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感谢头条邀请,今天就好好回答一下:诸葛亮六次北伐失败,第四条原因大家想过没?他是天才还是庸才?
杨角风发作,原创不易,喜欢就点下关注吧!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也有很多的人对小说最终的结局感到惋惜,尤其是小说后期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史中是五出祁山)而不胜,最后壮志未酬身先死,很多人痛惜哀哉,认为他不该鲁莽行事,应该以守为主,而不是进攻!再结合正史记载与《三国演义》的出处,比如诸葛亮一些经典战役像“空城计”实际为赵云所使,像“草船借箭”其实是孙权的功劳,于是一些人们以此推断:诸葛亮在军事上就是个庸才,耽误了蜀国的大业。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阐述诸葛亮不得不北伐的原因,以及他不得不失败的原因。
1、国家人员组成因素
首先,蜀国的建立是刘备从北方带来的流亡集团,加上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到达益州,与当地士族一起建立的蜀汉政权。从这个因素上讲,国家的组成是三类人,而掌握核心控制权的人却都是外来户。外来户总归有思乡情节,盼望有朝一日能重回故土,从这个角度来讲,大部分外来户是支持北伐的,是大力拥护诸葛亮的,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北伐的一次次进行!
另外蜀国的本土派与外来派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如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比如曹魏,那么大家尚可以同仇敌忾,一起抗敌,这种事情历史上一次次的展现,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也必须转移内部矛盾,发动北伐战争!
而实际上,想解决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但是却新增了更多的矛盾,战争是要花钱的,当地的人民供养着外地的军队,要说没怨言,没矛盾,这根本站不住脚!
2、国家的性质和立国之本因素
最新一期高晓松老师提出一个比喻,小编觉得非常到位,蜀国本质是拥有国家的军队,而魏国本质是拥有军队的国家!这就可以形象的比喻两国关系了。就像一支流亡的军队,流亡到一个地方扎营,如果还是一个有理想的军队,则必须尊严的战斗,力争恢复国土。
而蜀国的立国之本就是恢复汉朝,而汉朝大部分疆土在魏国手里,如果偏安一方,则不能称汉朝,也会让一直跟随他们的人民心寒。而且刘备一直以仁义自称,也吸纳人才,蜀汉后期最缺的就是人才,如果就此停战,反而错失了先朝有志之士加入!其实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已经详细阐述了原因,“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说明他们目前国家也是暂时定都于此,以后要还于旧都的。
所以先军政治和立国之本导致诸葛亮不得不持续征战,而这类型的政权,却很少能长久存在的!
3、国家的客观条件因素
从人口对比上就能看出,蜀汉实在太弱了,地窄人少,根据三国时期的记录,蜀汉与魏国人口比例最高的时候达到1:5之悬殊,而且蜀地实在是贫瘠,根本养不活这么多人和军队。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而选择休养生息,那么同样的魏国也休养生息,根据人员规模和地盘规模,休养生息的得利不同,蜀国更是无一点胜算,到头来只有灭亡,不如拼死一搏,还有胜利的可能!
而且魏国的制度与蜀国不同,蜀国每次进攻,魏国都要从全国各地调兵抵抗,容易引起魏国内乱,所以诸葛亮不停的进攻,也是保持士气和促进对方内乱的一个方法,那么多富饶之地等着将士们去占领,到时金钱和食物都有了,倒是有点类似骑兵进攻中原,也是为了尽可能的抢占物资,不然生活无以为继,策略不能说错,只是最后没有达到预期而已。
4、诸葛亮的性格因素
作为托孤的重要大臣,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愿,尽心尽力辅助刘禅,一心为恢复汉室而战斗。可是他是个倒霉蛋,先是蜀汉的皇帝刘禅实在是不行,胸无大略,其中第四次出岐山就是刘禅的原因导致的败走!而诸葛亮太忠于先帝,所以即使明明知道皇帝不行,却仍然尽心扶持,听从指挥,也为了蜀汉能延命,而不停的出战。这个性格导致了他不停的出兵,不停的失败。
第二个性格是不服输,也是够倒霉的,遇到了魏国那么多能将,尤其司马懿这个主,那家伙老谋深算,精通兵法,诸葛亮斗不过他啊!一般人既然斗不过,那么我不斗了就是了,缩回去防守呗!他偏不,偏往虎山行,结果可想而知,最后一次都没有成功!
第三个性格是不相信人,先不说他事必躬亲,啥事都不放心,都要亲自管!单提任命马谡就是不相信人的表现,为什么这么说?马谡是他的学生,一直跟随他,这么多年他应该知道马谡的缺点!但是他不信任其他的将领,把亲近的马谡安排在了街亭,结果本可以胜利的北伐就此失败!后期不信任魏延也导致了蜀汉痛失一员虎将!
