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年度最毒电影《芳华》,难道冯小刚就为了告诉大家好人没好报?
文/杨角风
注:本文有少量剧透,请权衡后再观看!
这几天身边的朋友都在谈论一部电影,对!就是题目中的冯小刚导演年底大作《芳华》。
终于没有耐住寂寞,去看了,都说这本是一部怀旧电影,目标人群应该是50后60后。有个朋友发了条状态:进电影院的时候遇到了两个阿姨,她们说曾经就是文工团的,没想到还有年轻人也过来看这类型的电影。
剧情很长,很多地方我都觉得可以停了,虽然心中并不希望它停,比如刘峰断着胳膊出现?比如小萍成了精神病者?比如小萍最后的狂舞?比如大礼堂最后的合唱?再比如刘峰被那什么局的人打倒在地?再比如移民澳洲的那张臃肿肥胖的脸?再比如刘峰小萍的重聚?
但我知道这些都是泪点,也是让我止不住的泪水的镜头,有人说冯导的这部电影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如既往的延续他另类个性的张扬!流水账一样的叙事,平淡无奇的剧情,符号化的年代,碎片化的情感……
整部电影貌似有很多的点,随便Get到一个就能延展开一大片,但是又貌似一个点都抓不到,到底冯导他想表达什么?
问随行朋友:你看完整部电影有什么感受?
朋友:我只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好人没好报!
竟说的我无言以对!
那么谁是这部电影中的好人呢?
刘峰是好人,一直在做活雷锋,吃饺子只吃最后剩下的皮,抗洪救灾冲在前伤了腰,见到人人嫌弃小萍不顾自己的腰硬着头皮当伴舞,甚至还把进修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
小萍是好人,知道刘峰被冤枉,只有她自己出门送别,并且为了追逐刘峰的脚步,故意装病,志愿参加医疗团,甚至还带着一把果丹皮去烈士陵园,只为完成对那个十六岁阵亡小战士的承诺;
政委是好人,他苦口婆心的劝刘峰不要放弃进修的机会,一直作为文工团的精神领袖存在,甚至还替小萍瞒住了身份;
郝淑雯是好人,一直开朗活泼的调和每个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最后还帮刘峰痛骂那些人模狗样的某局人员“我X你妈,你敢打残废军人,战斗英雄!”
对!整部电影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是好人,或者说本质都没有恶意,即使最后造成了严重后果,那这个罪责是否也可以归咎于那个年代?
不!这部电影中有坏人!
刘峰是坏人,他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的,天天以“活雷锋”自居,并且享受大家对他的标签,纵容大家在错误的观念中越走越远。他又为何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听了一首邓丽君的歌就要去抱人家小林?他明明知道小萍喜欢他,几十年过去了,却仍不肯给人家一个名分?
小萍也是坏人,她入学第一天就偷了舍友的军装去拍照,还说谎不肯承认。她为何就是不肯多洗洗澡,多跟同学们交流,非要这么另类去隔离自己,她又为何不顾大局假装生病,眼看着政委和女教练着急?
小林也是坏人,她为什么不能替刘峰说句公道话,眼看着刘峰被赶出文工团,又为了贪图享受,分手了男友去了澳洲?再没回来……
郝淑雯也是坏人,面对小萍被冤枉她没有站出来,面对刘峰被冤枉她也没有站出来说话,即使到了最后,刘峰面对她的最后的平等尊严(借条),也被她无情的撕碎了!
政委更是坏人,他明明知道刘峰的为人,为何在那件事上自始至终没有出来说句好话,又为何暗里把小萍开除出文工团?
对!整部电影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是坏人,或者说他们就在做坏事,即使有些坏事可能会成为好事,那这个遗憾是否也可以归咎于那个年代?
冯导是睿智的,就是这些看似零碎的人物,零碎的画面,构架起了那个零碎的年代!
有人说,既然想批判现实,那就来个痛快点的,不要扭扭捏捏,跟小姑娘脱衣服似的欲说还休的态度,让人受不了!如果你没有批判揭露体制的虚伪的勇气,你就是怂,怂还不愿意承认!
