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赤壁之战后,曹操没有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只是当时局势发展已经超出了曹操的能力,因此他只能采取先易后难的方针来逐步蚕食,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

我们来一起来分析一下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是如何企图纠集力量,但是功亏一篑的。

赤壁之战失败的后果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按照曹操的计划,趁刘表病重之际拿下荆州,同时逼降江东孙权。对于刘备,当时还没有在曹操的计划之中,只是顺带的事情。

可是事情的发展出乎曹操的计划,一方面夺取荆州异常的顺利,刘表意外病死之后,荆州文武百官一刀不砍就放下武器投降;另外一方面在荆州投降之后,孙权和刘备居然结成联盟,共同对敌。

孙权和刘备联手的事情超出了曹操的臆想,这事在三国初期是很难发生。无论是在灭吕布,平袁术还是袁绍,很少发生诸侯能够一心一意结盟共同抗敌,因此当他们联手的时候,曹操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认为他们只是乌合之众。

可是在赤壁水战中,曹操一败涂地,一路狂奔到江陵,随后一路南归到老巢邺城才慢慢喘口气。

赤壁之战失败,并没有让曹操放弃荆州,而是大部撤回北方,将重心放在合肥争夺上。在曹操看来,赤壁之战虽然失败,但是荆州战略要地如南郡大部,江南四郡都在控制之下,只要曹仁等人能够驻守江陵,自己则带兵在合肥一带击败孙权,那么就可以在战略上取得主动,将战线稳定在南郡一带,时间一久,孙刘联盟必然溃散。

曹操的战略方针是没有错的,但是他低估了孙刘联军的牢固性。孙刘联军紧密配合,随后的南郡之战中,以曹仁为首的曹军在做了一年拉锯之战后,放弃了南郡以及江南四郡,撤退到襄阳和樊城一带防守。

当孙权答应将南郡部分土地借给刘备作为根据地之后,曹操已经意识到荆州已经不再在掌控之中了,只得放弃把荆州部分土地,另寻其他地方作为突破口。

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重新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他梦想已久的统一天下的步骤。

首先,猛攻合肥,围猎孙权。

赤壁之战开始后不久,孙权以一部兵力归属周瑜统领,联合刘备在赤壁一带和曹操主力鏖战,企图拖住曹操的大部分精力;同时,孙权本人率领一部分兵力在合肥一带趁曹操无暇东顾的时机,企图夺取合肥,进入江淮一带,以逼近曹操的核心领域豫州和徐州,取得战略主动权。

曹操洞悉孙权的计谋之后,在不顾赤壁之战失败,将帅疲劳的情况下,依然率部驰援合肥,并在合肥一带和孙权对峙。

然而,曹操的到来依然没能够击败孙权的攻势,只能在合肥一带和孙权形成了一个均衡态势,既无法消灭孙权的有生力量,也不愿意就此撤退放弃合肥。

因此,在江淮一带,曹操和孙权形成了对峙,无法突破,围猎孙权成了泡影。

其次,进逼关中,攻灭马超,逼降张鲁。

在南郡失败,江淮进入对峙状态后,曹操并没有因此放弃攻势,而是重新找到另外一个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南下益州,进而从益州夹击荆州,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要想夺取益州,就必须夺取汉中,而要夺取汉中就必须把关中那帮不安定的分子给拿下。关中的大佬马腾已经入朝养老归附,其他的诸侯也早已送来人质,但是送人质并不意味着倾心归附,因为这些关中诸侯手里的实力未损,曹操心里没有底。

在确定战略方针之后,曹操首先发难,要求借道关中讨伐汉中张鲁。马超等人不甘心受制于曹操,起兵反抗,结果经过大半年的鏖战,击败马超顺利进入关中,随后招降张鲁,从而进一步取得汉中,打开了进入益州的通道。

