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这件事的真假,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件事是假的,主要的依据是:日本及国内的正史里都没有对这件事的记载。
但有人认为这件事是真的,他们的主要依据来自宋末诗人、画家郑思肖的《铁函心史》: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其中举国茹素的意思就是指附属国因宗主国沦丧,朝代更迭,而举行的全国大规模不沾油浑吃素的哀悼形式。后来,又有人据此延伸,说:元世祖忽必烈因倭国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再到后来二战中的“神风敢死队”都与此有关。我们先来说一说《铁函心史》这本奇书,郑思肖是非常执着的一个人,在宋朝被元朝灭亡后便离家出走,当时他35岁。从此他浪迹于吴中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大义集》《中兴集》,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共命名为《心史》。《心史》中的所有文字都饱含血泪,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痈斥了奸臣佞徒,控诉了元军的暴行,充分表述了自己的爱国与忠诚。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这样的书是无法刊行的。于是,他在晚年将《心史》重缄封好,藏在一大铁盒子中,外写“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藏于苏州承天寺眢井中。这部书在枯井中沉埋长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始被发现,这部光照千古的奇书才方见于世。但是后人对这部书的真伪有争论,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钦定”《心史》为伪书。在此,我不对这部书的真假枉下定论,但凭一个爱国诗人处于激愤中写下的一段话,就断定一件历史事件的真与假,就缺少了严谨性。
现在再来看一看忽必烈是不是为了“举国茹素”去征伐日本。在古代,由于仰慕中原文化,日本掌权者都会定期遣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与南宋。但对于这个新兴的忽必烈王朝,日本上下都采取“三不政策”:不理解、不服从、不接触。1268年(元至元五年)征服高丽的忽必烈,命令高丽使者携国书赴日,书中要求日本效法高丽来朝“通好”,否则将至“用兵”。日本朝廷祈求神佑,但以“书辞无理”,拒绝接受。幕府执权北条时宗令大宰府备战,加强九州沿海要地的警备。其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均遭日本朝廷拒见。1274年忽必烈发动征日战争。这是正史中的说法,通篇没有与“举国茹素”有联系的字眼。看来,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真有些杜撰出来的味道了。
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怎么说呢?
南宋灭亡以后,日本很多人哀悼这件事是客观存在的。
但并不是郑思肖的《心史》里面记载的那么夸张,什么天皇带头绝食3天。
萨沙看过很多日本历史的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古代的日本,尤其是元代之前,对中国颇为尊敬。
这主要出于两点,第一是文化上的巨大差距。第二是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元代之前,中日有过几次冲突,大的冲突极少,而且都以日本惨败告终。
当时日本明白不是中国的对手,唐代开始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国的一切。
到了宋代,日本也是非常重视同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
宋代建立以后,大宋和日本虽没有什么外交联系,只是同平氏政权有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已,但来往并不多。
到了镰仓幕府建立以后,两国也没有什么官方的来往。
这主要是日本闭关锁国在海外,距离宋朝距离遥远,中间又相隔了大海和辽国、金国,关系不可能很亲密。
但中日贸易是非常红火的。
举一个例子,当年日本本国使用的铜钱,也就是最常使用的货币,全部是中国制造。
因为日本不缺乏铜矿,但缺乏铸造优质铜钱的技术。
当时中国不但大量出口货物到日本赚取了大量的贵重金属,还输出了很多铜钱。
宋代虽然反复制止铜钱的外流,但仍然造成日本国内的严重通货膨胀。
由此可见,中日贸易的规模之大。
有意思的是,当时日本很向往中国的文化和昌盛。
对日贸易中,其中重要的货物竟然是书籍与文房四宝、绘画等美术品、工艺品等。
中国一些传统文化,也由此进入日本。
当时日本还是文化贫瘠的荒原,那时候的武士掌握国家政权,只知道打打杀杀。直到后来江户时代,武士才开始修身养性,装文人。
但南宋崩溃以后,蒙元占领中国。
日本国内顿时有一种观点,就是中国汉唐文化已经被蒙古人破坏,反而日本才保存下来。
所以,日本国内高层还有一些文化人士,多对南宋灭亡比较悲伤,认为这是野蛮征服文明的例子。
尤其日本利用海岛和台风,两次击败蒙元入侵,更坚定了这个想法。
随着明朝恢复以后,日本这种观点有所减弱。
后来壬辰倭乱,日本入侵朝鲜向明朝开战,但底气其实是不足的。
很多时候,日本士兵是畏惧明朝军队的,总觉得明朝非常强大(实际上也是如此)。
但满清消灭明朝,并且掌权200多年以后,更重要的是胡服留辫,大搞文字狱,对中国影响很大。
当时日本转而认为中国已经灭亡(日本人的观点,不是萨沙的观点),中国已经亡国,现在的中国人都是亡国奴,被满清少数民族征服了。
所以,日本从此有了文化上的自傲敢,认为自己才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
大家也许不知道,直到清末鲁迅他们留学生去日本,日本人知道他们是汉人却留着辫子,还会说“亡国奴”!
