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这是一个伪命题。试想在三国英雄辈出的年代,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以靠个人感情来维持的。司马懿何许人也,这个能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扳手腕的人,其雄才大略可想而知。
对此,一代枭雄曹孟德早就对司马懿有所忌惮。司马懿还在做曹操的谋臣时,曹操对他极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超一家便杀了马超的父亲。但是司马懿父子也正好就是三马,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这是一个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来,对他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并没有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他仍然十分信任司马懿。随后发生的事,正是应了那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让曹丕没有想到的是,后来心怀壮志、善谋奇策的司马懿把曹氏子孙象耍猴一样玩弄于股掌之中。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阳汝阳县大安乡工茹店村),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 司马懿自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陈述曹爽之罪。
曹爽扣住奏章,把曹芳留在伊水之南,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让他早来服罪。接着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并以洛水为誓。同时,他还让蒋济写信给曹爽,称自己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曹爽说:“司马懿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桓范哭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矣。于是,曹爽请免职,随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但对曹爽门下的二流人物,司马懿特别宽大处理,如鲁芝,辛敞,王沈等人,后来还有人成为晋朝新贵。自此, 司马懿夺权成功。
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首先,司马懿造反和曹操有啥关系?
司马懿造反的时候,别说曹操早早去世,连孙子曹叡都死了。
司马懿作为曹魏的开国元勋,曹魏第一位皇帝曹丕最初的“太子四友”之一,到司马懿发到政变前,已经尽心尽力为曹魏服务几十年了。
而且,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对待司马懿可以说既有政治权谋,也有感情笼络,还有危难时期互相帮扶,这种感情可以说不逊色于刘备对待孔明、关羽等人。
我们看看,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氏三祖时不造反,非要等到自己快死时才搞出来了高平陵事变呢?
一、曹氏三祖都是英明人物魏王曹操虽然活着的时候没有称帝,但跟皇帝也没啥区别了。司马懿在曹操活着的时候非常低调,在群星闪耀的三国初期,司马懿只算是初出茅庐当了一个曹操的文学秘书,后来跟随曹丕,替曹丕暗地里出谋划策而已。军事上担任过军司马。
等到曹操去世,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司马懿才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先后担任了丞相长史,督军、御史中丞,尚书右仆射等职,更多的是以文臣的身份给曹丕出谋划策,掌握军权的机会非常少。
曹丕东征孙吴的时候,司马懿主要是留守大本营,负责后勤供给,可以看出曹丕对司马懿是非常信任。
等到曹丕死的时候,把陈群、司马懿、曹真等人聚到一起作为托孤之臣。
魏明帝曹叡继位后,以曹真为大将军,主要负责西北方向和诸葛亮北伐对抗。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并录尚书事,总揽朝政。还有虎豹骑的统领曹休担任大司马。这一时间内曹二代依然非常优秀,司马懿虽然作为托孤大臣权势很大,但也没有达到一家独大的程度,这时候也没有任何关于司马懿想造反的记录。
二、新帝年幼,曹爽专权但是魏明帝曹睿虽然英明,但生活作风大有问题,年纪轻轻就被酒色掏空了身体,连后代都没有留下就病死了。与此同时,之前叱咤风云掌握大权的曹魏重臣们如曹植、曹休、曹真、陈群等重臣纷纷去世。
曹叡死前选择了让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养子曹芳。但是曹芳年幼,曹爽以大将军,辅政大臣的身份全权处理军国大事。曹爽虽然位高权重,但根本没有做好辅政大臣,而是自比为皇帝,任用私人,委诸弟及党羽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以高官,利用职权,广置田产,窃取宫中禁物,把明帝妃子带回家等等。
对于和自己同是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更是多有打压,一度打算除掉这个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
因为司马懿低调旁观,装老装病非常成功,让曹爽没有防备,在曹爽率领众人拥护少帝前往高平陵之时,发动政变。
曹爽优柔寡断,还天真的觉的投降就会没事,结果就是被司马懿诛杀三族。
可以说司马懿最终能政变成功,除了自己隐忍多时,厚积薄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曹魏两代皇帝早死,勘于司马懿比肩的重臣曹真、陈群等先后亡故,大将军曹爽根本不是合格的托孤大臣。
所以就算司马懿不反叛,以曹爽的所做所为,曹魏少帝也迟早被曹爽所废。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总观古代史,下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总结上一代的失败教训,有的成功了,有的则失败了。究其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当时社会了解的不充分。
曹操在用人方面那是比较强的,他对宗室和其他臣将把控的算是张弛有度。对于夏侯家和曹家的人也很信任。到了曹丕甚至是曹叡的时候就不同了,他们对宗室的控制越来越严厉。这不仅在于同辈和上一代的竞争,多少也借鉴了前代。
司马炎也有类似的思路,总结曹魏失败教训,大封藩王。
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有两点。一点是他并没有将所有的权力都赋予诸葛亮,对其他人也委以重任。二是临终前对诸葛亮的托孤。前者是政治家的普遍做法,后者则有争议。
