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或者至少避免大败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在的话,必能劝阻刘备东征;即便东征,也必不会“倾危”。

诸葛亮的话道出了答案:即便法正仍在,东征也很难赢。但法正在的话,可以避免大败!

这是客观的评价。

法正之谋

法正之谋,有两个特点。

1、法正在战略上的建议,没有废话,直击对手软肋,使刘备“先胜而后求战”

法正在战略上,有两次意义非凡的表现。

第一次,取西川之策。

法正见刘备时,说了两句话。

(1)、将军英明而刘璋懦弱;(2)、张松这样的州之股纮愿意作您的内应;只要刘备把握好机会,“以此成业,犹反掌尔”!

当时,刘备入川的兵力不多,远不如刘璋。

但是,法正之言道出了刘备的取胜之道:利用刘备、刘璋在人格魅力上的差别;借助张松为内应,争取人心,一举夺川!

果然,刘备入川后花了1年多收买人心!待起兵后,蜀中士人纷纷支持。刘璋军地盘虽大,但只在绵竹、雒城、成都作了坚决抵抗;刘璋军虽多,但只有张任等人坚决死战!

第二次,则是取汉中之策。

取汉中之策,法正又是三句话。

(1)、曹操打下汉中却不继续南下,反而只留夏侯渊、张郃在汉中,自己返回邺,这是“内有危逼”!

(曹操实力虽强,但很难在汉中投入大力)

(2)、夏侯渊、张郃的将略不如我国将帅!

利用局部优势,夺取汉中!

后来的事情,确如法正所料。

曹操在长安治军大半年,才慢吞吞进入汉中,到了汉中相持两个月就撤军了!这是“内有危逼”(许都之变,宛城之乱,邺都之谋),真是过不去呀!

最后,刘备斩夏侯渊,逼退曹操,夺取汉中。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取西川之战,汉中之战,刘备军在作战中的失误、失利都不少。

庞统折于雒城;张飞、马超败于下辨;陈式败于马鸣阁道,刘备在广石攻张郃不克···

然而,由于法正之谋使刘备在战略上已牢牢把握主动,因此,这些失利影响不了胜利的大局!

2、临阵指挥,善于把握战机。

最关键的定军山之战中,正是法正发出了“可击矣”的建议,然后,黄忠出击,一战斩渊!

由于法正的加入,汉中之战中,刘备集团在指挥上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以至于,后来曹操惊讶:刘备怎么有这么厉害?原来是有人在教他呀!

显然,东征之时,法正若在,蜀军的表现会有明显不同!

法正的说服艺术

说服力,则是法正的又一秘籍。

在对待许靖的问题上,诸葛亮、法正二人在说服力上的差别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靖的名望很高,但实际能力不行,刘备不想用他。

诸葛亮反对:许靖有名望呀!我们要借助他名望!

法正也反对:许靖确实是天下最“有名无实”的家伙了(先肯定刘备的顾虑);然而,您刚刚开创基业,世人对您还不够了解,而许靖的名望四海皆知,如果您不用许靖,世人会简单地认为您不用贤人!您还记得燕昭王用郭隗的事情吗?

诸葛亮只是单纯地讲了一个道理。

而法正之言,则抓住了听者的“痛点”。

刘备不用许靖,是出于用人唯贤的考虑。

法正认可刘备对许靖的考量,但指出:用一个有名无才的人,却能吸引到更多有真才的人,难道不是更高明吗?

所以,诸葛亮、法正都是有见解之人,但法正的说服力是更强的。

此外,法正又善于用行动引导刘备保持冷静。

一次交战中,形势不利,本应退军。

刘备大怒,坚决不退,继续指挥作战。

法正没有废话,直接走到刘备身前。

刘备大呼:孝直,避一避箭呀!

法正回答:主公都不怕死,我还怕死吗?

刘备瞬间冷静下来,下令撤军了。

所以,诸葛亮说:法正如果在,必能劝阻刘备东征。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法正,是唯一一个能让刘备保持冷静的人!

