三胤祉是有一份事业的,这个事业就是编书。

要知道清朝入关以后,一直以来备受汉族人们的反对,虽然打天下可以依靠大刀弓箭,但是坐天下再使用大刀弓箭就不行了。康熙帝多次南巡,其实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剧中就有他赐给江夏镇庄主牌匾,教化人们学习礼仪文化。

所以,康熙帝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仍然要延续汉族的科举文化,不仅仅是汉族人们学习汉文化,包括统治层也需要学习汉文化,并且要推广下去。

在康熙三十九年,他就召集了一群学者编书,第一部书《佩文韵府》从康熙四十三年到康熙五十年完成。在剧中则是在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编撰完成。

当时康熙帝高兴万分,不仅表扬了他,还从大内拨款给他,让他继续完成另一部伟大作品的编撰工作。

老三胤祉也是众皇子中唯一一个只受过康熙帝褒奖,而从没有被训斥过的皇子。

之所以能成就如此的成绩,完全在于他做到了以下几点:

不结党营私,整部剧中没有见过他结党营私,在雍正即位以后,因为田文镜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制度,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老三胤祉因为门人李绂晚上造访一事说了一句经典名言:

“巨来,你这官还没有做通……四弟这个人我了解,小心把你打成朋党!”

谨遵顺治帝的教育,好好读书,比起十阿哥花钱盖园子要高尚的多,并且做事有规矩,懂得轻重缓急,比如科举舞弊案,他面对李绂的求助,也没有直接出马,而是让李绂去求助雍正帝的铁杆部下李卫。

三、

扮猪吃大象(一):

其实我们不要被老三胤祉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我们应该拨开迷雾见本质,其实在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失败时他就已经暴露了。

因为追缴户部欠款时逼死了魏东亭,导致追缴一事陷入困境,后来太子胤礽出来卖了人情,给了欠款之人两年期限。在朝堂上,因为老十不服气,顶了康熙帝两句,结果康熙帝说话了:

“朕告诉你,朕是拿体己钱给三阿哥还了债,从康熙三十九年起……现在第一部《佩文韵府》已经出来马上可以付印……”

当康熙帝讲到这里的时候,老三胤祉得意地抬起头看了老四胤禛一眼……

就这一眼就饱含了多种含义:

一方面他也是反对老四胤禛追欠款如此凶残,连兄弟都逼得这么紧,最后没办法,是皇阿玛帮我还欠债。你看看你逼我这么紧,到头来竟然逼到康熙帝头上了。

另一方面,则是表明,自己的招数才是最高明的,钱花到了编书这么一项高大尚的事业上,从出发点就是正确的,深得康熙帝的嘉奖。而你老四胤禛,费劲把火的追欠款,到头来还不是落了一身不是!

最后一层含义则是,老四啊老四,你想在皇阿玛面前表现一把,你还嫩了点!

四、

扮猪吃大象(二):

有了这次的褒奖,老三胤祉继续扮猪,直到第二次机会的到来:

在热河狩猎时,太子胤礽因为刑部一事被康熙帝冷落,于是招待蒙古王公的差事落到了其他皇子头上。在康熙帝说出哪个皇子招待之前,众皇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镜头中的老大胤褆眉飞色舞,老四胤禛低头不语,老八胤禩睁大眼睛,而老三胤祉则是望眼欲穿。

可是等康熙帝说出让胤禩替皇帝赐宴时,老三胤祉则失落无比。后来他回到编书的地方,看了一下忙碌的众臣,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就到了小河边,甚至同老大胤褆抱怨一句:

“唉,我还能干什么,不过是吊几句文罢了。”

也就是说老三胤祉本来以为靠读书能在夺嫡之战上赢得先机,面临太子胤礽被冷落,他对太子之位燃起了熊熊的烈火,只不过康熙帝的一句话就浇灭了他。此时的他有点灰心丧气,也不再拿读书当筹码了,甚至都有点嫌弃自己只会读书了,不然的话为什么要叹一口气呢?

