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雍正王朝》中一直跟随雍正帝左右的大将军年羹尧,一辈子要强不服输,面对雍正帝的一再贬黜,仍然放手一搏,不肯认输,死死扛着!可是为什么扛到最后,还没有见到圣旨时跟一个小牧童下棋故意输给他?这个举动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一、
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知道,年羹尧并不是雍正潜邸时的包衣奴才,李卫也不是小混混,邬思道更不是雍正帝的幕僚。他们一个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一个是花钱买的官,另一个则是田文镜的幕僚!
而且不管是真实历史中,还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这三个人的命运却又截然不同,在《雍正王朝》中,只有李卫官运一直昌盛,年羹尧丢了性命,邬思道不知所踪。
我们接上期的话题,单提年羹尧,前面也提到了,年羹尧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并不是当上了年大将军,而是在他主导“江夏镇惨案”的时候就开始了。
在回答题目提到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说一下雍正帝为什么要一再贬年羹尧?而年羹尧又为什么一直不认输?
雍正帝处理年羹尧根本就不是因为群臣的奏折,而是他本来就打算处理年羹尧,群臣的奏折只不过是他的一个台阶而已!
如果大家和老八胤禩一样以为群臣可以左右皇帝的决策,那就大错特错了,还记得后面的清流弹劾田文镜事件吗?
雍正帝可以砍了几个上书的清流脑袋哦!
所以,群臣的奏折最多起到导火索的作用,真正引燃的只是雍正帝心中的炸药而已。
那么,年羹尧到底做的哪几件事让雍正帝感受到了心寒,心中充满了炸药呢?
二、
在老四胤禛还没有当上雍正帝的时候,年羹尧就已经做了几件让胤禛心寒的事情了:
比如年羹尧巴结老八胤禩,给张廷玉送礼,私藏江夏镇财产,一方面向老四胤禛表忠心,一方面又多手准备。对手下人义字当先,要么站队效忠,要么金钱开路,总之无所不用其极,想让主子知道的,花再多钱,再多心思也要告诉主子,不想让主子知道的事,就是跪死在院子里,也半个字不吐。
这种私下里小算盘打的啪啪响的人,早就让老四胤禛心中不爽了,后来要不是实在无人可用(老十三身体实在扛不住,不然肯定老十三当西北大将军),肯定不会用年羹尧的。
可是当上了大将军的年羹尧,还是不收敛,因为打了大胜仗,自以为对国家有恩,对皇帝有恩,对爱新觉罗有恩,再加上跟雍正帝的几层亲密关系,更加有持无恐,肆无忌惮,最终惹恼了雍正帝:
首先年羹尧在西北那里飞扬跋扈就不必说了,花钱如流水,根本不在乎财政困难。再比如乱杀官员,为了杀不服他的大将富宁安,宁牺牲了他的军队。都说粮草是打仗的基础,供应粮草的官员是恩人,可是他连这个都杀。而且心狠手辣,雍正帝派了老九跟二十个大内侍卫过去,也很快被年收编了!当然,这些雍正帝都可以原谅,眼不见心不烦,只要能打赢仗就行。
真正的不满在于年羹尧回朝后对待雍正帝的态度上。
年羹尧趾高气昂的坐在雍正帝面前,尤其是面对将士时,说了一句“卸甲”让雍正帝大为吃惊!
雍正帝把黄马褂披在了年羹尧身上,并且参观丰台大营时,雍正帝下达的命令,将士们一个都不听,年羹尧骄傲的说他的军队:
“只知有军令,不知有皇上”
这就动了雍正帝的底线了,回到后宫后,他气得不停的跟年羹尧的妹妹年妃说着:
“卸甲!卸甲!卸甲!”
三、
当然,雍正帝也并不是一定非杀了年羹尧,因为他不停地问身边的人:
“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这就可以看出,雍正帝真正想要的是年羹尧的服软,以及改变。也就是说,年羹尧的臭脾气雍正帝可以接受,对别人趾高气昂也可以接受,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要不把你的这个主子不放在眼里!
