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最好的下酒菜莫过于冰碴驹俐羊的羊肉,这可是我们这里的特产。因为我们地处天山脚下,冬季漫长,一年当中有小半年的时间处于白雪茫茫的季节。每到秋末冬初的时候,天气已经凉了下来,大山里更是开始下雪。这时,冰碴驹俐羊就出现了。其实,驹俐羊翻译成汉语就是“踏雪的山羊”。在大山里下完第一场雪后,山里的天气还是时冷时热的,雪白天化晚上又上冻,所以,大山里到处是冰碴,山羊能吃的东西就越来越少。这时,只有长得最壮实的驹俐羊,才能攀爬到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之间,吃到冰碴下的草料,而越是陡峭的地方,越是生长着众多都可以当作药用的植物。这样驹俐在吃饱的同时也摄入了大量中草药。尤其是当年出生的不满一岁的羊羔,还是黑色的驹俐羊,吃了带着冰碴的草,只长精瘦肉,是羊肉中的精品。驹俐羊的做法十分简单,不需要任何调料,只需一撮咸盐,清炖即可。肉熟以后,一股天然的肉香味真是可以让你食欲大增。驹俐羊不膻,也很容易烂,那炖的很烂坠在骨头上的肉,可以顺着你的嗓子眼一下子就滑到你的胃里。羊肉自带的肉香久久地留存在你的口腔里,简直是妙不可言。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围坐在哈萨克斯族牧民朋友的毡房里,用一只大白瓷碗轮流喝酒,一边吃着羊肉一边听着热情奔放的哈萨克民歌,有时真可以说是千杯不醉。我想人间最美好的日子也不过如此吧。

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都说广东和四川男人最会做饭,但我爸绝对属于另类,他只动口不动手,因此常被我妈戏弄,但有一回他竟无意帮我妈发明了一道很棒的一道下酒菜。

在我们家一直都是我妈掌勺,经常是我爸带着我和弟弟坐在桌旁等着,我妈一个人在灶屋里忙活,备菜、烧锅、炒菜,再端上桌。

我爸从来就不会做菜,连简单下个面条都会糊锅。即使如此,他的口味却挺挑剔,每道菜上桌后,他总会评头论足一番:红烧豆腐的芡勾厚了、白菜炒肉的肉切小了、蒜苗猪肝炒老了、萝卜炖汤盐多了......。

对于我爸的“评判”,我妈多半时间是不理不睬,顶多会斜瞟他一眼:“那你莫吃嘛,就晓得说,有本事你自己去炒。”

有时我妈如果听“烦”了会“警告”他:“你再说我就把菜端走了哈。”

这下我爸就老实了,“滋”的抿一口酒,先夹起一筷子菜放进我妈碗里哄她:“哎呀,我就是说一下嘛,还不许人家说了?”然后再送一筷子进到自己嘴巴,眯起眼睛嚼起来。

如果有客人在桌上,他则会不停地用筷子指着各个菜催促道:“快动筷子,千万莫拘礼呀。”

这个动作后来把他两个儿媳妇都“教会”了,常常当着我爸的面用蹩脚的四川话故意学他:“爸爸,快动筷子哟,莫客气嘛。”我们则心领神会地又好一通笑。

说我爸做饭,一定要说他“炒”猪肝的事。

每年过年杀猪后,炒猪肝这事是让我爸最操心,因为小时候我们家在平常是不买猪肝的,只有在过年杀猪的时候才能吃上这“美味”。

每次开炒前,他都会跟我妈嘱咐一通:“千万莫炒老了哈,火要烧大,下锅后铲几下就起锅。”我妈不说话,但还是会比平常注意一些,基本每次都会炒得很滑嫩可口。

这一点我按我爸的“经验”试过很多回,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后来我才搞清楚,原来我妈当时是用柴火灶,而我用的是煤气灶,自然实现不了他说的“要火大”。

后来我们习惯了,每次再炒时,我爸刚要开口,我和弟就会故意压着嗓子先他喊起来:“妈,火要烧大,铲几下就起锅哦。”

