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司马懿发起政变后,曹爽兄弟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就麻溜投降了。

曹爽兄弟如此麻溜地投降,是真的只是因为怯懦,还是因为大势已去呢?

手头兵力对比

司马懿起事后,迅速控制了武库和京城各处要害。随即,司马懿率兵保卫皇宫,联合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遏见郭太后,奏告曹爽兄弟不臣之心,请太后下诏废除曹爽。

不知是正合其意(郭太后被曹爽软禁于永宁宫,对曹爽也应十分不满)还是被逼无奈,郭太后支持司马懿,下诏废除曹爽,敕司马懿“如奏施行”。

随即,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又令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据爽弟羲营”,控制了曹爽、曹羲兄弟把控的禁军。

如此,洛阳及城内中军,已悉数为司马懿所控制。

此时,曹爽兄弟正与天子在城外的高平陵,身边没有多少部队。

当时,曹魏中军由当年许褚所领的宿为军发展而来,兵力精而少,多聚集于城内。

洛阳及城内之军以为司马懿所掌握,曹爽遂只能紧急征集城外的数千人护卫。

因此,就当时手头兵力而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司马懿都占据绝对优势。

随即,司马懿上奏,列数曹爽的不臣之举,将曹爽比作赵高,并表示:太后已经令他罢除曹爽、曹羲、曹训的职务,要求曹爽兄弟立刻回府,如果违抗,“便以军法从事”!而司马懿,屯于洛水浮桥,“伺察非常”。(曹爽敢乱动,我就“军法从事”)

如此,曹爽实际上处于司马懿部的严密监视之下!

如果是曹操、刘备这样的英雄,这样的恫吓是没有什么用的,但如果是曹爽这样的人,那恫吓的威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手头的军力对比如此,那”外围“呢?

”外围“军队的立场,就要看“大义名分”了。

也就是:谁的话,才是大魏国的最高指示?

名分之争

司马懿手中有两张牌:太后及司马懿本人。曹爽手中也有两张牌:天子及曹爽本人。

一般来说,天子的话就是最高指示,没有任何争议。

然而,当时,天子尚未亲政!

一般情况下,天子未亲政时,太后的话具有最高权威。像西汉的时候,上官太后甚至跟霍光一起废掉了皇帝刘贺。

然而,与汉代不同,曹魏建立之时,曹丕就下诏:太后、皇后、后妃、外戚,均不得过问政事。而且,此令藏于石室,后世必须遵守!

所以,此时,太后的话,其实也没有那么大权威!

天子、太后,地位尊贵,但其实话语权都受到限制,都不能“一言九鼎”。

接着出牌!

曹爽、司马懿,都是先帝指定的辅政大臣。

尽管司马懿被曹爽排挤得只能诈病,但二人名分其实是一样的。

二人都是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也就是有权节制中外诸军,过问一切政事。

又是一个平手···

在大义名分上,双方其实号召力没有明显差距。

微妙的平衡

所以,此时,形势处于微妙的平衡中。

尽管司马懿手头的军力有明显优势,但天子在曹爽处,司马懿不可能直接进攻。

而各战区的情况也同样微妙。

各战区中,曹爽、司马懿都安插了自己人,也有一些态度暧昧者,因此,各战区的立场也很难预先预测。

总体上,此时形势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桓范之策

形势微妙,就是斗智之时。

原本,曹爽是不够司马懿玩的。

然而,桓范逃出洛阳!

桓范一到曹爽营,就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

1、立刻收集尚在城外的力量。

洛阳城内的禁军,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了。

然而,曹羲在阙南的别营,尚可控制!此外,洛阳典农治也在城外,可以招来!

收集尚在城外的军队,以及负责天下粮事的典农所,集结起属于自己的直属力量!

2、迁到许昌。

洛阳是大魏的都城,而许昌是大魏的“别都”。

当年曹操,长期以许昌为曹操集团及其所挟持的东汉朝廷的统治中心。

因此,尽管都城迁到了洛阳,但许昌有“别库”,也就是有大量的兵器、财宝。

此外,由于桓范带了大司农印,可以征调天下粮食储备!