等到太子胤礽真的造反了,老大胤褆咄咄逼人之时,他感觉到最后的机会来了,于是跳出来指出老大胤褆让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私下里阴谋魇镇太子胤礽一事。

按照他的逻辑,太子胤礽已经倒下,如果这次再干掉老大胤褆,那么就自己年长了,或许还有机会。

可是等后来太子胤礽复立,再加上老八胤禩跟老四胤禛的频频出手,让他感受到了恐惧,于是悄无声息的退出了这场争斗,也算是保住了性命。

其实到康熙帝的后期也确实考虑过老三胤祉继承皇位,只不过他的实力比较弱,又只会读圣贤书,跟实干家老四胤禛还是差一些的。

老四胤禛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光靠书本知识是不行的,关键是得会实践加应用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读到这个提问,觉得挺别扭。

一般来讲,当我们说谁是隐藏得最深的坏人的时候,后面接下来,往往会摆出他惊人的破坏力。说胤祉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紧随其后的,却很难讲明他釆用了什么有力的夺嫡手段。

当然,太子被废,皇子们萌生夺嫡的念头,这是一种正常反应。说胤祉隐藏得最深,最深到底有多深?如果说最深的标准是隐藏到深得几乎看不见,那么提问倒也能够说通。

唠叨完提问,接下来说说《雍正王朝》剧中胤祉这个人。

观点一,胤祉最准确的定位是太子党

在剧中,胤祉的主职是修书,他修的书名叫《古今图书集成》。因为修书,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类似于陈梦雷、李绂的清流。

胤祉修书的成绩很突出,得到了康熙的认可。他因为修书亏空国库30万两银子,后来四阿哥追比亏空,这些欠款是康熙替他填补的。

至于夺嫡,他也客串了二次。

第一次是在太子出事的当晚,康熙让大皇子负责自己行宫的护卫,而把安排热河驻军的事务交给了胤祉。大皇子偏重于武事,曾经带兵征伐过噶尔丹,他带兵护卫康熙的行宫,是情理之中的事。胤祉是个干文事的人,却负责热河驻军这一摊子事,这就很发人深省了。

原来,康熙这样安排,只为了一个人,那就是在行宫外被拘押的太子。当时,太子刚出事,康熙需要一个活着的太子来査明真相。在众多的皇子中,康熙最相信胤祉不会对太子动坏心眼,所以将管理驻军的兵权交给他,方便他去保护太子。

第二次客串,他的风头出得有点足,活生生地把大皇子怼成了圈禁。

当时,太子被拘后受到刺激,精神有点不太正常。大阿哥喜形于色,一个刹不住车,对康熙表示要亲自动手,以解“庆父之忧”。他的意思是:父皇啊!你不忍心杀太子,我愿意替你动手干了这个太子弟弟。大阿哥这样一闹,康熙很反感,当众揭穿了他丑恶的脸嘴。

胤祉见替太子出头的时机成熟,以太子状似疯癫为问题的突破口,一层一层地剖析铸成疯癫的原因,最后剑指大皇子,指名道姓地怼他魇镇了太子。

胤祉的这次出击,既打翻了大皇子,让他再无翻身的机会。同时,也为太子复出制造了机会。

有些学者在分析九王夺嫡时,把胤祉拎出来另归一党,主要是因为大皇子、二皇子纷纷被圈后,若按照“立长”的原则,他是有很大机会的。

但是在正史和剧中,他掺合嫡位之争就这么两次,并且全是围绕太子进行的。所以我认为:胤祉最准确的定位还是太子党。

观点二,胤祉对胤禛的处事方法不太认可

举两个例子。

第一件事,胤禛追比亏空,先是逼死老臣魏东亭,后又下手对付亏欠国库的阿哥。

胤祉饱读诗书,明白追比亏空对国家的必要性,所以他当着一众欠款人的面,拿出30万两银子填补了亏空。这是他对胤禛追比工作的支持。

在私底下,他很不赞同胤禛这种咄咄逼人的追款方法,表现得甚是反感。

第二件事,胤祉被视为清流们的依靠,李绂遇上事,大多找他商量。

对于雍正的执政措施,胤祉看得很清楚,他对李绂说:“皇上登基急着要办两件事,第一是开科取仕,第二是推行新改。”