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谢邀!
关于这个问题,并非是真的。古代诗人或者作者在抒发自己感情时往往会采用一些较为夸张的说法,多半也是自我的“臆想”。就像很多人依然一厢情愿的认为,徐福就是日本人祖先一样。
日本举国哀悼出自哪里?那么这个谣言,又是出自哪里呢?原句是这样写的:
日本即古倭也,地在海东,先朝尝入贡,许通商旅。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出自南宋遗民郑思肖之手。这位郑先生,被郭沫若评为:“民族意识浓烈的人。”郑先生在南宋末年,考中秀才,后元人进攻,他也曾献策对抗,但是并未被采纳。南宋灭亡以后,其隐居吴中(现江苏苏州),改名“思肖”。(宋朝皇帝姓赵,赵字的大写是趙,其去肖字来代替赵字)其坐卧必向南,所以该号为“所南”,所居住之处称为“本穴世界”,将本字的“十”,放到穴中,就是“大宋”的意思。从这里来看,这位文人对于宋朝的思托,已经超过了任何。所以在他的心目中,宋朝是一个不能侮辱的对象。
郑先生擅长画工,现存有《国香图卷》、《墨兰图卷》、《墨兰图》等,其中《墨兰图卷》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但是郑本人并未去过日本。
日本和宋朝的贸易往来宋朝对日本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经济上。894年遣唐使制度废除以后,日本九州地区岩岸的商人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依然繁盛,到宋朝建国之时,中国-朝鲜-日本的民间商人往来更是有增无减,日本从宋朝那里换来了大量宋钱。当时宋朝的很多商人都在日本九州地区有居住之地,日本九州博多的发展也少不了这些宋朝商人的帮助。说到宋朝和日本的贸易,那就不得不说一下平清盛这个人。
平清盛是日本的武士阶级,在日本朝廷内有着很高的地位,构筑他地位以及平家财富的基础,可以说靠的就是“宋朝和日本贸易”。如前文所讲,894年遣唐使废除以后,国家层面的外交关系已经名存实亡,但是这只是国家层面,民间的物流和经济方面依然保留,而且日本朝廷对此也是“默认”的。(其实日本朝廷也想通过民间关系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平清盛的父亲叫做平忠盛,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武士,他深得鸟羽上皇的喜爱,被任命为鸟羽上皇的内务管理大臣。(当时日本的政治也挺乱的,出现了多重权力结构,有现任天皇,也有上皇)当时负责国外进口的是一个叫做“太宰府”的部门,从宋朝进口而来的所有物资(朝廷之上),全部通过太宰府进行统一管理。所以如果日本当时的富裕层想要宋朝的物品,要么花大价钱从一般市场上购买,要么是通过太宰府进行购买(价格可能会便宜一些),但是要很长的时间。
(太宰府遗址)
日本当时处于院政的时代,原本关于太宰府的事宜,天皇是最高的权力所在,但是由于双重体系,上皇的命令也是不可违抗,于是平忠盛利用他与上皇的关系,通过“假传圣旨”的方式获得了与宋朝交易的垄断权。最终此时败露,但是上皇为了维持权力体系的平衡,并未处罚平忠盛,因此平家获从太宰府手中夺取了与宋朝交易的权力。
到了平清盛时代,其开发了位于濑户内海的大轮田泊港口(实际上是再利用,原本此处是僧侣专用港口,但是随着国家层面交流的断绝,此港口也逐渐荒废)。以此港口为据点,平清盛更加接近平安京(当时日本权力中心),从宋朝而来的物资,多数进献给天皇、上皇和日本贵族,其财富进一步的积累。
在当时日本的朝廷,进行经济政策改革之人寥寥无几,其中平清盛算作一位。日本和宋朝的贸易对日本的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宋朝货币”。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能力大批量的制造货币,平清盛认为:可以将宋朝货币当作日本货币来推行。于是通过贸易,大量的引进了宋朝货币。这个想法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改革,如果没有当时大量引进宋朝货币,就没有后续的日本货币体系的建立。
原本日本在708年的奈良时代有过造货币的想法,但是日本朝廷对于经济政策的研究和货币在制造方式并不精通,最终失败而终,此时已经公元900年前后,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日本没有再生产过货币。而平清盛的做法,刚好解决了日本朝廷几百年的困惑。不仅如此,由于日本大量的导入宋朝货币,与宋朝的贸易也进一步的发展。只不过,日本的朝廷对于此事也深感不安,因为当时日本的税金是以米粮麻绢的方式上交的,在平清盛死后,日本朝廷也逐渐的废除了宋朝货币。
结束语由上述可知,宋朝和日本的贸易往来空前的繁盛,而日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宋朝的物品,也有许多制度上的东西,因此宋朝对于日本的民间影响,可以和唐朝媲美。从文化上来看,当时朱子学在流传到日本,在禅宗寺院十分流行。从日本人看来,宋朝的灭亡代表着“中华圈文化”的消亡(其他民族入中原),毕竟师从中国几百年,却没有继续延续而被取代,如果日本人会伤心的话,多是从这个角度吧。不过总而言之,日本并没有发生过举国哀悼的事件!
