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要我杨角风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唐太宗砸了魏征墓碑这件事,其实不必去史书找原因,我们只需翻阅西游记里,就能窥得二人之间的矛盾。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太宗给魏征的评价是极高的,能有这样的地位,也不是浪得虚名。魏征作为一代谏臣,多次劝谏太宗,为唐初的贞观之治,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谓言多必失,有些事情,在魏征活着的时候显现不出来,在魏征死后,便逐渐漏出水面。世人都纷纷说道魏征推荐了小人,而且还私通了史官,这让太宗勃然大怒。

愤怒的太宗皇帝,在魏征死后几个月里,对魏征的态度急转直下,并最终砸了魏征的墓碑。事情的真相,真的如世人所说的那样吗?

在西游记里,魏征一共出现了两次:

一次是梦斩泾河龙王,一次是促使太宗还魂。而这两次事件,都与太宗有关。这两件事的解决,让太宗欠了魏征一个天大的人情。

这是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的看法,其实呢?这两件事本无太宗屁事,完全是魏征与泾河龙王的个人恩怨。

泾河龙王为什么要找太宗呢?袁守城推荐的。

泾河龙王找太宗是什么事呢?请太宗帮忙的。

泾河龙王找太宗帮什么忙呢?让太宗求魏征。

泾河龙王求魏征有什么事呢?希望魏征饶他。

那么魏征最后饶了龙王了吗?一刀砍死他了。

太宗皇帝在第一件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完全就是一个电灯泡嘛!你俩有仇,那是你俩的事,跟电灯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第一阶段,太宗吃了大亏了。

太宗为什么要去地府一日游?死龙王给闹的。

谁把太宗直接送到地府的呢?是人曹官魏征。

魏征如何把太宗送进地府的?给崔判官写信。

太宗通过魏征写的信活了吗?不仅活了,还多活了二十年。

活过来的太宗,肯定对魏征感恩戴德,封赏有加。可没过几年,魏征就嗝屁了。太宗皇帝就纳闷了?魏征能耐那么大,怎么就没想办法给自己续命呢?

太宗晚上躺床上是越想越不对劲,奶奶个熊的,自己完全就是无辜的嘛!怎么就平白欠了魏征那么多人情?

可太宗毕竟是见识魏征的厉害,丫乃是上界人曹官,搞死自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气急了的太宗,生生是把这口恶气给憋回去了。

贞观十七年,魏征不小心死了,可太宗仍然不敢把魏征怎么着了。毕竟人死后七七之内,魂魄仍在。

魏征去世几个月之后,李世民大概觉得魏征翻不起什么浪了,就拿魏征的墓碑撒了这口恶气。当天晚上,魏征就请李世民喝了一杯茶。

这杯茶把太宗给吓的,屁都不敢放一个。第二天早上,就立马派人安抚了魏征的家人,并修复了他的墓碑。

你道是太宗这样做就算躲过去了?其实未必,太宗当年砸了多少锤,大唐就能存在多少年。二百六十年后,唐朝灭亡。

当然,这些都是从西游记中推断的原因,在真实的历史中,镜子固然重要,可是每次都把我照的这么丑?

还是这个美颜镜子好,越看越美,这个破镜子,砸了它……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砸是真砸了,但没有在魏徵死后三天这么快,而是隔了一段时间才砸的,毕竟凡事都有因果,李世民不是无缘无故砸的魏徵的墓,但放到魏徵身上来讲,他真的算是有够倒霉的。

作为一代名臣,魏徵被李世民称之为“人镜”,这个评价那可真的是算高的了,和别的皇帝抬举那些文人时的“走走过场”不同,李世民真切地把魏徵的优点给说了出来,还说得那么有深度,造就了魏徵千古的名声。

所以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也是极其惋惜的,想尽一切办法来救魏徵。

可惜天命难违,魏徵到了人生最后的关头,无法挽回,在离世前,他摆脱了李世民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予魏家后人一定的荣华富贵。

魏徵一辈子没怎么求过李世民,为人也是很有原则的,李世民感念魏徵这么多年的“鞭策”,于是当着他的面册封了他的儿子为爵,随后还给魏徵承诺,让自己的女儿和魏家联姻。

得到了保证,魏徵才安稳的闭眼,贞观十七年,被誉为大唐最强的“谏官”离世,在他出殡那天,李世民带着文武百官走出城门相送,场面宏大,除此之外,李世民还为此息朝五天,总的来说,魏徵的葬礼算是十分体面的了。

虽然魏徵一开始跟着的是李建成,但都是为了大唐的崛起,魏徵当得起这样的对待。

在这之后,李世民经常念叨起魏徵,著名的“以人为镜”,正是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这句至理名言,足以给魏徵封神。

在世人眼中,自然而然就以为魏徵和李世民这一对“贤主良臣”的形象就此定格了,可不久之后,却是有了变故。

同是贞观十七年,某一天,李世民忽然下令让人把自己给魏徵写的墓碑给推倒,虽然没有开棺戮尸,但是推倒碑牌这个举动,也可以说是十分之严重了。

怎么对待一个死去的人,而且还是李世民极其推崇的人,他还要做出这样的事情?

