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道的来历是什么?有哪些依据?
关中道是旧行政区划名,陕西三道之一,辖境约为现今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关中道”一词在民间仍有沿用,成为地理名词,意同“关中”“关中地区”。其地隋唐属京兆郡、京兆府,明清属西安府。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13到1914年,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其中民国2年(1913年)废西安府设关中道,民国17年(192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通令各地撤道。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道”和“府”一样,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