有一次我妈带着我和我弟去走亲戚,要第二天才回来。她私下里悄悄跟我们说:“这次把你爸一个人留在屋里,我就看他能不能自己做饭吃。”

正好前一天我妈买了一块肉,本来是为了给全家人打牙祭的,因为夏天热,我妈就把肉放在水缸里“冷藏”起来,避免太快变质。

我们走亲戚肯定是会有好吃的,所以出发前我妈就跟我爸说让他在家想吃就自己弄。

去亲戚家后,我们本来计划是第二天下午就回来,结果因为一直下大雨,我们到第三天中午才回家。

回家后我妈照例开始准备午饭,打开水缸盖发现肉已经没有了,想着我爸应该是自己弄了吃了,心里正纳闷他是怎么做的,结果一打开锅盖我们仨就傻了眼。

铁锅里懒懒地躺着几块很大的肉,每块都有五六厘米见方,黑乎乎的一点配菜也没有,明显就是我爸吃剩下的。

再拿出来一看,我妈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每块都有我爸的牙印,但都没有咬开。再一细看牙印处居然还是白生生的没熟的样子。

“这个老家伙哟,肯定是没把肉炒熟嘛。”我妈一边抱怨一边拿起肉来仔细端详,想扔掉又舍不得,气也不是笑也不是:“等他回来我要好好修理他,成天说这里不好吃那里不好吃的,你自己倒能干,咋把肉都弄不熟呢?!”

没过多久我爸从地里干活回来了,我妈上前一把就揪住他的耳朵,把他拽到灶台旁,憋住笑质问他是咋回事。

我爸一边躲一边尴尬地笑:“这个肉还真不好切呢,我图省事就随便切了几下,觉得肉大吃起来过瘾。炒的时候我还专门烧起大火,下锅炒了几铲子就起锅了,结果没熟咬不动,我又放进锅里炒了一会儿,还是没炒熟,我也没办法了,只有先放锅里等你回来看咋个弄嘛。”

“啥?”我妈气不打一处来:“肉是肉,猪肝是猪肝,你以为肉和猪肝一样,都像你说那样的几铲子就起锅了?”

我爸趁机转身跑开了:“你赶紧想办法看咋弄哦,莫浪费了。”

“是你浪费还是我浪费?”我妈假装要去追,逗得我和我弟在旁边“咯咯”地笑,连我们小孩都知道肉切这么大肯定是炒不熟的,就又对着我爸跑开的背影学他:“对,几铲子就起锅,莫炒老了。”

那时肉特别精贵,一个月也吃不了两回,我妈自然不会让这好东西浪费掉了。

她把肉从锅里挑出来,重新清洗了一遍,改刀切成薄片,再盛出半碗大米放进在锅里炒熟,用手推磨磨成米粉,拌上少许辣椒面和花椒面,再加上盐和味精,均匀地裹在肉片上,在碗里码好,又从地里摘了一个南瓜,洗净切块铺在上面,最后放进锅里大火蒸了一个小时。

这种做法我很熟悉,就是现在粉蒸肉的做法(我们老家叫“鲊肉”),但之前都是用新鲜的肉来做,这次用没炒熟的肉来做我还是头一次见到。

那时我们最喜欢吃鲊肉,我妈也做得最多,因为这样不会流失油水,加上垫底的配菜,一斤肉就能让我们四个人都过瘾。

但是这次因为肉已经被我爸猛火炒过一次了,虽然感觉油水少了一些,但味道更香,口感更糯,猪皮还带有嚼劲。

我妈这次不得已的改良竟然无意间发明了一道美味。

后来家里条件好些之后,吃肉也不再很困难,我妈也经常做这道菜,但她是用油炸代替了我爸当时的炒,有点像现在的梅菜扣肉的做法,但我妈是聪明地把扣肉和粉蒸肉两者的做法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后来这道菜就成了我家的特色菜,也是我爸最喜欢的下酒菜。但也从那时开始,我爸对我妈做菜就很少指指点点了,我妈做啥他就吃啥。