其实魏徵真的是倒霉的,因为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学生,当朝太子李承乾就因为“谋反”案被废,李世民迁怒于他,也和这件事情有关。

李承乾是李世民嫡长子,被寄予了厚望,而李承乾的人生的确是一个励志的模版,自他出生以来,没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虚心接受教导。

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加上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像是变了一个人,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李世民给他安排的老师他不理,就连李世民他都不理了。

李世民感到了教育儿子的压力,于是他想到了魏徵,这个多年以来,对他直来直去的谏臣。

在魏徵去世之前,李世民请求魏徵当李承乾的老师,魏徵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他也感觉太子现在不好教,可李世民再三请求,魏徵遭不住,于是便答应了李世民,当了李承乾的老师。

其实也没教李承乾什么,一是因为魏徵病了,教不了,二是因为魏徵知道这个时候的李承乾有点叛逆,自己去触霉头没意义,所以魏徵这个老师,是挂名的。

同为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终于压制不住自我,于是联合了部分文臣武将意图谋反,这件事情被李世民提前知道了,李世民的心中宛如晴天霹雳,混乱不已。

他不明白为什么儿子要造反,明明皇位以后就会是他的,在当时,不存在什么“心理不健康”的概念,面对造反,就是死路一条,李承乾还没把火点起来,李世民就扑灭了。

因为是自己极其宠爱的儿子,李世民想尽办法让李承乾不要被处以“死刑”,可自古以来,无论是什么人物,造反必然都是处死和连坐,李世民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然的话,将会面对朝堂的分崩离析。

李世民先后想出了赦免同为造反的侯君集,还有自己吃斋的方法,就是为了保住儿子,虽然过程曲折,但是李承乾的确被保住了,没有被处以死刑,而是被废为庶人,流放出京城,永世不得再回京。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最坏的结果,因为这样一来,李世民等于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了,而且当时李承乾染病在身,若是离开皇宫,不久也将因为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有生命危险。

那这一切,和魏徵有什么关系呢?

要说有很大关系,那必然是牵强的,但说毫无关系,那也不妥,总的来说,李承乾落得这番下场,悲痛的李世民无处发泄,于是便把问题怪到了魏徵身上。

首先,魏徵乃是太子之师,李承乾变成这样,魏徵有责任,没有做好老师的本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参与谋反的侯君集,曾被魏徵大力推崇。

气在头上的李世民觉得,李承乾谋反,魏徵是知道的,于是龙颜大怒,派人推倒给魏徵立的碑。

另一方面,他给魏叔玉赐婚新城公主这件事,也要作罢,一夜之间,魏家成为了大唐的“黑名单”,根源就是出在已经死去的魏徵身上。

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在魏徵死后的一年都不到,对魏徵的态度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魏徵的责任事小,李世民泄愤的事大,其实当时很多明眼人都看出来,李世民这是在用最小的“代价”来发泄自己的怒火,不然的话,杜正伦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不管是李承乾还是侯君集,他们的内心里都没想过真正的造反,不然也不至于被告发之后,毫无还手之力。

但就是因为他们的无心,这才让李世民难受,既有造反之名,却无造反之心,他们要受造反的罪,不能得到半道后悔的赦免。

要说怪,很多人都该怪,迁怒魏徵,也和魏徵常年顶撞李世民有关,趁着这个机会,李世民也任性了一回。

而再之后的故事,则是世人皆了之了,李治因为大哥作死,四哥紧跟着作死,捡了个大便宜,成为了太子,成为了储君。

李承乾在离开京城不久,病逝于民间,李世民悲痛得面无表情,在听闻消息的那个雨夜,写下了悼念儿子的诗篇。

他想了想,也不怪魏徵,自己终究不是个合格的父亲。

又过了两年,晚年的李世民决意接过隋炀帝没有完成的远征大业,把飘起来的高句丽给胖揍一顿,于是带着大军亲征辽东之东。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收获了薛礼,征服了大半个高句丽人的民心,但他因为损兵折将,觉得自己输了,感念魏徵在时的理智。

他觉得,若是魏徵在,那么魏徵就会骂他,不允许他来打这场战了,如果那样的话,他也就不会输了。

事实上,李世民亲征高句丽之战,是大胜之战,唐军以极低的战损带走了高句丽四万人马,堪称绝妙的一战。

而李世民如此说,也许是找个机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也给魏徵正名,暗示自己对待魏徵之事有误。