最后,兵败汉中,失去了夺取天下最后的梦想。

在曹操夺取汉中,逼降汉中张鲁之际,远在荆州的刘备也没有闲着,趁荆州无战事,进入成都,吞并刘璋。随后在汉中和曹操爆发了汉中之战。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爆发了连续两年的争夺战,最后以曹操迁徙汉中之民,放弃汉中结束。刘备夺取了汉中,将进入益州的大门彻底关闭,至此曹操企图通过汉中进入益州的通道也被关闭了。

汉中之战失败,曹操企图通过益州进入荆州,夹击荆州的战略图谋失败,也就是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梦想。

由此可见,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并没有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是随后在江淮,关中以及汉中一带采取多次战略出击,企图夺回战略主动,可惜随着孙权以及刘备的实力大增,战略的天平已经倒向孙刘联盟,天下统一的机会已经丧失。

这一机会要等到公元380年后,西晋才完成了曹操的梦想,统一了天下,结束了割据的态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赤壁之战大败后,曹操的精神打击很大。他受打击的原因不在于自己在赤壁的损失,而是他认为:自己老了。

公元207 年,曹操彻底平定河北四州。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属于年过半百,不知道还能活多久的年纪。第二年曹操率军回邺城,说出自己有攻打荆州的想法。谋士贾诩说,我们刚刚平定河北,应该休养生息,打荆州一事可以缓图。但是曹操认为,自己年纪已经不算小了,且自己刚平定河北,军队士气正旺,应当一鼓作气南下,没必要休息几年再战。

从曹操当时的决定可以看出,当时的曹操对统一天下的信心非常足,决心也非常强,可谓是干劲十足。

当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在曹操还没有到荆州之前,刘表一命呜呼,其子刘琮在一群荆州士族的威胁下,主动投降了曹操。当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并不知道刘琮以降,等事后知道消息时,为时已晚。于是刘备逃跑不及时,差点被曹操围歼。

从七月南下到九月围歼刘备,曹操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拿下了荆州七郡。他当时对统一天下的决心,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坚定的不能再坚定了。

然而,失败随之而来。当年十月,周瑜领三万东吴水军与刘备会合,曹刘孙三家在赤壁展开大战。这一场大战下来,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几乎被团灭,之前取得的所有成就,差一点就要功亏一篑,重蹈袁绍的覆辙。

赤壁大败后,曹操赶紧回到北方,因为他怕自己的大败传回北方,会引起众多不服他的势力造反。

等到第二年(公元 209年),曹操稳定了北方后,他再想南下荆州,已经不可能了。

当时的形势是,周瑜攻占南郡,刘备乘机取了荆南四郡,很多刘表的旧部投奔刘备,他和孙权在荆州的根基已稳。两人的兵马加起来有十几万人,且二人结成联盟,关系牢不可破。此时,再想去打荆州,既无天时也无人和,不可能再轻易翦除了。

既然荆州不能打,曹操也就只能把精力放在其它方面了,比如说:

自己和汉献帝的关系到底要怎么处理?

自己的家业是留给子孙还是还给汉室?

自己到底是做周公?还是做周文王呢?

如果江山留给子孙的话,要留给谁呢?

身边猛将谋士,他们一个个态度如何,他们到底是支持汉室,还是支持自己?

以上提到的所有问题,当时曹操心里都没有答案。但他已经五十五岁了,在东汉那个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的年代里,他的年纪已经算是高寿了。他不能再犹豫了,要尽快作出决定。

统一天下固然重要,但在此时,统一天下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

到了公元 211年,曹操想通了。他决定还是代汉自立,毕竟归政于汉室,他们曹氏一族都会完蛋。但是代汉自立,他需要积累足够的威望才行。否则别人都不承认,他也不可能代汉自立。

因此曹操决定打一场大战,通过开疆扩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那么,打谁呢?