在许昌,有钱有粮有兵甲,足以与司马懿对抗。

3、召集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

说到这里时,曹爽兄弟依然犹豫不决。

此时,桓范找到了曹爽的弟弟曹羲。

其实,在曹爽兄弟出洛阳前,桓范就提出了反对意见,当时,曹羲认可桓范的意见,建议不出城,但曹爽依然不以为意。

因此,在桓范看来,曹羲应该比曹爽稍微清醒一点!因此,桓范争取说服曹羲再一起说服曹爽。

桓范指出:天子的诏命,谁敢不从?发天下兵讨伐司马懿!

个人分析

桓范之策,未必都能如愿。

司马懿控制的禁军距曹爽仅一桥之隔,而且,司马懿给天子的奏章已经明确指出:曹爽党羽要立刻回,如果继续逗留,“军法从事”!而司马懿就在浮桥边,“伺察其非常”。

以司马懿的精明,曹爽要想退往许昌,实在太难了。

其次,即便到了许昌,曹爽要号召天下兵讨司马懿也是极其困难的。

如前所说,在政治号召力上,双方基本相当。

如果挟持天子就能号令天下的话,那当年董卓怎么会遭到关东群雄的讨伐呢?

此时,太后+司马懿的组合,其号召力可比当年的袁绍大多了!

因此,桓范之谋,确实存在一些不够缜密,甚至不切实际之处。

然而,不管怎么说,桓范之谋,已是曹爽唯一的生机了!

采纳桓范之谋,虽然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但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曹爽放弃

桓范提出谋划后,曹爽兄弟犹豫再三。

最终,曹爽嘀咕:我估摸着,太傅其实也就是要让我们服从他而已。我们不再和太傅作对,应该就没问题啦。

随机,曹爽对天子说:请陛下下诏免了我的官,回报太后!

于是···曹爽兄弟放弃了一切反抗,“躺平”在司马懿的砧板上了。

曹爽放弃之因

当初,听说桓范逃出洛阳时,司马懿大惊:智囊跑走了!

蒋济说:哥放心!曹爽弩马恋栈豆,必不用桓范之策!

司马懿的担心,说明:当时司马公并没有稳操胜券,彼此之间仍然维持微妙的平衡,曹爽如得智谋之士相助,胜负未可知!

蒋济的话则说明:曹爽目光短浅,只留恋眼前的利益和家族!

确实,曹爽兄弟虽在洛阳,但曹爽家尚在洛阳,已经为司马懿所控制!

曹爽没有那股劲,不想冒着全家遇害的风险,继续与司马懿对抗!

此外,曹爽又对司马懿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蒋济作保,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必不加害曹爽兄弟姓名。

于是,曹爽麻溜放下武器,争取做富家翁了!

有了这么多年权力斗争的经验了,还如此天真···可怜。

总的来说,当时的局势依然比较微妙。

曹爽如果依桓范之策,坚持斗争,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然而,弩马恋栈豆!曹爽自己没有坚持斗争之心,自己害怕付出代价,承担风险,那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们不必嘲讽曹爽。

某种程度上,曹爽还是一个顾家、“天真”的好男人。

不幸的是,这样的人,要去参与最残酷的权力斗争,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首先要纠正问题里一个错误,高平陵之变时曹爽身边没多少部队,他选择投降除了比较懦弱外,最重要的是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

曹叡临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然而司马懿却遭到曹爽排挤,最后司马懿趁曹爽和曹芳出城去高平陵扫墓的机会发动政变,控制京都,以曹爽投降被杀告终。曹爽之所以不起兵反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事发突然,曹爽身边并没有多少部队。

曹爽陪曹芳出城是扫墓,因此所带的部队并不多。根据《晋纪》所记载,当得知司马懿发动政变以后,曹爽不得不临时征发高平陵周围屯田的数千军士承担护卫工作。军屯的士卒虽然也是军队,但是他们战备任务不重,平时种田为主,战斗力较差。曹爽需要征发屯田之兵来应急,可见他身边士兵不多。

