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一下这件事发生的前提:

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在这之前刚发生过刑部贪赃枉法的事情,因为涉及到太子和八阿哥,弄得康熙老爷子不太痛快,最后对张廷玉叹口气说,自己的孩子看来是治不好了……

紧接着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康熙帝说了,所有的皇子和十岁以上的皇孙都要去,要看看大家的狩猎本事有没有退步。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BUG,就是四阿哥的儿子弘历也在这次狩猎中一起去了,而真正的历史中,此时的弘历还没出生呢!

其实最早的时候,康熙帝对太子还是非常信任的,比如第一集中就有好几个细节:

当时南部发生了灾荒,康熙帝朝会上是这样说的:

“玄烨这么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交予太子......”

紧接着他看了一眼众臣,突然意识到了问题,马上改口为:

“以及众阿哥协调办理……”

这样太子的罪过就小多了,包括后来四阿哥追剿户部钱款的事,最后也是太子卖了人情,这件事不了了之,搞得四阿哥得罪了一批人!

直到后来太子的刑部案件一发,康熙帝才真正开始怀疑太子还行不行?带着这种怀疑,大家一起到了狩猎场。

也就在这次狩猎中,接连发生了三件事,导致康熙帝对太子胤礽极度不满!

第一件事,各部落主对太子过于巴结:

当时康熙帝坐在正中间,蒙古各部落还有各少数民族主不停进献宝物,其中一个蒙古部落首领进贡一个金如意,并且请示皇帝想当面进献给太子。

此时康熙帝表情有丝诡异,本来笑呵呵的面容突然就止住了笑容,楞了几秒后才冷冰冰的说了一句:

“太子病了,今天不能出来了,如意朕帮太子收下。”

这句话其实照应前面康熙帝对张廷玉讲自己的儿子病了,恐怕是治不好了。

也就是此时的太子已经“病的”不能出来见人了。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也就是说,其余部落首领已经把太子当成未来皇帝礼遇了。所以,康熙帝非常不爽,于是撤掉了往年由太子宴请各位的传统,换了一个皇子代劳。

等到了第二天的狩猎场上,又把本来进献给太子的金如意拿出来当奖品发给最优秀的皇子。

当然最后落到了弘历手上,至于为何,这里就不提了,总之也是争抢的相当精彩,喜得四阿哥回去就给因伺候邬思道有功的秋月抬了旗!

第二件事,太子竟然与康熙帝的嫔妃郑春华鬼混:

第一件事,是太子动了皇帝的外部部落主,皇帝只是非常不悦。那么下面这一件事就更过分了,竟然动了皇帝身边的妃子。

话说康熙帝本来要翻牌子的,结果被身边人劝住了,说身体要紧。于是康熙帝决定去搞点鹿血喝喝,这一去,差点没把老爷子给气死!

因为在鹿园,康熙帝撞见了太子跟郑春华偷情,康熙帝犹豫再犹豫,硬是没敢进去。

其实此时的康熙帝尚能靠最后的理智压制自己的冲动,因为,一旦他进去了,那么这个太子是万万的保不住了。

于是康熙帝决定回去好好思考一下,怎么处理这么太子?

此时的康熙帝已经对这个太子忍无可忍了,但考虑到在皇家内部偷情这种事,太毁三观,一旦真的传出去,不光太子不保,自己的脸面也不存,并且还会连累到一大批人,比如郑春华及其一家。

所以,康熙帝决定回去后从长计议,也可能他要回去咨询张廷玉。

第三件事,凌普的两千兵马应太子胤礽的调兵符围困八大山庄:

这下彻底是把康熙帝给逼疯了,但尚存的理智告诉他,还不能冲动,然后他下了第一道命令,是把所有皇子叫到戒得居见朕。很显然,他是要分开造反的皇子与不造反的皇子,因为后来的十三阿哥没有到,所以也被囚禁了!

第二步又调了狼覃派兵保护八大山庄,狼覃其实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只听命于皇帝,军队训练有素,凌普的兵马根本不是对手!