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决定给魏徵平反,以前给魏徵安上的罪名,一一解除,也把魏徵的墓碑扶正。

在魏徵漫长的岁月中,他和李世民做对过,也和李世民并肩作战过,和李世民吵过,也和李世民畅饮达旦。

他的结局,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他的身后事,除了他本身已经不再受影响,对于魏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幸这场平反来得并不算晚,在李世民的晚年里,魏徵和马周一样,被李世民请来道士,多次询问是否能够施展“仙法”,让他们的灵魂和李世民一见,再聊聊天,和老朋友一样,不是君臣。。

老道士笑了笑,应该是觉得这皇帝绝无仅有,性情那么真切,恨一个人,过一段时间又会重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魏征死后三天被李世民鞭尸这个事是不存在的,不过李世民确实对魏征有不满,也有惩罚,这个惩罚被称为“停婚仆碑”。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之后,一开始李世民非常震悼伤心,辍朝五日,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同时下旨让文武百官一起出城送灵,并亲自为魏徵墓撰写碑文,生荣死哀,盛大得没话说。李世民还充满感情地说: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也就是把魏征比作让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镜子,认为魏征去世使得自己少了一面镜子。

次月正好是李世民下旨将二十四功臣画像放置入凌烟阁的时间,魏征位列第三,排名非常靠前。

过不多久(并不是三天),李世民的态度就改变了,他取消了女儿衡山公主与魏征大儿子魏叔玉的婚约,这就是“停婚”,又下旨放倒了魏征墓碑(碑文就是前述李世民亲自撰写),这就是“仆碑”,两件事连起来就是所谓的“停婚仆碑”,其中隐含的意思就是既不给予与皇家联姻的荣耀,对魏征的生平也要取消正面褒奖重新评价。这已经是很重的惩罚了,不过,李世民再生气,也不至于要鞭尸魏征。

那么李世民的态度为什么有这么急剧的转弯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1、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与杜正伦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特别是侯君集,魏征还建议把军队(诸卫兵马)交给他专门统辖,然而就在魏征去世的这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事泄被处斩,李世民既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同党,也十分后怕——如果听从魏征的话把军权交给后来与太子一起谋反的侯君集,自己岂不是要步父亲李渊的后尘?

2、魏征还拿自己之前给李世民谏辞交给史官褚遂良,这无疑是准备让褚遂良写入历史之中,李世民觉得这有踩着皇帝抬高自己的嫌疑,同样也十分不满。

后来,李世民劳师远征高句丽,战况很不理想,痛心之余感叹“魏徵如果在,就不会让我有此行啊!”,于是便把魏征的家人召来,慰劳恩赐魏征的妻子儿子,用少牢祭祀他的墓,重新立墓碑,总之是重新恩礼有加。

李世民之所以消除了对魏征的误解,恢复了对魏征的好感,首先是想起魏征的劝谏都是出于忠心为自己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此外,我们分析李世民的心理,可能也还有这几点:

1、侯君集本身也是李世民自己认为有安定国家的大功并加以重用的臣僚(他排名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十七位),魏征就算推荐错误但是显然并没有私心——之前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魏征也称病推辞,李世民以商山四皓维护刘盈作为比喻,坚持要他出任此职调护太子,也就是说魏征与后来谋反的李承乾的关系是李世民坚决要求建立的——因而,魏征完全出于公心维护身为嫡长子的太子并推荐人才,并没有与李承乾、侯君集结党同谋的情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

2、魏征的谏诤次数众多、言辞激切、态度坚定,但是总体上来说,他还是很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的,从某种意义上,贞观期间的君明臣直是李世民与魏征共同配合一起创造的政治局面,这就是李世民说的“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的深意,在这其中,李世民虽然是接受谏诤者,但是形象同样很高大,而以魏征的智慧,他交给史官褚遂良的谏辞也不会是贬低李世民的。李世民之前得知消息的时候正好几件事赶在一起所以非常不悦,然而平静下来想通了魏征此举实际是维护提高自己形象的。

针对本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是这样的: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一度因为几个理由对他不满并给与了惩罚,但是最终还是化解了误会,又恢复了对魏征的好感与尊敬,而即使在李世民对魏征最生气的时候,他也没有真正认为魏征有罪。事实上,对于贞观之治以及李世民本人来说,魏征无疑都是有功无罪的,他与李世民一起,作为盛世的缔造者而彪炳青史、名垂竹帛。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谢谢邀请。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意思是魏征就是他的铜镜。那么,李世民为什么在魏征死后砸了他的墓碑呢?我想原因有四点:

一:太子李承乾勾结侯君集谋反

这是最主要的一点,魏征是太子的老师,而太子却大逆不道谋反了,说他教导无方是最轻的,更严重的是他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也参与了谋反,李世民就有理由怀疑魏征结党营私,图谋不轨。

二:左右史官

魏征曾经拿自己记录的和李世民之间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词,给史官褚遂良作为写史的参考,这样做暴露了他极强的功利心和虚荣心,李世民知道后非常震怒,魏征左右史官,犯了李世民的大忌。

三:压抑越久,反弹越高

魏征长期和频繁的进谏,让李世民感觉非常压抑,李世民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有自己的主张、喜好和远大的理想,魏征却屡屡干涉。难怪李世民有一次下朝后对长孙皇后说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幸亏长孙皇后非常贤德明理,及时劝慰了李世民。把皇帝逼到这般境地,魏征确实太过了。

四:李世民晚年昏聩

一代明君李世民到了晚年非常昏聩,骄奢淫逸贪恋美色,甚至学秦始皇开始做长生不老之梦,信任方士遍寻丹药。这时的李世民对魏征自然非常厌恶,一找到借口就要加倍惩罚。

其实魏征只是一片绿叶,他让李世民这朵红花更加芬芳灿烂;魏征也只是一个摆设,作用是让李世民这个明君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答:这是一道悟空问答题,出题的是网友,我负责回答,我的回答没有题目,请看官注意了,免得又说我没有历史常识,乱起题目。

出题的网友说“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魏征被李世民称为一面镜子没有错,《旧唐书·魏征传》里确实记载有李世民说的一段话,大意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说魏征“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这就不符合历史了——砸墓碑的事有,但不是“死后三天”干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不是“死后三天”!

魏徵病死于贞观十六年(642),当时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

此外,还下旨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

次年二月,李世民又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事,发生在侯君集和太子李承乾谋乱事败之后。

魏征是侯君集的同党,他在未死之前曾经极力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二人均有宰相之材。李世民计听言从,拔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则官至检校吏部尚书。哪承想,这两人无法无天,居然与太子李承乾密谋反!

退一万步说,就算魏征不是侯君集的同党,他也难辞荐人失当之责。

李世民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让李世民最终忍无可忍,做出毁碑不冷静行为的是,魏征讪君卖直!

魏征此人极有心计,这许多年来,但凡他写给皇帝的奏折都留有副本,并且在死前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恳求他录之国史。

魏征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明摆着:为自己博取身后好名声。

意思是说,贞观之治的得来,并不是皇帝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因为有一个名叫魏征的能臣太厉害了。

魏征这么做,妥妥的是在压李世民抬自己。

老实说,太过分了。

李世民通过褚遂良核证了此事,一下子没控制住情绪,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

不过,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利,突然想起魏征劝自己不要轻易用兵的话,有些后悔,回朝后下令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也算是有始有终吧。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自己的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为何下令砸毁魏征墓碑?

李世民对魏征的做法,实际上在古代历史上发生的太多太多,古代君臣之间总是跳不出信任—猜疑—对立的怪圈,当然这个怪圈的主导是君王,大臣只有被动应付的份。

再有道明君也跳不出上面的怪圈。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一代明君,通过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夺得大权,坐上了皇位,他没有像其他的皇帝,如朱元璋一样大肆杀戮功臣,而是按照功劳进行封赏。

影视剧中的唐太宗

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地位,李世民大量重用贤臣良将,鼓励臣子对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一个明君。而魏征就是其中的一员,魏征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直言,不管他在任何人手下服务的时候,都是忠心耿耿,直言纳谏,甚至在李建成的手下时,魏征还提出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只是可惜李建成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否则真不知道最终谁会掌管唐朝的大权。

于是,魏征在李世民手下真是尽心尽力,既然皇帝有要求让大臣们直谏,那魏征绝对不会含糊,不管是国家大事,还是皇家的一些大事,魏征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开始李世民还非常欣赏魏征的才能和直言不讳,但是时间长了,李世民对于魏征的直谏感觉越来越不舒服,甚至有一段时间想杀掉魏征,但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把火给压下去了。

影视剧中的魏征

魏征一生为李世民忠心耿耿,一门心思为大唐事业鞠躬尽瘁,并于贞观十七年即643年病死。李世民追赠魏征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并为此废朝五天。而且经常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而且画魏征的画像入凌烟阁,位居第三位。

影视剧中的侯君集

但是不久,侯君集因谋反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而这两个人都是魏征所推给李世民的,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同时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言给史官褚遂良,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与侯君集是一伙的,于是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将魏征的墓碑捣碎。

为了挽回自己明君的面子,贞观十九年即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虽然取得了可观的大胜,但是对于要求很高的李世民来说非常不满意。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明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纪念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