要知道,雍正帝重用的大臣,跟他脾气相投的,基本都是另类:
老十三说好听点是侠义当先,难听点就是傻;田文镜也是一样,一根筋走到底,人际关系处理的极差;李卫也是一个二愣子,哪有张嘴闭嘴就是脏话,跑进刑部大牢赤膊打人的?还有那个孙嘉诚,简直就是倔驴一头,雍正帝只不过随便说说让他知难而退就行,他竟然真的傻啦吧唧的去求雨了;还有那个刘莫林,要换现在,早就因作风问题处理了!
所以,年羹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的特立独行,而在于他有没有在心中把雍正帝当主子?
年羹尧明白这一点吗?
他又不傻,他当然明白了,他之所以走到现在这一步,完全是雍正帝宠的:
老四胤禛还不是亲王的时候,去南方赈灾,年羹尧就委婉的提出,想回京任职,胤禛一拍脑袋,准了!
后来又放年羹尧去四川任职,他还提出带走李卫(虽然是老四胤禛设的一计,但从年羹尧来看,就是自己的面子),主子也是准了。
年羹尧来了个血洗江夏镇,够过分了,结果老四胤禛又是一句话打发了:
“出了再大的事,我给你兜着!”
再到后来年羹尧任大将军,又搞什么“年选”,雍正帝几乎都是有求必应,一概恩准。
这就是造成年羹尧得寸进尺的原因,但凡有一件事,雍正帝能制止一下,就像对待李卫夜见失足妇女一样教训一番,年羹尧也不至于到达最后的地步!
四、
年羹尧被贬后,他并不认为这是雍正帝对他的警告,他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寻求关注!
所以,他才吃饭讲究,睡觉要翻牌,当然后来他不忘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因为他知道,他最后的筹码就剩下他跟雍正帝的恩情了。
有人不理解,雍正帝既然要杀他,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偏偏要一贬再贬,最后才杀?
其实年羹尧的跟班师爷说出了真相,他让年羹尧去向皇帝认个错,可是年羹尧还想拿着黄马褂再赌一次。
他赌的正是他跟雍正帝的感情!
其实他根本就不了解雍正帝,他以为雍正帝就是一个过河拆桥,见利忘义的人,其实并不是!
直到他穿着黄马褂跟小牧童下棋的时候,他才突然意识到,原来他并不是跟雍正帝在下棋,他真正的下棋对手其实是百官。他其实代表的并不是大将军,他代表的是雍正帝的“火耗归公”政策,百官反对的也并不是他这个人,更多的是反对“火耗归公”,就跟李卫推行的“摊丁入亩”和田文镜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一样的。
从雍正帝力保李卫和田文镜就可以看出,其实他也在力保年羹尧!
原来背后要处死他的并不是雍正帝,只是他醒悟的太迟了,即使皇帝有心,此时也以无力了。
最后,年羹尧输给了小牧童,也代表着他败给了百官!
他刚刚输给小牧童,李卫就站在了他身后,随带的还有小翠做的菜,最懂年羹尧的可能只剩下李卫了。他成功地消磨了年羹尧最后的一点骄傲!
