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看到这个题目,我想到了两件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一件是伟大的唐朝诗人李白以他第二位妻子宗氏的口吻写过一首《代赠远》的诗,从诗中仿佛可以看见诗人的妻子多情、精明、刁蛮、任性的性格。其中有两句是:鸣鞭从此去,逐虏荡边陲。另外一件就是在朝会时甩鞭这件事,并不是清朝独有的,而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穿越时空的继承力。在李白的诗中,鸣鞭的含义与题目相差甚远,但朝会前的甩鞭正式的名称就叫作“鸣鞭”,又称静鞭或净鞭。

关于它的起源,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纪原》记载道:“鸣鞭,唐及五代有之。”在这以后,朝会鸣鞭这个仪式就越发不可收拾,代代相传了。在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帝出行的时候,驾近,就会排列横门十余人一起击鞭。《宋史》中也有相关记载:“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金史》也记载: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元代,鸣鞭在规制上更加规范:皇帝出阁升辇,鸣鞭三,升御座,鸣鞭三。这时使用的鞭子在外观上,有一个绿色的柄,鞭以梅红丝为之,梢用黄茸而渍以蜡但并没有长度的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帝们更加喜欢这个东西上,并不断发扬光大。《明会典》载:“候上御宝座,鸣 鞭,鸿胪寺官赞入班……奏事毕,鸣鞭驾兴,百官以次出”。《明史》中,大型朝会鸣鞭要有四人,左右北向站立,这四个人许是一起举手,鞭子也不会太长,太长了他们的声音甩不到一起。清朝从康熙八年以后,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一是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时,三下净鞭;二是典礼完毕,起驾回宫, 响三下净鞭,群臣退下,这三声净鞭由一个人操作,必须保证声音高度。所以明清鸣鞭次序相同,比前代更为系统规范。看看,就是这么个小小的仪式,每朝每代的皇帝都钟爱有加,不但没有放弃,而且还越来越重视,让它为已所用。这么多皇帝为什么都会喜欢听鞭子响吗?其实这是皇帝们在给自己立威呢?你想啊,鞭子打在人身上是会痛的,谁也不愿意被鞭子抽上一顿,就象牛啊、羊啊看到牧民手中的鞭子就会老老实实听从指挥,同样道理,鞭子蕴藏着是皇帝的控制力,而鞭子就是权力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鞭子一响,大臣们就知道皇帝来了,要给他们安排工作了。鞭子再响,大臣知道皇帝走了,他们也可以各忙各的,最后可以回家喝茶吃饭。

但能把鞭子打响可是个力气活和技术活,有人为此要练上一辈子。明朝鸣鞭是锦衣卫的活,但到了清朝就慢慢地由太监们负责了。清朝负责打鞭的太监那绝对是打鞭子高手,每当上朝时,他们就会拼了吃奶的力气,把鞭子能打多响就打多响,让皇帝满意。好在,现在甩鞭已成为一项大众的锻炼方式,只要你原意,你也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把鞭子甩得叭叭响。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清朝每次朝会前,就会有太监在大殿前广场上甩三下鞭子,称为净鞭,也叫静鞭、警鞭。

净鞭是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通过发出响声警示人们保持肃静。表明皇帝即将出场,所有人们要肃静的意思。

净鞭可不是清代独有,在宋人高承《事物纪原》记载“鸣鞭,唐及五代有之”,说明这项仪式在唐或五代之前就有了。

在《清史稿·志六十三礼七》中记载,清代的朝会和“鸣鞭”的仪式都有详细的规定,例如每次“朝会”都有两次“鸣鞭”,当皇帝从中和殿出来到达太极殿(金銮殿)时,鸣鞭三下;典礼完毕时,又鸣鞭三下,皇帝起驾回宫。

之所以要鸣鞭,潜夫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鸣鞭作为一种仪式体现了封建皇帝的权威,就如同现在每次重大活动鸣放礼炮一样,但是皇帝经常上朝,总不可能经常鸣放礼炮吧,鸣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②鸣鞭声音大,很多人能够听到,响鞭时,当太监用力甩鞭子时,就会产生一个力量顺着发力的方向传到鞭子的末梢,当力的传递速度速超过音速时,就会产生音爆现象,发出清脆的响声,完全可以与礼炮媲美;

③鸣鞭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鸣鞭就做净鞭、静鞭、警鞭,就包含了三层意思。净鞭,清理干净的意思,皇帝马上就要隆重登场了,请听到声音的人赶紧让开道路让皇帝通过;静鞭,让听到声音的人保持安静,大家严肃认真对待;警鞭,让听到声音的人小心点,搞不好鞭子就抽你身上了。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棕殿沉沉晓日清,静鞭初彻四无声。”《明史》“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

《金瓶梅》-----西门庆进京参加朝贺天子典仪……玉阶前,剌剌刮刮肃静鞭响三声……”