当时独立的军阀还有六个:东吴孙权、荆州刘备、益州刘璋、汉中张鲁、交州士燮、辽东公孙恭。

首先孙权和刘备肯定是不行的,毕竟这两人结盟了,打起来特别费劲;益州刘璋和交州士夑打不了,因为被刘备和孙权挡住了;辽东的公孙恭倒是可以打,但是辽东太远,打公孙恭的风险很大。这样一来,也就只剩汉中张鲁了。

结果令人没想到的是,曹操发出要讨伐张鲁的消息后,关中的马超、韩遂认为曹操灭张鲁是假,假途灭虢乘机消灭自己才是曹操的真实目的。于是西凉和关中十几路军阀汇集关中,拥兵十几万力抗曹操西进。

西凉军的这个动作,出乎曹操意料之外。他原本没有打这场硬仗的心理准备,毕竟西凉军是臣服于朝廷的,一直都很配合。但是这次西凉军突然造反,威逼长安,箭已在弦上了,他不得不发。

为了击破西凉军对自己的威胁,曹操决定自己亲征,一战解决西北问题。这一战,是曹操自赤壁大败之后,主动发起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曹操取胜,他的威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于是,曹操在西北布置重兵,将都督大权交由夏侯渊。而他自己则回邺城耀武扬威。

回到邺城后,曹操正式开始了代汉自立的第一步:建安十七年(212 年),曹操取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的待遇。这一年曹操五十八岁。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以荀彧为代表的汉臣派与他闹掰。为了代汉自立,曹操非常不要脸的逼死了荀彧。

公元 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正式建立了魏国。在汉朝四百年的历史中,上一个被封为公爵的人,他的名字叫王莽。

公元 214年三月,曹操六十岁。汉献帝赐予了曹操“位在诸侯王上”的待遇。

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不是皇帝,但已经实际上相当于皇帝了。

公元 215年,四年前征西凉军的威望已经用的差不多了。再加之马超基本被夏侯渊打垮,威胁不复存在。

于是曹操决定再进汉中。这一次他要拿张鲁给自己树立威望!征讨张鲁的结果自然是以曹操大胜告终。但是在征讨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非常有代表意义的小插曲:汉中到手以后,司马懿曾经劝曹操乘机进击蜀中。但是曹操竟然给否决了。而他的理由非常的耐人寻味。

他对司马懿说:人心若不知足啊,怎么可以得陇望蜀呢?!

言外之意,我打张鲁就是意思意思,我已经不想统一天下了。现在孤王打完张鲁,马上要回邺城树立威望,加官进爵。

于是在公元216 年,汉献帝以曹操收复汉中为赏赐理由,封他为魏王。这一年,曹操六十二岁。

说到这里,可以想见。如果一切正常,曹操在有生之年,完成代汉自立这件事,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只不过,刘备关键时刻给了曹操一击重锤,打乱了曹操称帝的计划。

公元 217年,刘备攻汉中。这一次战役曹操原本没放在心上。他觉得刘备不算什么,夏侯渊就可以应付,他自己没去。然而转折出现在了公元 219年初,夏侯渊意外被刘备斩杀了。曹操眼见汉中有失,才慌忙调集大军救汉中。结果出兵救援无果,最终只得仓皇撤退,威望大跌。

随后,刘备再遣刘封、孟达攻上庸。关羽也心领神会的出兵攻襄阳,逼得曹操一度有迁都的打算。

尽管,关羽最后因为孙权反水而兵败,曹操保住了襄阳。但是关羽死后仅一个月,曹操也病死了。

汉中之战,是曹操一生当中亲自指挥的最后一场败仗,也是他一生当中的最后一战。

翻过年头,曹丕代汉自立,延续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灭亡。

当我们顺着时间线,回顾完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十二年履历可以发现。赤壁之后,相较于赤壁之前,曹操简直变了一个人!他完全丧失了统一天下的进取心。在他的身上,我们只能看到他篡汉之心,以及他为了篡汉打的三场立威战争。