这时候,张廷玉提出来了这个调兵手令可能是假的,康熙帝看了一眼,心里是完全明白了。

这时候的康熙帝就有几种选择了:一种是选择这个手令就是真的,那么结局就是太子要掉脑袋;一种选择是这个手令是假的,那么查出来谁伪造的,也是掉脑袋的结局;第三种选择是什么呢?就是把这潭水继续搅浑,到底看看谁先浮上来?

于是康熙帝跟张廷玉就上演了一场装糊涂的好戏:

皇帝先让大阿哥进来了,皇帝要验证这个手谕是不是大阿哥伪造的,不过这个大阿哥确实愚蠢,甚至说出自己亲自杀了太子的话,让康熙帝一下子就排除了他的嫌疑,就像康熙帝骂大阿哥“你这头蠢猪!”一样,这么蠢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周密的策划调兵的事?

其余的阿哥都不傻,这时候,谁出来一口咬定太子造反,谁就撞到了枪口上,难免把伪造手谕的罪责揽到自己头上,于是一个个的沉默不发,为太子求情!

这个时候,对于康熙来讲,太子是一定要废的了,这跟他造不造反无关,因为之前发生的事情足够让康熙帝伤心了。

太子因为谋反罪被废了,同时十三阿哥也被定为协助太子造反被囚禁。那个做局者以为自己的计谋成功了,岂不知自己也进了康熙帝做的局。

很简单,太子被废,后面大臣们推选哪个当太子,哪个皇子的嫌疑就最大,谁聪明能超过康熙帝呢?

最后康熙帝只看了一眼推选的最高票,就明白了所有,其余阿哥们还一个个的都被蒙在鼓里呢。

最后任务完成,康熙帝以疼自己的孩子以及张五哥求情为由,放出了十三阿哥……

说实话,康熙帝是真心疼十三阿哥的,因为他知道十三阿哥是无辜的,之所以关了他这么久,完全就是为了查出,谁才是幕后凶手?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太子胤礽胆大包天,竟然与父亲的女人暧昧,被康熙皇帝堵了个正着,余气未消,又报太子胤礽调兵围上了八大山庄,看看康熙老爷子如何处理?

康熙四十七年冬,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开始了,这是满洲人的习惯风俗,每年要在热河皇家园林开办木兰秋狝狩猎,康熙皇帝说了;所有的皇子都去,包括十岁以上的皇孙,要好好的放松一下。

目的有二:首先是锻炼满洲贵族的骑射,因为大清国就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不能荒废了皇家狩猎的习俗。还有一层;与蒙古各部落王爷的感情沟通,以保证塞外安宁。

康熙老爷子要喝“鹿血”,没想到撞上了太子胤礽与自己的嫔妃郑春华偷情,康熙老爷子骂了一句“畜牲”!【太子胤礽与郑春华偷情】

看来《雍正王朝》这部大戏就在太子胤礽这开始了,余气未消的康熙皇帝回到了住所,正在想如何料理自己这个亲自拟定的“储君”。

又报说太子胤礽签发了调兵符,调凌普的两千兵马围困山庄,这不就是谋反吗?真正是胆大包天!康熙帝不禁说道;长本事了,竟然敢谋反,康熙帝戎马一生还怕这个!

康熙皇帝叫来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如此这般安排妥当,听张廷玉说这张调兵符是伪造的,假的?什么意思呀,康熙皇帝明白了,他的这帮儿子一个个贼精八怪,趁太子胤礽遭难开始玩阴的,怎么办?【太子胤礽的假调兵符】

康熙皇帝火了,查,马上查,要一查到底!张廷玉说话了:此刻怎么查,言外之意是,这帮阿哥一个个都是掌权者,虽然没封王,也如同朱元璋的儿子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亲兵,都开府建衙的,有势力!