一晃而过的小红兵打鼓挂相片游街的喧嚣跟刘峰抓猪碰到了一起;刘峰大礼堂给大家带信分礼物,女兵收父亲平反的信落泪和小萍趴在床上哭泣着写信,以及最后刘峰递给小萍她父亲的绝笔信;76年的一系列变动通过画像盖黑布的形式呈现,一遍又一遍的盖、盖、盖;最后战争爆发也没有出现一个清晰的敌人,即使结束以后,大礼堂的庆祝表演横幅上也只有庆祝反击战胜利,而反击战前面却没有国家的名字;以及最后那胖乎乎的局长坐在椅子上张口就要一千块的嚣张,以及刘峰要看相关规定被他们打掉的断臂……
但,这已经足够表达冯导的诚意!可是观众总是不那么容易满足,解决了这一点,另一点的声音又会发起:你为何要抹黑我国?
就像本片的原著作者严歌苓在书中写的那样: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怜的人性。并且人性的不可预期,不可靠,以及它的变幻无穷,不乏罪恶,荤腥肉欲,正是人性魅力所在。”
再多了的话,我也不会说,我知道这是一部带有记忆的影片,而生对年代的我们是无法体会部分生错年代的他们的情感的。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最后的结局不够美好?
但是我看懂了,我知道这就是最好的结局,貌似少了一条手臂的刘峰和曾经患过精神病的小萍是最惨的,而其他人,当记者的当记者,当房产商的当房产商,当华侨的当华侨……放佛来了一阵风,就这样把曾经一起的人们吹得七零八落,各飞东西……
就跟杨角风认识的一个老前辈老知青说的那样,他谈论起来那个年代,我并没有看出他的低落,反而是充满着激情:山上缺水半夜才能舀出一桶,还得给彝族同胞先,自己用污水煮面;别人出工扛锄头,他还要背着图书箱,大家休息他分书看;晚上开夜校,还会跟彝族同胞跳舞、唱样板戏;住羊圈,墙壁裂缝拳头宽,深夜隔壁羊群的咳嗽就像老人咳嗽……
只是他说的时候两眼放光,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回忆和向往!
电影本来就是传递着一种情绪,你进去了也就懂了,就像结局那样,刘峰跟小萍仍然还活在自己的世界,面对着充满诱惑的社会,还有谁能保留存真,保留着面对生活的热情和细腻的情感?也只有他俩还像在文工团的时候一样,你仰望着我,期待着爱情,而我同样表现给你看,享受着你的崇拜……
这本是年度最毒的电影,因为它,以毒攻毒,逼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而这里面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更妄谈“好人没好报”?而人要善良,才是是冯小刚导演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话!
我叫杨角风,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在这里,欢迎关注!(文中细节剧情可能有些错误,欢迎指正)公众号:杨角风发作,期待你的光临!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看完《芳华》感受是:时代不同谁也不是命运的宠儿
算是记录看完《芳华》的感受吧,不含剧透。
《芳华》是15号上映,我也是这一天晚上看的,当天正好结束了公司三天的展会,匆匆忙忙地赶到了电影院,全程靠跑,进场电影刚开始不算迟到。
因为太赶了,坐下来整个人喘着气完全没有平静下来,影片刚开始的几分钟,完全没有进入状态,很努力但做不到,直到刘峰带着小萍进入文工团镜头转到几个女生跳舞画面的时候,一段BGM响起,这首配乐当时给我的感受是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个年代,所以影片前部分给我最大亮点就是配乐了。
对于要不要看《芳华》,其实我是有犹豫的,但毕竟又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电影,后来再次定档在12月15号的时候,我就提前半个月买了票。
整部影片的主题正是凸显时代的变迁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影响,其实我特别想带着家人一起去看,我相信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观看,感受也一定不尽相同。《芳华》应该算是每一个人的青春印记,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肯定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的。
影片从第一人称的口吻,也就是萧穗子的回忆展开,何小萍是女主角,刘峰是男主角。但这两个人都不是命运的宠儿,波折跌宕的坎坷伴随了一生。
刘峰,一个老好人,被人称“活雷锋”,被诬陷后,发配到了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命运也遭到了巨大的改变...
