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其实为什么鲁智深到后期跟林冲疏远了,主要原因还是林冲出卖了鲁智深!

杨角风最近接连推出四期杨角风的视野看《水浒》,反响不错,今天再接再厉,推出第五篇。

前情回顾:1、武松打不过老虎、2、鲁智深拔不动柳树、3、高衙内得到了善终、4、丫鬟害苦了林冲。(超链接见文章尾部)

纵使骂我千百遍,我待大家如初恋,写这样的文章最容易被人骂,希望大家理想的看待,分析的有道理,点赞,没道理请勿怪!

5、林冲出卖鲁智深:

前面讲到,林冲被丫鬟锦儿和高太尉等人算计了,最终犯罪被刺配沧州。而鲁智深作为林冲的好朋友、好哥们,好兄弟,不可能见死不救,于是一路暗中追随。但是为什么水浒后期鲁智深却疏远了林冲,只因为他好心在野猪林救了林冲的命,而最后林冲却无意中出卖了他,最终导致他在相国寺的逃亡!

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水浒传原著中,自从鲁智深与林冲在离沧州还有70里的地方一别后,再次见面就到了“三山聚义打青州”那一章了。

(梁山泊中大摆筵席为)呼延灼、鲁智深、杨志、武松等共十二位新上山头领(庆贺)。坐间,林冲说起相谢鲁智深相救一事,鲁智深动问道:“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曾知阿嫂信息否。”

这里有个疑问,林冲是继史进、李忠、周通之后,鲁智深结实的第四个好汉,并且一见如故,很快就拜了把子兄弟。平常两人称呼都是兄弟相乘,而这里却直呼教头!而且按照前面剧情发展的套路和鲁智深的性格,好不容易见面,鲁智深应该特别热情的首先打招呼,而不是被动的被林冲先相谢!

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鲁智深心里面有一条梗,过不去的梗,这条梗是什么,再往下看!

押送林冲的衙役,董超、薛霸被高俅收买,准备在野猪林结果了林冲性命。这时候鲁智深出现,救了林冲的性命!后来又一路护送到沧州附近70里处。原著中是有对话的,其中董超、薛霸问鲁智深:“不敢拜问师父在哪个寺里住持?”

鲁智深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叫高俅做什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洒家若撞着那厮,叫他吃三百禅杖。”

这里可以看到鲁智深虽然口口声声说不怕高俅,但是最终也没有说出自己的来历,说明他还是有点忌惮高俅的,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而董超、薛霸也不知道这个野地里冒出来的大和尚是谁,不然不会问。而且鲁智深非常聪明的是现身的地点离东京已经非常远了。

最后离开时展现了一把武艺,把一棵松树直接砍断,并警告他们,如果敢对林冲不敬,你们的脑袋就跟这棵树一样。

再看看林冲是怎么没脑子说的话:

鲁智深走后,董、薛二人尚且余惊未定。林冲见状,道:“这个值得什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

果然,董、薛二人回到东京把上面的事情告诉了高俅,鲁智深也因此不得不离开大相国寺,漂泊江湖。就像后来他对杨志说的那样:“不想那两个防送公人回来,对高俅那厮说道:‘正要在野猪林里结果林冲,却被大相国寺鲁智深救了。那和尚直送到沧州,因此害他不得。’这直娘贼恨杀洒家,吩咐寺里长老不许俺挂搭;又差人来捉洒家……(因此)逃走在江湖上。”

从后面的对话中,可以得知,鲁智深是非常震惊的,他用了“不想”二字,说明他非常谨慎的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最终身份却还是泄露了,他又不傻,只能想到一个原因,就是:可能是林冲“出卖”了他!

当然林冲绝对不是故意的,他也是好心,想在两个衙役面前夸赞一下自己的好兄弟鲁智深,却不知不小心泄露了他的行踪,导致鲁智深再也无法在大相国寺停留,而逃路。

所以后面鲁智深跟林冲在梁山遇见后,林冲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但仍然向鲁智深表示感谢,鲁智深虽然心里面有一条梗,但最终念及兄弟情义,而没有说破!毕竟自己没有亲耳听到,只能算怀疑吧!