这两件事,李绂都卷了进来。当李绂想从他那里获得帮忙,胤祉奉劝李绂不要掺和,他自己也坚持极少沾染朝廷事务的原则。

由此可以看出,胤祉并不把雍正看成一路人,对他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观点三,胤祉有为兄的风范

太子和大阿哥被圈禁以后,胤祉一心埋头著书。他这样做,完全是出于本心。不论是正史还是《雍正王朝》剧中,胤祉都是以孝子的形象出现。夺嫡的九位皇子,除了他和胤禛,其它皇子都惹过康熙生气。面对一众弟弟,他有着作为哥哥的自尊和高风格。

第二,遗诏宣读以后,胤禛被指定为皇位继承人,一众皇子猛然间适应不了,当时的场面有点冷。是他挺身而出救场,率先喊出“臣胤祉参见皇上”。这说明他顾全大局,虽然没做成皇帝,也不愿做折台的事。

第三,李绂是典型的清流,因为参劾田文镜被降死罪。他知道这是个冤案,平时不理朝政的他,亲自跑到雍正面前替李绂求情,并说出“御前免跪的恩典我不要了”、“拿我的亲王爵换李绂一条命”。他能这样做,就是怕自己的四弟一怒之下做出傻事。

以上,在夺嫡的九个皇子中,胤祉是最讲吃相、对皇位看得最淡泊的一位。说他在夺嫡过程中隐藏最深,也许是带有恶意的猜测吧!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在《雍正王朝》中一个三爷胤祉,一个五阿哥弘昼可以说是深谙自保之道的两位王爷。要说五阿哥弘昼没有夺嫡之心,那肯定是基本上没有争议的。经常给自己活出丧的弘昼,早老早就知道皇位非四阿哥弘历莫属,一直表现出不愿参与政事的心态。但是要说康熙三阿哥胤祉没有丝毫的夺嫡之心,那是谁也不信的。既然题目说的是《雍正王朝》,我们就放下历史,好好看剧。

三爷胤祉一直都保持低调的心态,默默编书,但是他却有自己的朋党。在雍正时期,著名的清流领导人,被誉为天下读书人的领袖李绂就是三爷的门生,这是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多次提到的。剧中多次提到三爷门生的意义何在,就是在提醒观众,三爷胤祉也是九子夺嫡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三爷胤祉表现出夺嫡之心,比较明显的就是在八大山庄的时候。太子胤礽被十四爷陷害谋反,与皇上爱妃郑春华私通,被康熙抓了正着,最后被废。大爷胤禔最有可能成为太子,所以说他那一段上窜下跳,教训着自己的众位弟弟,俨然已经把他当成了储君。但是大爷在表达出要替康熙除此太子被康熙当着众位阿哥的面大骂蠢猪时,三爷胤祉第一个站出来说,太子发疯是因为大爷以魇镇诅咒太子。

迟不说早不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说。要想三爷前几次是多次在大爷面前吃亏的。按照三爷胤祉的说法是怕漏一个小人的口实。但是我们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太子被废,如果这个时候胤禔被圈禁,地位最好的和年龄最大都走了,最有机会登上太子之位的人是谁?没错是三爷胤祉。三爷深谙读书之道,自古“立嫡以贵不以长,立子以长不以贤”来说,自然是自己啦。只是最后康熙没有按套路出牌,让全国官员举荐,其实感觉康熙此举也是其老谋深算的体现。三爷胤祉穿小鞋排除,最后谁被推选出来的那个,就是最能结党的那个排除,我估计康熙八九不离十猜到是八阿哥了。

