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郡玉帝设下的米山、面山、金锁背后有何隐喻?
关于这个问题我刚刚发布的一篇文章详细的阐释了玉皇大帝设米山、面山、金锁的玄机!
知道玉皇大帝在凤仙郡设下三难事含义吗?背后玄机让人直竖拇指!
(杨角风谈西游第180期)
杨角风的嘴就是有点欠啊,昨天真是抽风抽过头了,随手挖了几个坑,今天足足想了一天时间,我这坑到底该咋填啊?
不过,自己选择的路,就算爬着走,也要咬牙走完,废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上一期,我们提到了凤仙郡,玉皇大帝曾经微服私访一次,顺着取经路一直往西,并随手设下了几个局。但是从表面来看,他设的局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被大家诟病。
但是细细一想,玉皇大帝是何许人也,他怎么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那么这背后到底还隐藏哪些秘密呢?
本期杨角风谈西游:明白玉皇大帝设下的米山、面山、金锁的含义,就懂了这背后玄机!
1、雾隐山的樵夫是谁?
接上一期继续……
上一期挖的坑还有几个没有填,一个是玉皇大帝设的米山、面山、金锁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另一个就是郡守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妻子跟他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看凤仙郡的地理位置:
“却说三藏师徒四众,别樵子,下了雾隐山,奔上大路。行至数日,忽见一座城池相近……”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凤仙郡离雾隐山非常近,那么凤仙郡的人为什么不去雾隐山呢?
其实他们不敢去!上一期杨角风也说过,灭法国和雾隐山都是玉皇大帝设下的计策,目的一方面是消减佛教徒,另一方面则是树立威信,让大家明白到底谁才是主宰。
所以在雾隐山有一头豹子精,兴风作浪,东边吃和尚,西边吃人。
既然雾隐山人不敢去,为何还有樵夫一家呢?
这就是疑问最大的地方,虽然他瞒住了所有人,但是瞒不住杨角风,在灭法国,是谁告诉唐僧师徒前面杀和尚的?
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为什么不施展佛家的因果报应去找灭法国国王呢?
因为她明白,从这里往后都是玉皇大帝在从中使鬼,这也是玉帝留给取经队伍的任务,作为观音菩萨并不敢干涉太多。只有不停的指示,灭法国指示,雾隐山也是同样指示,不然一个樵夫被豹子精关了这么久,为何还不吃他?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这里有妖怪还非要到这边打柴?为何樵夫敢带领孙悟空等人搬柴烧山洞?其实他就是观音菩萨变的!
2、玉皇大帝的哑谜(一)
也就是说,凤仙郡的人民是无法通过搬家达到活命的目的的,也就是说,玉皇大帝目的就是让全郡的人死去三分之二。
孙悟空揭了榜以后,自然觉得事情很简单,马上叫来了东海老龙王,希望龙王帮忙下雨,但是龙王已经不是以前的龙王了:
老龙道:“启上大圣得知,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
东海老龙王这句话说的很重,再也不是之前帮忙下雨时候的态度了。没有上天的旨意,坚决不下,打喷嚏也不行!
这说明,现在的玉皇大帝早就不是五百年前的玉皇大帝了,自从他同意了如来佛祖的取经计划,通过唐僧师徒一路西行,他利用佛家的力量达到整肃朝纲的作用。
不说别的,就关于明确记载的全员大点名就有两次,不要觉得十四年才点过两次名,不叫什么,可对天庭来说仅仅十四天。也就是一周全员纪律大检查一次,这放到五百年前几乎不可能做到!通过点名,让二十八星宿,让太上老君,让其余神仙心惊胆颤,不得不对自己的下属严加看管。而且这种点名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只需要派千里眼认认凡间的妖怪是谁便可,可他偏不,就要全员出来点名,这种手段,不寒而栗。
这些还没完,玉皇大帝也开始亲自下凡视察工作,所到之处全如惊弓之鸟,这也解释了祭赛国以后的土地神,怎么个个都那么小心翼翼,生怕在孙悟空面前说错一句话。
之前龙王一直有靠拢佛家的意图,但自从万圣老龙王嗝屁了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暗地里瞒着玉皇大帝搞小手段了!
