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看到这个题目,我脑海里第一个显现出的映像就是成龙、金喜善、梁家辉等主演的今古交错、时空穿越的电影《神话》。影片中除了漂亮的、长生不老的女主角和经典的主题曲以外,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秘的漂浮力量、悬浮天宫和飘浮于半空的物体、还有天宫失去浮力后,水银从空中直坠而下,水银涌出,以及层出不穷的机关暗器。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到西安出差,亲眼目睹过秦始皇陵,看过相关的介绍,因此当我看完这个电影后,心中不禁想到:秦始皇陵的内部是不是就是这个样子呢?这当然是我的臆测,不可当真。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我想还是以史料为据。作为千古一帝的始皇帝陵墓,金银财宝作为陪葬品那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目录学鼻祖、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言: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史记》上也记载:奇器珍怪徙藏满之。同时,《史记》更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珠玉”“翡翠”还好理解,金雁是怎么回事呢?司马迁和班固都留下“黄金为凫雁”之说。据《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有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其实,细想一下,这也许是能实现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能工巧匠太多了,如大名鼎鼎的鲁班就能制造出木雁,能飞到天空,一直飞到宋国城墙上。以此类推,想让金子做的雁飞起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其实,我今天想说的主要内容不是陵墓中的金银、珠宝。我最感兴趣的是《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句话。考古学家在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
所以有人认为: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躺在纯金或是什么珍贵的物品打就的棺材里,在水银的河上飘来飘去,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我想这才是这位伟大的皇帝死后的样子。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朝代中最伟大的一个皇帝,可谓是千古一帝,他登基在位12年,死于第5次东巡之途中,死时的年龄是50岁,秦始皇有着极高的雄才大略,他统一了中国,统一了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自幼多病,体质较弱,后来继位以后,每天批阅大量的奏章,终因劳累成疾,在最后一次东巡的途中因病死亡。(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秦始皇在东巡途中被人行刺,背部遭受负伤,久治不愈,最后抱憾而死。)
秦始皇死后,大臣们把他的尸体运回朝,因为秦始皇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修建冥宫,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顶上有明珠做的日月星辰。仅看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可看出当年修建这座陵墓的百姓负担之重。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这是二世所为,也是防范后人动秦始皇陵,虽然残忍,但二世也是出于无奈。”
从上面可以知道:皇陵的构造很大,很宏伟,同时在秦始皇下葬以后,陪葬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无数的碧玉翡翠,其陪葬的贵重物品之多,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然秦始皇墓陵当中有那么多的珍奇宝贝,为什么到现在一直没有开挖呢?民间传说和一些实际材料记述了一些原因,同时坊间也说,在皇陵里面充斥着水银,水银就是汞,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对开挖者是非常危险的,种种传说也是秦始皇陵一直不开挖重要因素。
秦始皇陵太大了,以国家现有的对于文物的开采和保护力量不足以开采秦始皇墓,开采的条件不成熟。秦始皇陵里面有很多的水银,水银是有毒的,开采起来稍有不慎,非常危险,不仅是对开采人员造成的生命危险。一旦开采有所闪失,势必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很恶劣的影响。虽然,现有的探照技术已经让我们掌握了一些皇陵内部的结构,但还是不够完备,一旦开采,会 手无足措,很多东西都是未知的,轻易不敢动手。
一旦挖掘,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势必消失,秦始皇陵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建筑,有很深的意义,当然了,不能挖掘的原因还有很多,就当前的技术层面,我们还很难做到保护出土的各种文物,挖掘的一些基本条件也不成熟,既然条件不具备,那就继续让秦始皇沉睡在墓陵之中吧,直到有一天,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秦始皇的大墓一定会被打开,并公布于世的。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公元前246年在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立了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继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秦始皇陵也引发了许多的谜团和猜想。通过对秦始皇陵进行的地下考古勘察,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在研究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封土中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而且更奇特是的秦始皇陵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有着惊人的相似!
秦始皇在地宫中放置大量水银究竟是想做什么?这些水银又从何处而来?传说秦始皇死后躺在金棺里,在水银河上飘来飘去,并且遗体完好无损,用灵魂统治着一切,这是真的吗?