刘峰对谁都那么好,谁都觉得理所当然,就像自己养的宠物小狗一样,哪天不喜欢了就送人或者扔了也可以。
何小萍,在文工团受到厌恶和孤立,看到刘峰被陷害后,她决绝地要离开这个她曾经那么喜欢的集体。到了战地医院后目睹了太多的血肉生死,后来精神出现了崩溃。
让我惊讶的是最后小萍作为精神病人回到文工团看节目,作为曾经室友的几个居然偷偷以一种笑话的形式偷偷议论她,毕竟看到曾经那么喜欢的舞蹈感染,小萍一个人跑出去在草地跳了起来,那段伴随着配乐简直让我情绪升到了极点,眼眶湿了。你说命运怎么总是那么抓弄人。
萧穗子,时代曾经让她感到了迷茫,她曾经抗拒着文工团的解散,独自生活在凋敝的文工团大院,也曾经接受时代的安排走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但是她比较快的认清了这个时代,选择高考,成为作家。也是最后我才知道萧穗子这个角色就是小说的作者。
像林丁丁,郝淑雯,陈灿这样的,时代的变化只不过是让他们改换了一个生活的场所而已,该经商的经商,该出国的出国,他们很快地融入了这个新的市场经济的大潮。
这场战争活着不如死去,那个年代清醒不如疯魔。倘若这样牺牲,刘峰便能被写成歌,在心上人的歌喉里成为不朽;假如继续痴癫,小萍就能一直跳舞,在幻梦里领舞到老去。可惜文工团的台上没有不散的舞,滇缅的沼泽里唱不出永恒的歌。他们像熟透的番茄、将化的雪糕,在青春里一个趔趄,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
最后,沧桑经年,“活雷锋”刘峰和“万人嫌”何小萍这两个没被生活善待的人,终于互相体谅,幸而走到了一起。在萧穗子的独白声中,故事悄然落下了帷幕。
让我感叹,反正人们都这么活着,反正动物们也都这么活着。
就像是影片中“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个人觉得,冯小刚是真的走心了,第一次能在他的电影里感受到真实的感情共鸣。从青春芳华到残酷战争再到一切的幻灭,颇有些伤感。美术、服装、摄影、配乐都非常出色。
身为95年出生的我,不太能感受到那一代人的青春,但看完可以说是感悟很多,那个年代也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呈现出来的。看完感觉是有点心酸,准确说不是。
说真的,在电影院,我被感动了三次。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很久很久没有去影院看热门的电影了 因为很多卖座的电影并不是我的菜 感谢冯导 走心之作 整部电影数度触碰到心灵深处 戳中泪点。感慨万千,写下我的观后感
何谓芳华? 是芬芳花香,是华彩乐章!
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人的青春,虽然不乏青涩和苦恼,但总是有一股蓬勃的朝气,又有爱情萌芽的悸动。
那个年代,能当上兵是光荣的,能在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文工团当上文艺兵,更应该是幸福的。
何小萍 她的青春是快乐的吗?显然不是! 家庭成分不好的她,6岁就和生父分开,跟随母亲改嫁改姓,来到文工团的她更是处处被根正苗红的同事欺负,青春期原本理应充满血性和抗争,而她却一次次选择了隐忍。当她得知好多同事的父亲平反,她挂满泪水的给身在改造农场的父亲去信,等来的却是生父在改造过程中去世的噩耗。当她暗暗喜欢上的好人刘峰被处分下放到边境,她对身边的一切都绝望了,亲情没有了 爱情也幻灭了。这就是何小萍的芳华,她的酸涩青春。
刘峰的青春呢?他太完美无私了,人称活雷锋,以至于他不能有七情六欲,不能追求自己的爱情,否则就是耍流氓,在那个荒谬的年代,等待他的只能是处分和下放,看上去,他的芳华就以耍流氓的人生污点定格在那一刻!