更重要的是我爸后来也开始做饭了,特别是我弟生孩子时,我妈会经常到广东去帮助照看孩子,就剩我爸一人在家,所以只能他自己做饭。

他也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菜,比如炖排骨、烧豆腐、包抄手、蒸米饭、下面条等。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吃饱穿暖早就不是问题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每顿饭吃啥?好像有很多想吃的,又好像啥都吃腻了。

去饭店吃饭、菜市场买菜也是这样,逛了半天也不知道要吃啥买啥,一吃起来简单几口就吃饱了。

有时候,最棒的下酒菜是在我们最饿的时候吃的菜。

但对我来说,还有一道最美味的下酒菜,就是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妈妈亲自做的家常菜。

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九十年代,一次到新疆青河县办案,那时候条件差,出了县城就没有像样的路,我们去的地方叫独立营(不是部队番号是兵团的番号)到地方才知道嫌疑人在山里头,我们一行四人除留司机看车外,我们三人决定骑马上山,赶天黑走到一个叫二牧场的地方人生地不熟,一天都没吃饭了,在当地的供销社买了一瓶黄桃罐头。一包饼干,一瓶古城大曲酒,半公斤水果糖,匆匆又往前赶,半天黑透了走到一个牧民的毡房,想着进去喝碗奶茶,但进去一看只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女孩7-8岁的样子另一个巴郎子只有5-6岁的样子,问了半天才问清楚父母去放羊了还没有回来,队长怕吓着孩子,抓了几把糖放在孩子面前,叫我们退出来,这时天又下起了雨,下雨在山里走夜路是十分危险的,只好旁边的羊圈里呆下避雨,此时才感觉到又冷又累又饿,只好去找小巴郎子借了三个碗,打开罐头当菜,每人一碗大曲酒,把饼干泡在60度的烧酒里吃了一顿,吃完就在羊圈里头枕着马鞍和衣而卧,第二天一早赶路执行任务,多年以后想起来那个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很快乐,饼干泡酒这是我吃过最香的下酒菜。

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最牛的下酒菜啊!

看了半天了,说的都是几十年前困难时期的事儿,我讲个我前几天见到的,也是爷爷辈的事。

前几天不是去玩了吗?我坐火车去的,我买的硬座,过道那边坐着的是一家子,一老两少一幼,老爷爷差不多得70来岁,小孙子很小,两三岁的样子,那对夫妻就不说了,下边基本没他们什么事。

这老头拿出瓶小牛二,也没用杯子,滋溜一口。桌子上也没看到菜,这时儿媳妇给拿出一小包鱼皮花生豆,小孩子看到吃的就抢过去抓了一个就放嘴里了,他妈还说着,给爷爷吃,爷爷喝酒辣。

你们猜怎么着,小孩突然把嘴里的花生豆吐出来了,嘿嘿,只剩下花生豆了,外面的糖衣没了,老头捻起来就放嘴里了,一边嚼一遍摸着孩子的头笑着说:知道爷爷吃不了糖,好,我乖孙子吃糖,爷爷吃豆!

这下酒菜怎么样?

你知道我当时的感觉吗?

我当时竟然想的是我也想喝口酒,吃个豆.当然,要带糖衣的!

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刚烀好的猪头肉(三斤带拱嘴),撒糖的花生米(一斤),拍的旱黄瓜(六七根),烧鸡(沟帮子口味)。四个菜配上二斤纯粮食小烧50度,小酒壶一温(锡壶),二三好友一聚(热炕头),吹吹牛回忆过往期待明天

你见过最棒的一道下酒菜是什么?

我没见过最牛的,有一次我和我的家人在盘锦吃了一顿酱猪尾巴,喝羊汤。小店不大不小,座无虚席,值得说明的是就一道菜,一个汤。大盘大盘的猪尾巴,那叫一个大,那叫一个红,那叫一个肥,人们戴着一次性手套统统抱着啃。满桌都是油,满手都是腻,满嘴巴都是光亮。人们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别有一番情调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