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这样的射术在三国内算什么水平?

正史中辕门射戟的难度,比演义更大。

只辕门射戟这一下,吕布已经表现出“难以置信”的恐怖武力。

然而,纪灵退兵,倒不完全是因为忌惮吕布的个人勇武。

正史中的辕门射戟

初读演义,看到辕门射戟一段时,心中只感慨:真能吹!

然而,后来读到正史,才知道:演义真没吹!而且,正史中的辕门射戟难度比演义还大!

《三国志.吕布传》对辕门射戟的记载,与演义中基本信息相当,演义不过作了一些栩栩如生的演义而已。

演义唯一增加的一个数据是距离:演义称吕布让人把方天画戟插在辕门外150步处,而正史只说让门侯在营门中举一只戟。

东汉时,一尺大约为0.23米,“秦以六尺为步”,一步大约为1.38米。一百五十步约为二百米,接近汉代弓箭的射程极限。这是演义给出的数字。

实际上,当时,吕布带去部队有步兵千、骑二百,在沛西南一里安营(《三国志.吕布传》)。

结合军营规模、地形,辕门至营门200米左右应该也是比较合理的推算,演义并没有作夸大。

然而,就射戟的难度而言,正史可比演义中还要大。

演义之中,吕布射的是自己的方天画戟。方天画戟的“小支”可就不小了。

正史中,吕布是让门侯“举一只戟”。东汉时期的戟,是“十字戟”,其“小支”只是“一条线”,比方天画戟的小枝可是小多了!

1983年,山东诸城出土的东汉铁戟,金属部分长48厘米,宽23厘米。

以此推算,吕布军制式戟的小支部分大约为20厘米左右。目测小枝的宽大约为长的1/5。因此,小支的面积大约为70平方厘米左右(前缘尖锐)。

而且,东汉末年时,小支的形状又略有微调整。

为了适应战场需要,人们削弱了“勾”的功能,为增强刺和叉的功能,将小支由以前的横枝变得弯曲上翘。典韦阵亡前,“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余矛摧”,显然,这说明小支上翘后,“叉”的威力有了大增强。

因此,吕布是在大约200米的距离上,射击一个面积约为70平方厘米的“弧形”物体!

现代奥林匹克比赛中,射击距离为90米,靶心(十环)的直径为12.2厘米(面积约为116平方厘米)。

何况,比赛运动员使用的是专门的比赛用的,现代复合弓,而吕布用的,则是东汉时期的良弓。

吕布不需要热身、试射,只射一箭,足见其确信自己能每发必中!

可以说,古人所说的“百步穿杨”,现代的“满环夺冠”,在吕布的辕门射戟面前都不值一提!

也是,“百步穿杨”,“满环夺冠”,都是表演给普通观众看的;而“辕门射戟”,是表演给“诸将”看的!

我相信:很多人不信。

不信是正常的。

在吕布射击之前,究竟战争的纪灵不也不信吗?“熊虎之将”关羽、张飞不也不信吗?

辕门射戟,专治不服!射的就是你的“不信”!

然而,一箭下去,“诸将皆惊”!齐呼:“将军天威也”!

然而,纪灵退兵,到底还不是畏惧吕布的个人勇武。

纪灵退兵

辕门射戟,展现的是武艺,表明的是态度。

当时,袁术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

当时,吕布与袁术交好,尤其需要袁术的粮草支援,不愿公开得罪袁术。

因此,身边人对吕布说:你不是也想杀刘备吗?借袁术之手除掉他不好吗?

吕布答:袁术破刘备。北连泰山诸将,我就被袁术围住啦!刘备,我不得不救呀!

不能不救刘备,又不能与袁术翻脸,吕布这才搞出了辕门射戟。

于是,吕布率步兵千,骑二百,赶往刘备处。

纪灵听说吕布兵到了,“皆敛兵不敢复攻”,他也知道,他的实力不足以同时应对吕布和刘备。

然而,吕布并不愿直接和袁术翻脸。

因此,吕布请纪灵来吃饭,纪灵等人也请吕布“共饮食”。显然,纪灵也想通过和平交涉,防止吕布干涉。

然而,吕布开口就表达了要救的意思:刘备是我弟弟,弟弟被困了,“故来救之”。我不喜欢斗(我又不能和你翻脸),只喜欢解斗。

于是,吕布提出辕门射戟,如果射中了,大家都不要打了,如果射不中,那就打吧!

