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禁酒的?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对于喜爱喝酒的我来说,这句话代表了我的心声。如果不是因为喝酒误事,何必要禁酒呢?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所谓的禁酒令,相传,夏禹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战国策·魏策二》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绝旨酒”就是自己不饮酒。而在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成文禁酒令却是西周的《酒诰》。周朝刚建立之时,商朝留下的酗酒之风依旧蔓延,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胞弟周公旦,深知沉湎于安乐会导致亡国,下决心肃清恶习。因此,当周公封自己的弟弟康叔于卫(地名)时,特意令康叔在其管辖之地向全体臣民宣布禁酒之令,这就是现存于《尚书》中的《酒诰》。《酒诰》的主要内容是:商之覆灭,是因为管理者不务正业,整日喝酒取乐;以后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而且要限量,不能喝醉,更不可酗酒;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在粮食不够充足之前,要好好地耕种土地,听从长者贤人的教导。对于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就杀掉。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的禁酒令,也为历代禁酒令树立了典范。

但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一点酒不喝也是不行的。为了落实禁酒令,西周的统治者把安放酒具的器物命名为“禁”。周初的士大夫阶层每次祭祀或饮酒时,酒都是定量供应的。人们把酒装入壶或尊内,再将壶或尊放在专门的禁上,表明此次用酒的量,宴客的时候,用勺一勺一勺地分给众人,直到酒罄,不再添加,以此来防止喝醉。大家不要小看这部《酒诰》,它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整的国家典章制度。从另一个方面讲,酒也为国家制度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后来,各朝各代也出台了不少禁酒令,禁酒极为普遍,如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这主要是因为粮食问题引起的,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物质匮乏,连饭都吃不饱,还将粮食拿来酿酒,这显然是一件过分奢侈的事。不过这次禁酒的时间也不长,到汉武帝时期酒禁又取消了。而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民众乏食,于是曹操在北方颁布禁酒令,其实他真正目的是为了积攒军粮。但是酒禁之后没多久他就在铜雀台上日夜饮酒作乐起来。看来酒的吸引力还是蛮大的。

古代是如何禁酒的?

古人生活离不开酒,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布衣草民,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饮料。唐代以前饮茶之风尚未流行,酒更是唯一的饮料。诗仙李白斗酒赋诗百篇,草圣张旭也嗜酒如命。

历史上政府禁酒的时候很少,只有在遭遇战争、饥荒后国家粮食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才会禁酒。粮食产量一恢复,酒禁会马上放开。例如唐肃宗即位初期,正逢安史之乱,长安内城粮食价格上涨。唐肃宗曾下令长安城内禁止卖酒,第二年粮食丰收后,酒禁随即取消。

酒虽然不是好东西,但确是一项税收来源。国家经济紧张时,政府会征收酒税;这样既能增加财政收入,又能起到限制酒类的作用。例如唐德宗时,官府曾禁止民众酿酒,而对开店卖酒的商铺征税,每斛酒(约100多斤)收税三千钱;私自酿酒者视同犯罪。但事实上百姓自己酿酒自家喝,官府也不可能完全禁止。目前我国对白酒征收25%的消费税。

古代是如何禁酒的?

古代时期,饭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制酒,造酒的工艺,材料都是很大一笔开销。所说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真实写照。古时代造酒都是有钱人的事,通过市场经济直接就限制住了。国外则是通过颁发法律禁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