反而是司马懿得到蒋济的支持,所以控制了洛阳的中军,并出城控制了洛河的浮桥,切断曹爽逃往关中的道路。司马懿之所以不马上发起进攻,只不过是因为曹芳还在曹爽军中,为了尽可能减少政变造成的影响,所以希望和平解决,而并非是军力不如曹爽。

二是司马懿的政变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曹爽孤掌难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并非是想篡夺皇位,而是曹爽为了和司马懿争权多次插手军中事务,结果造成了伐蜀和对吴战争的失败,加上曹爽排斥郭太后,引发了朝野上下极大的不满。

而且曹魏皇族和世家的关系一向紧张,所以其他世家出身的大臣也大多支持和他们一样出身世家的司马懿。政变发生以后,郭太后下了懿旨支持司马懿,蒋济、高柔、陈泰等大臣也都倒向了司马懿一边,特别是曾经在中军任职的蒋济,在军中影响力很大,他出马控制中军以后,在洛阳司马懿已经占据了政治和军事上双重优势。

三是地方实力派也大多不支持曹爽。

当时魏国有五大军区,分别是扬州、荆州、豫州、关中和河北。这五个地方又以对吴蜀一线的扬州、荊豫、雍凉军队最多。在五个军区里,司马懿长期在荆州任职,荊豫都督王昶又是司马懿心腹,自然是支持司马懿。

而扬州都督王淩、豫州都督毋丘俭虽然后来反对过司马家族,但是只是反对司马家独揽朝政,他们效忠的是曹魏,并非曹爽,在高平陵之变时,他们并不会支持曹爽。

河北都督程喜则远在幽州,而且两人关系不深,曹爽并无把握得到他的支持。

只有雍凉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然而司马懿也曾经在雍凉任职,雍凉军中他的旧部不少。而伐蜀失败导致曹爽和夏侯玄两人在雍凉军中名声并不好,所以夏侯玄能掌握雍凉多少部队也是问题。更何况司马懿早已防着此事,所以派兵切断了曹爽去关中的道路。

所以当时曹爽面对的问题是军队没司马懿多,朝中和地方上支持他的人少,而论能力,他更是没把握和司马懿比,加上他性格懦弱,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他也没想到司马懿会赶尽杀绝。

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司马懿率领死士占领洛阳,非起兵造反,这是一场曹魏集团的内部斗争,当时,司马懿拜封太傅,失去长安兵权,这也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那他为何要丢掉呢?在《虎啸龙吟》里,他用兵权作为交换,只为妻子张氏春华看长子司马师最后一眼,但同时,也让曹爽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对司马懿放松警惕,并未放松对司马家的监视,司马老儿只得故伎重演,装病,这种老把戏,曾经都把魏武帝曹操蒙混过去,曹爽身边的谋士纷纷担心,故多次派人前去试探,要论演技,司马老儿可以摘得奥斯卡影帝了,骗得了接二连三前去探望的人,探望的人回来禀报,司马老儿时日不多,不久命呼已!要说曹爽信了,这我真信,曹爽,此人有勇无谋,对于朝堂斗争,并无丰富经验,所有谋略皆是身边谋士所出,如驸马何晏,尚书丁谧等,在此争斗中,未见曹魏集团的其他宗室成员支持,而司马懿是四朝老臣,朝中威望甚高,又是士族领袖。孔明六出祁山,皆被其挫败,故司马老儿在军事领域也有丰富经验,只不过,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的孤注一掷,也是一场命运赌博,只不过,没想到事件进展的如此顺利,看来这也是司马懿谋划此事许久。