和一般观众老爷一样,纪灵们大约也认为:这其实就和投硬币差不多,而且,射中的机率比猜中硬币要难多了!

结果,一箭命中!

辕门射戟,本是吕布的能力,但看起来如同“天威”。一箭射中,表达的是“天意”。

以游戏的方式展现武艺,又以“赌博”的方式决定战和,这种操作,实际上就是给纪灵一个台阶下!

于是,“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打个比方:两边要打架,你去劝架。

如果你说:这个人是我兄弟,你打他我就打你!

除非你特别强,或者对方特别怂,这样作一般只会使对立更严重。对方再去叫人,架打得更大了。劝架人自己也卷入进去了。

显然,这是吕布所不愿的。

有经验的劝架人,通常会选择给双方都留面子。会选择以一种看起来轻松的方式缓解气氛,给各自一个台阶,给各自留足面子,然后才能“解斗”。

对纪灵来说,吕布已经表明了要救刘备,他没有实力同时与吕布、刘备开战,只有退兵。

对吕布来说,他以游戏、赌博的方式“劝退”纪灵,既救了刘备,又给纪灵,乃至袁术一个台阶下了。

“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这话自然不对,吕布还是很好斗的,然而,不得不承认,吕布在“解斗”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

辕门射戟,确实是古代箭术的巅峰之作。

吕布的箭法,确实是“历史级”的,无需质疑。

然而,纪灵最终退兵,并非忌惮吕布的个人勇武,而是不愿同时与吕布、刘备作战。

吕布辕门射戟,主要不是展现个人勇武,而是以赌博、游戏的方式巧妙地表达立场,给了纪灵一个台阶下。既救了刘备,又不直接得罪袁术。

辕门射戟,无论是箭法,还是“解斗”,吕布确实都做得非常漂亮。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吕布的辕门射戟是他一生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面对袁术派来的十万大军,吕布轻松地用一支箭就将其退去。这一箭堪称神来之笔,让吕布念念不忘。在多年之后,白门楼上,吕布还以此要求刘备为己求情。那么,这一箭有什么玄机,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效果呢?

一、吕布辕门射戟。

吕布辕门射戟是发生在袁术讨伐刘备的时候。当时的刘备被吕布夺去了徐州,只得委曲求全,听从吕布的安排,寄居在小沛城中,以待天时。而袁术要对刘备落井下石,派出以纪灵为大将的十万大军攻打小沛,想要一举消灭刘备。在危急时刻,刘备一面迎敌,一面向吕布求助。

在袁术出兵前,为了防止吕布对刘备救援,先送了二十万斛粮食给吕布。但是吕布在得到粮食后,却亲自率军前往了战场。这是因为吕布从自身的形势出发,认为袁术一旦消灭了刘备,下一步会对自己不利。因此,吕布接受了刘备的请求,前往解救刘备。

吕布一方面接受了袁术的馈赠,一方面又接受了刘备的请求。为了能够和平解决此事,吕布想出了辕门射戟的办法。他把双方的将领请到自己营帐饮酒,提出一个建议。吕布将自己的方天画戟插在辕门,自己站在离辕门一百五十步的地方。

然后吕布用弓箭射击方天画戟的小枝,射中了话双方罢斗,射不中双方厮杀。如果谁不听从自己的建议,吕布就和另一方一起抗击他。结果吕布一箭射中了方天画戟的小枝,纪灵无奈只得撤军,刘备得以逃脱一劫。

二、吕布辕门射戟的难度。

那么,吕布的这一箭的难度有多高呢?我们从几个方面可以体验到这一箭的惊世骇俗。首先是这一箭的距离。吕布这一箭射出了一百五十步远,这个距离已经是超过当时大部分人的弓箭射程了。我们都知道有个百步穿杨的典故,当时的人能够射百步就已经是相当好的射手了。而吕布的射程比百步多出了百分之五十,可见射程之远。

其次是这一箭的精度。如果从形状上看,吕布的方天画戟小枝应该是一个月牙形状的柱体。这种形状的物体不像圆形或者方方正正的物体那么容易射击。本身由于距离的原因就很难看清,由于还有柱体的缘故,让射箭的难度进一步上升。吕布的箭必须射在小枝的正中间,这样才能保证命中。否则箭会从小枝的侧面划过,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这样的精度之高可想而知。

