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被害,武二郎有责任?
我杨角风来给回答一下吧!
一般一部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就在于他是环环相扣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这种循序渐进的推进,才构成了武大郎、潘金莲、武松的圆满形象。
那么从这个故事来讲,武松是有一定的责任,但是造成武大郎被害的原因里面,武松的责任或许只能占到1%不到,我们谈论这个问题,需要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
有人回答说,本来潘金莲是贞洁烈女,因为不肯依从原先的一个张大户,宁愿嫁给武大郎!然后一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收拾屋子,等待武大郎卖炊饼回来,日子过得很好。正是因为武松的出现,才勾起了潘金莲的欲望,也正是武松的冷酷无情,才导致潘金莲情感无法发泄,最后跟西门庆混在了一起。
这都是没有看原著惹的祸啊,原著中写的清清楚楚……
水浒传原著第二十四回:
“那个大户以此恨记在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这里记载的清清楚楚,是这个大户报复潘金莲,把她嫁给的武大郎,并不是她贞洁反抗大户,宁愿嫁给武大郎也不屈从!
还有人说的因为潘金莲被武松拒绝以后,才开始变得放浪起来,其实也是错误的,还是在原著第二十四回:
“自从武大娶得那妇人之后,清河县里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们,却来他家里薅恼。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这里写的非常清楚,在潘金莲见到武松之前,她就已经以偷汉子而闻名整个清河县了。也正是因为她的名声传出去了,害得武大郎无法再在清河县住,于是搬到了阳谷县租房子住。
刚搬来没有多久,武松就出现了。
武松一开始确实是看不出潘金莲的问题的,但是作者施耐庵是通过上帝视角写的小说,所以在潘金莲第一次见到武松的时候,就暴露了她的小心思:
“那妇人……自心里寻思道:“武松与他是嫡亲一母兄弟,他又生的这般长大,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说他又未婚娶,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不想这段因缘却在这里。””由此可见,潘金莲真的是情场老手了,第一眼看到了武松,就想到了他们之间有因缘,就打定主意要拿下武松!
所以,从第一次出场上来讲,不管是武松出现,还是武三、武四出现,潘金莲都会这样的!
要怪也只能怪作者给武松的人设就是比武大郎高大帅!
还有人说,如果当初武松从了潘金莲,那么武大郎也不至于最后命丧黄泉!
说出这种话的人,先拉出去重打三十大板!
在过去那个时代,长嫂是什么?是母亲一样的存在,拿下自己的母亲?这太狗血了,在那个时代,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事!
我们继续看面对潘金莲端过来的半盏酒,武松是怎么抨击潘金莲的:
“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上,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那妇人推一跤。”等到武大郎回来以后,她还先告状:
“争奈武二那厮,我见他大雪里归来,连忙安排酒请他吃,他见前后没人,便把言语来调戏我。”武大郎当然不信,结果去找武松,武松也是一句话都不说,气呼呼的走了。
武大郎再回去找潘金莲,潘金莲继续挖苦武松,并且说出,如果武大郎再不信,那就写一纸休书,把她休了?
然后,武大郎就怂了!
这时候的武松其实是有责任的,因为他没有劝武大郎离婚,但是这种事情做兄弟的怎么说得出口,而且一旦说出来,武大郎更认为是武松调戏潘金莲了,所以武松一句话都没办法说。
如果武松一直不说也就罢了,过了几天,他要出远门,他偏偏又刺激了潘金莲一把,吃饭的时候他对潘金莲说:
“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用武松多说……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这句话是提醒潘金莲,收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野狗进来!
临走前又嘱咐武大郎:
“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但是武大郎并没有听武松的这句劝,偏偏自己去抓奸,后来又威胁潘金莲说武松回来要他们好看,结果命丧了黄泉!
可以看出,武松的做法都很得当,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全,基本没有失误的地方,如果非要给他冠上一个责任的话,那就怪他太优秀了,如果他也是一个窝囊废,潘金莲和西门庆自然就不会怕他,不怕他,自然也就没必要杀人灭口了……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武大郎被害,武二郎有责任?