张廷玉:皇上,此刻查起来也是无从查起,最怕的就是容易引起“夺嫡之争,萧蔷之祸”,这是重点。【康熙帝与张廷玉商量】

康熙皇帝觉得张廷玉说的有道理,如何查,怎么查?即使查出来也是康熙皇帝的儿子干的!对自己的儿子开杀戒吗?康熙帝为难了。

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出在过早的确定了太子,特别是儿子多了,只要太子有过失必定引起“夺嫡之争”,儿子少了又怕接续短,怪就怪立这个太子,康熙帝不禁动容;我太祖太宗也没有立太子,天下照样太平。

太子胤礽失德这是康熙皇帝早就看在眼里,不过;培养太子胤礽花费了康熙皇帝的大量心血,三十多年了,容易吗,康熙帝伤心了!【这是十三阿哥胤祥】

无论如何不能查下去了,康熙皇帝一想到张廷玉说的话,儿子们大了,也是伤脑筋,不过这次的假调兵符案,太子胤礽淫乱后宫案要一并解决,不然要给朕来真的。

就在这一年的这一次,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待回京后昭告天下并列祖列宗,太子胤礽失德等等一系列,量他也怪不得朕。

也是在这次凸显出来的“九王夺嫡”被摧毁了,包括太子胤礽在内的太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一党,三阿哥胤祉也遭到康熙皇帝的训斥。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在这次废太子中也被禁锢,理由是“协助太子胤礽谋反”,理由不太充分,但是康熙皇帝的心思谁能猜的到!

看来这一次的热河之行是扯蛋了,不但没有放松,惹了一肚子气不算,不仅叹息;这大冬天的,狩什么猎呀,待到春天一片绿再来吧!回头想想,一片绿也不好,还是不能狩猎,坏了满洲人的规矩。

电视剧《雍正王朝》最值得一提的是;出演康熙皇帝的表演艺术家“焦晃”真的是把康熙皇帝演的淋漓尽致,如同接近了康熙帝!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本文属于作者邸晓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一起看古史!欢迎网友一起评论、留言!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康熙知道了有人伪造了太子手谕调兵,也不能立刻去查。

咱们把当夜的事情分解开就明白了。

一、康熙当夜要废太子与调兵手喻关系大不大?

不大。

康熙原本对太子是十分疼爱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实际上康熙心中只有一个儿子,就是胤礽。对其他皇子的定位和培养,都是围绕太子辅臣来设定的。

但这个儿子,让他非常失望。康熙的失望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可不是一时冲动。

大家回忆一下,在电视剧的开始,黄河决口,灾患严重,朝堂上商议对策,康熙忧愁地说:”玄烨这么多年不理朝政,将国事交予太子......”话到口边,发觉不对劲,赶紧看了一眼太子,改口加上:“将国事交予太子,以及众阿哥协调办理......”,这样就把罪过转推给了所有的阿哥。又得知户部钱款不足,立刻痛责老八胤禩,把过错全部从太子身上卸掉。

在追缴欠款的过程中,太子胤礽借了国库五十万两银子还不起,卖官筹款还债,被康熙发现,但他仍然继续包疪,默许太子卖官。后来甚至为了让太子尽快摆脱窘境,亲自插手,让清缴欠款的事无疾而终,半途而废,还为了胤礽在诸臣中收买人心,树立德望。

但这个时候,从内心里,康熙对胤礽感到失望了。他对自己提出质疑:胤礽到底还能不能克绍箕裘、光大祖业。

事情到了这一步,康熙已经开始考虑自己未来的继承人是否合适,更应该顾及江山社稷,还是自己的舐犊情深。但他内心中仍然期望事情能逐步地有所改观。

事情继续发展下去,太子刑部冤狱案又败露了。刑狱是国之大事,这都敢胡作非为,康熙怒火万丈。从这一刻起,废掉胤礽的太子之位就成了一个重要选项。

但这个炸药包现在就点着吗?还有问题,因为主持查案的老八并不是把所有受到冤枉的人都查清楚,而是只针对胤礽不利的方面去查,如果现在立刻废掉太子,就被利用了。这里面有鬼。

肖国兴的诉状拿到手,康熙深夜找了张廷玉,说:“你的儿子生病了,朕的儿子也生病了。”

儿子生病了,当父亲的怎么办?当然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救了。但能救得了还是救不了呢?要看病情有多么严重了。