曹叡临终前也对司马懿进行了托孤,场面和刘备很相似。史书中称,曹叡司马懿君臣都留下了泪水,更让人为之动容。但是这眼泪没能改变曹家的命运。
至于刘备对关羽张飞和对诸葛亮的共同之处,勉强可以认为是很信任。
与之相反的就是曹家防着司马家。
从史书记载来看,司马懿是被逼反的,曹爽就罪魁祸首。曹爽为了大权独揽,凶狠的压制了司马懿,不仅如此也压制了皇权。
曹家要是对司马懿好些,权力分散些,或许也没这事了。
当然也不排除司马家史书粉饰了他的夺权之路。
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曹操的思维方式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带七星宝刀刺杀董卓,这种行为方式暴露他只相信自己和自己手上的刀,和陈宫一起逃难时杀害热情招待他的一大家子不算,还回过头来杀了已经失去一家人的为他去买酒回来的老者,简直就是畜生。司马懿肯定知道这些事情。怎么可能不隐忍自保以便最后翻盘救自己的命呢?
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会!这不是家庭温馨问题,这是政治追求和信仰问题。当然如果曹操善待司马懿,可能造反会缓慢一些。但是最终还是要造反的……
如果曹操一家对待司马懿像刘备对待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一样,司马懿还会造反吗?
感谢邀请。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对司马懿来说,开始运气不怎么好,因为他恰好遇上曹操这个一代枭雄,只好老老实实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时机一到,他的全盘阴谋与雄心大志都在血腥屠杀中得以实现了。看司马懿的一生,正如《老子》所言,只有保持虚空状态,才能不断接受,顺势而变,最终得逞。
有人形容他为潜伏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西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他的目标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清楚。司马家族,史书记载是儒学传家的。他身上的特点,很多跟老子哲学对应。如《老子》里说“八善”,最重要的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居善地”就是善于选择自己的地位,在什么时候,什么地位对你最合适。“心善渊”,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给别人看出来。“动善时”说要善于把握行动时机。道家还有一点叫顺其自然。对于司马懿来说,顺其自然不是随大流,而要在自然之势中加入自己的努力,使自然之势的变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从他出道说起,他也是个世外高人,曹操听说这个人很有本事,要请他出山。司马懿不幸,他遇上一代枭雄,打败袁绍之后,当时整个天下大局都已定。开始他不愿意,他说他有风瘫症,不愿意起来。后来曹操发觉这是个花样,就派手下人跟他说,出来干就干,不出来干,就把他逮起来。曹操的习惯是这样的,人才要么为我所用,不为我所用,除掉,没有选择。
那就只好来到曹操手下干了。但是像司马懿这样的人能成大器,难道曹操看不出来吗?曹操其实对司马懿一直是提防的。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有才能。“居善地”,司马懿在曹操时代非常清楚自己合适的地位是什么。他两个表现很关键,一是当时曹操试图篡夺汉的政权,当时反对的人还有不少。司马懿就很明白地跟曹操说,像你这样的才能,像你这样的功德,天下人敬服你,顺从你,这是当然的。曹操当然开心。第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特别尽责谨慎,把一件一件事理得特别顺,像是一个可靠的僚属。但是曹操跟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
曹丕当时究竟是什么态度?那就牵涉到司马懿跟曹丕的关系,“居善地”,在不同人的面前,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最好的位置。曹操开始特别喜欢曹植,所以在立曹植还是立曹丕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司马懿清楚地看到,将来的天下是曹丕的,所以他跟曹丕的关系特别好。司马懿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在曹操面前他是一个恭谨的、忠顺的、有能力的僚属。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力的、能决断的、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在曹操身边,司马懿坐得挺稳。到了曹丕身边,他的地位提升一层,因为他鼎力支持,赢得了曹丕的信任。明帝曹叡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就是司马懿。有一个重要衔接,在曹丕临终前,他把明帝曹叡托付给司马懿。司马懿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政治才能、军事才能都很强。
到明帝时代,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要不然就选择做忠臣终老。因为曹室的政权在曹丕和曹叡的时代,都非常稳定。司马懿还得等待机会。曹丕、曹叡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曹叡临死的时候,又把政权托付给他,因为曹叡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在历史上发生了非常动人的一幕,曹叡病重时,司马懿正在辽东作战,曹叡就连下五道诏书,召司马懿进宫,司马懿就乘一部当时最快的战车,风尘仆仆,直奔洛阳,到洛阳连家都不回,直接进宫。这时候,曹叡已经奄奄一息,说了一句特别令人感动的话,我终于把你等回来了。那时曹芳只有九岁,他就以后事相托。据有的史书描写,曹芳上去就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跟曹家几代,已经从开始时的处处提防到现在亲密无间了。好戏才刚刚开始。曹芳是小孩,大权就可以转移到自己手里来了,机会来了。
还有一个对手,就是曹爽。当时曹叡把曹芳托给两个人,他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叡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曹爽和司马懿相处怎么样?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那么这时,所谓“居善地”,司马懿又在考虑自己的位置。从资历、年辈、能力、声望来说曹爽都不如他。但是曹爽是曹氏宗室,如果说代行皇帝权力,那么曹爽比司马懿更名正言顺。当时,这种对抗的力量相对比较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怎样打破的呢?
