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1389年的一个夜晚,蓝玉闯入蒙古王妃的大帐并强行占有了她,王妃羞愧难当,随即拔剑自刎!

刚刚立下大功的蓝玉,就此开启了作死之路。

作为洪武朝不可多得的名将,蓝玉西征、南征、北伐,不仅帮助朱元璋坐稳了江山、平定了外族叛乱,还沉重打击了元朝的有生力量,让元朝再无机会卷土重来,《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

可这样一位功臣勋贵,为什么会落得一个剥皮实草、抄家灭族的下场呢?

一、蓝玉之死

1388年,一直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朱文正等猛将阴影下生活的蓝玉,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

这一年,蓝玉奉命率领15万大军,进击北元,在到达捕鱼儿海( 今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这个地方时,大破元军主力,并俘获了元主的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里秃元妃及公主等120多人,官属三千,军士男女共7万余口,马牛驼羊15万只及众多皇室宝玺、符敕金牌等物。

捕鱼儿海之战,蓝玉一战成名,朱元璋喜出望外,特意下旨,称赞蓝玉的功劳堪比汉代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

好家伙,这二位可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名将啊!

此时的蓝玉战功赫赫、荣誉等身,人生已达顶峰。

既是顶峰,再走下去,当然也是就是下坡路了。

志得意满的蓝玉,从此开启了作死的模式。

1、抢占民田、以权谋私

为了敛财,蓝玉唆使手下不断侵占民田、甚至是公田,为此闹出了不少人命。御史接到状告,亲自带人前往蓝玉家问案,谁知竟被蓝玉拿刀棍赶了出来。

朱元璋自小苦出身,父母、兄长都被逼而死,所以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大明律》就规定:凡是贪污60贯钱的官员,杀无赦

蓝玉此举,无疑是摸了朱元璋的逆鳞。

2、蓄养门客

春秋战国时,王公贵族为了争夺势力,蓄养门客司空见惯,可明朝天下已定,蓝玉却蓄养多位门客、义子,这在朱元璋眼里,就是想聚众造反、图谋不轨。

即便蓝玉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既有了这样的事实,到了皇帝跟前,那便是秀才遇上兵、有理也说不清了。

3、侮辱北元王妃

蓝玉北征前,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交代蓝玉一定要善待北元的俘虏,特别是王室成员。

朱元璋本想借此这个机会,好好树立一下自己宽厚仁慈的形象,谁知这点政治目的,竟被蓝玉搅合得稀碎。

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后,俘获了120多名北元王室成员,结果一时没忍住,强行霸占了北元王妃,王妃羞愧难当,事后愤然自尽。

在朱元璋看来,蓝玉这是公然不把自己的命令当回事啊! 于是,本该受封“梁国公”的蓝玉,被封为“凉国公”。

朱元璋想借此警告蓝玉:你再不收敛点,就要凉凉了!

可老朱的这番苦心,蓝玉到底辜负了。

4、主动索要官职

1392年,蓝玉西征得胜归来,朱元璋希望他能用心辅佐太子朱标,于是封蓝玉为太子太傅

《明史·官职志》记载: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其职至重……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可蓝玉竟然嫌官小不要,他的理由是不想屈居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

愤懑不平的蓝玉接连给朱元璋上奏,想让朝廷封他为太师,这可是明代文臣至高无上的荣耀啊!

本就已经对蓝玉不满的朱元璋,此时对蓝玉的贪婪和得寸进尺,更是厌恶到了极致。

5、僭越擅权

这是朱元璋最为痛恨的行为,可蓝玉就是犯了。

在皇帝眼中,军队是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不得染指。

可蓝玉俨然已将其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仅擅自提拔跟自己亲近的官员,而且看谁不顺眼,直接贬斥。

通过这一套“萝卜加大棒”的治理方法,蓝玉军中只知有大将,不知有皇帝。

有一次,朱元璋召蓝玉前来问话,蓝玉来是来了,可身边跟了几名将士,朱元璋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很不高兴:怎么着,面圣还带着护卫队啊?

老朱摆摆手,示意他们退下,然而,这些人竟岿然不动,这是要抗旨吗?!