三爷胤祉有一点很聪明的地方,就是他对皇位不是十分的渴望,是一种随缘的态度,是我的,那就当,不是我的那就算了。所以雍正当上皇帝,第一次朝会的时候,第一个跪下的就是三爷胤祉。所以三阿哥在雍正登基以后,不仅有了亲王的帽子,还有了殿前免跪的待遇。三爷这个人还是比较有正义之心的,太子被诬陷谋反的时候,大爷咄咄逼人多次质问太子,本来太子这时候就担惊受怕,自然嘴里吐不出半个字来。三爷胤祉实在看不下去,嚣张跋扈的大哥,帮助太子说了几句话。雍正登基以后,三爷胤祉也处处顺着雍正不唱反调,即使,八爷逼宫失败后,雍正要他去抄八爷的家,他也主动和弘时去了。李绂因为带头阻碍雍正新政被判死刑,三爷胤祉也是甘愿让出自己的爵位,为李绂续命。

文/红雨说历史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雍正王朝》中的三阿哥胤祉看似是自成一派,实际上却是“太子党”的成员。

《雍正王朝》中的三阿哥胤祉,自始至终都是给人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对于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他似乎并不在意,一直在全心全意的在编撰他的那部《古今图书集成》。

然而,看似不问世事的三阿哥胤祉,却是太子党的成员,而也是可以通过康熙的两次差事的安排予以确认的。

第一次是在康熙在热河“一废皇太子”的时候。

康熙率领众皇子在热河秋闱,由于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巨大不满,让八爷党的几位阿哥抓住了机会,于是,十四阿哥胤禵伪造了太子手谕,而太子党成员凌普接到这份假的太子手谕后,没有任何的怀疑,随即派兵包围了康熙在热河的行宫,进而制造了“太子阴谋叛乱”的事实。

此时的康熙为了稳定局面,一口气连着将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以及八阿哥胤禩四位皇子封为了亲王爵位,同时宣布停用太子的一切印信。之后的康熙便做出了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安排。他让有过带兵作战经验的大阿哥胤禔负责整个行宫的卫戍,让一个三阿哥胤祉这样一个书生皇子负责热河驻军的行营事务。

康熙非常清楚,大阿哥胤禔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不和,并且胤禔对于胤礽的太子之位早有觊觎之心,康熙将胤禔安排负责行宫卫戍,让他当这个保安队长,就是在稳住胤禔情绪的同时,将他死死的按在自己的身边,使其不能趁乱加害于太子胤礽,毕竟康熙还需要一个活着的太子胤礽向他解释这一切的缘由。

于是,康熙安排三阿哥胤祉负责驻军事务,因为他相信,只有三阿哥能在这种情况下保全太子,让自己见到活着的太子,其他皇子他都不放心。

第二次是在康熙召集会议“复立皇太子”的时候。

康熙罢免了佟国维,瓦解了“八爷党”,并且决定将太子胤礽从宗人府放出来,这个时候,康熙没有选择上折陈奏保举胤礽的四阿哥、十三阿哥以及张廷玉,更没有让其他的皇子或者大臣前去,而是又一次让三阿哥胤祉前往,接胤礽出宗人府。

康熙这样做也是用心良苦,此时的太子胤礽,经过了热河行辕的“叛乱”风波以及康熙“一废”太子的打击后,早已是惊弓之鸟,本身“叛乱”的事情原委还未调查清楚,群臣“奏议新太子”的事情又搞得沸沸扬扬,如果此时此刻再给太子一点刺激,极有可能让太子精神彻底崩溃,甚至寻了短见,同时,康熙更要防着其他皇子及朝臣假借圣意加害于太子。所以,康熙又一次选择了三阿哥胤祉,因为只有见到了胤祉,才能让太子放心不会当下寻了短见,也有胤祉,能朝着积极的方向规劝太子,让太子能安心出来面圣,这一切也是为了太子着想。