3、玉皇大帝的哑谜(二)
玉皇大帝收拾利索了自己的队伍,那么对佛家的得寸进尺是不是也要警告一下啊?对世间的凡人,是不是也要敲打一下啊?
是的,所以在祭赛国干掉了一千五百名和尚,此时的玉皇大帝还没有放开手,所以派出太白金星引导孙悟空等人收拾一下残局,同时看看如来佛祖的反应。顺带让孙悟空干掉了万圣老龙王,达到杀鸡吓猴的效果。在灭法国更是干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杀的差不多了,让孙悟空收拾残局,敬佛也敬道,平衡关系。等到了凤仙郡,直接干掉了全郡三分之二的人,谁让他们全部都信佛了呢?
后来孙悟空跑了一趟天庭,终于明白了玉皇大帝的真实意思: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
显然孙悟空是明白了一些事情,他也为自己的鲁莽感到了羞愧,后来他回去训斥郡候,并且告诉了郡候真相:
行者道:“那一日正是玉皇下界之日,见你将斋供喂狗,又口出秽言,玉帝即立三事记汝。”
玉帝希望孙悟空告诉他真相吗?
当然希望啊,这就是他的目的之一啊。这一手段有多高明?举个例子:
张三不尊重李四,被王五狠狠的处罚了一顿,那么请问:李四厉害?还是王五厉害?以后张三是更尊重李四还是王五?
也就是说凤仙郡以后不管烧香拜佛怎么拜,他们心中畏惧的并不是佛,而是上天——玉皇大帝!
4、玉皇大帝的哑谜(三)
玉皇大帝为什么设了米山、面山、金锁呢?
其实这代表着粮食和生命,干旱则代表水,这是构成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先说金锁:
金锁的起源其实是长命锁,在古代,生下孩子以后要挂金锁,这种锁需要去寺庙或者道观找高手施法,拴住命的意思。
凤仙郡现在是什么情况?
没有米,没有面,人们不断死去,也就没有粮食,没有寿命,这些东西都去哪了?
都在天庭的披香殿里,那里的米山、面山、金锁,就是本该是凤仙郡的米面和寿命。
玉皇大帝下凡后,发现这里的人毫无感恩之心,根本不明白粮食和生命都是上天赐予的,还口出狂言,不知道天高地厚。可是,就是玉帝赐予的食物,他们竟然喂鸡,喂狗吃,简直岂有此理?
与其你们喂鸡喂狗,还不如我玉皇大帝自己去喂鸡喂狗吃,而且是全给鸡和狗吃,一点儿都不给凤仙郡的人民吃,看你们懂不懂的感恩?
“米山边有一只拳大之鸡……面山边有一只金毛哈巴狗儿……”
全郡的人,在孙悟空的引导下,终于明白了,握草,敢情最强的是玉皇大帝啊,我们知道错了!
就像新版西游记玉皇大帝说的那样:
“天地有序,无序则乱!”
这天地之间是要讲规矩的,不管你们信佛还是信道,都没有关系。只需要记住,你们的吃的喝的,还有你们的生命其实是上天赐予的,这才是你们要畏惧的力量!
好像还有一个郡候是好人还是坏人,没有讲到哦,那么明天继续……
我叫杨角风,换一种视角看西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只针对小说中的人物,原创文章,不喜勿喷)
前情回顾:取经路上玉皇大帝曾微服私访一次,使出高招让如来佛祖难以招架!
查看完整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头条号/公众号:杨角风发作!
凤仙郡玉帝设下的米山、面山、金锁背后有何隐喻?
