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这首诗确实写的好,每每读来,仿佛一幅画面就在眼前!
至于为什么好?
从文学角度,角风还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但是如果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上讲一讲,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首先这是一首送别诗,给我们一种感觉,就是孟浩然和李白关系相当好,且是挚友。
其实,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在李白成名之前孟浩然就非常有名了。
而这首诗写的时候,那是李白跟孟浩然第一次见面,总共也就见过两次面,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非常熟悉。
不过过去那种见面跟我们现在的见面不一样,现在的见面就是吃顿饭就分开了,孟浩然跟李白见面,那是足足见了一个月时间,两个人相约游览江夏。
最后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远去……
然后我们想象这个画面,一个人站在黄鹤楼上远望,一艘小船带着友人,慢慢的远去,直到看不见为止……
他这首诗就是写的好,从此以后,送别的最后一顿饭就得在楼上吃,只要去黄鹤楼游玩,必然是老友结伴。
什么?你离开黄鹤楼往东走?
离开黄鹤楼,只能往西走,不然没有意蕴!
啥时候去扬州玩?你选择夏天?
必须得选择三月啊,不然你都不好意思去扬州。
什么?
杨角风你竟然用了“去”扬州?
到扬州去怎么能用去呢?必须用“下”啊,“下扬州”!
这就是为什么头两句话有名的原因!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为什么被评为千古丽句?
很多朋友回答的都非常好。我也凑个热闹。
我们先说一下大诗仙白白帅哥,风流洒脱,读他的诗就能感觉到他的豪迈,气象万千的胸怀,像流星般耀眼,如樱花一样绚烂。再说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同样的风流。
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并没有渲染感伤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窃以为,那是因为孟大风流才子去的是扬州,那个时候的扬州,繁华精致。而去的时间又是最舒服最美的三月,所以他用了『烟花』一词,那种为好朋友开心,对美好的向往与赞美,一下子全都跳出来了!
我们读诗,不仅要品味诗人句子的美,还要感受诗人看待生命的人生观。我喜欢李白,因为我从他的作品中,体会到他积极自在的态度,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对待什么都很洒脱,但我很乐意欣赏他!
最后,作为李白的小迷弟,我臭不要脸的贴上我做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给大家,别拍我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