通过这两次的安排,可以确定,三阿哥胤祉实际上就是“铁杆”的太子党,而且是康熙钦点的太子党。

实际上,之所以有如此的剧情人物关系设定,还是因为历史上胤祉和胤礽的关系确实是非同一般。

太子胤礽出生后两个时辰,她的生母赫舍里皇后因难产去世了,随后,康熙安排了三阿哥胤祉的生母容妃马佳氏负责抚养太子,马佳氏也就成为了太子的养母。由此可见,太子与三阿哥虽非一母所生,但却是一母所养,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是非常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康熙“一废皇太子”之后,三阿哥胤祉通过不懈努力,找到了大阿哥胤禔魇镇太子的证据,进而帮助太子胤礽成功翻盘,这段剧情在《雍正王朝》中也有体现。

这些都说明,三阿哥胤祉与太子胤礽的关系,也正是因为三阿哥对于太子的支持,也赢得的是康熙的信任与好感,毕竟在这个时候,康熙对于胤礽还是充满的希望,同时,相较于此时的雍正,三阿哥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的表现,更加会赢得康熙的赏识。

太子被废之后,三阿哥胤祉的表现与雍正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自从康熙“一废皇太子”后,雍正在十三爷胤祥和邬思道的支持下,决定参与夺嫡竞争,进而开始计划着谋求皇位,而邬思道为雍正定下的策略便是“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就是不显露自己的夺嫡之心,不去结交朝臣,不去与其他皇子明争暗斗,而是紧密团结在康熙周围,用自己的能力与孝心,博取康熙的信任。

雍正是这样的做的,三阿哥胤祉何尝不是。

雍正除了与自己关系极为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也就是同自己的门人年羹尧有着交往和联系,并不去结交其他的皇子和朝臣;三阿哥胤祉则是除了与自己招募编书的陈梦雷、李绂等文人雅士有交集,也选择与其他政治势力的隔绝。

雍正一心办差,只想着专心做事情;而三阿哥胤祉则是专心编书,不过问政务。

康熙过寿,雍正献上的是自己诵读一万遍的《金刚经》,为康熙祝寿祈福;三阿哥胤祉献上的是自己的工作成果,《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可以说,三阿哥胤祉采取的是与雍正同样的策略,不去争位,不去刻意的表现自己,不去结党和拉帮结派,以此来引得康熙的信任与好感。

除此之外,三阿哥胤祉相较于雍正还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那就是他的年龄长于雍正。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此时的康熙唯一的嫡子胤礽已经被废黜并且圈禁起来,而年龄最长的大阿哥胤禔也被康熙圈禁终身,所以三阿哥相对于雍正还占有一个年长的优势。

所以,同样的策略,同样的不引人注意,同样的默默筹划,还有一个年龄的优势,三阿哥胤祉可以说是雍正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他却将这一切隐藏了起来,可以说是藏得非常的深。

当三阿哥得知自己无缘皇位的时候,马上从竞争者变成了支持者,进而为自己赢得了“御前免跪”的恩典。

“夺嫡之夜”,康熙去世,隆科多宣读了康熙皇帝的遗诏,雍正成为了康熙的接班人,未来的皇帝。

而此时的三阿哥胤祉的表现比十三爷胤祥还要积极,作为雍正的兄长,此时最为年长的皇子,率先下跪,叩拜新君,给予了雍正巨大的支持。

也正是因为三阿哥对于雍正皇位的率先承认,极大的增加了雍正登基的合法性砝码,再加上三阿哥在“九子夺嫡”期间以及在雍正登基之后,持续保持着谦逊、低调的风格,胤祉也等到了雍正的尊重,进而获得了“御前免跪”的恩典,这是连十三爷胤祥都没有的特权。

由此可见,三阿哥胤祉将自己完全化的“隐藏”,在康熙在世的时候,保持了自己的竞争力,而这也成为了他的“保护伞”,最终使其免于雍正的猜忌,能够以善终收场。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老三胤祉才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最后的胜出者雍正才是隐藏最深的皇子。

相对来说九子夺嫡中最光明正大同时最深谙于自保之道的皇子才是对于老三胤祉的合理评价。

下面宋安之结合电视剧与真实历史来分析一番。

雍正王朝电视剧于1999年播出,距今差不多二十年之久。在那个年代可没有什么特效,也不是今天诸如小白脸乃至娘炮横行的面瘫时代,这部剧以优良的剧本还有众多演员的用心表演而被封之为神剧,至今是经久不衰,完美的还原了清朝的宫廷政治。