对越自卫反击的战场上,刘峰挽回了多少战友的生命,却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投身战地医护第一线,她尽到了一名护士的职责,却因战争变成了一名精神病人。她失去了对青春的所有记忆,尽管这段青春是阴郁和苦涩的。
绽放青春的部队文工团,最为质朴纯粹的是他们,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他们的善良更是成为了那残酷的基色中一抹最为动情的所在。战争结束了,多少人的青春埋葬在战场,他们中的许多人人如同那个16岁的小战士一样,连果丹皮都不知其味,他们的生命就停止在那一刻,他们的芳华就那样悄然的逝去。
文工团解散了,团里所有人的芳华也即将逝去。众人各奔东西,若干年后,时代的大变革下,每个人有了不同的变化和归宿,军长的儿子可以马上变成房地产开发商,而木匠的儿子刘峰哪怕是断臂英雄,却要风里雨里 土匪窝里。一个时代结束了,他们的青春就那样死去。新的时代开始了,每个人被投射出不同的背影,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何其渺小,何其脆弱,何其孤寂。
嬉笑青春、歌舞作伴,疯了的何小萍独自在广场上起舞,多年的臭汗苦练,换来的只有那一刻的挥洒。散伙饭后众人皆醉,往后又能否依稀犹记红色纱帐下邓丽君的歌声?珍惜芳华吧!多年后、再回首,你就只能看到断臂雷锋沧桑的背影、远在海外照片里发福的她、更别提那根早已被锻造成牙的金链。
电影最后的镜头给予了相依于一起的刘峰和何小萍。“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令人唏嘘却又不落温情,
我们总是期望善良的人能收获美满,可现实有时却难如人愿。但即便这个世界并没有用温柔善待于你,我们却并不应该失去这种弥足珍贵的本性,因为芳华易逝,善良永驻。
一抹青春,一场战争
一段岁月,一代芳华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观看电影《芳华》,又流眼泪了,多次。但好像并不是为剧情,也不是为了人物。只有一个:家庭出身。
芳华
男主刘峰,文工团里的活雷锋,人品道德能力无可挑剔,人人说好。可是农村出身,爸爸是个乡村木匠。他对战友是真正的爱,对老兵捎信带东西,对新兵无微不至。能吃亏,食堂打饭别人吃饺子他吃饺子皮;有能力,在单位领导器重要推荐去上军校,厨房跑了头猪,第一时间就想着叫他一块去抓。(抓猪的场景很反讽,迎着高举毛主席语录,喊着誓死保卫毛主席口号的游行队伍追过去。)有爱心,为了给战友省钱结婚,自己给他打一套只有在上海或者军区领导家才有的沙发。此战友也是农村出身的大龄青年,被城里媳妇逼着要的沙发。确实是个活雷锋,也可以说一个农村孩子为了改变命运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然而,他的家庭出身好的战友们虽然平时嘴里夸他活雷锋,心里并看不上他,把他的奉献当成理所当然。当他为了爱情,把上军校转干的机会给别人。然而在给暗恋对象(上海姑娘,反差大不大?)表白后,被所谓战友看见后第一反应是“活雷锋变流氓”被诬陷成刷流氓。在受尽侮辱后,下放到大山深处的连队伐木。临走时无一老战友相送。唯有他照顾的女主新兵出于感激前来相送。一堆的奖励都扔了。
刘峰
女主何小萍出身更不好。父亲有历史问题在劳改,母亲改嫁,继父歧视,其他兄弟姐妹欺负。以为来到部队不会再受欺负,等来的其实还是伤害与凌辱。她的舍友们一开始就对这个不属于她们团体的新人就排斥。从偷军装事件到晒内衣事件始终只看到凌辱。甚至人家在得到英雄称号后精神崩溃,也换不来她们半点同情“她不是一直想当英雄吗?怎么这个样子!”她因看到男主这么好的一个人被陷害,无人站公道从而对文工团产生了厌恶和抵制。在没有选择后给她当了一回主演后就被毫不留情的发配到前线卫生队。
月下独舞