病得不轻!太子胤礽给老爹戴了绿帽子。帝王的家丑,康熙气得发疯,但不能宣扬,难道还敢诏告天下作为废掉太子的理由?立即干掉了望风的太监。太子见势不妙,逃跑了。

事已至此,废掉太子胤礽已成定局,与调兵手谕关系就不大了。但这个调兵手喻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二、胤礽的命运

这个调兵手喻的真正作用是太子胤礽能活不能活。

如果被认定了太子胤礽确实调兵了,那个情况就太严重了。这叫弑君谋逆!肯定是死罪了。

就算康熙再想尽一切办法维护住胤礽的小命,但胤礽此生再无任何翻身的希望。最起码的,废宗籍,下大狱,终身囚禁,这些总跑不了吧。那么,这样的胤礽活着和死了还有什么区别呢?还不如一了百了的好。

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十四阿哥胤禵拿出这份伪造的太子调兵手谕,诬蔑太子,这个事情有漏洞吗?

当然有,胤禵提出这个计划之初,八爷胤禩就说:“我不能让你冒这个险”,也就是说,这是个险招,漏洞是很大的。而八爷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算这事将来暴露了,不要打算让我承担责任,我有的是办法推得一干二净,这个风险的后果可要由你十四弟来承当。

如果成功了,太子胤礽被杀或被囚废,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但手谕不是口谕,这个东西做为废太子的重要物证,当然是会被认真保存下来的,如果被收藏着,谁都没有发现其中的猫腻,将来朝局变换,老八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控制老十四的把柄啊。

所以,八爷同意这么干,漏洞被发现,我有办法能洗干净脱身,如果没有被发现,将来我还能捏住你。

十四爷是个忠心耿耿的傻冒?他也不傻。只要太子倒掉,人人都有机会上位了。谁说老八就一定能上位?跟随你老八这么多年,你的把柄我还不掌握一二?况且,万一查起来,手谕中的那个漏洞又会指向谁呢?

看这群好儿子们,都不白给。

三、调兵手谕查不查?

张廷玉即然都看出来手谕中的问题了,做为老人精的康熙会看不出来吗?

当发现手谕中的漏洞时候,现在整个情况就变了。已经不是针对废除胤礽太子的事情了,而是早有策划的夺嫡阴谋。

太子失踪,到哪里去了?是被控制住了,还是逃跑了?这个阴谋有多大,后续的手段是什么?都无法确定。

老狐狸张廷玉指出了事情的关键:此时废立太子已经无关紧要了,最要紧的是众皇子愈演愈烈的夺嫡之争。康熙和张廷玉要联手破掉这个局。君臣配合,假戏真作。

四爷夺嫡的策略是不争为争,老康熙对待手谕的方法是不查为查。

如果要查,肯定能查出来,但无法落到实处。清理户部欠款,康熙能把几个不起眼的官员家财、住宅、商业行为都查得水落石出,他能查不出伪造手谕的底细?

查出来了,又能如何?太子胤礽调兵是被冤屈的,其它事情呢,是不是顺着风也成了冤案了?废掉太子这事就行不通了吧,然后呢?查出伪造者,怎么处理?幕后的操纵者即然敢这么干,难道就没有让你无法下手的自保之策?

而康熙和张廷玉就表演了一出英明的糊涂大戏给人看。

把众皇子全部集中起来,割断与外界的联系,使内外无法呼应,免出意外。老大和老三最不可能有疑点的两个人掌握护卫,他俩又互相有意见,互相能够牵制。

但老大的脑袋瓜不灵光,总想着要干掉太子胤礽,气得康熙大骂:你这头蠢猪!