随后年羹尧看完圣旨后,大哭着把代表主仆情义的串珠让李卫还给皇上,自己从容赴死……
此时伴随着年羹尧的死,画外音再次响起牧童的歌声: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
年羹尧争了一辈子,最后通过输给小牧童也不想输给雍正帝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下棋是一种典型的博弈游戏,电视剧《雍正王朝》用一个放牛娃与年羹尧临时下棋来刻画年羹尧之死的悲戚实在是高明之举,他给人一种“过眼云烟,万事成空,难得放下”的悲叹感觉,将年羹尧最后的神经依然押在一局博弈的游戏中,实在也是告诉世人,他年羹尧输了。
输在哪里?输在棋手不是自己,而是雍正皇帝胤禛。并非是年羹尧专门输给了放牛娃,而是本身他就没有赢过。只有身份足够低微的人,才会明白这个道理。年羹尧被贬斥若干级之后,成了杭州城的守门人,此时的年大将军,才算真成了一个低微的普通人,才发觉自己真的连一个孩童都干不过。所谓“饮水思源”,大概只有这个时候,才会让人感觉到博弈游戏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1.与恩宠博弈,一路青云我们仅从电视剧来分析,因为历史上的年羹尧出身名门,20岁就考中进士,然后一路被康熙皇帝提拔,不到30岁就当上了四川提督,比电视剧里年羹尧的崛起更加快速。
老四府上的奴才不多,甚至说很少,但是基本上都是干才,这让胤禛选择的余地不大,年羹尧属于文武兼备的那种,除此之外,就只有李卫了,所以,老四胤禛虽然号称“冷面王”,但是不得不对手中的人才施以最大的恩宠。
当老四胤禛在江南筹款的时候,年羹尧提起要回北京工作,胤禛不得不答应,因为胤禛没有其他的人才。在追收国库欠款的时候,年羹尧虽然只有“惊鸿一瞥”,但是也凸显出了自己处理矛盾的能力,并深得老八胤禩看重,故在老八胤禩的推举下,做了四川提督。这是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按说这事轮不到老八张口推荐年羹尧,老四也不傻,他也是一定看出了年羹尧处理矛盾的能力和才干,但是为什么没有张口,把这个笼络拉拢的好处给了老八胤禩呢?
因为康熙皇帝在追欠之前就说过,做得好的要赏,没有做好便要罚。康熙皇帝是个赏罚分明的人,胤禛是追欠的团队负责人,本来就受到了康熙的批评,他不可能再开口要赏,而胤禩只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让年羹尧受赏。按理说,胤禛是有理由驳回去的,因为他要负主体责任,团队都被批了,还受什么赏,那不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吗?所以,受赏与否,其实掌握在胤禛手里,但是胤禛没有吱声,年羹尧再一次理直气壮的“喳”了一声。
《百官行述》的事件发生后,胤禛和胤祥吩咐他到江夏镇夺回《百官行述》,然而年羹尧来了一个大屠杀,将江夏镇七百余口人全部杀了,还私吞了几百万两银子。这事儿算是给胤禛和康熙皇帝出了一口恶气,在胤禛和胤祥的斡旋下,给年羹尧“擦屁股”,默认他私吞银子,这实在是对年羹尧恩宠过头,让他觉得头上有这片云,还真是很爽。
远征西藏,老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为还人情,胤禵让年羹尧做陕甘总督,管着自己的粮草供给和运转,具有军事头脑的胤禵难道这点“买卖”都看不出来么?非也,是因为年羹尧的为人已经出卖了他自己,以胤禵的手段,他必定能够把控他。所以,胤禵将他往老八府上带,还真的带去了,聪明的胤禵就知道年羹尧会在这个时候进行了一次更大的博弈,从而让老四胤禛陷入无人可用之境地。
胤禵的计谋成功了一半,老四胤禛在万般无奈之下,纳娶了身份为丫鬟的年秋月为侧福晋,从而牢牢拴住了年羹尧。
胤禛登基为雍正皇帝之后,解除了胤禵的兵权,改由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罗布赞旦增的叛乱,雍正皇帝是倾其所有,给予年羹尧绝对的权力,支持他打赢西北一仗,不然,自己坐下的皇位就岌岌可危了。年羹尧要钱要粮,每日耗费巨大,既铺张浪费,又贪污纳贿,但是雍正都认了,最后是邬思道出马,才将已经走到“半空中”的年羹尧一把拉回来,救了雍正皇帝,也救了年羹尧。