朱元璋脸色一沉,蓝玉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赶紧让人退下。

从此,蓝玉在朱元璋心里又扎了一根刺。

6、纵兵毁关

蓝玉北伐归来,到达喜峰关时,已是深夜。

按照大明律,此时任谁叩关,都不得随意打开关门。

守城官兵严格照规矩行事,谁知竟惹恼了蓝玉。

蓝玉自恃军功,竟胆大包天、下令攻破喜峰关,没过多久,明朝一座重要的关口要塞,就被自家将军武力拿下了!

然而,这还不算完,感觉又打了一回胜仗的蓝玉,居然纵容将士在城内肆意掠夺,搞得百姓怨声载道、骂声连连。

蓝玉人还没到京城,他的罪行和弹劾奏章已经雪片似地飘进了皇宫。

1393年,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huán)密告蓝玉要谋反,朱元璋接到奏报,立即派锦衣卫将蓝玉逮捕下狱。

按照惯例,蓝玉被捕之后,要过堂庭审、直到罪犯亲自认罪画押,才能量罪定刑。

可,蓝玉的死更像是走过场。

对栽在头上的谋反大罪,蓝玉自然是不认的,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蓝玉还指认了很多同僚、亲属出面作证,可惜,朱元璋根本就没听蓝玉的辩解,直接将这些人以蓝玉的同党处理了。

逮捕入狱的第三天,蓝玉就被“剥皮实草”(人死后,将皮剥下,填入稻草,立于衙门口,以警示后代官员,切勿犯法)、抄家灭族。

即便蓝玉手握免死铁券,依然救不了自己和家人的命。

这样的惩罚对一位举世名将来说,不可谓不残酷。

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

蓝玉死后,锦衣卫在他的家中搜出了大量信件,凡是信中提到的名字,全部抓起来审问,短短的八十多天,因蓝玉案被杀的人,多达15000多人

结案之后,朱元璋特意发行了一本《逆臣录》,将蓝玉的罪行公布天下。

蓝玉这颗横空出世的将星,就这么陨落了。

二、蓝玉为何被杀?

从表面上看,朱元璋之所以杀蓝玉,是被逼的。

因为蓝玉恶贯满盈、罪大恶极,他的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让蓝玉死上一回。

但从实际上看,朱元璋杀蓝玉,是因为一个人的突然病逝。

而这个人,就是皇太子朱标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鉴于二人的这种甥舅关系,蓝玉自然效忠于太子一党,而且从他的作为来看,他对太子还算忠心。

蓝玉曾提醒朱标,一定要提防燕王朱棣,这个人素有大志,不如趁早杀了他。

可惜朱标认为蓝玉在挑拨兄弟关系,就没听他的。

如果朱标能顺利继承帝位,说不定蓝玉还能留一条命。

然而,1392年,年仅37岁的太子朱标突然去世,朱元璋老年丧子、悲痛万分,他一方面痛惜爱子的离世,一方面担忧接下来皇位的继承。

思来想去,朱元璋将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立为下任储君,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和蓝玉没半毛钱关系,一旦新帝即位,蓝玉会听他的吗?

万一蓝玉造反,一向仁弱的朱允炆能抵挡得了吗?

朱元璋是一个宁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的人,于是1393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

在我国古代,谋反,是所有罪名中最重的一项

朱元璋给功臣颁发的最高荣誉奖赏——免死铁券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谋逆不宥”,就是说这块免死铁券对别的罪过都可以赦免,但就是不赦谋逆罪。

一旦扯上谋反,甭管再大的官,再多的免死铁券,都无济于事。

三、蓝玉之死,造成了什么影响?

蓝玉和很多功臣宿将一样,被朱元璋一一铲除了,虽然眼前的威胁没有了,但继任的朱允炆,却没有因此坐稳皇帝的位子。

1、让朱元璋留下了滥杀功臣的形象

提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明太祖朱元璋,他的残酷和动不动就株连灭族,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成了后世普遍同情的对象。

2、朱棣兵锋所指,朱允炆基无大将可用

朱元璋为孙子血腥铺路的后果就是:建文帝即位后,朝中几无人才可用。

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朱允炆号称拥有百万大军,却只能任用李景隆这样的无能之辈做统帅,若蓝玉还活着,说不定朱棣不敢造反,说不定事情也会有转机。

3、大批武将被杀,巩固了统治

蓝玉案牵连进去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忠于蓝玉的武将,这些人在战时是栋梁,在盛世却是动乱的隐患。

《明史·蓝玉传》中就有句话:

“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没了武将的威胁,朱元璋手里的皇权抓地更稳了,晚上睡觉也更踏实了。