悲乎哀哉!
从以上四条原因分析,诸葛亮持续北伐的原因,以及持续失败的原因,说他是军事上的天才,肯定不是啊,除了打赢了南中的几个少数民族,其余战争每次都失败能叫天才吗?说他是庸才?也不是,毕竟他维系了蜀汉这么多年!
在杨角风看来,诸葛亮虽然个人能力强,但是团队能力要弱一些。像现在的企业,如果都靠一个总经理撑着维系生存,那么不倒闭才怪呢!能说是总经理的能力不行吗?
所以这个问题的最好的答案是:诸葛亮就是一个普通的军师,称不上天才,但也绝对不是庸才!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有才还是有才的,毕竟刘备在启用并完全信任诸葛亮之前,连个像样的地盘都没有,被人像捉老鼠一样东躲西藏,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不但拥有了荆州和益州,还正儿八经的建立了蜀汉政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些作为个人成就来说,已经算是盖世奇功了,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确有失水准,至少与刘备拜会他时,躬耕南野,却能够知晓天下大势,并提出让人点头称道的见解,前后差别还是很大的。
难道天下的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高瞻远瞩与一步一个脚印的距离有点大?
诸葛亮自身的能力是没的说的,但是,不管任何时代来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要说诸葛亮身上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太“独”,任何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任何事情都要插手过问,甚至连一些具体得行动细节都给下面的人敲定好了。
当然,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心思缜密,已经最大限度的考虑到了任何一场军事行动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就他本人来说,的的确确做到了防微杜渐的地步,但是,现实情况的复杂程度,却又远远超过诸葛亮的谋划。
不管他怎么谋划,总有遗漏的地方,不管他怎么谋划,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而且这些遗漏的地方以至于新情况,还都会从诸葛亮点到的地方发源。
这时候一旦再出现意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显得诸葛亮聪明能干,而底下的人不听话了,诸葛亮就会哭着鼻子扼腕叹息,怪大家怎么就不听话怎么就不听话。
这是一“独”,还有一“独”,那就是诸葛亮在培养新人方面的不作为,由于第一“独”,诸葛亮不愿意别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怕出意外,因此大家能听他的话基本上都听他的话,也不用动脑子,久而久之脑仁都退化了,不会研究事了。
这些都导致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无果而终!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有人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我想问问这类人,诸葛亮六次北伐无功而返,这个功指的是什么?北伐没有成功还是没有收获?
如果指没有收获的这就不符合历史了,诸葛亮北伐斩杀王双、张颌、整死曹真,大败司马懿、郭淮、费曜等。还夺取多座城池,迁百姓入川,这个不算收获吗?起码相比魏国而言,魏国损失更为严重。
如果说北伐没有成功,就是无功而返,那么我想问问,白起也没有完成一统,岳飞也没有完成一统,卫青也没有完成一统,这些人是不是也是无功而返?他们虽然打了胜仗,毕竟没有完成一统,诸葛亮也打了胜仗只是没有一统罢了。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自古两家兵戎相见,勿以胜败论英雄。蜀魏两国,兵力比是9:40,:曹魏只要集中优势兵力,打败并剿灭蜀汉应是常理中事。诸葛亮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清楚。他率兵屯居汉中,曾主动六出祁山,攻打曹魏,目的不在于攻城地夺地,而在于牵着魏军鼻子走,使曹魏军方疲于应付,形不成集中优势兵力的机会。这样就给蜀汉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创造机遇。诸葛亮是这样做的,诸葛亮的后继军事统帅姜维也是秉持这样的宗旨,对曹魏实行了八次征伐,虽未获大胜,却有效地牵制了曹魏的军事战略步骤。诸葛亮袭扰敌方的战略实质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体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华,绝对不能因此断言诸葛亮是军事庸才。那是纯以胜败论英雄的荒唐做法。
咸阳人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秦汉三国,秦国修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蜀道入蜀容易出蜀难,诸葛亮经营蜀地,几次北伐,他不北伐魏国就会伐他,蜀汉几次都是在粮食收获季抢收飞地,就算占不稳也不能让飞地成为敌方资粮之地,给敌方找点事儿干,顺便培养培养感情。
“安居平五路"其实己经说明你不给魏国找事,魏国也会给你找事。坐守就是等死。
俄罗斯不找事美国就会让俄罗斯安生吗?关羽死后平衡己打破,含着泪也要不断给魏国找事做。
安居平五路其实非常凶险。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天才还是庸才,为什么他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
诸葛亮是军事家,他六出祁山,次次失策,究其书面原因,大致如下:一次用人不当;一次遇劲敌束手无策;一次中反间计措失良机;一次因国内大将谎报军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