四、谁在局中谁布局

不查调兵手谕中的漏洞,而太子胤礽却被废了,原因即与调兵无关,行事荒唐也是因为遭到了魇镇,这么一处理,阴谋者的地位就尴尬了。

阴谋家们有了希望,但又有了暴露的风险。因为他们无法确定康熙这么处理事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调兵手喻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但谁也不敢提出质疑,提出来就马上暴露了。

那么,站在阴谋家的角度看问题,调兵手谕的漏洞即然没有被发现,康熙仍然不以此为废太子的理由,只能是一个原因:给胤礽一条活路。

胤礽确实活着,那么这个判断就成立了,而调兵手谕也就成了未来的判决书。当有了新太子的时候,判决书就会生效。

那么,阴谋家就要设法布个局让它生效。

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阴谋家布局的时候,他本身却已经被康熙布进了局中。

众臣推举新太子,他就彻底暴露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雍正王朝》电视剧只所以精彩,在于它的权谋有很多种解读,编导采用引而不发的手法,让观众猜想。下面我们先简要看看题中所讲的事件经过:

康熙四十七年秋季,康熙率领众位皇子和近臣张廷玉等人,赴热河狩猎。此时正是刑部案件爆发之后,太子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一天晚上,康熙外出闲逛时,又碰到了太子与康熙妃子私通,康熙勃然大怒,一场废太子的政治危机即将上演。

此时,总兵凌普收到一张太子手谕,连夜调兵进驻热河的皇帝行宫。大军随即开拨,并很快抵进行宫。剑拔弩张之际,康熙安排如下:第一,令众皇子立即集合;第二,令图理琛带人护驾康熙到“戒得居”;第三,令张廷玉立即调狼覃三万大军进驻八大山庄。

这里要解释下,这“狼覃”估计是康熙掌握的秘密部队,除了康熙亲自授意外,任何人不能调动。

康熙平安到达“戒得居”后,立即下了几道旨意:一是升任皇长子、皇三子、皇四子、皇八子为亲王;二是由皇长子总领行宫侍卫;三是停用太子一切印信;四是所有侍卫和驻军由皇长子、皇三子、马齐三人共同节制。

在康熙雷厉风行的处置下,惊心动魄的一夜过去了,这场危机迅速化解,太子被当场拘拿。意外的是,大阿哥也因为设计陷害太子而被圈禁,康熙还要求永远不得释放。

在处置兵变过程中,细心敏感的张廷玉发现,凌普手上的太子调兵手谕有问题,可能是伪造的。康熙一听立即拿过来看,发现确实有问题,立即要求彻查。但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这种极为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康熙轻易放过了?从政四十七年的康熙,在外时碰到这样的大事,这么安排确实体现了高超的权术:

一、当时康熙在热河行宫,事出突然,虽然名义上是太子调兵,但康熙并不放心其它所有的皇子。事件发生在夜晚,这时候谁是明枪、谁是暗箭,连康熙也分不清楚,所以康熙第一道命令就是把所有的皇子们集中起来。这么做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互相监督,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要有人冒出头,其它的皇子肯定一拥而上废了他。

二、动用秘密部队,康熙令张廷玉立即调狼覃三万大军进驻八大山庄,估计在座的皇子们个个都傻了眼,什么时候老爷子居然还有这一手?康熙去避署山庄狩猎,除了面上带了大量的侍卫跟从,还秘密令张廷玉调了三万大军跟随侧应,一旦有问题立即现身。这也是古代帝王们惯用的手法,当皇帝睡觉时都想着安全问题。

三、让皇长子负责侍卫、让皇三子负责外围军队。此时众皇子中,皇长子政治智慧不高,皇三子无意储位,其它人个个心怀鬼胎。康熙用皇长子负责侍卫,此人虽有争储想法,但手段低下,对康熙构不成危险,皇三子一心想做学问,暂时比较放心。

四、搁置查处太子假手谕问题,有利于一时稳定,此时情况危急,康熙虽然做出了合理安排,但也难以保证节外生枝,先挺过这一关,待局势明了后再查比较稳妥。至于太子,虽然康熙已经知道逼宫非他所为,但太子过去种种不法行为足以成为废除太子名位的理由。

从电视剧情看,当晚形势危急到什么程度了?康熙当时气的差点一口气过不来,连老成持重的张廷玉都急得哭起来了。当天晚上,如果康熙突然去世,那么不夸张地说,发生的事情恐怕比玄武门兵变还严重。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只有一个原因,那就级别差太多。

一般没玩过兵的皇帝,听到兵变早就屁滚尿流。

太子玩兵,对于康熙来说,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这个太子明眼人一看,就不是当皇帝的命,这种人当皇帝,三下五除二,就被干翻了。

