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真心佩服,不敢苟同!既然考上了为什么不去大学里圆梦呢!在那里可以进一步深造,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才是高考的本真!而不是年年去做不同的高考试卷!
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曾经有记者采访过梁实,问他为什么一直参加高考,
他说:不读大学是人生的遗憾。
当记者问他:网络上流传着“读书无用论”你怎么看?
他说:读书当然有用了,难道飞机、游艇是没读过书的人造的吗?
今年的梁实高考成绩是462分,超过了二本分数线3分,对这个成绩他是不满意 ,来年很可能会继续参加高考。
从梁实的身上,看到了坚持和毅力,也让人觉察到读书的重要性。
对于梁实参加高考,有的人赞同有的人反对,我很赞同他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理想有方向不至于生活迷茫和颓废,当今社会能这样做的人不多。
不要拿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所作所为,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梦想和遗憾,圆梦大学对自己个人的视野和境界大有帮助,经过高等教育的洗礼人的见识就宽泛了许多。
祝愿他能考个理想的成绩,上个理想的大学,圆梦成真。
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梁实不错,我尊敬他。
这么多年来,一直为生活摸爬滚打,还有兴趣努力圆梦,值得我学习。
梁实应该小不了我几岁。八十年代后期,高中学习我也一直很努力,成绩一直徘徊在全校前十名之列,预考成绩都是全校第四名,可惜高考没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来。随便读了一所学校。要是我有梁实的毅力,说不定我今天的命运完全改写。所以我尊敬梁实,他很不容易。
那时候的农村娃不通过大学入学考试,是跳不出“农门”的。只能一辈子呆在农村。现在时代不同了,儿时的伙伴没有几个读过大学,但不少已经成为千万亿万富翁,而我就算多读了几年书,现在依然为生活而奔波,依然看不到未来。
从这方面看,我又为梁实先生的坚持感到迷惑。好的大学也许可以改变年轻人的未来,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好的大学真的能够改变五十多岁人的命运吗? 我很惶恐,估计谁也无法给出肯定答复。
梁实今年考出462分成绩,这已经非常不错了。今年四川一本547分,二本459分。梁实考上二本院校了,应该祝贺他。如果实在想有一段大学生活记忆,二本其实也不错。专业知识大同小异,学好专业知识,主要还是靠自己。大学里梁实如果拿出这些年学习干劲来,估计学习一定名列前茅。
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这个梁实,我们并不陌生,他如此坚定的参加高考,就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大学梦。
我觉得他说了一句话很对,难道造飞机、轮船,是不读书人都造得出来的吗?据我了解,我周围的同事,或者以前的同学,能够顶着各种压力参加复读的最多也就复读2年或者3年,但能像他侬样坚持考23次高考的真的没有,真没有,要是我有这种精神,或许第5年,或者10年,我都能拿到北大的通知书的。
我就佩服这种不服输,坚韧不拨的精神的人,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为名,不为利。因为他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读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恰巧,前几天我排队取款机取钱,一看像大款的男子在我前面,该他取款的时候(也许取得不多吧,才会在取款机前操作),突然发现取款机的所有提示变成英文的了,他一脸蒙了,可能看我还年轻吧,觉得我应该懂,请教我,我快速的帮他切换到中文提示,只听他低咕到,看来读大学真的有用啊(也许我真像一个大学生)。
也许,梁实就是这样的人吧,觉得读书真的有用,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希望你明年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入读目标院校。
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就一个字:服!
23次参加高考的四川考生梁实,今年高考462分,你怎么看?
高考真题都做了23套了,铁打的考生流水的监考,我对此只有两个字:服气!
今年超二本线分,对于一个“高龄考生”来说,还是不错的!
梁实是高考最牛钉子户,男,汉族,商人,1967年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高家公社。1983年起,梁实开始报名参加高考,至2016年已经参加过20次高考,都失败了,被网友戏称之为"中国第一铁脑壳"、"高考最牛钉子户"、"中华第一考王"。但是我觉得有点“噱头”1.若真心想上大学,有那么一腔热血,不用23年,最多五年,不说清北华五,至少211是可以去的。五年,1800多天,不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只要智商在线,真的没问题。有些人说不是读书的料子,但是更多的是,不想读书,不去读书。如果内心深处有欲望,我想不至于连续23年。
2.你说他坚持梦想也好,说他有毅力也好,但是在我看来,就是“执念”太重!好的大学确实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是过了而立之年,然后不惑之年,最后应该是知天命了!年纪这么大了,如果真的是说想圆梦,我倒是觉得“幼稚了”
3.这个年龄,学历已经达不到敲门砖的作用,如果如他说所,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造飞机、轮船,是读书人都造得出来的,那么他应该是去涉猎各种各样专业书籍,去“求学”而不是去“高考”
结语诚然,一个接近60老人过了二本线,那些十七八岁的孩子,你们脸上有没有被扇一耳光!有人说这是浪费资源,我觉得倒不是,高校都会有补录现象发生。最后我说一句:二十三年的高考,可能已经成为每年的一个习惯,忘记了初心!(四月开始复习,六月开考那种?)不是说读书有用吗?那就多读书呗,何必被《二十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一本书困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