初平元年(公元 190年)时,意气风发的曹操参与关东联军,一起讨伐国贼董卓。多年之后他为自己当年的豪情壮志的写出了: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时,当曹操看到关东联军腐朽堕落,大汉王朝已危如累卵,他痛心疾首的写出了: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时,当曹操在河北翦除袁氏一族,一统河北,他豪情万丈的写出了著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然而在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之后,曹操变了:之前的他,以削平军阀为己任,连年征伐不休,衣不卸甲;赤壁之后的他,统一之梦已遥遥无期,而且自己年岁已高,只能将精力更多的花在权力的归属问题上,再也无力像年轻时一样,专事征伐。

是的,不是曹操不愿意统一天下,也不是他没有统一天下的梦想。而是他的年纪已经无法不再经受得住岁月的磋磨了。如果他能年轻个十来岁,他当然还有干一番大事业的想法;但现实是,赤壁之后的曹操已经五十五岁了,他没有那个多余精力了。他需要把精力集中在内政上,因为他不想给下一辈人留下一个烂摊子。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公元208年7月,(建安十三年),曹操携百万之众准备在赤壁与孙刘联军展开决战。当时的曹操意气奋发,一统天下之雄心已是人皆尽知。然而,世事难料,由于孙刘两家齐心协力,想尽办法使用苦肉计火攻等计策使得曹军大败而归。这场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从此被载入史册,也直接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天下格局。

实际上,从当时的实力对比来看,曹操麾下精兵猛将,智囊军师不计其数。除了善于野外作战的铁骑之外,曹操还收编了强大的荆州水师,可以说,凭借强悍的水陆军队,曹操吞并长江以南地区完全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上天和曹操开了一个巨大玩笑,这位集军事、文化、政治才能于一身的枭雄最终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按理说,曹魏集团具备在天时地利人和,综合实力要碾压孙刘集团,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却抛锚了?首先,曹操在赤壁之战时过于自负,疑神疑鬼的毛病展现无疑,赤壁之战失败的主要责任要归咎于曹操的刚愎自用。其二,赤壁之战以后,曹魏集团受到重创,内部权力斗争变得日益激烈,这让曹操无法再次聚集力量发动统一战争。其三,孙刘两家实力处于上升阶段,尤其是刘备集团的迅速壮大,打破了原有的势均力敌。

最重要的是,在经济上,曹魏集团所控制的广大北方并不太平,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对曹操来说,恢复北方生产力与民休养才是当务之急。后来,曹氏几代皇帝兴修水利,采取了许多利民政策,终于重新集聚了统一实力。但这个任务却不是由曹魏集团完成的,而是由司马氏集团来完成。(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最大的失败,没有之一。从曹操刚刚起兵的公元189年算起,一直到赤壁之战前,曹操经历的失败虽有不少,但从未像赤壁之战这样对曹操的打击最大。

曹操从兖州东郡开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先是占据兖州,后来熬死了陶谦,击杀了吕布,消灭了袁术,收降了张绣,赶走了刘备,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到公元208年年初,曹操占据了整个北方八州,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

曹操最早的理想的是做大汉的征西将军,可是随着他的势力一步步扩大,他的野心随之而加大,在击败袁绍后,曹操想着可不止是北方了,而是整个天下,在官渡之战后,曹操用了七年扫平了北方四州,接下来的计划,就是针对南方的荆州、扬州和益州了。

在征服北方的最后一战结束后,53岁的曹操班师回邺,在路上他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暗示自已雄心不减当年,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已经53岁了,在古代可是一只脚已经踏进棺材的年龄,但曹操仍然对外表达自已的雄心壮志。

208年六月,曹操在经过短暂休养和开避玄武湖练习水军之后,针对南方的局势,选择了南下征荆州,曹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征荆州,有两个原因:

1、荆州刘表病重,这是个好机会。

2、孙权也想打荆州的主意,在此之前孙权已经三次攻打荆州最东边的江夏太守黄祖,曹操必须抢在孙权前面拿下荆州。

所以曹操只在邺城待了5个月就开始南下荆州,曹操大军刚到宛城,刘表病逝,刘琮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下举报城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荆州,接着曹操来了个千里追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备,俘虏了随刘备一起南下的十万百姓和刘备的两个女儿,然后继续南下占据荆州重镇江陵城。