相比于隆科多,年羹尧的晋升之路一直很顺畅,也一直在博弈,重要的是,年羹尧几乎每次都赢了。正是因为这样,年羹尧才显得有恃无恐,才觉得这个世界上只要放手去博,就一定能得到。看看隆科多,康熙皇帝的两道圣旨,让他有一种皇恩就是从死到生的感受,还有几十年的压制和磨炼,才换得最后的“青云”一步。年羹尧实在就像被宠坏了的孩子,最终难以控制。
2.与权力博弈,飞扬跋扈西北大捷成为雍正坐稳江山的典型标志,的确,年大将军的这一仗,给雍正皇帝胀了气。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年羹尧飞扬跋扈,作威作福,甚至不顾君臣之礼,让皇帝心里很不爽,但是雍正还是信守承诺,对年羹尧进行了嘉奖,“年选”或者说“年党”由此产生。年羹尧开始挑战皇权,开启与权力的博弈。
“百官跪迎”,这是老八胤禩喊出来的,这明显有违礼制的做法对于年羹尧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坑呢?很多人都能够明白,此时的年羹尧更应该低调下马,长跪不起,要求胤禩收回那两声叫喊,并获得皇帝的原谅,不管雍正当时在不在城墙之上看着。可是,年羹尧还是大摇大摆不下马,直到看见雍正皇帝。
是什么给了年羹尧这样的勇气,敢于挑战皇权礼仪?当然是之前老四胤禛的恩宠,年羹尧或许心存侥幸,试探着趟过“雷区”,但是他还是触雷了。
于是,便有了孙嘉诚求雨。这又是一次精彩的博弈。孙嘉诚是清流,但是他也知道雍正皇帝的不爽,所以就直接给雍正皇帝“挠痒痒”。我以前说过,孙嘉诚求雨就是一场有准备的宣传戏,是雍正与孙嘉诚配合演戏做给朝野看的,更是给年羹尧看的。
可是年羹尧不知趣,还想和老天搏一把,结果打了自己的耳光。不过他还是没有清醒,因为他位高权重,有年选的支撑,他认为他还是那个说一不二的年大将军。
事情到了雍正要裁减军队支出,在西北推行新政了,这一次,雍正请年羹尧吃了一顿饭,提出了三个问题,年羹尧还是抱着赌博的心态,断然拒绝了雍正皇帝的要求。本来,雍正是不想利用孙嘉诚的,但是年羹尧的态度不得不让他启用孙嘉诚,到西北推行新政,其实也是为了裁减支出。
从之前数次的博弈来看,除了孙嘉诚求雨之外,年羹尧都是大胜而归,这样的比率换做是谁也要昏头了,因此,年羹尧大胆的杀掉了孙嘉诚。说年羹尧始败于孙嘉诚求雨,一点也没错。
很多事物都是呈曲线上升的,到了一定的高度,要么急转直下,要么曲线下降。年羹尧的博弈胜负比率在此时急转直下。
3.与生死博弈,悔不当初博弈成了年羹尧一生的轨迹,哪怕是被贬为杭州将军之后,之前的排场,之前的花销,之前的任性,年羹尧还在博弈。可是谁能放过他呢?
一件黄马褂,成为他最后博弈的资本。权力,富贵和荣华,包括女人都已经远去不可再得的时候,年羹尧才大哭了一场,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回到人生的原点时,年羹尧才感觉到人生的博弈不过就是梦幻一场,去争去强去杀远不如一个逍遥自得的放牛娃。
年羹尧将那串佛珠让李卫还给雍正皇帝,不过是放弃了最后的希望而已,他也许此时才明白,这场博弈大局真正的掌局人,不是老天,不是他年羹尧,也不是孙嘉诚,而是老四胤禛和雍正皇帝。所以,他本就不该去博弈,像张廷玉、像李卫甚至像田文镜那样,将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博弈赢来的不过是过眼云烟的荣华富贵,博弈输掉的却是整个人生。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其实这一个桥段正是体现了年羹尧的人生落差感。他和牧童下棋,还故意输给了他一局,给了他一枚铜板,牧童十分开心。年羹尧故意对小孩放水的态度正像当年雍正对他曾经故意纵容一样,他一直是一个只看得到一时输赢,却始终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子而已。
雍正王朝还有一处下棋,有一次四爷和十三爷下棋,下的是象棋,下棋只是消遣,棋盘上的输赢并不算什么,他们商讨的大计才是真。年羹尧和小牧童下的棋十分简陋,一根棍子在地上划两道,再用石头下个棋。但是这两人是在真下棋,没有什么尔虞我诈。