所以林冲真的好心的无意识的就把屡次救他性命的鲁智深“出卖了”!

前情回顾:1、武松打不过老虎、2、鲁智深拔不动柳树、3、高衙内得到了善终、4、丫鬟害苦了林冲。(直通车)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另外只是个人观点,请大家指正!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鲁智深和林冲是结义兄弟不假,但是他们结义的时候,鲁智深并不知道林冲的性格。

在第六回中,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管理菜园,正和当地几个被他收服的泼皮喝酒吃肉,给那些人演示武艺的时候,林冲这个时候出现了,在外面喝彩。

随后两人互报姓名,鲁智深说年幼的时候,曾经见过林冲的父亲林提辖。

林冲大喜,就要和鲁智深结拜(这里是林冲要与鲁智深结拜)。

结果结拜之后两人唠嗑,然后锦儿跑过来说,林娘子正在被调戏。林冲先走一步,见到调戏的人是高衙内,把挥起的拳头放下了。

后来跟娘子下来的时候,鲁智深带着二十多个泼皮过来,要帮忙打架,且看原文: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这个时候,鲁智深估计已经对林冲的人品有所怀疑了,毕竟妻子被调戏,这样的忍让,不是好汉所为。

鲁智深跟林冲刚认识还不知道有没有半个小时,就敢带着二十多人去打架。注意,他这个时候还是在大相国寺里看菜园,如果在寺庙打架,是肯定会再次被开除的。

他能为了刚认识片刻的林冲丢掉职业,而林冲为了保全职业,面对妻子被调戏竟然能隐忍不发,真的是佩服!

后面发生一系列的事情,也佐证了林冲的人品有问题,最后害得林娘子自缢而亡。

再说鲁智深与林冲的事情。

林冲在发配沧州的路上,被董超、薛霸两人暗害,幸好被鲁智深及时救下,鲁智深想要把两个公人就地正法的时候,又被林冲阻止了,还美名其曰不过是听了高太尉的指示,不要冤枉了他们。实际上,只是畏惧高太尉权势,不敢将事情闹大而已。

再后来,林冲雪夜上梁山。而鲁智深则经过了一系列的事情,很久之后才上梁山,这里就不提了。

再说说鲁智深上梁山之后,与林冲久别重逢,理应很激动啊,毕竟是结拜兄弟,可是他见了林冲只问了一句:“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可知阿嫂信息否?”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不问林冲近况,反问林娘子怎么样。二是不叫兄弟,反称教头。

话说鲁智深在沧州一别后,自是回到了大相国寺,林娘子的事情他肯定有所耳闻,所以他这个时候不是问林冲,而是借此表达了对林冲的态度,你好端端的活在这里,不去找高俅报仇,你妻子九泉之下,能瞑目吗?

像你这样的人,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好,还有脸做我鲁智深的兄弟?

这也是鲁智深和林冲疏远的主要原因。

至于为什么和武松好?武松是真正的好汉啊,纵观水浒,武松做的哪一件事不是为人称颂?

再说了,武松和鲁智深太像啦,都有千斤之力,都是胆大心细,都是正义感爆棚,都是担当起“英雄好汉”这个称呼的!