最后是大家的表现。吕布率领军队来援助刘备,但是他先收了袁术的二十万斛粮食,再阻挠袁术军队的行动,在道义上有亏。因此吕布才会想出辕门射戟的办法,来为大家劝解。如果吕布的这个办法过于简单,明显地偏向刘备,必然会引起纪灵的不满。那么,即便是这一次纪灵撤军,也会很快卷土重来,吕布的调解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吕布在射这一箭的时候,首先声明是碰运气,让大家看上天的安排。纪灵因为不相信吕布能够射中,所以答应了吕布的建议。而刘备也不相信吕布能够射中,只能在心中祈祷。从纪灵、刘备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吕布辕门射戟的难度之高了。

三、纪灵撤军并不仅仅因为辕门射戟。

吕布的辕门射戟显现了他的高超武艺,在历史上记载说吕布弓马娴熟,号称飞将。而这一次辕门射戟,让大家看到了他出神入化的箭术。当时在场的将校都齐声喝彩,对他表现得心服口服。纪灵也因此无话可说,只有撤军了事。

但是,纪灵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就仅仅因为吕布这种如同心血来潮一样的举动,就无声无息地撤退,似乎太有点儿戏了。其实,纪灵撤军并不仅仅是因为吕布射中了方天画戟的小枝,而是另有原因。

首先,是因为纪灵中了吕布的计谋,有苦难言。纪灵在到吕布营帐赴宴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料到会遇到刘备君臣。他想要立刻离开,却被吕布一把扯回。在武力不如吕布的情况下,纪灵只得听从吕布的安排,一步步走进了吕布的圈套。

在吕布提出辕门射戟的建议后,又加了一句话,那就是如果哪一方不听吕布的建议,就会遭到吕布和另一方的联合攻击。这明明是偏袒刘备的话,因为刘备兵微将寡,不会反对吕布的建议。在吕布的威胁下,再加上对吕布射中目标的怀疑,使得纪灵心存侥幸地同意了吕布的建议。

当吕布射中方天画戟的小枝时,纪灵已无法反悔了,只得按照约定撤军。我们可以看整个事件,纪灵都是被吕布牵着鼻子走。因此,他最后被吕布带进陷阱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其次,是纪灵对吕布参战的情况准备不足。在这场战役前,袁术为了防止吕布参战,专门给吕布送了二十万斛粮食,这说明袁术方面对吕布还是心存忌惮的。在吕布收下礼物,表态不参战之后,袁术才发动了战争。

为了对付刘备的五千人马,袁术出动了十万大军。这是因为袁术虽然兵多将广,可是手下没有强将。面对刘关张这三位在虎牢关前打败吕布的名将,袁术不敢掉以轻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双方真实的实力差距。

但是当吕布参战后,袁术军的形势马上就变得不利。本来袁术的军队对付刘备都没有必胜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实力强劲的吕布,就更加没有胜算了。正是因为袁术军队没有对付吕布军队的准备,这才使得自己陷入了被动。如果在辕门射戟后,袁术军出尔反尔,他们会遭到吕布和刘备的联合攻击,很可能会遭到惨败。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吕布在出兵的时候,就抱有援助刘备的意图。至于说辕门射戟,只是吕布采取的一种借口而已。如果吕布在辕门射不中画戟,他也会在战争中寻找其他借口参战来援助刘备。正是看到这一点,纪灵才会经过考虑后,决定将大军撤回。

结语:

辕门射戟是吕布的一次出色的表演,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他出色的箭术。这一箭代表了吕布箭术的最高水准,难度极高。不论是从射程、精度和力度上,吕布的这一箭都属于上佳表现,得到了在场将校的齐声喝彩。

不过如果说纪灵只是因为这一箭就吓得撤军了,就有点儿戏了。纪灵撤军主要是因为中了吕布的计谋,不得不听从吕布的安排。再加上袁术军对吕布的参战没有准备,无法在战场战胜刘备和吕布联军。为了避免失败的损失,纪灵选择了撤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吕布辕门射戟固然不容易,若没有百步穿杨之功力,恐怕难以完成。实际上吕布这那是打赌,而是在显示自己的神射之技。天下诸侯大会虎牢关时,吕布大显神威,杀得众诸侯心惊胆战,即使上将潘凤也难逃一死。好在桃园三兄弟齐上,才赢了吕布,为天下诸侯挽回了面子。都知吕布之勇天下无敌,但不知吕布还是个神箭手,辕门射戟又一次让吕布大显神通。纪灵又一次被震摄的不敢作声,只有乘乘的退兵,为刘备化解了一次危机,这也是吕布一生中做的为数不多的一件好事。也算是当初剩刘备征袁术夜夺徐州的一个回报吧?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古来百步穿杨是弓箭高手,可吕布要在150步开外辕门射戟,更是高手中高手。纪灵本是奉袁术之命来捉拿刘备,吕布怕"唇寒齿亡",才来帮刘备一把,可以做犄角之势,互相照应。