东征没有胜机

那么,如果法正在,东征能否取胜呢?

至少从诸葛亮的话来看,他只是认为法正或能劝阻东征,或能避免大败,并不认为法正足以让刘备取得全胜!

法正,不是万能的。

取西川,战汉中,法正都能在战前就找出取胜之道,使刘备开战就掌握主动权。

这两次作战中,刘备集团看出了取胜之道,而对手没有看出,你自然就占据先机了!

而在夷陵之战中,对面的陆逊却看出了取胜之道!

三峡之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轳千里,前驱不过百舰”,因此,刘备之伐,陆逊认为是长蛇之势!

因此,陆逊只要坚守住三峡之口,阻刘备于三峡之内,刘备的手脚就根本施展不开,没有什么计谋可用了!

如此,陆逊也就先立于不败之地了!

后来的一代代名将贤人,要出三峡取荆州,只有2个办法:1、多点进攻。即在其他方向也发起进攻(如晋灭吴,隋灭陈);2、顶级军事家靠指挥上的优势直接突破(唐李靖破萧铣)。

显然,当时,蜀汉不具备多点进攻的条件,而陆逊更不是萧铣这样的庸才!

因此,即便法正还在,即便法正多智,恐怕也无计可施!

总体而言,当时蜀并不比吴强,尤其是水军更不如东吴,要在长江争雄,本身实力就不足!而陆逊又是一时人杰···

法正,不是万能的!然而,没有法正,则是万万不能的!

法正若在,必不倾危!

必不倾危

其实,避免倾危的办法,有人已经给刘备提出过了。

当时,法正虽去世,但另一位智谋之士黄权仍在。

黄权知道三峡狭窄,过得去就过得去,过不去再堆人也没用。

因此,他建议:我为前部,帮陛下看看虚实,机会好,陛下就跟上,如此可好?

后来,李靖平萧铣时,也是与此策类似,李靖在前寻找战机,主帅李孝恭在后见机跟进。

此策,可使刘备进退自如,不至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迫境地。

何况,当时的刘备,已经攻占了重镇秭归,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进退有据,完全不必着急进军!

然而,刘备不但不听黄权之策,估计是嫌黄权烦,还让他领军在江北监视魏军(当时上庸等地已为魏军占领,秭归以北可能面临魏军威胁)。

当刘备一头扎进去,陷入“连营七百里”的窘境时,连远在北方的曹丕都知道:刘备败了!

刘备虽军事才能不算顶级,但军事经验比曹丕应该还是丰富得多的,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事情,显然是昏了头,不冷静了!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世人认为是法正的一些计策,其实“皆权本谋”,只不过唯法正能说服刘备!

此时,法正如在,虽不未必能帮助刘备决战决胜,但以其说服力,让刘备冷静下来还是可以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法正与曹营中的郭嘉类似。

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郭嘉如果在,“不使孤至此”。

也就是说,曹操认为:郭嘉可以让曹操不遭受赤壁之败,但不认为郭嘉在可以使曹操平定东吴。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可以劝阻刘备东征,或“必不倾危”,其实也就是“不使先主至此”的意思。

看来,曹操、诸葛亮都清楚的知道:郭嘉、法正这样的大才,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但也不是万能的,不能让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赢错误的战争”。

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影响有多大?曹操、诸葛亮的看法应该是最有参考意义的!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若法正不死,刘备能不能打赢夷陵之战?你看曹操是怎么说的!

对于夷陵之战,大多数人的看法是刘备不管怎么打,都是打不赢的,因为这就是个死局!然而事实上,这是很多人低估了法正的能力,不知道法正的逆天之处!当年汉中之战,曹操也认为刘备打不赢,结果法正出手,直接帮助刘备击败曹操,把曹操惊得一愣一愣的!夷陵之战和汉中之战非常相似,曹操不信邪,结果在汉中之战被暴打一顿,若陆逊不信邪,法正未必不能在夷陵之战中暴打陆逊!