4、赢得了民心

朱元璋杀了贪赃枉法的功臣,让百官胆寒,却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毕竟,比起中饱私囊、作威作福的功臣,老百姓更愿意拥护平定天下、保民安稳的明太祖朱元璋。

世人都说朱元璋心狠手辣,对开国功臣尤其如此。

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和经历吧。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真正从一无所有走上九五之尊的皇帝,他对权力的渴求和控制,大概远在其他皇帝之上。

他杀胡惟庸,是为了打击文官集团,废除宰相制度;他严查空印案、郭桓案是为了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他杀蓝玉是为了打击武将、为新皇铺路。

总之,蓝玉之死,不在于他是不是真的想要谋反,而是朱元璋在内心里已经认定蓝玉会对未来的皇权产生威胁。

蓝玉就像是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森天大树,即便功勋卓著,但因为挡了继任皇帝的道,所以不得不除。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蓝玉只是灭了三族,差六族才是九族,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对于朱元璋“他在怕什么”的疑问,我认为起自草泽的他能够剪灭群雄、铲除胡元,他不会怕任何人和事!他虽然文化水平低下,但是他有超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他对政治并不外行,他对教育、科举、赋役的法律,清代照搬照抄!至于朱元璋镇压胡惟庸集团,蓝玉集团,那是因为他们该死!他的残酷手段,直令沛县亭长刘邦望尘莫及,自叹不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呵!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有功之臣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功臣宿将们的横行不法

朱元璋称帝后的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一日,这一天是农历立冬时节,南京奉天殿一片喜庆气氛,所有的皇太子和诸亲王两旁侍立,左右是文武百官。朱元璋诏封的第一人就是左丞相李善长,爵封韩国公,右丞相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子常茂、李文忠、邓愈、冯胜均为公爵,又封了六公之下的十八侯,并向他们赐诰命、铁券,直到该月底,我们非常熟悉的汪广洋和刘基才封忠勤伯和诚意伯,这两位只是三流大臣。

八年后的洪武十一年(1378),汤和、仇成、金朝兴、蓝玉为侯爵,这样的待遇,蓝玉应该满足了,不知天高地厚的侯爷眼睛却盯上了八年前册封的六位国公,心里牢骚满腹!

拥有天下的朱元璋这个时候在想些什么呢?他的奋斗历程达到十几年,其中的酸辣苦甜非语言所能表达……

如何保住皇帝宝座,让朱家子孙世代传承权力,朱元璋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禁绕室徬惶,苦思冥想。

与此同时,朱元璋一面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夯实新生政权的基础,同时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的改变,废弃中书省和丞相,分散相权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管辖。又以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分掌兵事、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分典刑狱。这样的分工,实际上就是互相牵制,互相监督,而皇帝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朱元璋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就对一些地区的豪强地主进行过打击。朱元璋称帝后,也赐予功臣宿将大量的土地。但是,这些人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低调做人,以为自己是有功之臣,他们贪得无厌,并不晓得适可而止,又通过各种非法手段,兼併掠夺土地。成为了新生的地主阶级后,当然触碰到中央皇权的红线,终于使朱元璋无须再忍,于是首先残忍的镇压了胡惟庸集团。

朱元璋“火借风势”,在处理胡惟庸一案中,凡是被认为对明王朝有危险的文武大臣,一律甩到“胡记垃圾厢”,加上胡党罪名,处以死刑。

十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朝中首席大臣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即使己经告老还乡,因为受到胡案牵涉,重新抓起来丢监!在这十年中,牵连被杀的公侯大将文臣达到二十余人,共有三万多人被捕杀,这是明初第一大案。

‬关于蓝玉案

蓝玉是常遇春的舅子,当然效力于姐夫帐下,常遇春战殁后,蓝玉凭自己的战绩,跃居六公中的冯胜和自己的外侄常茂之上,拜为大将军。

蓝玉的前途一片光明,他的大名将与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一同载入史册,他己经登临人生顶峰。

我认为,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个可以有!但是切勿人生得意太忘形!

朱元璋对他十分看重。十分欣赏,立马封赐为太子太傅的称号,蓝玉髓认为自己的待遇不止于此,至少不会在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之下,横着眼睛对左右说:“我未必当不下太师的职务耶?”心中“益怏怏。”

你蓝玉不安逸,我老朱更不滿你!不知道危机己经“润无声”的向他逼进的时候,他却屡屡犯错挑战朱元璋的忍耐力,危机终于爆发。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锦衣卫指挥蒋脩密告朱元璋,称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舢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准备在朱元璋前往南郊亲耕藉田的时候起兵造反!