大家都说,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别急,且让我娓娓道来。曹爽得到长安兵权后,周围谋士都劝曹爽杀了司马懿,要说也怪,司马懿是曹爽的死对头,曹爽应该对他恨之入骨,可每次都不成功,只能说司马老儿的演技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曹爽的为人,性格犹豫不定,心太软,所以造成了高平陵之变,当然,高平陵之变,少不了司马懿对曹爽的性格揣摩。还记得,司马懿年轻时,有事求于荀彧,最后,荀彧送给司马懿四个字“形势,人心”,司马懿这么多年走来,一直记在心中。曹爽,当了大将军以来,专横跋扈,对天子不敬,引得朝臣不满,所以后来没有人肯出手帮助曹爽。曹爽其人贪恋女色,他将明帝曹睿后宫妃嫔--蒹葭纳入府中,司马懿看在心里,没有吱声,有句谚语说“上帝让其膨胀,必先让其疯狂”,曹爽走到何时也离死期不远了。而司马老儿更狠,扣留何驸马和曹爽妻儿,还派出太尉蒋济说服曹爽不要做无谓的反抗,这也动摇了他的斗争意志,无奈曹爽不是雄心之人,贪恋女色和舒适的生活,最后曹爽跪地求饶司马懿,不要伤及家人,那一刻曹爽已经死了,灭三族,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司马懿说自己是一把刀,他想当执刀人,而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他不是曹操,而胜似曹操!

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曹爽的拱手投降,就是一起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案例。

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的原因就是:他是曹真的儿子。外加当时的魏明帝曹睿病糊涂了,而掌握机要的中书孙资、刘放二人厌恶夏侯献、曹肇,为了自已的利益而推荐曹爽与司马懿辅佐。

曹爽毕生毫无建树,就连唯一的一次南征蜀汉,也被王平打得大败,成就了王平兴势之战的功业,除此之外,曹爽与纨绔子弟无异。

德不配位,造就了曹爽的悲剧。曹爽执政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尊重同僚,可时间一长,开始排挤异已,结党营私,软禁太后,祸乱后宫,曹爽的行为不仅打击了司马懿,郭太后,而且连魏国一大邦的元老重臣统统都得罪了。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乘曹爽离开京城,联合郭太后及一帮曹魏元重臣,控制京城,关闭城门,在政治诉求上要求罢免曹爽。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兵权,可保爵位及富贵。

而且保证人有: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有的是曹魏四朝重臣,有的是曹爽自已的亲信。

曹爽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投降,做个富家翁;要么与所有人为敌,进行一场在曹爽自已看来不可能胜利的战争。

曹爽就算不相信司马懿,可他相信蒋济、陈泰、许允、尹大目这些人,况且司马懿在当时所有人看起来,就是一个社稷之臣,司马懿的伪装不在于骗过了曹爽,而在于连蒋济、陈泰这样极有心机的大佬也被骗过了。

所以桓范的苦劝,曹爽没有听。就连蒋济都看穿了曹爽的内心,认为曹爽只是弩马恋栈豆中的一匹劣质马而已。

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桓范的建议,挟制皇帝到许昌,以皇帝名义调动全国兵马勤王,司马懿守着一座孤城洛阳,难有胜算,这也是曹爽挫败高平陵政变的唯一办法,虽然不敢说有百分之百的取胜把握,但对于只要有机会就会争取的曹家先辈们来说,曹爽的选择正如桓范说的那样:曹真何许英雄,竞生出你们这样像猪和牛一样蠢笨的儿子。

蒋济认为曹爽是弩马(劣质马),桓范认为曹爽是犊耳(像像猪和牛一样蠢笨),而曹爽的选择是:放弃抵抗,投降,做个富家翁,也就很好理解了。

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试回答本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然后再才能得出结论。是哪两个方面呢?是从“高平陵”政变前后,曹氏和司马氏面对的形势,以及曹爽的素质上去做解析。

一、曹氏与司马氏的合作与斗争

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受命托孤的曹爽与司马懿,也曾合作过一段时间,共同辅佐幼主曹芳。

但是曹爽毕竟是曹氏亲贵势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他决不会甘心让别人来分享曹氏的权力。更不要说此人还是“鹰视而狼顾”的司马懿了!