牧童牵牛来时,唱了支童谣。“牛儿,牛儿,为谁忙”,年羹尧的一生又是为谁忙呢?他一生功绩,皇帝曾经如此重用他,宠到赏无可赏,其实从来没有造反之心,但是因为恃宠而骄、杀害忠臣最终引起了圣怒。即便是沦落到了守门的位置,他依然穿着黄马褂,对外宣告他的功绩,就是不愿对人低头。从前年羹尧身边围着无数拍马屁的人,如今敢跟他说话,找他解闷的只有一个牧童,何其悲惨凄凉。
年羹尧是何等人,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他都没给过好脸色,从来都不知道低头和认输是个什么滋味。这个吃白菜只吃一点白菜心,吃小炒肉只吃一点点肉还要将猪活活打死的御前红人,沦落到看门的时候,连个像样的棋盘和棋子都没有,住的房子也是落魄地让人看不下去。
一方黄土一方天,山又高来水又长。这同样是童谣之中的一句话,山高水长,风水轮流转,谁也不知道人生的走向会如何。牧童刚刚接下年羹尧输给他的一枚铜钱,李卫就已经送来了赐死年羹尧的圣旨。年羹尧在昏暗的小屋子之中大笑数声,最终失魂落魄地嚎啕大哭,纵使他罪有应得,但是依旧让人看了十分辛酸。
其实雍正皇帝给了他白绫自裁,已经是非常体面的死法了。年羹尧的死并不能全怪雍正过河拆桥,雍正给过他很多次机会,总体来说已经是非常仁慈的了。雍正知道他奢靡无度,故意将自己简单朴素的饭食给他看,这样的暗示还不够明显吗?年羹尧是真的不懂?
但是年羹尧已经不是当年心甘情愿为雍正打洗脚水的奴才了,他自认为是雍正的恩人是大清的恩人,一个臣子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况且这个皇帝又不是白痴。一个用度和排场都比皇帝还要大的臣子,连挑小妾都要学雍正翻牌子,就算他没有谋逆之心,这些罪状就足够被有心人弹劾一百遍了。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我们想想看,康熙可以不杀鳌拜,雍正却杀了年羹尧。二者相比,谁更得人心呢。显而易见,康熙更得人心。年羹尧再为专擅,也没有康熙年间时鳌拜强势,鳌拜当时几乎可以一手遮天,废立皇帝仅在一念之间,康熙却最后留了鳌拜一条性命。而雍正呢,自古杀功臣的君王,无不留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骂名。雍正最后杀了年羹尧,实为不智也。我认为,《雍正王朝》年羹尧最后一出戏,与牧童下棋,其实是编剧对年羹尧这位历史人物莫大的同情。且听我慢慢道来。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受到百官跪迎,何等风光。年羹尧进宫面圣,晋爵一等公,大臣们莫不仰视。连拥有拥立之功的隆科多也卖力讨好年羹尧。这可以说是年羹尧最为得意的时候了。虽然当廷出现了“卸甲”风波,雍正也只是生气,并没有真正要处置年羹尧。只到孙嘉诚的出现,这个人就是年羹尧命中的克星。生前,孙嘉诚作为御史拼命弹劾年羹尧,更是利用“久旱逢雨”这种天象异变,证明了自己的“大忠无私”,反衬出年羹尧的“大奸大恶”。雍正的内心这时候开始波动了。
雍正把孙嘉诚安排到年羹尧身边,其实是希望孙嘉诚警示年羹尧,让他有所收敛。可是年羹尧就像一个任性、自由的孩子,就和牧童一样,他喜欢自由的感觉,早已习惯了大将军王,西北王的那种自由自主,一言九鼎的身份。孙嘉诚的拘束,他哪受的了,于是年羹尧把孙嘉诚杀了。
死后的孙嘉诚,成了压倒年羹尧的巨石。不得不说年羹尧的人缘是真的差,他其实就是个任性的孩子,朝中真正有实权的,无一人替他说话。连李卫这样潜邸的故交,都偷偷给雍正打小报告。“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本来生性多疑的雍正帝又怎能不处置年羹尧呢。