朱元璋闻讯大怒,立即以谋反罪将蓝玉丢监,灭其滿门,牵连三族,杀其党羽共计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洪武四大案之“胡惟庸案”、“蓝玉案”。

凭心而论,这两件谋逆造反案应该不存在,在朱元璋本人如此强势下,任何人都不敢有贰心,遑论造反!明未清初的历史学家谈迁开诚布公的说,“蓝凉公非反也!”他认为蓝玉是一员虎将,只是粗暴了些,又不懂得广结人缘,格局太小,喜欢权力的攀比,所以骄奢跋扈,引来杀身之祸。蓝玉即使再横,也对朱元璋不会造成威胁,却会对自己百年后的大明江山和继任者产生威胁。所以说他们必须死。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蓝玉是太子朱标的人,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之女是朱标正妻,有这层亲密关系,蓝玉曾向朱标进言燕王朱棣有天子气,要早做提防。可惜,朱标37岁因病去世了。朱标生活在1355年至1392年,蓝玉生年不详,1393年因谋反罪被朱元璋所杀灭三族。朱标死后一年“蓝玉案”事发。

蓝玉是名将,战功卓著,可是缺点不少,不过蓝玉之死跟朱元璋滥杀功臣有关,也跟蓝玉自己一些不法所为有关,也跟当时大环境有关。

朱元璋杀蓝玉跟他没有自信心,多疑,心胸狭隘有关。朱元璋是草根逆袭,完全不像刘秀、李世民那样的出身背景,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缺乏道德约束感,做事偏急,心狠手辣。早朝是借助岳父郭子兴的提携,后来郭子兴两个儿子跟随朱元璋也没有获得好结果。跟朱元璋年龄大,在位时间久有关。朱元璋虚岁66时杀蓝玉,当皇帝已经25年了,深居宫中,多年不身临前线指挥,对手下人不信任,尤其对功高盖主的军事将领不信任。像文官李善长那样功臣七十多岁都杀掉了。这真是应验了“伴君如伴虎”的说法。

朱元璋杀蓝玉跟蓝玉一些不好做法有关。蓝玉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常常口出不逊,认为自己官职小,和所立的功劳不相匹配。“捕鱼儿海之役”蓝玉立下不世之功却犯了严重错误,霸占天元帝的妃子并导致此妃子自杀。影响了明朝对豪古恩威并施的策略。蓝玉还有很多不法做法,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这是遭人非常忌讳的做法。蓝玉曾强占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这是犯法。蓝玉北征南返时,夜抵喜峰关,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接纳,蓝玉便纵兵毁关,破门而入,这是目空一切。

朱元璋杀蓝玉跟大环境有关。蓝玉等有才能武将是朱元璋有意为长子朱标留下的军事人才,可是朱标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担心长孙朱允炆不易控制住这些武将,而且蓝玉以前有一些不法行为,朱标活着能袒护他,朱标死了朱元璋可就下杀手了。明朝有特务组织锦衣卫负责监督百官言行。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等人谋反,经抓捕核实,蓝玉被杀抄家,灭三族,并株连蔓引,被杀者约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玉案”。

朱元璋怕什么?

朱元璋还是怕蓝玉等人篡权。有一次朱标埋怨朱元璋杀人太多。朱元璋指着带刺的棍子说,我要把刺替你削掉你才能拿起棍子。这些功臣骁将就像刺子一样,我把他们处理掉你才能平稳接替巩固政权。朱标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更不会放心这些良臣猛将,只有除之而后快。像傅友德、冯胜等名将也被处死了。当然,蓝玉被杀跟他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王,但是大量诛杀功臣也是事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不应混淆。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朱元璋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的原因第一就是淮西勋贵嚣张跋扈,贪赃枉法,欺压百姓,以为帮助老朱打下天下就万事大吉,开始享受荣华富贵作威作福了,老朱深知武将拥兵自重的危害有多大,要是未来继承人压制不住大明江山就玩完了;第二胡惟庸作为中书省左丞相,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毒杀刘伯温,蓝玉与他密谋造反,想要在朱元璋百年之后登基做皇帝