法正有多厉害?

很多人看三国,都是通过的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中,蜀汉的谋士方面,着重描写的是诸葛亮,法正的戏份很少,所以大家对于法正了解不多,仅认为法正就是个普通谋士而已!然而事实上,正史中的法正非常厉害,他被称为刘备手下的谋主,连诸葛亮都对他敬重有加!

刘备打下益州后,对手下人进行了封赏,而这些人中,有四人的封赏规格最高,分别是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非常好理解,毕竟他俩号称万人敌,在战场上出力极大,而且他俩从一开始就跟随刘备,和刘备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他俩被封赏无可厚非!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大才,为他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封赏诸葛亮也是无可厚非的,可法正是何人呢?他凭啥和关羽、张飞、诸葛亮齐名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

《三国志》: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刘备打下益州后,让法正做了蜀郡太守,并让法正外统都畿,内做谋主,对法正非常倚重。而法正又是那种睚眦必报之人,当年他在刘璋手下时,曾遭到不少人刁难,现在他受到刘备的重用,立马开始报复当年的敌人了,甚至擅杀数人,引起了众人的愤慨。于是有人找到诸葛亮,向诸葛亮汇报法正的劣迹,请求诸葛亮报告刘备,处罚法正,结果诸葛亮并没有答应处罚法正,反而将打小报告的人说了一顿!

诸葛亮的意思是这样的:当年我们的主公刘备,在荆州的时候过得非常苦,北面有强大的曹操,东边有强大的孙权,身边甚至还有骄横的孙尚香,在那种情况下,主公刘备的日子非常不好过,处处受到欺压。然而自从主公得到了法正之后,他的情况就出现了好转,如果将主公比作翱翔的大鹏,那么法正便是大鹏的翅膀,也就是说,正是有了法正的相助,所以主公刘备才能翱翔千里,未来刘备想要争夺天下,也需要仰仗法正的辅助!所以说,此时不能去打法正的小报告,这不是自触霉头吗?

众所周知,诸葛亮这人是非常遵守法律的,很明显法正触碰了蜀汉律法,但诸葛亮却根本不处置法正,这其实就是对法正能力的认可!说白了,法正是刘备的谋主,诸葛亮和法正两人对于刘备来说,一个主内,负责国家的治理,后勤的维护,一个主外,负责战场出谋划策,击败敌人,而法正便是这个主外之人!也正是因为法正有超强的军事谋略,所以刘备才会如此器重他,将他放置于和关羽、张飞、诸葛亮同等地位,诸葛亮才会如此忌惮法正,宁愿法正胡作非为也不愿意去制止法正!

暴打曹操

上文中,我们从刘备、诸葛亮的角度来阐述了法正的厉害之处,接下来我们再从曹操的角度来阐述,看看法正究竟有多厉害?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见曹操打下了汉中,却不进攻益州,于是断定曹操后方出了问题,建议刘备立马进攻汉中,因为在法正看来,留守汉中的夏侯渊和张郃,才能并不是多强,不足以守住汉中。于是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开始出兵汉中,不过在汉中之战的前期,刘备集团的用兵,一直不怎么顺利!

刘备先是让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结果被曹洪、曹休、曹真击退。后来刘备又让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路的样子,结果被曹休识破计谋,蜀军被打得大败,雷铜、吴兰等人战死,马超、张飞败退。之后刘备又让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切断汉中与许都的联系,结果蜀军被徐晃击败,死伤惨重。见手下人均不是曹军的对手,刘备无奈,只能亲自领兵上阵!