电视剧中使用的是春秋笔法,以九子夺嫡来代入,将清朝这个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的奴化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宫廷政治斗争刻画到一个新高度。

虽然剧中并非还原历史,除了大体历史和结局符合历史外,诸多剧情与现实历史是根本不符的,其实这才是这部电视剧的恐怖之处。因为这部电视剧可是糅合了诸多康乾时代的历史典故,比如说雍正登基以后的科场舞弊案是由李绂揭发的,而真实历史李绂的确在康熙末年负责审查过有关科场舞弊的案子,类似于这种合理搭配历史情节的剧情更是数不胜数。

而雍正王朝既然是用的春秋笔法,肯定是将雍正的腹黑尽量的表现合理化,其实多看看历史,会发现雍正还真是像历史上真实雍正那样刻薄寡恩待人苛刻的,而且雍正也是一个黑化的boss,比如二废太子雍正就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ps:关于雍正是二废太子的最大幕后黑手具体可以看看宋安之上一期的雍正王朝分析。

其实仔细盘点一下雍正王朝夺嫡时候的九位皇子,老九、老十、老十三这三个老八或者老四的支持者先不说,有心嫡位的有:老大、老二(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

仔细看看有心皇位的这六位皇子,除了老三还有腹黑深沉的老四以外,其他几位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各怀鬼胎,为了夺嫡无所不用其极。

像老大为了夺嫡甚至不惜魇镇诅咒太子。太子为了保住地位还想发动兵变对康熙下手。老八更是阴谋诡计频出,甚至用死鹰诅咒康熙。(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老十四也够狠,热河狩猎之时还假造太子手谕来发动兵变,想浑水摸鱼。

而老四身为孤臣主义的实践者,虽然不至于发动阴谋诡计或者谋反兵变什么的,但也不简单,比如说二废太子最大的幕后黑手就是老四。像竞选大将军王时候,老四跟邬先生商量时,更是赤裸裸暴露其野心,说让年羹尧以后勤牵制住老十四这个大将军,到时候就是老十四真的继位也没用。

可以说雍正才是为了夺嫡隐藏最深的皇子,同时早已黑化,不过因为电视剧使用的是春秋笔法,所以让大家不知不觉间忽略这个隐藏最深的boss。

而老三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这部电视剧里面的正义代表或者皇子中的好人代表了。至于说老三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根本不是那回事。

像老三夺嫡时唯一一次出手就是在一废太子前夕,老大迫不及待的跳出来以替康熙分忧的理由,要杀了太子胤礽,康熙暴怒之时。老三当时说出了老大魇镇太子的事情,使康熙彻底对老大失望,但不愿意背负杀子之名,所以将老大永远囚禁。

至此老大彻底出局。

看似老三这次出手很厉害,直接使老大彻底出局,但也搭上了自己。

因为康熙当时暴怒之下问老三为什么不早说,书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吗。老三支支吾吾的解释到只是听到消息不敢确定,现在看到大哥今晚的表现才确定了,所以才说出来的。

可见康熙对于老三的小心思看的很清楚,老三虽然解释了,但并非完美解释,说明老三这个人不会拐弯说话,也不会陷害人,而是借真实的事情来打击政敌。但自然是在康熙心里地位大幅度下降,相当于与老大同归于尽了。

这一点来看,老三的方式并不高明,而且比较明显还搭上了自己。所以说他是夺嫡隐藏最深的皇子还真是高看了他,小瞧了老四雍正了。

同时老三也是一个善于自保的人,通过老大被永远囚禁的事情可以看出,没有十足把握老三不会出手的,也不会没事使一些阴谋诡计的,反而会广结善缘的。

所以相对九子夺嫡勾心斗角的局面来说,老三这样也算是最光明正大的了。

比如说雍正当年下江南完成赈灾任务以后,康熙对此大为欣慰,想要雍正再接再厉的去追缴国库欠款。

老八一党借此对雍正提前下套了,鼓励一群欠款大臣和皇子们去迎接雍正,对大臣说打算劝酒雍正,趁其喝醉以后,让他许诺放宽还款期限。同时又联合其他皇子对雍正用天子回京的礼仪欢迎,老三当时也在其中,说明他是默认的,但见面以后老三却对雍正说出了“勘破识味,不饮酒,汝能持否”这句大有深意的话,意思让他不要喝酒。