表演大师“忍常人之不能忍”
据后来史书记载,因为曹爽不愿意把权力跟司马懿分享,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得想办法把司马懿架空。理由说得很堂皇。司马懿德高望重,年辈又高,地位反在我下面,这不好啊,我很不安啊,应该提高他的地位。让司马懿担任大司马,三公之一,执掌军权。又有人建议,说前几任的大司马,都死在任上,好像不祥。再往高搁一点,搁到太傅。太傅可以解释为帝师,很高了。太傅就是那些功劳特别高的,半退休状态。当时行政机构是尚书省,主持这个机构的叫录尚书事,等于国务院负责人。把司马懿抬高到太傅的位置,不合适再管事了。录尚书事就到了曹爽的手里。曹爽把自己的一批亲信都提拔起来,放在要害的位置上。这样整个行政架构就到了他手里了。
曹爽尽力削弱司马懿,而司马懿的态度却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挤兑。司马懿是一个心思很深的人。在司马懿看来,曹爽夺权对他正是机会。如果说,曹爽不那么进逼他,可能他的机会反而少。老子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要使你的对方消退下去,先要让他扩张开来。吹一个气球,它吹得不够大的时候,很有弹性,不容易把它弄破。要把它弄破,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吹,气球太大了,太漂亮了,再吹大,轻轻一捅,“砰”就爆了。让对方无限膨胀,无限扩大,司马懿采取了两种方针。一个是在朝政方面,他保持退让的状态,当时何晏、丁谧、毕轨、邓飏这些人都是曹爽提拔上来的,算是京城中的名士,威风得不得了,个个风度闲雅,谈吐动人。何晏是古代重要的哲学家,但这些文采出众的人,参与到政治中,真行吗?在司马懿的鼓励下,曹爽就不断地膨胀起来,郭太后被他迁到永安宫去了,得罪了太后,他要付出代价的。
另外,当时还处在三国时代,在对外作战时,司马懿都坚持自己领兵去打仗。打东吴,他亲自挂帅。当时朝臣有人劝他,这么大年纪了,派别人去。但司马懿坚持。战争对一个政治领导人来说,是建立威望的最好机会。通过战争的胜利,他可以让朝野维持对他的敬服。这种威望是深植于人心的。从曹操以来,曹操、曹丕、曹叡的时代,他都打仗。比较糟糕的就是曹爽也打了一仗,对蜀国这边,打败了。看起来很牛,但其实威望在降低。表面司马懿在谦让,实际上在进取。老子格言“柔弱胜刚强”。表面上看,曹爽无限膨胀。他把政局空间是越挤越满,留给司马懿的政治空间就越来越小。还是老子那句话“动善时”。可是时机怎么到来呢?得想办法制造时机,就是让对方出现漏洞,让他完全放弃戒心。架子端得很大,又不谨慎,漏洞随时就出来了。有个故事,司马懿打了两仗,然后就躺倒不干了——风瘫症又发作了。早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就得过一次风瘫。曹操不相信,派一名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卧室,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躺在床上,没反应。刺客觉得不对劲,于是拿刀,作势要砍,司马懿还是一动不动,刺客相信了。后来证明那是装的。
风瘫在需要的时候就来了。曹爽想证实,正好有一个叫李胜的到荆州去做刺史。李胜拜访,司马懿坐在那儿,李胜进来,他要站起来表示礼貌,站不起来,丫鬟把他扶起来。他跟丫鬟说要喝水,丫鬟就端了稀粥来。他端起来喝,点点滴滴都喝不进嘴,沾得满身。瞧上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李胜说,我要到家乡本州去,太傅是国家的栋梁,您病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过。司马懿说,你要到并州去啊,并州那地方跟胡人相接,您小心一点啊。李胜看了眼泪都流下来了,回去就告诉曹爽,说太傅形神已离,神不附体,不足为虑。