第三朱元璋怕胡惟庸带领的中书省文武百官结党营私,形成铁板一块,而不是争权夺利,互相内斗,非常不利于皇帝的统治,必须分化瓦解官员集团的小团体

淮西勋贵无法无天

李善长是中书省的左丞相,胡惟庸是右丞相,大将军蓝玉他们都是属于淮西勋贵的阵营,而刘伯温为御史中丞,监察弹劾百官,是浙东党的领袖,两家往往是斗得你死我活。杨宪事件让朱元璋看清了文武百官的嘴脸,不再相信任何人而是重用锦衣卫密探,驸马欧阳伦事件,朱元璋想借助这件事敲打淮西勋贵裁撤武将军权,但好巧不巧这时候北方出现战事不得不继续让蓝玉当大将军指挥作战,为大明帝国卖命。

蓝玉出征前,朱元璋亲切地接待了他,中间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老朱想要让蓝玉的几名将军退下,他们却一动不动等蓝玉下令才退下,这时候朱元璋就起了杀心。当皇帝问蓝玉出征之前有什么要求没,他竟然想要让朱元璋杀了死对头刘伯温,为了安抚蓝玉安心出征,只好罢免了刘伯温的官职。

胡惟庸蓝玉密谋造反

胡惟庸在公元1373年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后面又晋升为左丞相,在取得朱元璋的信任之后,独掌朝政,排除异己,风头盖过了当初的老领导李善长,文武百官都拜在他的门下。上帝让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胡惟庸全然忘记了当初李善长告诫自己的话,仗着自己是丞相狐假虎威,领会朱元璋的旨意,毒死了刘伯温,当蓝玉得胜归来的时候,竟然在皇帝犒赏功臣的武英殿大摆筵席,而且不经过朱元璋就让户部赏赐各位将领十万两白银,简直把自己当成了皇帝。朱元璋一直注视着胡惟庸的一举一动,听完这一件件汇报,终于坐不住了再让胡惟庸乱搞一下去,他这皇位都坐不稳了。

回到朝廷之后,朱元璋就让大臣们检举揭发胡惟庸的罪行,结果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最后还是以占城国使者来访大明,结果无人招待这样一件小事定了胡惟庸的罪,后面义子涂杰供出毒死刘伯温的过程,而且还拉拢蓝玉等武将,对淮西勋贵说道“皇帝命不久矣,再有个七八年驾鹤西归,到时候大权就是他们的了,太子当朝,我们当政,亏待不了兄弟们。”最后朱元璋让胡惟庸被蚊虫叮咬痒痒而死。

蓝玉被杀鸟尽弓藏

很多时候武将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战场上功勋卓著,立下汗马功劳,得到了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加官进爵,但是依然满足不了自己膨胀的野心,还想要获取更大的政治利益,最后的下场往往是凄惨无比。大将军蓝玉就是其中的一个,身为淮西勋贵中的一份子,居功自傲,目无王法,不断挑战朱元璋的底线,居然教皇上怎么做事,而且在皇帝面前耀武扬威,炫耀自己的义子忠心耿耿,是个人都忍不了。

最重要的是蓝玉手里面握着大明的军队,这是朱元璋不能允许的,所以极力给自己的儿子们分封,瓦解武将们的权力,解除对明帝国日后统治的威胁。职位越高,越需要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否则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最后后悔也来不及,蓝玉的下场值得借鉴。

朱元璋身为皇帝,考虑问题自然是不能只顾眼前,而是要把大明江山永久传承下去,军权和相权是最大的威胁皇权统治的两个问题,因此他不得不早做打算。欧阳伦事件过后,朱元璋就不再愿意相信任何人,布局让胡惟庸原形毕露看看能够牵扯到多少人,然后再一网打尽。结果当然没让他失望,大将军蓝玉也抵御不了诱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和胡惟庸走到了一块,还想要把朱元璋熬死之后,掌握权力大干一番,想象很美好,最后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没了。朱元璋怕的是文臣武将合起伙来搞事情,这样局面就不好掌控了,皇帝的权力就会被架空成为一个傀儡。

朱元璋为何要将大将军蓝玉,满门抄斩并诛灭九族?他在怕什么?

好问题啊!叱诧风云的一代战神蓝玉,最终为何会被朱元璋除掉,黯然离场呢?

