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镇八远是哪几条船?
“七镇八远”这几条战舰如果和目前中国海军的各种战舰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但从这几条战舰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海军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更加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强盛。
“七镇八远”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水师的核心战舰。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国清末海军舰队,也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舰队实力曾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采用当年《美国海军年鉴》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美国)。后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落后日本。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1909年合并为巡洋舰队。
所谓“七镇”,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镇海。“镇”字船都是小炮舰, 各七门炮,只船头有一门大炮,其余都是小炮,每船仅载五十多人。虽然,北洋“七镇”与“八远”并称,但主力还是在“八远”。“八远”指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济远、平远,“远”字船都是载有重炮的大舰,每艘载二三百人。其中,定远和镇远人最多,各载三百多人。
当时清海军舰船总号位与舰炮实力,不比日本差,但甲午之战,接连败北。威海最后一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等10艘舰船全部被俘,作为日军战利品,多被插上日本国旗。唯有北洋练习舰“大康”——康济号被解除武装,交还清军。最后,“大康”载运着丁汝昌、戴宗骞、刘步蟾、杨用霖、张文宣的灵柩,凄然离开威海港,北洋水师至此覆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