年羹尧被雍正贬到杭州将军,贬到参将,贬到衙役,最后到门吏。雍正百般辱骂年羹尧,说年羹尧不是人,猪狗不如,忘恩负义。年羹尧的任性此时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你骂,你骂再狠,我还是我,我还是大将军,还是那个初心不改的骚年”。当参将时,仍是八抬大轿,出门则妻妾成群,当衙役和门吏时,黄马褂一穿,独领风骚。最后,雍正就受不了啦,再加上张廷玉的煽风点火。于是,年羹尧再无生还希望。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忙完春耕忙秋粮哟,风霜雨雪它不怕,摇着铃儿走四方。”作者其实很同情年羹尧,用了一首牧童歌谣抒发年羹尧悲情的结局。年羹尧一生追随雍正,牵马执蹬,端茶倒水洗脚,直至大将军。可以说是雍正的一头牛,天天忙里忙外的,忙完春耕忙秋耕,忙完冬天忙夏天,最后却连苟且于世的机会都没有,不禁让人觉得悲情无限。
最后要说的,穿着黄马褂的年羹尧故意输给了忙里忙外的牧童,高高在上的皇帝雍正却不肯最后让一让任性的牛儿年羹尧。为什么一定非杀不可呢,你把年羹尧关起来,又有谁能看到他穿着黄马褂招摇过世呢。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雍正的后世评价,因为年羹尧又降低了几分。而年羹尧,这个任性的牛儿,也算英雄半生,历史也因此铭刻了他的壮举。(以上实乃一家之言,欢迎分享吐槽关注)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日尧居k古史答雍正王朝)
——之无限猜想200——082
年羹尧看着眼前这个小孩,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不能说衣食无忧,起码是无忧无虑。可自己竟然沦落到不如一个小孩儿的地步,不能说这是他人生路上的悲哀,此刻他羡慕这个小牧童。(年羹尧与小牧童)
年羹尧此刻想到了邬思道,更想到那个叫花子出身的李卫,听说李卫的官已经做到了江苏巡抚,小日子过得滋滋有味。
想想这些年走过的路,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当年自己出任大西北的大将军,自己的主子雍亲王胤祯就曾经警告过自己:滥杀无辜,终究会遭到报应的,现在看来,当初警告自己的话不无道理,怪就怪自己自以为是。
当初在江夏镇,为了那些财宝年羹尧一次就杀了千八百号人,看来欠下的债终究要还的。
实际上这是西北大街回京述职就已经暴露出年羹尧的专横跋扈之心,自己不但不知道收敛,而且还变本加厉,私自把朝廷派给自己的朝廷重臣孙嘉诚给杀了,真正应了那句不作就不会死的名言,这次的路是走到头了。(雍正帝大骂年羹尧)
这样大的落差,年羹尧是否想到了呢?从他跟他的管家老桑的对话中我们判断他年羹尧想到了!因为他把这几年贪污的银子都交给他的管家老桑,让他带着自己的几个蒙古小妾逃命。
朝廷的钦差大臣图里琛在拿下年羹尧的圣旨里第一句话说:
是鬼魂夺走了你的魂魄?看来年羹尧真的是疯谜了,从他被贬为杭州将军上任的这一路上就可以看出他在作死;雍正帝把年羹尧从大将军的位置上贬为杭州将军,这已经是法外开恩,可年羹尧不但不思悔改去低调做人,仿佛故意激怒朝廷上下对他的弹劾,否则不会死得这么快。
此时正是太后乌雅氏大丧的日子,年羹尧带着几个蒙古小妾不但招摇过市,还在继续使用他那大将军的排场高调行事。只此一条就够杀他一百次。(年羹尧的死期到了)
从主政西北的大将军被贬到杭州将军,又从杭州将军贬为副将,从副将贬为总兵,又从总部直接贬到城门领,按照张廷玉的话说;此人一日不除,就有损于皇上的圣德,不是雍正皇帝要他的命,是他自己要自己的命。
年羹尧被贬到杭州的城门领,此刻他好像才想到死亡,对他来说实在太残酷,他年羹尧不想死了,因为他想到了荣华富贵来之不易。这些年为主子打打杀杀打出一片天地,究竟图个什么呢?他看到了慕容的逍遥自在。
年羹尧和牧童下象棋,仿佛想找回他童年的感觉,他知道做木桶肯定没有钱,所以他故意输了,只有他自己知道拿着这一文钱,心里是多么踏实和快乐。
李卫来了,李卫的到来,年羹尧明白自己的时辰到了。不过你为这个婆姨翠儿还算有情有义,一首做了几个小菜儿让李卫给带来,看来他们没有忘记一起在雍亲王府曾经共患难的日子。
年羹尧此刻才意识到死亡是多么痛苦,他现在更羡慕牧童的生活,羡慕慕瞳的无忧虑,就是这牧童的生活,对他年羹尧来说也是可望不可及,来世再说吧……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上,年羹尧临死前和牧童下棋有什么寓意?