因此久而久之双方便生出了嫌隙,甚至是利益上的争夺。魏国政权毕竟是曹氏的,故曹爽便借故以明升暗降的手段,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夺其掌握的太尉兵权。

司马懿因为尚未做好政变的准备,所以只能隐忍。甚至为防不测而采取假痴不颠之计——示弱、装病,以便麻痹曹爽。但在暗中司马懿却一直在做出反戈一击的准备。

司马懿和曹爽的积怨是这样深重,导致了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之后,一定会斩草除根。而曹爽呢?虽然掌握了军政大权,但因无才无德又很跋扈嚣张,使得许多老臣都是对他有看法的。这样就形成了一股倒曹爽的势力,他们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开始同其合作,曹爽因为不得人心而被孤立了。

政变发生前曹爽及其党羽倾巢而出,陪同皇帝祭祖,朝内为之一空。司马懿趁机控制了朝廷和都城,曹爽已经失去了对都城的影响力。所以在气势上就先输一局,更兼曹爽素知司马懿之能,对其更是心生畏惧。故虽有兵、有粮,又有天子在掌握中,却仍然不敢与司马懿相抗。

二、曹爽的素质远差于司马懿

曹爽本来就是曹氏家族的“功二代”子弟,其才能远不能和其父、祖相比。更兼其人没有经历过风尘洗礼,属于那种典型的纨绔子弟。

这样的人在顺境中,可以依靠祖上的余荫、凭借自己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壮胆。可一旦遭遇逆境,他就容易变得六神无主、没有主见。

当司马懿以突袭的方式发动政变后,正处在得意之中的曹爽,是突然陷入了危机之中的!这时的曹爽早就没有了往日的嚣张气焰,余下的只有震惊与彷徨了。

司马懿的军力能力之强、用兵手段之狠——司马懿扫荡辽东、平定孟达叛乱,又耗垮了赤胆忠心的蜀国丞相诸葛亮,威名显赫、功高盖世,又岂是曹爽可比的?

所以尽管曹爽有兵、有粮、有天子,也不敢贸然与司马懿对抗。更何况即使是对抗,也未见得有胜算!

因此曹爽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也就只能釆取投降乞饶的手段,希望司马懿念其投顺之情,能够饶过自已!然而这只是痴心妄想,以司马懿之狠辣,又岂肯放过这一消灭曹氏亲贵的绝佳机会呢?故而曹爽一党在投降后,很快便被诛杀了!

司马懿起兵造反时,曹爽和天子都有兵权,为何无动于衷?

曹爽,字字昭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大司马曹真长子。自从曹休、曹真去世之后,曹家将权便有九年的空档期,在这期间军事指挥权落到了司马懿和外姓大臣的手里。后来魏明帝曹睿,病的十分严重脑子不清楚,掌握重要机密的孙姿,刘放二人,十分厌恶夏侯献和曹肇,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而推举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如果曹爽真的有实力,那么曹家将不会出现为期九年的空档期,总的来说,曹爽能够成为辅政大臣,仅仅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面势力权衡利弊后,曹爽是个最优的选择罢了。

曹爽最开始执政的时候,为人谨慎,尊重同僚,但是时间一长,仗着自己的身份和权力,便开始有点飘,排挤异己,结党营私。连太后都被软禁,霍乱后宫,司马懿被他狠狠的打压了十年之久,满朝的文武大臣都被他给得罪光了。

后来,司马懿趁曹爽陪着皇帝外出祭拜的时候,联合郭太后和朝中的大臣们,关闭城门,发动了高陵政变,控制了整个京城,要求罢免曹爽,便派人告诉曹爽,让他回来投降,并把皇帝带回来。

司马懿给曹爽的选择是: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保住官爵和他的富贵。担保人分别是太尉蒋济、尚书陈泰、侍中许允、殿中校尉尹大目,这些人都是朝堂上的重臣,其中还有人是曹爽的亲信。