之后几位皇子连番劝酒,不论怎么说,雍正也是滴酒不沾,避开了这个圈套,可见老三的提醒还是可以的。

正因为老三这种做事留一线和广结善缘的做法,使老三成为雍正登基以后待遇最好的皇子,可以上朝不拜的。虽然老十三享受的待遇更好,但老十三可是活活累死的,老三可比他舒服多了。再对比其他几位皇子被先后囚禁的命运,老三更是一个人生赢家了。

所以在九子夺嫡这种兄弟自相残杀的乱象中,老三才不是什么为了夺嫡隐藏最深的皇子,而是相对来说最光明正大最会自保的皇子!

第131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雍正王朝》中,为什么有人说三阿哥胤祉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

三阿哥胤祉从来不是隐藏最深的夺嫡皇子,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雍正王朝》中二月河对三阿哥的设定与历史差距不大,甚至做了一些软化,变成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好人,在众兄弟中和谁都不亲,和谁都不争,唯独拿得出手的就是举报了大阿哥诅咒太子。

历史记载,三阿哥与太子交好,这可能也是二月河设定这一情节的原因。

至于夺嫡,无论历史上,还是电视剧中,康熙从没有把三阿哥胤祉看做接班人,太子一直是他唯一确定的接班人选,其中虽然有百官结党推举八爷等插曲,但在他心目中,依旧认为太子最合适。

太子二度被废以后,皇宫一下子变成了修罗场,四爷、八爷、九爷、十爷、十三爷、十四爷,搅风搅雨。

那么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皇子,难道三阿哥真的没有夺嫡之心。

当然有,皇位这个东西,是古往今来最烈的春药,纵然是神仙,也按捺不住想试试,何况是凡人。

只不过是有些人自觉无望,不像其他皇子那般热衷。

胤祉的做法,可能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可能是一种托词。毕竟在那种环境下,即便他真的无意大位,说出来别人也不信。

北齐大帅哥兰陵王高长恭,无意皇位,却又怕皇帝高纬怀疑,不惜主动贪污来招惹责罚,却最终因为一句“家事即国事”被赐死。

生在皇家,血统就是原罪!想做个普通人都不行!

胤祉读书多,当然明白这个道理,而且他也明白,康熙不会传位给他,与其傻不拉几凑热闹,遭人算计,不如早早出局,还能保一世荣华富贵。

编书,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借口。

不要小看编书,中国自古有“易代修史,盛世修书”的传统,修书既是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也是一种奢侈品,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所以当康熙听说三阿哥从国库借银子拿去修书,主动替他偿还。

这既是对他修书的一种支持,也是对他超然宫斗之外的一种奖赏。

雍正的儿子弘时也从三大爷这学会了这招,为了规避夺嫡带来的风险,他装疯卖傻,动不动在家里办丧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颓废荒唐的纨绔子弟。

可惜雍正不是乾隆,纵然胤祉已经投降,却依旧逃脱不了魔掌,刚一即位就命胤祉守护景陵,后又罗织罪名把他圈禁至死。

人性与权力相结合的丑恶,在雍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不是康熙遗命,要他善待自己的兄弟,说不定他会像秦二世胡亥一般,把自己的兄弟姐妹统统杀光。

早期曾有人提及,朱元璋的天下后屠戮功臣,是因为他出身低贱,自卑心理作怪导致。但雍正出身倒是好,却为何如此残忍,让人看不懂。

如此毫无人性的做法,连儿子乾隆都看不下去了,继位以后马上给三大爷平反。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