《水浒》“隐隐净鞭三下响,层层文武两班齐。”

《西游记》“静鞭三下响,衣冠拜冕旒。”

鞭声背后,是驾驭,是皇权对百官、百姓的震慑和驱使。鸣鞭的起源不是清朝,早在五代十国之前就有,满清入关后在朝仪中借鉴了这种方式。

鸣鞭的作用

举几个通俗的例子:

开会了,领导咳嗽几声,或者拍拍话筒,意思就是说都静静,别再嗡嗡了,都要好好听我说。

皇帝上朝的时候鸣鞭,也是提醒的意思,闲杂人等回避,检视朝班站位次序,都注意一下礼仪、不要以无意之举犯上,不要再聊闲天了,衣帽穿戴整理得体,迎接皇帝上朝。当然,鸣鞭并不只限于皇帝上朝才使用。

鸣鞭的外观与制作

《清会典·銮仪卫》-----“静鞭,黄丝,长一丈三尺,阔三寸;梢长三丈,渍以蜡;柄木质髹朱,长一尺,刻金龙首。”

朝代不同鞭丝颜色也有差别,比如宋朝是红丝,元朝是梅红色的鞭丝,只是鞭梢为黄茸浸蜡,绿柄,清代是黄色鞭丝,同样也是鞭梢浸蜡。

鸣鞭的历史发展

鸣鞭=静鞭=净鞭

《周礼》-----狼氏掌执静鞭以驱赶人群,开辟道路,皇帝出入的时候则夹道列在两旁。

《秦并六国平话》:“四声万岁响连天,三下静鞭人寂静。”

晋朝-----皇帝出行时专用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车驾仪仗队就有鸣鞭的仪仗。

《事物纪原》-----“鸣鞭,五代有之。”这是宋代关于鸣鞭的记录。

《金史》,皇帝在殿上时鸣鞭,结束之后,殿下亦鸣鞭。

,“椶殿沉沉晓日清,静鞭初彻四无声。”

史》“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

史稿》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銮仪卫官赞“鸣鞭”......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清代就是朝会两鸣鞭,皇帝到达和回宫前。

“鸣鞭”或“静鞭”是封建时代君主专制威权的表现之一,是自古以来诸多皇家礼仪中的一个小项目,其实称之为静鞭更合适,但是鸣鞭一词兼具动、静,所以文中用鸣鞭多了一些。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感谢邀请,我是在看根据二月河先生的改编《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响鞭”情节,才了解了“响鞭”文化。

“响鞭”是清朝举行“朝会”时礼仪中的一个环节,称为“响鞭”俗称“响净鞭”。

“净鞭”也叫“静鞭”,用皇家专用的黄丝编织而成,鞭梢涂蜡,打在地上很响,根据了解,我觉得目的有四:

一是增加仪式感。是皇家天威的外在表现,通过这些繁复的仪式达到肃穆庄严的效果,天威不可冒犯。

二是的是提醒臣工。朝会即将开始,皇上即将驾到,各位王公大臣整理仪容仪表,内敛心神,提神醒脑,准备面君,准备好上奏事宜,核查奏报内容,提高奏报内容的效率效果。

三是震慑人心。庙堂之高,是天下士子求取功名利禄的最高追求,难免会有非良善之辈,窃取庙堂之位,响鞭也是警戒士子,心存善念,为朝廷出力,为百姓谋福利。

四是惊惧飞禽走兽。和现在机场的用轰鸣声赶走飞禽一个道理。在清朝,皇宫是一个肃穆庄严之地,飞禽走兽不太可控,响鞭的声音会惊惧飞禽走兽。

略做分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感谢!!!

清朝时期,在朝会前太监为何要疯狂甩鞭三下?

其实这个甩鞭子,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了,随后一直发展,延续到清朝,中间打鞭子的方法也是多有变化。朝会前,打鞭子表示皇帝驾到,各位文武大臣保持肃静,恭迎圣驾,也就是“净鞭”。说白了打几下鞭子,就是为了表现皇权的威严,皇帝驾驭文武百官、百姓,就像这打鞭子一样,对于作乱不忠的臣子,打到发出声响。

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宋,朝会前,都是安排十几侍卫个人在朝堂之外打鞭子,要求声音齐、打的响。如果打鞭子,声音不齐,或者不响,这些侍卫就要受到处罚。这也就难为这些侍卫了,日夜苦练,就为了练好打鞭子。

打鞭子的侍卫人数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宋孝宗时期,打鞭子人数达到14人,且都是宫廷侍卫;元朝以后人数都有所减少,每次打三下。到了清朝康熙时期,统一改为一个太监每次打三下。这也就是大家常常看到影视剧中的情景。

此外,在清朝朝会中,除了开朝要打三下,表示静鞭外,朝会完了,还要再打三下净鞭,表示朝会结束,皇帝还驾,群臣退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