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民间俗语,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个姨夫。听了这句话觉得心里很不爽。主要是这句话把姨夫和牛屎放在一起比较了。其实姨夫当好了,孩子也会非常喜欢和依赖的。大言不惭地说:比如我就是个好姨夫。当年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就是我这个当姨夫的义无反顾、不计报酬的付出,才使孩子上了理想的大学,孩子也懂事,每年逢年过节就会来家看望我,心中暖暖。

在中国的老话中,有“三亲、三不亲”之说。所谓的“三亲”指的是姑、舅、姨,姑是父亲的姐妹、舅是母亲的兄弟、姨是母亲的姊妹,都是与父母有血脉亲缘的“亲人”;所谓的“三不亲”,则指的是姑父、舅母与姨夫,他们都是“三亲”的配偶,论血缘,他们是比“三亲”要远了一层的。姨夫在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关系树中,位置相对偏远些,所以,才会有“姨夫不是亲”的表达。这只是个比喻,论的只是亲疏,并不涉及人情。

农家肥是庄稼之宝,相比较而言,牛屎在肥力上比不上猪屎,所以,牛屎才不太受农人欢迎的,才有了“牛屎不是粪”的说法。

历史上的民间俗语,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是什么意思?

80年代以前出生的农村人,基本上都听过“姨夫不算亲,牛粪不算粪”这句俗语,它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呢?

先说“姨夫不算亲”的具体含义。

众所周知,我国历来是由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人情社会,亲情是人情社会中最重要的纽带,一家人跟另一家人的关系是否亲密,往往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衡量的,有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人,自然会联合在一起,关系显得十分亲近,谁若遇到了困难,亲戚们自然而然会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渡过难关,在帮助亲戚的同时,也给自己树立了威信。

首先,从血缘关系上来讲,姨夫没有姨妈那么亲近。

一个家庭中,父亲一方的兄弟姐妹,如,叔伯、姑妈,母亲一方的兄弟姐妹,如舅舅、姨妈,都是非常重要的亲戚,跟父母亲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俗话说血浓于水,真正遇到困难,这些人不会袖手旁观。

而婶婶、姑夫、舅母、姨夫等人,虽然也是亲戚,但跟自己的父母亲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他们是因为跟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结婚后,才攀上了亲戚关系,如果没有这层婚姻关系,他们就是外人,如果离婚,他们就是陌生人。因此,跟他们的亲戚关系自然是淡薄和疏远了一些。

再者,姨夫毕竟是女婿,在地位上没有舅舅高。

农村常说“一个外甥半个儿,一个舅舅半个爸”,说明舅舅在所有亲戚中的地位是最高、最重要的,其他亲戚根本比不了。如果参加过农村红白喜事宴席的朋友,一定知道每一个席面上都设置了上席,上席专门是为舅舅这种级别的亲戚预留的,旁人没有资格去坐到上席。

舅舅是外公家的顶梁柱,是掌握话语权的一家之主,而姨夫,不过是外公家的女婿,在地位上自然没有舅舅高,姨夫来到外公家就是客人,在处理外公家的大事时,他必须听从舅舅的意见。

并且,自古以来,尤其在农村,当一个家庭出现大事需要商讨时,往往会参考舅舅的意见,舅舅有责任为外甥家出谋划策。

“牛粪不算粪”的意思很好理解。

过去很少有化肥,即使有大多数人也用不起,人们通常使用自家生产的农家肥来增强土地的肥力。农家肥以人畜的粪便为主,是效果良好的有机肥。

大家都知道,牛是草食动物,猪是杂食动物,牛粪跟猪粪比起来,有机肥料的含量比较少,肥力太小,对庄稼增产增收的作用并不大,对农村人来说,牛粪可有可无,因此,就有了“牛粪不算粪”的说法。

当“姨夫不算亲,牛粪不算粪”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句话时,却道出了复杂刻薄的人情世故,把姨夫比喻为牛粪,是说明姨夫在人情社会关系里,身份比较尴尬,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挂着亲戚的名义,却达不到理想的亲戚地位。

历史上的民间俗语,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是什么意思?

古代农村封建传统遗言,重男轻女的突出代言,母亲那一家人都只能被轻看

历史上的民间俗语,姨夫不是亲,牛屎不是粪,是什么意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