凤仙郡求雨之米山面山金锁
小说《西游记》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遇到了八十一难其中第七十二难是发生在凤仙郡的故事。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这日来到了凤仙郡,发现凤仙郡已经一连三年滴雨未下,大地旱得干裂,寸草绝生,郡中百姓民不聊生,这凤仙郡的上官郡侯痛忧其苦,孙悟空去请龙王降雨,龙王却说这是玉帝的旨意,自己不敢私自施雨,没办法孙悟空只得上天,亲自找玉皇大帝问明原委。 原来,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官郡侯好妻子吵架,一时气急竟然将斋拜上天的供桌推倒,而且还把素供喂了狗、又满口出秽言,偏巧被当天下界的玉帝看见,为了惩罚郡侯的冒犯不敬之罪,玉帝特以三事立罚,三事不过凤仙郡永不施雨。
玉皇大帝所立三件事分别为:鸡啄米山、狗舔面山、烛烧金锁,猪八戒听说之后雄心壮志凌云,竟想以他个人之力强行破解这三事,孙悟空骂其无知,不懂天上之意,随后孙悟空教郡侯引领全城百姓共行善举、念佛看经。顿时凤仙郡全城都是念佛念法念僧之声,众人善举触及上天之后,凤仙郡终于久旱逢霖……。
本来以一犬一鸡一烛之力,添光面山吃完米山烧断金锁是完全不可能的事。然而,众人念佛礼佛修习善心,竟然很快就破解了。
书中用这样的故事情节说明,佛法无边只要人们信佛修善,再大的阻碍都能够破解,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够克服,信佛修善的举动可以感天动地,给人以久旱得甘霖的快乐。
凤仙郡玉帝设下的米山、面山、金锁背后有何隐喻?
《西游记》中,有一个地方叫做凤仙郡,因为凤仙郡太守得罪了玉帝,玉帝降下惩罚,三年非不下雨、导致连年灾旱,百姓民不聊生,十岁女易米三升,五岁男随人带去,打劫吃人寻常事。《西游记》凤仙郡这段故事,看过的人都知道,但是这个故事背后的揭露的含义却鲜为人知,在社会中、职场中闯荡,你一定要看完这篇文章!
一、谨慎小心。《西游记》中,凤仙郡太守因为将供桌掀翻,供果落了一地、被狗吃了,玉帝盛怒之下,认为凤仙郡郡守轻贱自己。其实在职场中也是一样,在和上司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你有一句话、一个动作、眼神存在疏忽,上司都会认为你不尊重他、认为你对他有成见,肯定会打压你、给你小鞋穿,让你痛不欲生、悔不当初。
二、冷酷无情。《西游记》中,凤仙郡太守得罪了玉帝,玉帝下旨鸡啄米山、狗舔面山、火烧金锁三个任务完成,凤仙郡才会下雨,玉帝所作所为完全不顾百姓的死活。在职场中、社会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对高阶层的人来说、对上司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在意影响谁的利益、前途,因为低阶层的人、下属都是韭菜、工具,谁会对韭菜、工具有怜悯之心呢,就像你踏草地,不会心生怜悯一样。
三、尊重上司。《西游记》中,玉帝下旨鸡啄米山、狗舔面山、火烧金锁三个任务完成,凤仙郡才会下雨,孙悟空用大风吹面山、猪八戒吃米山、大火烧金锁,企图加快任务的完成进度,一番劳作下来,一点效果都没有。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即使你的能力再强,能力再突出,没有领导的点头、没有领导的支持,你的努力就是白折腾,即使你使出再大的劲,你还是玩不成任务。
四、渔翁之利。《西游记》中,玉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天庭的一把手,太上老君是道教的代表人物,相当于二把手,如来是佛教的创始人,相当于割地称王的诸侯。凤由于太上老君是道教的创始人,徒子徒孙人数众多,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玉帝的统治地位,凤仙郡在灵山脚底下,信奉的却是道教,所以玉帝让凤仙郡太守皈依佛门,扶持割地称王的如来,用如来钳制太上老君,这样玉帝的地位才稳固,达到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
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职场中,一切都没有善意、也没有恶意,只有生意;没有比较级、最高级,只有上下级,所以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必须要服从权力、尊重权力,因为权力能给你想要的利益,也能给你不想要的处罚,要想生存就必须服从权力的支配,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