胜利来得如此容易,让曹操不禁头脑发热,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曹操也是人,在荆州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曹操的头脑后,接下来在2个月后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于赤壁北岸的乌林,荆州水军全军覆没,曹操狼狈逃到江陵城,然后为了后方的稳定,接着就回到了邺城。

经赤壁一败后,曹操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敢打敢冲就得做事谨小微慎,胆子就小了,再也不敢像之前那样采用如千里奔袭击乌桓这样冒险的战术,曹操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上,加紧在政治上的布局,以便为将来作准备。

事实上,赤壁之战后,曹操基本上就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而且仅有一次最好机会也被曹操浪费了,这就是发生公元215年,曹操收降张鲁后,没有乘胜南下攻打益州,反而说出了:”人苦于不知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曹操的意思就是人生要知足,不能既想着得到陇地,又想着收取蜀地,那样太贪心了。曹操这么说,还是我们熟悉的曹操吗?之前的英雄气慨到哪里去了?为何会浪费一个如此之好的机会?为何如此谨小微慎?

其实这么多问题都是一个答案,答案就是:曹操的战略改变了,不再以统一天下为最优先的事项,而是以稳定内部,逐渐夺取最高权力为目的。

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比如征关中,打击马超、韩遂部,用了三四年才彻底平定关中,比如征汉中张鲁,差一点连张鲁都打不下来,还是误打误撞拿下了汉中,却没有乘胜南下夺取益州,丧失夺取益州的唯一机会,再比如曹操征孙权,但都是无功而返,还落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夸奖起敌人来了。

曹操的这些军事行动都是为政治手段做铺垫的,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为政治服务的,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自任丞相,征关中之后,曹操开始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政治特权,征孙权后,曹操开始自封为”魏国“,称公建立公国,迈出了纂位的最重要一步,而在这之前,曹操还不惜逼了二十多年的谋士兼亲密战友荀彧。

再之后,曹操就称”魏王“了,达到除皇帝之外的所有权力和地位,只差一张皇帝的名号了,尽管曹操还曾向天下人表明,自已并不想纂位,但是曹操之心,路人皆知,尽管没有捅破那张窗户纸,但是曹操已经迈出实质性的动作。

曹操已经不把用军事手段统一天下作为自已的追求,而是用政治手段谋取最高权力作为自已在赤壁之战后的最高战略目标,曹操已经老了,不想再冒险,或者他只是累了,想把统一天下的大业交给他的后代去处理,总之,曹操变了,变得小心谨慎、疑神疑鬼。

从此,天下三分。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建安二十四年之后,曹操已到了暮年,虽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说,毕竟到了风烛残年的地步,再去厉兵秣马,征战沙场已是力不从心了。赤壁大败之后,曹操不得不休养生息,又得提防西凉的马凉、韩遂来袭。打下汉中之后,又与刘备展开了争夺战,结果张郃、夏侯渊均败于张飞、黄忠之手,连手足之情的夏侯渊也死于战场,令曹操甚感伤心。汉中之战使曹操得而复之人,不得不拱手让与气势正胜的大耳贼。从此三足鼎立已成了大势所趋,曹操也就无所作所为了。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后就已经完全意识到——统一中国的梦想,在自己这一生中,已经不太可能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人生轨迹的转折点,赤壁之战之前,曹操灭袁术、破袁绍、杀吕布、逐刘备,几乎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每天都在战争中度过。而赤壁之战之后,曹操虽然也还打了几仗,但是对于内政的兴趣远远大于了对战争的兴趣,他在东汉政权内部进行改造,让自己的地位一步一步的提升。至于几次小规模的战争,都是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稳定而已。

能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之所以变的这么“消沉”,是因为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曹操统一天下有多难,大家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得看看南宋的地图:

南宋,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软弱的封建王朝(没有之一),它却创造了一个奇迹——顶住金国一百年,顶住蒙古五十年。尤其是蒙古,在十三世纪蒙古横扫世界的过程中,南宋是坚持时间最久的。

之所以南宋能够坚持抗战这么多年,主要依赖地形。

南宋将整个南部中国分为几个大区——淮河防御区,襄阳防御区,四川防御区。

东线的淮河,中线的襄阳,西线的四川,只要北方政权突破任何一条线,江南政权必亡无疑。

听起来是不是很危险?