更多资讯欢迎关注笔者头条号:日本二三事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要收取二维码使用费?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议:你的常识在日本行不通!》
《谈日本人国民性:“忍”并非本意,“嫉妒”与生俱来?!》
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还有真有这种说法,而且不是空穴来风,我查了一下,出自南宋遗民郑思肖的《心史》,“彼近知大宋失国,举国茹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史料可以佐证。是不是真的举国哀悼,或者真的哀悼,是出于怎么样的心理,没有史料,无从得知,但我们可以分析分析。
第一,日本应该会有同情和惋惜。但不会有悲痛,隋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出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学习中国的文化,在此后的许多年,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是很推崇的。但是它并不像朝鲜或者其他周边小国那样,甘愿俯首称臣,在唐代时,其君主已经自称天皇,与唐代交流时,也极力追求平等地位。所以对于算是邻邦,不算属国,这就跟明朝灭亡时,朝鲜的悲痛不太一样了,朝鲜是中华属国。
但是日本应该是感到惋惜的,因为它相信“崖山之后无中华”,这里肯定是指华夏文明,或者说中原文明,因为日本那个时期学的就是中华文明,是他的标杆,华夏文明的正统已经覆灭了,这肯定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第二,日本人应该会有担忧。当时的蒙古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欧亚大陆无不在其铁骑之下臣服。所谓唇亡齿寒,南宋倒下了,日本虽然偏安小岛,但是也会为国家的命运担忧。害怕成为下一个南宋。事实上,日本的担忧也是有道理的,后来元军确实两次进攻日本,不过比较邪门的是,遇到大风,没能成功,让日本逃过一劫,日本人认为是上天保佑,称为“神风”,也就是后来的“神风特攻队”的名字来历。
一件好的东西被打碎,人都会产生惋惜的情绪,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如果非要因此认为,日本有多心向南宋,未免有些一厢情愿。
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这个是无从考证的事情,日本史料里面也没有提及。
南宋人自己写的也不能全信。两宋时期日本和中国没有派出国一次正式外交使节,两国之间并无正式外交关系。
到底是谁在传谣大多数人会说到南宋遗民郑思肖的著作《心史》中的《元鞑攻日本败北歌亚序》,其名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其实,这根本不能直接当做证据呀,这就是人家自己抒发一下追思而已!
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说法夸大了南宋灭亡给中华文化带来的影响,这个说法被日本史学界认可,成为他们美化侵略的一种说辞!最早是明代钱谦益在《后秋兴之十三八首·其二》中说: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这句诗才是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来源。
元灭宋后,日本举国哀悼这事是真的吗?
日本人敬仰强者,对于弱者,要么不屑一顾,要么伺机侵略,极尽烧杀掳掠之能事。譬如在唐朝全盛时期,日本对我国仰慕之至,曾九度派遣唐使到中国,全面学习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先进经验。但随着唐朝步入衰退阶段,日本和我国的交流便逐渐减少,和我国的关系也渐行渐远,绝没有出现那种举国悲哀的感人场景。甚至在明清我国国势渐弱之际,不断出现倭寇袭扰我国的海防和丰臣秀吉派兵侵略朝鲜,进而侵略我国的卑劣行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