而反观林冲,呵呵呵!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其实仔细阅读《水浒传》会发现梁山众人之中不乏假借好汉之名,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而鲁达无疑是当得起好汉二字的。鲁达本是提辖官出身,虽官职卑微,毕竟也算是体制内的一员,却因为与自己素昧平生的金翠莲受郑屠逼迫而仗义出手,因此丢了官职,于大相国寺落发出家。自与林冲结拜后三番五次出手相救,可谓为朋友两肋插刀。上梁山之前鲁达早已落草二龙山,他可不是走投无路逼上梁山,人家是带着人马带着资源上的梁山。为什么鲁达不自立山头占山为王,而要前来投奔梁山呢?就是因为他早已看清了当时的朝廷腐朽不堪的真实情况,他知道要想自保只有拉起队伍并不断壮大队伍。宋江执意接受朝廷招安,鲁达明确反对。鲁达的反对并没能改变梁山接受朝廷招安的客观现实,最终梁山好汉几乎被朝廷一一设法清除,而鲁达却归隐寺庙圆寂了。他把朝廷、梁山和自身的命运都看得一清二楚,他的一生率性而活,没有一丝遗憾。其实鲁达粗旷的外表下其实是一颗精明之心,可谓是外粗内细内秀之人。然而鲁达这种不受外力左右的独立人格、率性而活的通达境界却是林冲所不具备的。

尽管都说逼上梁山,但其实梁山上不乏主动生事惹事的刺头,对他们而言:梁山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归宿;林冲与此不同——他的生平经历是最符合逼上梁山的特征的,从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对上梁山是抗拒的。从武功上看:林冲是东京汴梁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其功夫甚至还在鲁智深之上,可就是这么一个一身本事的林教头却是一个性格怯懦之人。当高衙内调戏林娘子时林冲的第一反应本是提拳欲打,待看清是顶头上司高俅之子时却又默不作声了;当高衙内同陆谦合谋骗林娘子去陆府欲行不轨时林冲不是径直冲进去拿下高衙内,而是在门外敲门道:“大嫂!开门!”这十万火急之时亏他还记得敲门,其实这无非不过是告诉屋子里的高衙内早点离开,免得大家面上不好看。果然林冲进屋后不曾见得高衙内,这时他问娘子道:“不曾被这厮点污了?”其实林冲并不关心妻子的名节,他关心的是如果自己的妻子失身于高衙内会对自己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面子有多大影响。直到被陷害误入白虎堂,被充军发配之际林冲首先想到的是休妻,过去都说林冲休妻是为了不耽误妻子的前程,因为《水浒》原文中林冲曾说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下相误,赚了你。”问题是高衙内之事已闹得东京汴梁人尽皆知,试问此时林冲休妻何人敢娶?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林冲是以此举告诉高衙内:大哥,老婆我不要了,你放我一马行不行?至此我们大致已能看出林冲是怎样一个人了——尽管他心中也怀有忧国忧民嫉恶如仇之心,但这一切是得在不影响他的前程面子的前提下才行,事实上他对任何人都谈不上真心。他一心以为只要自己足够能忍就能保全自己的富贵前程,殊不知高俅父子并未打算就此放过他,于是就有了野猪林中林冲险些遇害的一幕。若非鲁智深出手相救,林冲的身家性命也许就交代在野猪林了。按说林冲与鲁智深早已熟识,如今又有救命之恩,然而林冲接下来一个举动彻底断送了他和鲁智深之间本来可能建立的友谊——鲁智深临走前打断一棵树以警示押解林冲的两名公差不要再打林冲的主意。两个公人见状道:“好个莽和尚!一下打折了一株树!”这时林冲说道:“这个直得甚么;相国寺一株柳树,连根也拔将出来。”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夸赞鲁智深的武艺,其实不等于告诉公差此人正是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嘛。搞的鲁智深回去就被高俅收拾,在庙里呆不下去,只好再次奔波江湖路。那么林冲为什么要出卖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好兄弟呢?无非还是对重回大宋官场体制还心存幻想。