元末明初,一代名将蓝玉叱咤风云,一生战功赫赫,最终落得被扒皮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武将的悲剧莫过于此了。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

蓝玉私养兵马、对皇妃施暴都平安无事,却为什么因为收义子被朱元璋除掉呢?

本文历史君将为你全方面解答这个有趣的问题,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

蓝玉的雕像

蓝玉,明朝洪武年间最后一位以“出其不意”闻名于天下的开国将军。

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强悍武将还年轻的时候,蓝玉只能充当副手,根本当不上大将军。^0^

朱元璋称孤道寡之后,当初的那帮开国武将,要么被杀,要么回到家中养老,这时一直混迹于军营当中充当副手的蓝玉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一战成名,被朱元璋誉为“汉之卫青,唐之李靖。”这个评价已经非常高了。

白手起家的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召见蓝玉,将统领十五万大军的帅印交予蓝玉,同时跟蓝玉说了一句话:“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能不能够一举将北元朝廷打散,就看你的了,蓝玉!”

这时的蓝玉心里肯定百感交加,自己跟着姐夫常遇春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一直没有亲自统领过十五万大军,可是这一次自己竟然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而且还被朱元璋给予重任,打垮元朝政府。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出征之后,派出将领先行一步,前往荒漠打探消息,确定了元朝政府的所在地在捕鱼儿海,当机立断率领大军扑向捕鱼儿海。

当大军进发到离捕鱼儿海仅剩四十里左右的百眼井时,不少将领出现了疑问,如果说敌军在捕鱼儿海,那么这里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点痕迹才对,可是这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难道是情报有误吗?^0^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蓝玉思考情报到底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将领郭英向蓝玉报告,食物不多了,如果继续挺进找不到敌人的话,回来的路上可就不一定有粮食吃了,到时候敌人一旦出现,士兵没有斗志,那可就惨了。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

摆在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冒着风险继续挺进,第二条路是保险起见,撤兵。

蓝玉不想撤兵,同时也想撤兵。他明白自己如果继续挺进,出现意外,全军覆灭的话,那么自己肯定是千夫所指,千古罪人!≥▽≤

如果说自己撤兵,这十五万大军的性命能保得住,但是自己第一次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朱元璋对自己给予厚望,自己就领着这十五万大军到沙漠里转一圈就回来,估计这辈子朱元璋都不会再重用自己,也不会看得起自己。

一代战神蓝玉

在这时,蓝玉很有可能想起了自己与姐夫常遇春作战的经历,常遇春向来是出其不意,兵贵神速。

现如今自己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后勤没有保障,在元朝最高统治者看来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既然元朝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那么自己就要出其不意,深入大漠。^0^

蓝玉不顾将领反对,继续进军,事实证明蓝玉是对的,此时北元的最高统治者正在与贵族们喝酒享乐,认定了蓝玉不会来。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到达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前时,十五大军像饿狼一样全部扑向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

由于北元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做出高效率的防守,当十五万大军扑入营阵内冲杀时,根本做不出有效的防守工作。≥▽≤

十五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随意冲杀。在营帐内的北元最高统治者自知已经无力回天,保命要紧,只能带着自己的长子、丞相以及十几个人冲杀出营阵逃命。

一代战神蓝玉

这下北元彻底完了,连最后的本钱都被蓝玉给摧毁。捕鱼儿海一战,蓝玉俘虏士兵七万多人,牛羊十多万头,还缴获了元朝皇帝用了上百年的传国玉玺。

朱元璋收到蓝玉大获全胜的消息时,忍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喊:“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仲卿是汉朝时的大将军卫青,药师是唐朝时的大将军李靖。^0^

然而,班师途中不知道蓝玉哪根筋抽了,竟然侮辱北元皇帝的妃子。

一代战神蓝玉

这位妃子性情刚烈,被蓝玉侮辱后,感到对不起北元皇帝,上吊自杀。

当蓝玉侮辱北元皇帝妃子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时,朱元璋怒不可赦,没想到蓝玉竟然敢干出这样的事情。≥▽≤

朱元璋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蓝玉侮辱的女人是北元皇帝的妃子,违背了朱元璋民族共处的和平政策,很容易触发乱子。

白手起家的大佬明太祖朱元璋

令朱元璋更加生气的事情还在后头。

蓝玉班师回朝回到喜峰关下时,当时已经是黑夜,开城门的官员可能是开慢了一点,蓝玉呢?他竟然率领着大军直接攻城,破城而入,这在漫漫历史上都难得一见啊!^0^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破城而入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得意洋洋。

战神蓝玉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是看到他如此胡作非为,便将“梁”字改为“凉”字,封为凉国公,还在赐给他的丹书铁卷上刻上他的罪过过,以便提醒他。

然而,蓝玉自持自己会打仗,非但没有改过,反而愈发嚣张。≥▽≤

蓝玉一手摧毁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感觉单单一个凉国公体现不出他的贡献,干脆破例直接将他封为太子太傅,成为从一品官员吧!