最初纪灵不听,可吕布一把拎起纪灵300斤大块头如小鸡一般,纪灵不得不服。

吕布为什么会帮刘备而得罪袁术,一方面有先前吕布落魄之时,刘备暂时收容了吕布。虽然张飞酒驾丢了徐州和双嫂,吕布已反客为主,但仍同刘备称兄道弟。

另一面,吕布曾答应为袁术攻刘备,而袁术答应给吕布5万斗粮、500匹马、1万斤黄金和1万匹布等物资并没到位。因此,吕布就采取做老娘舅的方式来敷衍袁术。

而同时,曹操曾采用荀彧的"两虎竞食之计"让吕布和刘备火拼,想不到吕布和刘备握手言和。曹操又采用荀彧"驱狼呑虎之计",一方面诏令刘备伐袁术,一方面派人告诉袁术刘备已起兵讨伐他。

在曹操、袁术众豪强虎视眈眈下,吕布和刘备小集团,懂得在夹缝中生存不易,只有互为援手,才能消除险象环生。这才是辕门射戟表象后面的真正原因。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辕门射戟这事在小说三国演义和正史中都有过,是历史上真实存的,只不过三国演义中的记载和正史上的记载稍有不同,三国演义中侧重于说吕布的武力与射术过人,而正史上则侧重于政治斗争,先说说三国演义中的辕门射戟。

三国演义中的辕门射戟说的是袁术手下大将纪灵率几万军队攻打刘备,刘备手上只有五千兵力,力量单薄,于是刘备向吕布求救,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前,曾向吕布赠送了二十万斛小米,并明确告知吕布不要救援刘备,但是,吕布得了袁术的便宜,却丝毫不顾,反而愿意协助刘备,原因是吕布担心袁术拿下刘备后,联合吕布北面的泰山诸将围攻徐州,于是吕布决定救援刘备。

吕布

吕布只带了一支很少的军队前往刘备所在的小沛,纪灵听说吕布来后,但写信责备吕布言而无信,意思就是吕布收了袁术的粮食,却没有信守不救援刘备的承诺,于是吕布想了一个万全之策,也就是分别派人请来刘备和纪灵,然后以自己辕门射戟的方式让双方罢兵言和。

辕门就是古代军营的大门,射就是射箭的意思,戟就是吕布的兵器方天画戟,辕门射戟合起来就是:射辕门处的方天画戟上的小枝,因为吕布的兵器方天画戟上有一个小枝,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吕布当时射的时候,人离戟有一百五十步远。

方天画戟

一般来说,当时弓箭的最远射程在一百步之内,绝对不会超过一百五十步,吕布人离方天画戟有一百五十步,所以当时在场的人包括纪灵、刘备、张飞、关羽等人,都认为吕布不可能射这么远,也不可能会射中方天画戟上的小枝,但是吕布偏偏射中了,所以纪灵没有办法,只能撤军, 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故事。

辕门射戟的水平应该算是三国演义中射术最高的水平了,没有人比得上吕布的射术,因为辕门射戟突破了两个极限,一个是射箭的射程,一个是射箭的准确度,这个在当时没有人比得上。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吕布不仅是武力第一,而且射术也是第一。

但是纪灵退兵却是迫不得已的,以三国演义的说法,吕布能一手把纪灵提起来,像提一个小孩子一样,这说明吕布力气很大,而且身材高大,纪灵在吕布面前根本没有还手之力,纪灵甚至连关羽张飞也不是对手,张飞十个回合就斩杀了纪灵,关羽虽然三十回合战平了纪灵,不过那是关羽不愿意下死手罢了,面对吕布,纪灵就更加不是对手了。

纪灵

现在纪灵又被邀请到吕布的营寨,如果他不同意撤军的话,估计连营门也不去,所以纪灵只能答应吕布撤军,但同时纪灵为了跟袁术交差,又让吕布写了一封书信带给袁术说明情况,然后纪灵才撤退了,刘备的威胁解除了,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纪灵撤军的原因。