需要说明的是鲁智深后来并没刻意疏远林冲,只是性格导致他们注定不是一路人。事实上以鲁达的率性通达而言:他压根没计较林冲出卖他的事。对世事人情已看得通透的鲁达自然看出来林冲的为人:林冲的性格中有理性善良的一面,他是真的想替天行道、铲除奸臣、保国安民,同时他手中也从没像李逵这种莽夫一样沾染过无辜者的鲜血;但林冲的性格中也有逆来顺受的一面,直到有朝一日实在被逼到退无可退忍无可忍时就会一下爆发出来。我们不妨假设如果是鲁达或武松比林冲先上了王伦治理下的梁山并遭到轻视的话,那么他们要么当场翻脸,要么另谋出路,绝不会像林冲一样忍气吞声多时之后一朝爆发。事实上鲁达和武松是已参透世事人情的快意恩仇的高人,而林冲只是迫于无奈而落草,也不能说他就没有血性,只是他心中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其实林冲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对鲁达那种率性而活的生活方式充满羡慕,可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林冲说白了只是比我们普通人多了一身本事,可在心态上他和我们一样有太多放不下的羁绊,这就注定他和鲁达这种已参透世事人情的高人不是一路人。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鲁智深和武松关系好,是因为二龙山的情缘,但并不曾在上梁山后疏远林冲。题主如果有这种感觉,大约是因为作者写作特点造成的。

先看看鲁智深和林冲、武松两人的情缘。鲁智深和林冲,是在东京大相国寺结下的友谊,后来为了救林冲,还曾大闹野猪林,最后导致自己在相国寺待不下去,只好去二龙山落草为寇。

而在鲁智深占了二龙山后,武松上山入伙,形成当时除梁山之外最强大的一个山贼势力。他们不但一起占据二龙山,而且还一起对抗了呼延灼的围剿,一起上梁山。可以说,鲁智深与武松是真正的患难与共,这份情谊当然只得珍惜。

二龙山上一共七个人,除了武松、鲁智深外还有五个。不过,这五个人中,杨志虽然是武艺高强的将门之后,但前期一门心思想走官宦道路,不甚爽直;张青、孙二娘夫妇是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匪徒;施恩为人足智多谋,但心机多;曹正是个屠夫。说起来,武松和鲁智深同为出家人,又同为快意恩仇的热血汉子,又同为了帮助兄弟、朋友而闹到最后不得不落草为寇,他们两个最容易合得来也是正常的。

这就是鲁智深和武松关系好的原因。

至于说上山之后,鲁智深好像和林冲疏远了,这也没道理。三山聚义打破青州之后,鲁智深上山,第一件事就是问林冲,嫂夫人还好么?

坐间林冲说起相谢鲁智深相救一事。鲁智深动问道:洒家自与教头别後,无日不念阿嫂,近来有信息否?林冲道:……拙妇被高太尉所逼,随即自缢而死;妻父亦为忧疑染而亡。

题主觉得鲁智深和林冲疏远,不知有什么具体表现。如果是说书中两人互动少了,那这是和水浒传的文学结构有关。水浒传属于“撞墙式连续剧”,开头写王进,引出史进;然后写史进,引出鲁智深;然后写鲁智深,引出林冲;然后写林冲,引出杨志;然后写杨志,引出晁盖;然后写晁盖,引出宋江;然后写宋江,引出武松……这样一个撞一个。一般来说,每一个阶段章回写一个人物故事比较多,围绕他的人也可以写一些。过了这段之后,出场就少了。

鲁智深上梁山,在原著是50多回,70回书只剩下五分之一了。剩下的书里面还要打高唐州救柴进,打大名府救卢俊义,打关胜,打东平府和东昌府,戏份非常赶,鲁智深、林冲在里面本来露脸机会就不多,也没啥时间写他们的互动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疏远了。

当然,从性情来说,武松和鲁智深确实也彼此更接近,都是热血热肠人。林冲武艺虽高,性子却有些娘炮,畏首畏尾。如果要在两个伙伴中选一个,鲁智深无疑确实会选武松的。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我觉得最大的原因还是性格不同吧,鲁智深性格真爽和武松是同类人,而林冲和他完全不是一路人。

鲁智深其实与林冲的接触并不多,林冲对他并无帮助,反倒是他一直在帮林冲。

不过是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被林冲撞见,林冲欣赏他武艺高强,他也倾慕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威名。英雄初见相惜,却也正常。之后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鲁智深古道热肠前去相帮,林冲自己反倒退缩了,还怕鲁智深鲁莽连累自己,由此可见两人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