男主女主为了洗刷自己,前者上前线浴血奋战丢了一只手,后者抢救伤员过多导致精神崩溃。男主带队上前线不要命的场景和女主在看节目时独自一人走到草地月下独舞真的看得我不能自已,泪流满面。退伍后,男主讨生活蹬三轮车,被城管收车讹诈,甚至摁倒在地上打。女主因精神问题一直未婚,孑然一身。
刘峰何小萍:岐零客遭遇飘零人
郝晓雯,出身高干家庭,一直是团里的一姐,无人敢惹。也是她一开始就主导了对女主的歧视,一系列的迫害行动,她都是主角。只因为她有一个军长爸爸。口称“江山都是她们家打下来的”只不过被纠正是她爸爸们打下来的。在得知舍友男友是同为高干子弟后,在明知道舍友的感情也好不含糊地伸手夺将过来。退伍后,更是占尽了资源优势,自己做了阔太,老公成功经商,三亚拿地做起了开发商。从始至终都是利益的既得阶层。
郝晓雯
林丁丁,上海姑娘,男主暗恋对象。出身大地方平民,没交待具体如何,总归不算太差,因为退伍第二天就离开,并成功嫁到国外。在偷军装事件中,她虽然也欺负女主,但最终还是理性地阻止了事件升级。但在后来的流氓事件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出卖了男主。
林丁丁
故事叙述者萧穗子。有作者严歌苓的影子,知识分子出身。在影片中她父亲被平反了。相对应的是女主的父亲一直含冤,死在劳改农场。她属于中等。她一直是事件的经历者和旁观者。她既没勇气主持正义,看到女主受欺凌也不敢挺身而出但也不比情书,没有丝毫的想法。点同情心没有,只是在默默记录。在被抢夺爱人后也只能默默撕了情书。在后来自己成为作家后与之联系的还是郝晓雯林丁丁这帮人。
穗子
他们的战友们可以说出身都高过他们。女主配舞的朱克,嫌弃女主汗多异味,就敢吊儿郎当,公然不服从领导,还想转业回去考大学。检举揭发刘峰,就是他干的。
文工团解散的那个场景他们慷慨激昂,甚至痛哭不已,最后全都醉倒在地。我甚至感到了快意。也不由地厌恶,这跟当年淮海战场国军被围歼前夜所有军官搂着女话务员醉生梦死一样。
文工团解散
政委这个角色很厉害。他赏识刘峰,推荐他去读军校。刘峰出事后,丝毫没看到他有保护刘峰的意思。其中原因,我想了半天。估计有二。一:他推荐刘峰读军校,一是赏识,二是扩充自己实力。因为电影里交待很清楚,军校出来就可以到军部任政工干事,刘峰毫无疑问会对政委感恩戴德。对政委而言无疑是实力扩展到了军部。而如果他推荐别人如陈灿、郝晓雯之类,丝毫不会对他有有影响,他们可不会对政委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他如果推荐穗子、林丁丁之类又存在风险,政治出身带来的不确定性。二:刘峰摸人事件出来,以他的想法毫无疑问是:你小子辜负我的好意居然是贪恋美色。恼羞成怒是肯定的,说不定把刘峰处理到伐木连的主意就是他出的。因为后来何小萍也是同样的手段。政委对何小萍的处理更说得上是稳准狠了。
卸磨杀驴的政委是个好领导
还有一个人物,一个16岁冒充17岁的兵。全身烧成黑炭,在与女主谈话后死去。这也只可能是个农村兵。以我所知,只有农村兵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才会这么不怕苦不惜命地做。还有一个细节,他都没吃过果丹皮,80年代初的流行零食。
在这部影片里,我只看到残酷。出身带来的残酷。只有小时候看路遥的《人生》才有的感觉。但《人生》基本上还是积极向上的,这里我看得很悲伤,基本上是绝望,人,生而不平等是人类组成社会以来就存在,无论所谓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然而,后来,居然还有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说法。不由地想起了杜月笙的泥鳅鲤鱼理论:“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 ;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不适合80后看的,是父辈们看的电影!很多年轻人看不懂!
电影《芳华》的观后感是什么?