武大郎被害,武二郎有责任?答案是有的。武松逃跑后,如果没有再遇到武大郎,武大郎不一定被杀害。
因为武大郎没遇到武松时,和潘金莲也是,郎才女貌,也有一技之长,做烧饼。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白天卖着烧饼,晚上搂着娇妻。本来潘金莲也是认命了,守着妇道,自从武松的出现,勾起了潘金莲内心深处的无限春情。
每天看着高大英俊的壮汉,哪个少妇不怀春?睁开眼是武松,闭上眼还是武松。如果武松委婉点拒绝,情况也许还会不一样。但是武松个蛮汉,叱责潘金莲,把潘金莲内心深处刚发出的爱的嫩芽,扼杀在摇篮里。
让潘金莲,觉得自己是个淫妇,当西门庆的出现,潘金莲就自甘堕落,顺水推舟,半推半就,破罐子破摔。
有一身武功的武松除了打虎,在当地竟然没有打出自己的名堂。让西门庆不敢动他家人的名堂。说没名气还有点,真没名气,西门庆也不怕,也不会杀人。有点名气,让西门庆只好杀了武大郎怕惹麻烦。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武松有责任。
武大郎被害,武二郎有责任?
你好,我是头条号“东坡和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所以,我认为,潘金莲杀武大郎,90%的原因是因为武松欺人太甚而报复武松。武松确实有很大责任!我们都认为,潘金莲天生就是个淫妇。然而,仔细看潘金莲的来历以及一开始潘金莲的做派,恐怕也不能轻易就如此下这个结论。原文是这么写的:
那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作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的嫁与他。
可见,潘金莲这个女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她并不想给大户做小妾,过那种看一眼就知道终生无望的小妾生活。她嫁给武大郎,是被这大户给害的。故意恶心她。
但即便如此,没遇到武松、西门庆之前,还是规规矩矩的家庭主妇。
潘金莲后来的错,是错在没禁得住王婆和西门庆步步为营的引诱。不过,大家可以想象,当时潘金莲才二十二岁(应该是虚岁,实际可能也就二十一岁),而给她设好圈套引诱她的是两个什么样的人?一个老奸巨猾的马泊六(老鸨子)王婆,一个是情场老手的中年男人西门庆,合力整出十步连环计引诱上钩的。十步啊,一环套一环!(原文太长,就不引用了,感兴趣的自己看一下:第二十四回 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
大家可以想想,现在二十一二岁的女孩,顶多也就刚参加工作吧,上大学的可能都还没毕业呢,如果碰见两个心术不正、老奸巨猾的成年流氓引诱,能否把持的住?!
所以说,潘金莲不能算天生淫妇,没有羞耻心,要那样,她还就死不了了。正因为一开始她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才感觉被武松深深的羞辱,产生出报复之心来。
武松的两次羞辱,尤其是第二次当着外人面的羞辱,让潘金莲彻底对武家兄弟寒了心,以至于最后把事情的发展推向了极端化!这个事,不能不说武松这个人,英雄是英雄,但是太过于自负,有违于“恕道”。
孔子讲:吾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武松做事太过欺人,对敌人、对恶棍没啥说的,对家里人也是这脾气,这就有违“恕道”。
武松在男女之情上是不是个明白人?他太是明白人了!从后来她在发配走后,在十字坡到孙二娘的黑店里吃饭,一眼就能看穿了孙二娘的意图,而且故意拿些疯话撩拨孙二娘,就可以看出,他虽然未曾娶妻,但是在这方面心里头和明镜一样。
- 他既然在这方面都明白,那么第一步不该的,就是不该答应潘金莲和武大郎的要求,回到哥嫂的家里来住。
他会看不穿这个小嫂子看不起他哥,会对他感上兴趣。他难道不懂应该瓜田李下的避嫌疑?他都明白!但是,武松这个人自负就自负在这个地方。
武松和关羽很像,都对自己的道德和能耐非常自负。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
关羽不相信自己会有失手的地方,武松也不相信自己会在这种嫌疑环境下,和潘金莲真出什么事!