但是当时有个大臣叫桓范,从京城逃出去,跑到曹爽处,给他出谋划策,他告诉曹爽,此时绝对不能投降,应该奋起反抗、皇帝在我们这边,我们可以以天子以令诸侯,皇帝的命令谁敢不听。如果不听这就是谋逆大罪,我们的胜算还是很大的。二就是,虽然司马懿控制了城中的部队,但是中领军还在城外,中领军是曹爽的直属部队,曹爽可以直接控制并下达命令,而且洛阳典农也在城外,曹爽也可以调动。三、许昌有充足的兵器,很快就可以运送到部队这,用这些武器武装军队,完全是够用的。第四就是桓范就是大司农,主要掌管粮草,大印在手,粮草调动只是分分钟的事情。粮草,武器,军队都有了,而且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胜算还是十分巨大的。

摆在曹爽面前的是选择,让他十分纠结。把权力交出去,做一个没有任何权利的有钱人,要不然就是去奋力打一场不知道胜算如何的仗,如果赢了,那么权利和富贵都在,如果输了就是一败涂地,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且司马懿那边有那么多大臣做担保,恐怕也是信得过的。

所以曹爽在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后,没有听从桓范的劝告,决定去向司马懿投降。气的桓范说,曹真是个大英雄,怎么生出了你这样蠢笨的儿子呢?桓范确实也是应该生气,本来跟曹爽没有什么特别密切的联系,但是觉得曹爽赢得把握比较大,所以才去赌一把。只可惜他看错了曹爽,没有想到曹爽是一个这样的人,赌错了人,白白搭上自己的性命。

其实司马懿内心也是真的很担心吧,曹爽万一真的听了桓范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调动军队来反抗,那么这场仗的输赢真的是很难下结论了吧。当知道曹爽选择投降的时候,内心肯定是庆幸的,不费力便解决了一个隐患。

曹爽在当了这么多年辅政大臣,在朝廷上为所欲为,打压司马懿,那他必定也知道桓范的计策是可行的,那么为什么他还选择了投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曹爽的家人还在城中,他顾念家人

曹爽陪着皇帝去祭祀,断不能把所有家人带上,而且也没有料想到司马懿会发动政变,肯定不能提前安顿好家人,如果开战,那么家人就是曹爽的一大软肋,增加了司马懿的筹码。而且按照司马懿所说,只要自己交出权力,就可以保住爵位和富贵,还可以保住家人的平安,按照常人的思路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家人可能都会被杀害。在这一点上看,曹爽还是不错的,十分顾念家人。

他没有看透司马懿,错信了他

曹爽这件事儿的本身就是一场博弈,只能说司马懿谈判的条件十分有诱惑力,而且,之前的时候,跟司马懿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僵,没有动过司马懿手下的人,所以他认为,司马懿不存在坏恨在心这回事儿,而且司马懿之前为人十分的低调,曹爽本身又是皇室的贵族,他怎么可能说杀就杀呢。而且当时司马懿提出的条件,还有朝中的重臣做担保,其中还有自己的亲信,增加了可信度。这些条件都影响了曹爽的判断力,以至于轻信了司马懿,如果他没有相信,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后果,可能历史就要改写了。

曹爽本身的性格

在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到,曹爽本身并没有很强的能力,他能成为辅政大臣就是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各方势力权衡利弊后,他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曹爽,也会有替他人来代替他罢了。他的一生真的是毫无建树,唯一一次的南征蜀汉,也大败,他本身又是贵族,顺风顺水,没有经历任何的波折,他是这样的性格也不奇怪。就连蒋济都认为,他是“驽马”。其实,曹爽也挺可怜的,被别人生生放到这个位置上,最后落得这个下场。

曹爽自己没有胜利的信心

根据曹爽自身的性格来看,他没有信心也是可以解释的通的。司马懿能征善战,而且有丰富的带兵经验,自己只有一次出兵还失败了,所以他根本不相信自己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当时曹爽可以调动的军队都是杂牌军,司马懿控制的兵力都是主力军,这两大军队实力一比较,曹爽更没有信心了,虽然皇帝在自己手上,但是皇帝还比较年幼,司马懿那边是太后的支持,这样一比较实力悬殊,曹爽就有一种心理暗示,这场较量必输,都已经有了这样的想法,那还不如投降。

总结来说,曹爽自身有很多的优势,奈何没有发挥好,能力配不上所得到的权利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