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为何一生只写了一首词?太监在清朝以前都是宦官的职称吗?

袁枚(1716年-1798年),是清朝乾嘉时期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他是一个大才子,同时也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他风流韵事颇多,招收女弟子,出入酒席、歌场,妓女,让她们唱百年歌,为旧相识、女校书任氏题扇头诗,称为“雅会”。在老年之时,还同县衙役一起到管押处看被管押的二个妓女,为此有人讥笑他:“可笑鲅鸾囚凤处,先生也为看花来。”生活作风的不严谨,使袁枚在当时颇受士大夫们的非议,但他对之毫不在乎,依然是一派名士风流。作为一个才子,奇怪的是,他一生只写过一首词《满江红》:我负卿卿,撑船去、晓风残雪。曾记得,庵门初启,婵娟方出。玉手自翻红翠袖。粉香听摸风前颊。问妲娥何事不娇羞?情难说。既已别,还相忆。重访旧,杳无迹。说庐阳小吏公然折得。珠落掌中偏不取,花看人采方知惜。笑平生双眼太孤高,嗟何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袁枚讨厌填词。填词要依谱入韵,规矩颇多,这使在创作上一贯倡导“性灵说”的他觉得写词很受束缚。而袁枚平日与朋友交往,吟诗赠答,对于诗的格律也不太遵守,往往有所突破。他认为:只要能表达意思,形式并不重要。而写这首《满江红》是因为一个美女。1748年,袁枚在南京江宁县当县令,他在南京购置了“随园”,颇有点绝意仕宦的念头。这时,他的好朋友李宗典从外地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我的官府上有一位姓王的女子,长得不错。你如喜欢,我可以赠给你作妾。”袁枚见此,立即雇船到了扬州,在扬州观音庵中,他见到了姓王的母女二人。只见此女子长得风韵标致,面色红中透艳,举止落落大方,任凭袁枚怎么看她,她都毫不害羞。袁枚见过,心中很想娶她,但就有点嫌此女肤色不太白,因而当时没下决心。于是,他就继续乘船到了苏州。到苏州后,一直在心里盘算此事,最后还是决定再去娶她。

这首词言辞真切,直抒胸臆,表达了他痛失美女的悔恨之情。  

在很多时候,在众多的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因为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差别比较大的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一词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宦官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自“官”而言的。宦官或宦者成为宫中阉人的专称,大约是秦汉之后的事。其次,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而后来的太监则必须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因此,在大明王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一般宦官。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发展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