完全不是。因为中国的地形对于南方政权来说简直是上天的眷顾,非常靠谱。

一个长江,横亘在了南北中国之间。历史证明,中原王朝几乎没有善于水战的,而南方政权多善于水战。北方侵略的军队想要突破长江天堑,难于登天。历史上除了我军的渡江战役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例子是北方政权突破了长江防线攻克南京消灭南方政权的。

东线不行,中线也可以。如果能够攻下襄阳的话,在襄阳造大船,顺流而下攻灭江南也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上南宋就是这么被灭掉的。但襄阳地形易守难攻,蒙古围攻襄阳围了好几年,最后守将投降才攻克下来。

至于西线的四川,则更是难以攻克。因为八百里秦岭隔绝了四川与陕西,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在南方有妥善防御的情况下,攻克四川极其困难。所以蒙古灭四川宁愿从西边迂回到大理,也不愿意直接跟宋朝打山地战。而如果四川攻克,消灭江南政权简直唾手可得。所谓“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看懂了这个防御体系,你就明白曹操的困境了。

赤壁之战之后,曹魏政权作为一个实力远强于吴蜀联盟的政权,居然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东吴政权的特点,就是陆战辣鸡,水战牛逼。具体点说,我们都知道合肥和南京是一步之遥,可三国时期,合肥掌握在曹魏手中。

孙权也曾经数次攻打合肥,最多的一次出动了足足十万大军,可是每次都被张辽打回来,有一次还差点把孙权本人搭进去。

可是即使这样,曹魏也是完全不能突破长江。夷陵之战之后,曹丕曾经亲自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走的就是合肥方向,结果被东吴打的大败亏输,曹丕本人也差点搭进去。

东线不行,中线呢?

在曹操时代,他所希望的不是能够突破襄阳方向,而是能够守住。

关羽在荆州北伐,打的襄阳的曹仁连连告急,曹操派于禁去援救,结果全军覆没。吓得曹操认定许昌待不了了(离襄阳太近),准备迁都。

当然我们后来知道关羽被偷袭,被东吴杀掉了。可是这件事发生之后的一个月,曹操就死了。

所以,中线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不可能突然的。

西线呢?

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唯一用兵的方向就是西线。

曹操镇压了反叛的西凉军,消灭了张鲁,占领了汉中。

可是两次行动之后,曹操都没有再进一步,而是回到了洛阳,让汉献帝给自己加官进爵。消灭马超之后晋爵为魏公,灭张鲁之后称魏王。

其实曹操赤壁之战后唯一的一个窗口期,就是在占领汉中之后继续南下。可惜曹操没有,因为他当时已经六十岁,他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允许他这么做了。

六十岁对于现代人而言不算什么,可是对于古人而言,五十岁就是绝对的老人了,六十岁已经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了。

不过,事实上曹操后来还是回到了汉中,指挥了汉中之战。这也是曹操一生中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他最后一场败仗,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这辈子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单独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曹操,夺取了汉中。

在赤壁之战后,秦岭一线有蜀汉政权把守,蜀汉处于攻势。襄阳一线有关羽负责进攻,曹仁艰难防御。合肥方向孙权亲自负责进攻,也是艰难防御。看起来好像有三处突破口,实际上对于曹操来说,每一处都是自己的隐患,不仅不能进攻别人,还要防着别人来打自己。

三国鼎立的局面之所以维持了半个多世纪,跟这种稳固的防御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后来邓艾、钟会灭蜀的时候,曹魏政权都已经名存实亡了,此时已经是曹操去世四十多年之后了,又怎么能指望曹操统一天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