而且这种自负,最后发展成了和潘金莲在道德高低方面一决高下的一种好胜心!
- 武松的第二步不该的,就是在那次武大郎卖炊饼没回家,和潘金莲单独喝酒的时候,看出了端倪,不但不赶紧找机会撤火、溜掉。而是起了胜负心,到底要看看嫂嫂能怎么样?
那妇人也有三杯酒落肚,哄动春心,哪里按纳的住,只管把闲话来说。武松也知了八九分,自家只把头来低了,却不来兜揽她。
武松这手儿太厉害了,一般人看出来,很轻易的能找个话头接个台阶:
“哎呀,嫂子喝多了,玩笑了......"
"突然想起个事,县太爷让我去办个什么事,我给忘了......"
等等吧,借口多的是!
武松却不,在这晾着嫂子,看看她到底怎么弄!其实潘金莲当时心里估计也慌的一批,等于出拳出脚都打在棉花里了。此时收手,那等于承认自己只是一个贱人,而不是追求一段真感情。最后,也是借着酒劲,把牙一咬心一横,来了最后这一句:
“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这是被武松给逼得没办法了!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武松其实也并非不能大事化小,找机会一走了之或说几句玩笑话把这事揭过去。但是他选择了要在道德上全面碾压战胜嫂子的方式。
这确实非常符合武松的个性和气质,出手就要弄死对方:现实世界中的老虎要弄死,以诛其命;道德精神世界中的污点、不管多大的污点,也要弄死,以诛其心!
- 武松第三步不该的,是在被知县派遣出长差之前,在临别的家宴上主动丑事旧事重提,而且是当着武大郎、甚至是当着衙门里的土兵这些外人的面。
武松再筛第二杯酒,对那妇人说:“嫂嫂是个精细的人,不必用武松多说。我哥哥为人质朴,全靠嫂嫂做主意看觑他。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烦恼做甚么?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
岂不闻古人言:“篱牢犬不入。”这话都能当着外人面明说,这是彻彻底底的当面打脸了,一点余地不给人留的。
果然,这话一出,潘金莲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不敢骂武松,当即指着武大郎就骂:
那妇人听了这话,一点红从耳朵边起,紫胀了面皮,指着武大便骂道:“你这个腌臜混沌,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说来欺负老娘!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甚么篱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
- 我是一个不带头巾男子汉,叮叮当当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的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 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
武松到这时候了,还不依不饶:
若得嫂嫂这般做主,最好。只要口心相应,却不要心头不似口头。既然如此,武二都记得嫂嫂说的话了,请饮过此杯。
他还记得潘金莲让他饮那半盏残酒的茬儿,在这还要以牙还牙,再羞臊嫂嫂一回。诛心之后,心上的刀口再洒一把盐。
好一个“一句句都要有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也要着地”。此时的潘金莲,还是有着强烈羞耻心的人。一个拒绝了给大户当小妾的女人,怎么会没有羞耻心呢?然而她又是一个弱女子,受了这等窝囊气,后来又受到王婆、西门庆不怀好意的厉害手段勾引,第一次没把持住之后,心里肯定也就破罐破摔了!
你不是说老娘篱笆不牢么?好嘞,老娘就是篱笆不牢,我让你说的一句一句,都能找到下落,哪怕是一片砖头瓦片,也要落在实地上。要不然老娘就让你白说了!
最后,潘金莲给武大郎喂药的时候,不提武松还好,要不说武大郎真是个愚人,躺倒床上半死不活,还拿武松威胁潘金莲:你救的我活,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快去赎药来救我则个。
他要不拿武二说事,没准还能留有一丝生机;提起武二,潘金莲是决不能再让他活的。
所以说,潘金莲杀武大郎,九成的原因都是武松!
你们觉得呢?如果有其他看法,请留言讨论!
以上文字,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多包涵。
如果喜欢我的问答,请点赞、关注和转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