何况还有那么多虎视眈眈的弟弟们。

《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调兵围八大山庄,为何引而不发?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的亲信凌普突然带兵包围康熙在热河的行宫,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胤礽想要弑君夺位的氛围,进而让康熙在面对如此紧张局势并且背负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只能当即立断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以平息事态的发展。

然而,令康熙以及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份调动凌普军队的所谓太子“手谕”,却是经过伪造的,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针对于太子胤礽的“阴谋”。

可即便是如此,面对这份产生如此巨大“破坏力”的“假手谕”,康熙还是选择了在众人面前保持沉默,对此是只字不提。

康熙的隐忍不是因为他不想将此事一查到底,而是在当时的局面环境之下,康熙确实没有办法,同时更是不能够进行彻查。

一份“假手谕”引发的兵变,成为了压垮胤礽太子之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之前,太子胤礽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引起了康熙的极大不满。

由于胤礽的监管不力,致使八阿哥胤禩可以堂而皇之的将国库“借”空,引发了朝局的危机,而在这其中,胤礽还是国库的最大债主,可谓是“监守自盗”、知法犯法。之后,为了填补亏空,胤礽竟然又卖官鬻爵,完全置国家的法度与利益于不顾,同时,康熙想要迅速充盈国库的想法,也伴随着胤礽所提出的两年还清欠款的方案而彻底落空,雍正追比欠款的所有努力也就此变得无疾而终。紧跟着,刑部出现了“以钱买命”的荒唐案件,再一次将胤礽及其党羽的累累展现在康熙面前。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心中的愤恨是可想而知的。于是,在热河秋闱期间,康熙先是免去太子胤礽赐宴蒙古王公的差事,随后,又将原本是进献给胤礽的金如意直接扣下,作为礼物赏赐给了雍正之子弘历。

而这些,都是康熙在向胤礽的提醒与暗示,甚至可以说已经上升到了警告的层面。

对于康熙的不满,胤礽不是不知道,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依旧去找郑春华“偷情”,并且还被康熙直接抓了一个正着。于是胆小怯懦的胤礽,选择了逃避,就如同一只鸵鸟一样,以为将头扎进土里就可以躲过一切。

然而,也正是因为胤礽的逃避,给了“八爷党”一次反击的机会,十四阿哥胤禵伪造胤礽笔迹,撰写“假手谕”,进而引得凌普带兵包围康熙行宫,局势也就此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而面对如此情形,康熙依旧沉着冷静,进而做出了在当时最为合理的安排。

其一,他剥夺了太子胤礽的所有权力,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其二,他将所有皇子召唤到身边,并且一口气连着封了四个亲王,为的就是让皇子在分化胤礽被废后留下的权力真空的同时,形成相互牵制。

其三,他又调集亲兵拱卫行宫,确保绝对的安全。

尽管后来,太子胤礽还是被找到,康熙皇帝也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发现了这份“手谕”确系伪造,但是康熙仍旧将太子胤礽予以了废黜,并连同十三阿哥胤祥予以了圈禁。

一方面,尽管康熙不愿意再往坏处去想象,但是胤礽此前的一系列行为已经极大的触怒了康熙,康熙将其废黜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另一方面,此时的局势已经陷入了混乱,众位皇子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觊觎之心,太子胤礽无疑就此成为了众矢之的,康熙只能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暂时平息朝堂上的舆论,将胤礽与胤祥加以圈禁,实际是这是对其的保护。

就这样,一份“假手谕”所引发的兵变,尽管没有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更多的只是制造了一些紧张的氛围,但是在康熙与胤礽之间的矛盾如此尖锐的情况下,还是直接导致了胤礽的被废,成为了整个“一废皇太子”事件中“压断骆驼脊背的最后一根稻草”。

明知是伪造的“假手谕”,却让康熙是想查但又不能查。

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已经发现了这份所谓的太子“手谕”是伪造的,并且通过对十三阿哥胤祥的询问,也确认了胤礽确实和这次“兵变”没有任何的关系。

