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唐朝的河朔三镇,最终结果如何?
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而衰陷入长达150多年的混乱局面。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并没能把叛军彻底消灭。为了安抚投降的安史旧部,唐代宗将李宝臣、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封为成德、魏博、卢龙节度使。然而河朔三镇名义上归属朝廷,实际上并不服从中央,官吏自己任命,财赋也不上交中央,招兵买马,逐渐形成地方割据。朝廷无礼过问,只能采取姑息政策,致使藩镇越做越大。为了应对河朔三镇,唐朝在中原地区设置众多藩镇,防止河朔三镇的扩张和反叛,同时保护东南财赋供给中央。不同藩镇相互制约,而依靠藩镇之间的平衡维系着唐王朝的相对稳定,虽然各个藩镇之间冲突不断,但是一直没再有安史之乱那样大动乱发生。由于唐代中央权威旁落,中央政府的姑息政策致使河朔藩镇逐渐做大。尤其是魏博的田承嗣,自身出身门第不高,为了加强军事实力,从底层军人中提拔亲信,逐步形成牙将集团。牙将集团发展到最后以至于地方节度使的废立也由他们决定,进而形成牢固的地方职业军人利益集团。一旦有违背地方集团的利益,马上就起来反叛。然而这个利益军团虽然实力强大,但是眼光多局限在地方利益上,并没有野心取唐王朝而代之,他们更多地集中在维护地方自身利益上,逐步形成相对保持的地方势力,当然藩镇和藩镇之间的彼此制约也限制了一方藩镇的做大。直到朱温等新式军阀出现,有野心也有势力,打破藩镇之间的均衡,取代唐王朝,建立后梁。又经历五代十国几十年时间,才逐步将河朔三镇的地方势力消磨殆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