林冲虽然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但也是个有文化的人,影视剧里的林冲也多是以文人的形象出现。他性格懦弱,不愿惹事,老婆都要被人抢走了他还一再忍气吞声。后来被高衙内陷害刺配沧洲,差点被押送的公差所害,也是鲁智深赶来半道相救。

其实,他们之间并无深交,只是这几次的接触,鲁智深已经知道他和林冲并不是一路人。

武松与鲁智深才算得上是性格相近,智趣相投。

武松与鲁智深一样都是性格直爽、嫉恶如仇的性格,从武松杀西门庆、潘金莲为兄报仇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恩怨分明的性格。虽然他也是被发配了,但他可不是像林冲那样窝窝囊囊被人陷害,而是正大光明的报了仇之后向官府自首。

后来武松醉打了蒋门神帮施恩夺回了快活林,之后他被张都监设计陷害诬为盗贼再次被发配,在飞云浦得知真相杀死公差后,他不是远逃他乡,而是直接杀回去报仇,才有了血溅鸳鸯楼的快意。

二龙山聚义是武松主动的选择,不像林冲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投了梁山,而且被一个白衣秀士逼得没有立足之地。这要是换了武松和鲁智深,早就打了出去另立山头,谁还会在那里受那个鸟气。

武松和鲁智深都是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的人,所以他们关系更好是必然的。

很多人说鲁智深与林冲关系疏远是因为林冲出卖了他,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是因为林冲并不是故意要出卖他,只是无意中提及了他的身份,最多不过是无心之失。二是鲁智深并不是这么小肚鸡肠的人,不会因为朋友的无心之举而怪罪他,那样也是小瞧了他鲁达,何况他们后来都是梁山的兄弟,又怎么会再去计较这些。

他和林冲疏远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性格不同而已。

鲁智深上梁山后,为何和武松关系好,和林冲反倒疏远了?

在下红尘君,喜欢另类深度听水浒的客官们,还请关注哦,若是能够点赞评论转发一下就更好了,鞠躬感谢

其实并非如此,鲁智深上梁山来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林冲,书里写的非常清楚:

鲁智深动问道:“洒家自与教头沧州别后, 曾知阿嫂信息否?”

可见鲁智深绝没有和林冲疏远的意思,但是为何会给人这种错觉呢?

且听红尘君细细道来:

首先,性格使然,鲁智深和武松都是豪放好酒,林冲谨慎小心

大家都知道鲁智深是个性直的人,有话就说,从不遮遮掩掩,更加没有什么城府,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含糊,而林冲恰恰相反,为人谨慎,能忍,除非逼到绝境不会轻易反抗。

而武松介于两者之间,有城府,也很精明,但是绝不主动耍心眼儿,再加上也喜欢喝酒,所以自然和鲁智深相聚的多些。

单从性格来说,鲁智深急了点,林冲慢了点,武松刚刚好,不偏不倚,方为中庸。

其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但是这三人虽然性格迥异,但都是堂堂正正的君子,也都是光明磊落的真爷们。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君子的三观相合,心意相投,但未必非要整天吃吃喝喝的腻在一起,相反小人都是每天混在一处,但是心思各异,一旦出事绝对各自飞远。

所以林冲就像是如今许多不抽烟不喝酒的白领,而鲁智深和武松则更像豪迈爽快的市井男儿,平常可能不一起喝酒什么的,但是一旦有事,没啥说的,绝对都是两肋插刀,互相帮助,这一点无需置疑。

结论

所以,若友情只是用平常一起吃饭喝酒抽烟打牌来衡量的话,鲁智深确实是和武松近,和林冲远;但若只说兄弟交心,关键时刻互相帮助的话,那鲁智深和武松,林冲都是兄弟,轻重一样。

好了,红尘君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