作者:金满楼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一个前后反差极大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而从历史事实来看,编剧对年羹尧这个性格的刻画也是十分入情入理的,历史上的年羹尧却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物。
年羹尧本就是官宦子弟,其父年遐龄曾任湖广巡抚,而年羹尧本人在科场中也是一帆风顺,其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中举人,年仅二十岁;
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又以三甲第218名考中进士,并随后拨入翰林院深造。
之后,年羹尧在仕途上也是十分顺利,其先后担任翰林院检讨、四川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正考官,可谓皇恩眷浓,春风得意。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年底又升任四川巡抚(正二品),成为皇榜有数的封疆大吏。而此时,年羹尧刚刚三十出头。
从年羹尧的官场升迁之速而言,这在当时绝对是难得的异数了。由此,年羹尧目空一切、骄横之气大概也是因为自己太过顺利所致吧!
康熙末年,年羹尧甚至主动要官,并获得康熙皇帝的允准而升为四川总督。
之后,在雍正登基后,年羹尧在钳制十四阿哥的问题上发挥隐然作用,而在雍正二年平定青海之乱时,年羹尧更是居功至伟。
为此,雍正也是对年羹尧亲热过头,甚至什么军国大事都要请教老年,而老年的妹妹年妃又是雍正宠爱的妃子,这下,老年简直是如坠云中,飘飘然而不知道自己的姓啥了。
雍正二年后,各种举报年羹尧骄横跋扈的密告纷纷飞至雍正的桌前,而雍正在仔细观察了年羹尧一番后,也是幡然醒悟——这老年,也太不把朕当回事!
在古代社会,藐视君王那可是死罪!
于是乎,从雍正三年开始,雍正便开始逐步修理年羹尧,其多次给老年发翎子,令其认错。但是,每次都是泥牛入海。
那么,为什么年羹尧不肯认错呢?我想大概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年羹尧本人心高气傲,一辈子没向别人认过错,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二是年羹尧意识到认错的后果,那就等于是写了检讨书,只要这个把柄落在雍正手里,那雍正随时都可以拿出来敲打他。
然而,年羹尧毕竟算盘大错了。所谓君威不可测,君威亦不可犯,这回,雍正是没有放过他的打算。
最终,年羹尧被一贬再贬,最终由陕甘总督兼抚远大将军降为杭州将军,之后由逐级而下,成为杭州一看城门的。
到这时,年羹尧后悔了,一向倔强的他想认错了,但这时,晚了!
电视剧中,年羹尧和牧童下棋而故意输给牧童,大概就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吧。
可惜的是,雍正做人决绝,他爱一个人可以捧之上天,但恨一个人,必须置之于死地。
之后,年羹尧被押送京城,尽管其一再哀求雍正饶过他一条老命,但在其妹妹年妃死后,雍正毫不容情的令其在狱中自尽。
一生显赫的年大将军,大概没有想到自己会落得这般结果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