三国正史上的辕门射戟与三国演义大致相同,但又有些不同,相同的是吕布射戟都是射中了辕门之外戟上的小枝,但三国正史上没有说辕门离吕布有多远,也就是说吕布仍然射中了小枝,但并不清楚距离,也许是射程范围之内,也许是射程范围之外,但从辕门射戟这么有名来看,吕布所在的距离一定不会近,况且军队大营门口也不可能离中军大帐只有百步距离。

辕门射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能与吕布辕门射戟这样的射术相提并论的只有太史慈的射箭术了,三国时期的太史慈也是一位神箭手,有两个小故事说明太史慈的射术高明:

吕布射戟

一是黄巾军围困北海时期,孔融派出太史慈向刘备求援,太史慈单人带着两匹马射箭,能够黄巾军重重围困的城池下安然射箭,不仅要有勇气和胆识,更要有非凡的射箭术,太史慈连续练习了几天射箭,直到有一天突然冲出黄巾军的重重包围,而且射死了几个追击的敌军,而且都是应弦而倒,箭无虚发。

二是太史慈与孙策一起讨伐麻保贼时,太史慈在城池下向城门上射箭,所射出的箭矢居然射穿了城墙上一个贼人的手腕,并将其牢牢钉在梁上,想想看,从城下往城上射箭,少说也有一百多米,当时弓箭的射程并不远,大多在100米之内,但是太史慈却射中了城墙上的活人,说明这个箭术也非常高明。

太史慈

所以吕布的辕门射戟与太史慈的射术在三国正史上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也许太史慈更强一些,因为吕布只是在静状射箭,射的是死物不动的,而太史慈是在实战中射箭,并且是活物,所以太史慈高明一些,辕门射戟要排第二,这就是辕门射戟的真实水平。

再说正史上纪灵为什么要退兵?

原因很简单,袁术、吕布、刘备三股势力其实就构成一个三国杀,在政治上,他们是相互制衡同时也非敌非友的关系,现在袁术发兵攻打刘备,而吕布出于辱亡齿寒的原因,出手帮忙刘备,等于和刘备暂时结成了联盟,这样一来,袁术派出的纪灵如果还要攻打刘备的话,就得同时面对吕布和刘备的联合攻击,虽然在小沛,正史中的纪灵率领了三万兵马,而刘备只有几千士兵,吕布带得的人就更少了,只有步军一千多人,骑兵两百人,但是,纪灵怎么打也是占不到便宜的,因为刘备有城池,吕布在城外形成犄角,纪灵兵虽多短时间内也攻不下城池。

吕布

况且,正史上的吕布还是有些威名的,陈宫之所以把吕布迎立到兖州与曹操为敌,不就是看中吕布的武力强大,吕布的势力在当时也算是能打仗的一支军队,况且还有徐州就近的支援,纪灵远道而来攻打刘备,如果吕布插手,纪灵就赢不了,而且还面临后路被吕布军所断的危险,所以纪灵只能撤退,这便是正史上纪灵撤退的原因。

吕布辕门射戟难不难,为什么能让纪灵退兵?

吕布辕门射戟难度确实挺大,但是最主要是吕布的态度让纪灵决定退兵。

《三国演义》中吕布辕门射戟,让纪灵退兵,解了刘备之围肯定很多人都熟悉。这个故事其实在正史上也有记载,袁术命大将纪灵率军三万进攻小沛,打算一举消灭刘备。吕布担心袁术击败刘备以后,联合泰山乱军,自己将三面受敌。所以率骑兵两百,步兵一千前往小沛,救援刘备。

吕布到了小沛以后,邀请刘备和纪灵到自己营中,在辕门树戟,约定如果自己能射中画戟小支,那么两军各自退兵,如果不能射中,则双方决战到底。最后吕布果然一箭射中目标,纪灵于是退兵。

演义和正史的区别,是演义中说画戟距离中军有一百五十步,正史上没有提到。不过虽然如此,既然吕布以这个为赌约,而且他射中以后其他人都说“将军天威也”,显然这个事难度挺大。不过纪灵退兵可不是光畏惧吕布箭术了得,而是吕布此举表明的态度。

吕布既然担心袁术击败刘备后会对自己下手,那么他其实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干预小沛之战。吕布虽然只带了一千两百人来小沛,但是从后来刘备收容残兵万余以后还是被吕布轻松击败看,他手下至少也有几万人马。

一旦真的纪灵不遵守赌约,和他撕破脸要兵戎相见。吕布肯定也不会客气,会带着大军前来。这样纪灵显然难以抵挡,所以不如借着这个台阶主动撤军,省得到时候难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