白手起家的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太傅负责教武,太师负责教文,可能是蓝玉觉得朱元璋看不起他,竟然敢当众抱怨皇命,“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够胜任太师吗?”^0^

这要是换一般人,早就死百八十遍了。

蓝玉养了一大群的家仆,这些仆人仗着主人蓝玉身居高位,声名显赫,在当地胡作非为,成为了当地的黑恶势力,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蓝玉,没有人敢管他们,蓝玉知道自己仆人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还纵容。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家仆在当地的所作所为传到朝廷中后,朱元璋派出官员前往调查。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蓝玉竟然敢将调查的官员赶了回来,朱元璋越来越觉得蓝玉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

蓝玉除了养一大堆家仆之外,还养了一大堆的义子。这些义子基本上都在军营当中担任要职。

一代战神蓝玉

有一次朱元璋与蓝玉议事,蓝玉身后有十几名将领,朱元璋命令这十几名将领退下。可是这十几名将领低着头,仿佛没有听到朱元璋的命令一样。^0^

朱元璋纳闷了,以为他们真的没有听到,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朱元璋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连续下了三次命令的朱元璋彻底蒙圈了,看着蓝玉。

蓝玉意识到朱元璋的意思,用手一挥,示意身后的那十几名将领退下,那十几名将领才退下。蓝玉此举,让朱元璋感觉到他的威胁不是一般的大。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

很多人都以为蓝玉死因是私养义子,其实不是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太子朱标之死。

蓝玉案爆发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标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仅相隔不到一年。≥▽≤

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铲除北元的最后残余势力后,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

当时的北元已经不是草原的霸主,草原上分别有三股势力,一股是瓦剌部落,一股是兀良哈部落,一股是鞑靼部落,这三股势力谁都不服谁,你争我打,朱元璋经常故意挑拨他们三个的关系,他们三个哪一个都打不过明朝。

战神蓝玉与明太祖朱元璋

简单来说,从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蓝玉对朱元璋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但是为什么朱元璋要纵容他整整五年呢?这一切要考虑到他跟太子朱标的关系以及他的这个人。

常遇春的妻子是蓝玉的姐姐,而常玉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妃子,多多少少蓝玉也算是跟朱标有一点点亲戚关系。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极为拥护朱标,跟朱标感情深厚,时不时就坐在一起说说话。^0^

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明太子朱标

根据史书记载,蓝玉跟朱标在一起时,从未有过一次僭越的行为,说明他这个人虽然嚣张,但是却从心底里尊重朱标,可以为朱标所用。

有的人或许会说,说不定这是蓝玉故意的呢?根据蓝玉多次的作死行为就可以看出蓝玉完完全全就是个粗人,他没有任何心机,只是知道自己厉害,所以胡来,这一点朱元璋也清楚。≥▽≤

而且蓝玉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他的势力仅仅限于军中,朝中都是朱标的势力,他如果不为朱标所用,朱标可以联合边境藩王以及国内势力,两面夹击,轻易剿灭他。

一代战神蓝玉

来来来,历史君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蓝玉纵使嚣张跋扈,有多次的不法行为。但只要朱标在,他就不可能能够霍乱明朝,这就是朱元璋一直不杀他这个“废物”的原因。

但是随着朱标去世,年轻的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原先朱元璋布下的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必须重新布局,而蓝玉是必须要拆掉的一颗棋子。

朱标镇得住他,年轻的朱允炆肯定镇不住他!只会令他更加的嚣张跋扈。身为武将嚣张跋扈,有很大的可能会居功自傲,感觉自己天下第一,到时候造反的感觉就来了,朱元璋不得不除掉他。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对此,你怎么看呢?^0^

(嗨,我是@历史君归去来兮,每天都会更新触动你我的历史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一起探索历史的世界,收获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