巜芳华》随笔
今天早上看新闻,前天我看的《芳华》居然是这部电影国庆撤档后的首映。选买电影票时我还有些犹豫。一来看过一些《芳华》的预告短片,感觉这是一部分血肉横飞的悲剧,不想把自己近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弄糟;二来2015年我在电影出品方华谊兄弟的股票上赔过不少钱,现在心理还都堵得慌,那足够我看上千场电影了。
又到年底,大家都在忙总结和计划。我也写点观后随想心得,作为2017年的封笔,写哪算哪。出版圈里牛人多,高人不要见笑。
影片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我不细说,以免影响后面也打算看这个影片的人。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让不同人在里面产生共鸣。二个小时电影下来,我感觉能打85分吧。这部电影使我愕然的是,我居然能在一步反映我出生之前年代故事的电影里找到共鸣,OMG。
开片音乐奋进,美女美腿如云,让人眼前大亮。由于职业习惯吧,我想尽力记住所有人名,不知是漂亮的姑娘长得太像,还是人到中年记忆力大幅下降,总之一阵眼花缭乱,好在故事情节能理清。
男一号刘峰,是一个雷锋式人物,脏活累活啥都能干,对待别人友善,深得大家的喜爱。政委给他学习提干的机会,刘峰拱手让给了别人。这可是众人渴望的机会,开始我也不能理解,后来才知刘峰是不想离开他暗恋的文工团独唱林丁丁。遥想当年我们公司的美女被我拿下,最后还成为我的两个孩子妈。除了时代幸运之外,超哥比刘峰强的是,即有勇也有谋。好汉不提当年勇,这些往事不说了。
整个剧情的反转点是,某晚刘峰听完邓丽君的歌,控制不自己向林丁丁表白,就在预碰未碰之间,被群众甲撞见。而事情发生后,林丁丁对此事的矜持,导致刘峰被保卫科当做流氓处理。整个事件用句俗话来说“多大的D事”。一个人见人夸的活雷锋,被人当做流氓时,让人心寒发人深思的是大家的态度和反应。
那个年代应该有很多向雷锋学习的人,刘峰是个时代缩影。其实我不完全赞同刘峰这样的人,由于他长期的老好人处世,导致他对这个流氓事件危机处理一塌糊涂。但我不是否认刘峰,他身上散发的正能量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
女一号何小萍本以为到了文工团就脱离苦海。她隐忍队友的嘲笑和欺负,一心想练好舞成为A角表演。但因为刘峰的事件,她看清了文工团表面团结奋进下的险恶与冷漠。她没有同流合污,还故意当着众人面大声叫到“明天早上来送他”。此后,何小萍开始厌恶这个文工团,甚至当表演A角的机会摆在她面前,她也装病推脱。最后她宁愿意放弃她最爱的舞蹈,去当护士也要离开文工团,不愿在这里让费生命。医疗队上前线后,何小萍当了英雄但最后精神奔溃失常了…。何小萍是个悲情人物,但有个性,有原则。
女二号林丁丁,是一个长得漂亮但没有包容心的冷漠女人,会哭会撒娇。她同时也是我认为长得像山口百惠(不同审美观点的人勿喷),冯导用这个角色把60和70年代人的心目中的偶像打碎了,最后还恶心的放了一张肥婆的照片,说用假手也不原意碰了。山口百惠怎么找你惹你了,可惜我们梦中曾经的女神。
女文工团长(名字忘了),文工团的直接管理者。何小萍是女团长专门申请指标招聘进文公团的,何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刻苦勤奋的精神,本应该成为文公团的生力军。女团长有识人才的慧眼,但没有提供人才成长的环境和资源。在处理军服照相危机中,她没有及时解决问题,简单的批评了事。也许她深知文工团里高干子女多,不好直接管理,采用的是相互制约的管理方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团队执行力差,至于女团长在排练时,一个调换何小萍的舞伴都执行不下去,受到推诿和拖延,下命令也不行。
政委(名字忘了),一个中国式特色角色。我个人认为电影里政委对文工团的管理是失败的。作为政委他用一些小技巧和打鸡血的方式管理文工团,表面上文工团斗志昂扬,却没有实际解决团员之间的派系、怀疑、内斗等内耗。这样的团队,上前线慰问表演可以,真要遇敌一触即溃。在相信认定胜天年代,天天打鸡血,又有一帮人附和,这样的政委其实也很好当。
保卫部干事,一群通过搞事情体现存在价值的人,刘峰事件就是这样被歪曲被放大,电影的原台词我记不住了。保卫部负责人当时启发刘峰说出的话,非常有水平,是个男人听了都会产生无限联想。如果光把责任推给保卫部就错了,人治的过程这些信息能够满足领导的需求,保卫部说啥领导都信,领导真糊涂吗。这使我想起自己工作遇到过的一些事,历历在目。
文工团,曾几何时人人向往的文工团,部队首长一到道命令说撤就撤。散伙宴上文工团女团长痛哭流涕,她还是想不通好好的文工团为什么说撤就撤。当今时代,守着先机存在部门和公司,在时代和行业的变革中,如果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其实都只差一个通知。
好了,就写这么多。芳华里不全是悲情人物,在新时代里,还有很多文工团人员专业后过上了幸福生活。
致每个人心中曾经度过的芳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