在所有大型帝王陵墓中,秦始皇陵能够在盗墓史独善其身确实是一个奇迹,这其中应是离不开水银的功劳,这些水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秦始皇为何要使用水银
用来防腐防盗
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
财富的象征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炼制长生药
和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始皇陵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史记》记载,秦始皇为了能永远统治天下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的时候,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的世界里去,一样地可以巡视九州。为了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的时候,水银的地位就一下子上升了,因为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的一种最基本的材料。
这么多的水银从哪里来
有学者对《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处,存在着13000多吨水银,几千年来它们还在不断地流动着”。可是,对这13000多吨水银的来源,是难以解释的。要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灌进13000吨水银,按照明清时期朝贡数量估算,得生产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奇闻异事
从旬阳而来
在汉江和旬河的交汇处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太极图,而旬阳县便座落在这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旬阳县神奇的自然景观,同时也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它是全国最大的汞锑矿产基地。
到了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旬阳正处在秦、楚两国的交界地带,虽说位于山区,陆路交通十分不便,不过险要的地理形势、便利的水路运输又让这里成为了秦、楚两国必争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楚国,终于占领了着名的旬阳,也占有了水银的蕴藏地。于是今天人们可以遥想2000多年前的秦国人,就是在这宽阔的汉江水面上,为众多的船只挂起了风帆,装载着大量的汞矿石浩浩荡荡地从旬阳驶向了秦始皇陵。
自于巴郡
在当时重庆东南地区丹穴山有一个叫清的寡妇,她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当地最大的汞矿主。《史记》特别提到了清这个特殊的女人。她是一名生活在四川的寡妇,因为她的家族掌握了丹穴山这个地方,世代靠着它,赚了很多钱。其中,丹穴山指的就是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的银岭山,这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丹砂而着名。
丹砂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提炼水银,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在上古时代,丹砂这种红色矿石的主产地很少,主要集中在巴郡和南越两地,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和广西。故秦始皇地宫的大部分水银可能就来自于巴郡这个地方。
据传清很可能是巴巫家族的传人,就是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但在秦始皇看来,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巫师,也是一个掌握不死之术的巫山神女,所以秦始皇为了实现永生的梦想,完全有理由为清的丹砂经营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和庇护,而作为回报,清也完全可能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大量的水银和不死之术。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宝藏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秘密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自1974年兵马俑陪葬坑的考古发现及清理,相继出土的百戏佣,铜车马,青铜水禽,向人们透露了秦始皇地下王国的冰山一角,更加好奇陪葬坑的母体-陵墓地宫的形制。
这是一个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奇迹,关于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结构和形制,在浩瀚的史籍海洋中不乏对它的记载,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及地宫形状做了披露。
“始皇初即位,穿至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自秦兵马俑坑发现之后,经过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等多学科组成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历20多年的探寻,关于秦始皇帝陵地下宫殿的历史真相也在逐步揭露。
经科学测试手段分析,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确突破了人们已知的秦代建筑水平,地宫分为墓室,别室,墓道三个部分。
规模庞大的神秘地下宫殿据秦俑坑的发掘者,考古学家王学理的研究和推断,秦始皇帝陵墓室底部的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如此规模庞大的地下宫殿,是世界上任何一座陵墓也无法与之匹敌的。
当时人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天是穹庐,呈拱形;地成方形,如棋盘,天际之处连接四海。
秦始皇帝陵,地宫的顶部是穹庐形,如倒扣的蛋壳覆盖在椁室之上,从而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显示出威震海内富有天下的帝王气魄,至于地宫的主体建筑则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如百官衙署,离宫别馆,则是大小不一、规格不一。
水银为江河湖海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利用现代探矿方法,对秦始皇帝陵先后进行两次测试。他们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之上钻眼儿取土作为地质样品,经过精密的室内化验,惊奇地发现,秦始皇帝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银。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是可信的。
与此同时,地质科学工作者还测出陵墓内储有水银应是100吨左右!水银由丹砂提炼而成,如果这个数字能够成立,那么提炼出100吨水银需要115吨的丹砂。
中国古代炼丹家很早就发明了用石榴罐加热硫化汞,使之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
秦始皇帝陵地宫内储有100吨的水银,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是难以置信的数字。
而这些水银又是从何而来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过
“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
巴蜀寡妇清家族世代开办汞矿致富,而又切中了秦始皇对汞的需要。于是,远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银跨长江,越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或子午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关中。
“机相灌输”的“永动机”《史记》中记载始皇帝陵墓中的水银“机相灌输”,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制作“永动机”,使水银以流动状态存在于墓室当中。
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盗,由于水银的熔点是-38.87摄氏度,即使常温下的液态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类物质,人一旦吸入相当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和瘫痪,甚至伤亡。
“机相灌输”来搅动水银,使得模拟的江河湖海奔腾起来,那么弥漫在墓内的空气就是高浓度的汞蒸气。可使尸体和随葬的物品长久保持不腐,更重要的是还可毒死胆敢进入地宫的盗墓贼。
脂膏做长明灯,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人鱼膏为烛”的记载,所谓“人鱼”应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娃娃鱼”,学名“大鲵”。
考古学家王学理提出,“人鱼”的另一种解释是磁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高效持久。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可以燃烧5000天。
秦代人之所以用“人鱼膏”做烛,大概是利用了耗油少,燃点低,不易灭,持久性强的这一特点。但从已经出土的定陵地宫中的长明灯来看,在陵墓中要做到“度不灭者久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隔绝了空气,燃烧也就成了泡影。
暗弩连发防盗墓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异宝,为了防盗,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了连弩。这种连弩实际上就是“暗弩”,将装有箭支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械使之“连发”,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板机上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
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人员围绕陵墓、陵园进行大规模的钻探,留下了几十万个钻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帝陵地宫上的封土没有发现局部下沉的迹象,夯土层也没有较大的变动。
深藏在地宫内的随葬品应该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并未遭到盗掘和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日趋解放,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真实奥秘,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揭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