尽管刚开始的时候,康熙非常想要当机立断的彻查清楚,但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随即便放弃了这样的想法,这是因为在当前情况下,如此大张旗鼓的彻查不仅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引发新的事端。

首先,便是如果彻查很有可能将凌普真的给“逼反”了。

凌普,是太子胤礽奶妈的丈夫,是绝对铁杆的“太子党”,于是在见到太子胤礽的“手谕”之后,是不假思索的就遵照行事了,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这样安排的目的,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而一旦让凌普知道,自己是按照一份“假手谕”行事,而且行的是“叛逆”之事,更是直接导致了胤礽被废黜,如此一来,会让凌普感到万分的恐慌与焦虑,其也会担心自己会不会遭到康熙皇帝的严惩。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凌普真的很有可能会“狗急跳墙”,就此“造反”,如此一来,对于康熙皇帝以及所有人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极力的安抚、稳定住凌普才是关键,而不能再给其以其他刺激。

其次,康熙也担心会对胤礽产生新的不利情况。

这个时候的康熙,首要目的便是要尽可能的保护胤礽,但是此时的情况是,康熙在明,胤礽的反对者们在暗,康熙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会出现新的因素,进而对胤礽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到那时便真的会一发不可收拾了。

况且,“兵变”已经成为了事实,胤礽也处于了极为不利的舆论漩涡之中,马上将其扭转也是非常的困难,同时也有可能出现新的事端。所以,这个时候选择息事宁人,慢慢化解矛盾,逐步引导风向,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就是此时的康熙确实是无从查起。

所有的线索,仅仅是这一份“假手谕”,再无其他证据证明此事另有端倪,这无疑也给将此事勘破,增加了巨大的难度。

于是,康熙为了暂时性的维系局势的稳定,同时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再起事端,就这样选择了隐忍与沉默。

大阿哥胤褆“魇镇”太子的行为被告发,也让康熙找到了转移矛盾的路径。

对于康熙来说,将“假手谕”的案件彻查到底,除了他要弄清楚这一切的来龙去脉之外,也是要给胤礽讨一个说法,从而能够给予其复立胤礽的“合法性”基础。

而就在这个时候,三阿哥胤祉检举大阿哥胤褆用“魇镇”诅咒太子胤礽,这无疑让康熙找到了一种“想要睡觉就有人送枕头”的感觉。

于是,康熙在盛怒之下,将胤褆处以了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惩罚。然而,尽管胤褆的行为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是此时的他,跟多的还是在“背锅”,并且是一口气背了三口“锅”。

这第一口“锅”,是替十四阿哥胤禵“背”的。

正是因为胤褆的罪行被公之于众,不仅直接拉走了所有人的视线,进而让矛盾的焦点从太子胤礽的“兵变”,转移到了胤褆这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行为上,同时也让康熙可以暂时性的将“假手谕”的事情放下,之后也没有再予以追究。而这也使得胤禵暂时性的安全“上岸”,不再有所顾虑和担忧。

这第二口“锅”,是替太子胤礽“背”的。

胤礽此前的所有的行为,本就是胤礽自己荒诞不羁所致,康熙对其的处罚也可以看做是胤礽的咎由自取。然而,伴随着“魇镇”事件的暴露,将原本由胤礽本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全部可以推卸到胤褆身上,于是也让人们觉得,胤礽所有的荒唐行为,都是受到了“魇镇”的影响所致,胤褆就此成为了舆论的众矢之的。

这第三口“锅”,便是替康熙“背”的。

康熙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固然有着胤礽的原因,但是康熙盛怒之下的乾纲独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康熙日后反悔,也会让其背上不利的名声。而胤褆无疑是给了康熙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让康熙找到了合适的理由和借口,推翻此前的一切决定,同时,也能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在胤褆身上。

就这样,伴随着胤褆“魇镇”诅咒胤礽的事情被揭露,所有的矛盾焦点得以转移,同时,康熙也找到了为太子胤礽辩解的理由,在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这份为胤礽辩解的“假手谕”也就此失去了其应用的价值,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十四阿哥胤禵也就此变得“安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