司马懿的表演才能实在堪称一流。司马懿自己说“忍常人之不能忍”。之后,曹爽内心就更爽了,对司马懿的戒备心就更差了。接下去机会就来了。那就是高平陵事件。在嘉平元年正月,皇帝曹芳出城给他父亲扫墓。曹爽兄弟也跟着去了,没带多少兵。洛阳城内立刻就动起来了。只见司马懿骑着一匹马,白髯飘飘的,精神矍铄,哪里是个风瘫的病人,直奔皇宫找了郭太后。让郭太后下诏,说曹爽兄弟居心叵测,危害国家,要废除他们。虽然曹魏自建朝后,就规定后宫不得干涉朝政。但他只要把诏书拿到手,就算是有了一个合法手续。太后本来不管国事,又是武力相逼。她本来对曹爽有意见,说废就废了。
这有几个条件,一,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也是一个狠家伙。一直担任中户军,禁军的一个首领,这部分禁军是一个基本可用的骨干武装。同时,司马师还暗下养了三千死士,分布在民间。加起来武装力量就已经可观。再加上司马懿威望高,派使者拿了太后的诏书,到曹爽手下禁军将领那里直接把兵权给收了,那些人不敢动。一瞬间,整个京城大权落到司马懿手里。当时,朝廷大臣大多是跟曹爽的,但司马懿一动,就没有什么人敢有动作。这也是司马懿的威望所在。也有人在做另外的判断,当时很重要的人物是大司农桓范,也是三公之一。原是曹爽父亲曹真的属下,足智多谋。桓范趁着洛阳城还没安定下来,就匹马出城了,跑到曹爽大营去了。桓范一走,蒋济去报司马懿了,说,桓范脑子明白得很,他一去恐怕大事不妙。司马懿胸有成竹。他说桓范虽说有才能,可是他跟曹爽历来面和心不和。曹爽不是一个能用人的人,驽马只看到眼前食,哪里想得远。如果说曹爽一直听桓范的话,哪至于有今天。本来就不听,现在也听不了,不足为虑。
桓范出的主意可真是很厉害。当时皇帝跟曹爽在一起。桓范说,您赶紧带着皇帝到许昌,许昌就是原来曹家最初兴起的地方。然后让皇帝发布诏令,说司马懿叛乱,以皇帝的名义发诏书平叛。这是很厉害的一招。因为司马懿是通过太后发出的诏书,从法理来说是不充分的。曹爽犹豫不决。他还在等消息,司马懿到底拿我怎么办?这时司马懿就派人去传递消息。意思是你是国家的元老重臣,是皇室,司马公不会对你怎么样,可安享晚年。司马懿去送传递消息的使者,还指着洛水起誓,要是伤害了曹家兄弟,我们全家不得好终。曹爽心动了,与其去冒那个险,还不如平平安安的,就在京城里做一个富家公吧。实际上,曹爽一开始无限膨胀,但他内心还是脆弱的。这时,他心里很害怕,不想再跟司马懿斗下去了。曹爽没有听桓范的,他最后投降了。桓范发觉自己失策,但已经卷进去了,心里直后悔。曹爽的结局如何?发了誓当然要管用,但我可以查出你另外还有问题。当时,曹爽回到他的大将军府,住起来,他觉得在里面挺舒服,吃吃喝喝。他不知道司马懿玩一个花样,在洛阳找了八百农民,在大将军府的四边起了四个高岗楼,派那些人一群群值班,瞧着曹爽在干啥,羞辱他。
曹爽确实没志气,赖着。司马懿又不能让他活着,就有宦官张当,原来曹爽的亲信,告发他怎么监视皇帝,谋篡皇位,叛逆罪。不仅仅是曹爽一人,曹家兄弟,曹爽亲信,何晏、丁谧、邓飏、毕轨全都进去了。这时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狠。这些人后来一律被杀,而且很多人因为连坐灭族了。最厉害的是,按照古代的法律,已经出嫁的女子算是夫家人,不连坐。但司马懿连这些女子都诛杀了。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后人说起这件事时,还觉得心寒。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到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学曹丕。司马家族的夺权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曹家夺权的翻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