见刘备亲自动手了,曹操那边也没闲着,也亲自率军赶往前线,不过曹操走到长安就停住了步伐,并没有进驻汉中,因为曹操知道,阳平关易守难攻,只要夏侯渊坚守,刘备根本打不进去,所以曹操只需要呆在长安助阵即可!事实也正如曹操所料,面对坚守不出的夏侯渊,刘备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屡次强攻都没啥效果,反而是损兵折将。

期间,刘备让诸葛亮继续增援,结果诸葛亮对此战产生了怀疑,在考虑到底要不要继续增援,可见在诸葛亮看来,此战的胜率并不是很大,因为阳平关确实难打!阳平关这个局面,和后来的夷陵之战其实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易守难攻,都是守军坚守不出,吴军那边的名将是陆逊,曾帮助吕蒙偷袭荆州,曹军那边的名将是夏侯渊张郃,夏侯渊被评价为虎步关右,曾击败马超,张郃乃是五子良将之一,军事能力也是非常强。站在观众的角度来看,刘备确实没办法攻破阳平关,没办法杀进汉中,但法正却给此战带来了巨变!

在法正看来,既然阳平关打不下来,那么为何一定要坚持鏖战阳平关呢?何不换个地方进行突破呢?于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刘备放弃了强攻阳平关,直接绕道杀向了阳平关的后方,来到了定军山。而夏侯渊见刘备绕到了阳平关的后方,也被迫率军前来抵挡,最终被法正略施小计,轻松击败!

《三国志》: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夏侯渊和张郃来到定军山下,修筑围城,准备阻挡刘备。法正识破了二人的用兵破绽,直接让刘备强攻张郃,逼迫夏侯渊分兵救援张郃,待夏侯渊分兵以后,法正又让刘备命人强攻夏侯渊,最终成功击败了夏侯渊,并将其斩杀,令人震惊!自此以后,汉中僵局被打破,刘备取得了优势。而曹操听说夏侯渊战死以后,也立马前往汉中,准备亲自带队迎战刘备!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曹操和刘备打了多年的交道,非常了解刘备,他认为刘备领兵打仗虽有一套,但使不出定军山这种妙计,所以他敢于大胆地呆在长安。而当他听说夏侯渊战死以后,他立马反应出来,这绝非刘备之计,刘备后面肯定有高人相助,而这个高人便是法正!之后曹操到达汉中战场时,又亲自见识到了法正的厉害,被法正暴揍一顿,最终灰溜溜地撤出了汉中,只留下了这么一句评语:“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

曹操低估了法正,结果丢失了汉中,那么夷陵之战若法正在世,情况又会如何呢?

暴揍陆逊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若是法正在世,夷陵之战将会有很大的取胜可能!原因有二!

一、法正军事谋略超强。法正是刘备的谋主,是整个蜀汉最擅长军事谋略之人,比诸葛亮还厉害,若他跟随刘备出征,肯定不会轻易中计。另外,陆逊坚守不出,和当年的夏侯渊坚守不出,形势完全一样,而以法正的能力来看,他完全能够想出方法调动出吴军,予以歼灭。很多人低估了法正,认为他并非陆逊的对手,陆逊不会轻易上当,然而当年的曹操也是这么想的,也认为夏侯渊不会轻易上当,可真遇到法正这种对手了,哭都来不及!

二、曹魏并不会一直不动手。孙权之所以敢于和刘备在夷陵鏖战,乃是因为他吃准了曹丕,知道曹丕不见兔子不撒鹰。然而曹魏毕竟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孙权不可能完全忽视曹魏,所以夷陵这边的战局非常危险。此战,吴军非但不能失败,更加不能长久地拖延下去,时间一长,谁知道曹丕会不会突然醒悟过来,提前发动对东吴的袭击。所以夷陵之战中,其实法正并不需要帮助刘备彻底击破吴军,只需要在小规模的战斗上击败吴军,亦或是帮助刘备弥补战场漏洞,不要让陆逊钻了空子,保持蜀军不败,那么吴军就已经败了!

结语

总的说来,法正是完全被低估了!正史中的法正,军事能力超强,完全有能力帮助刘备立于不败之地,或者击败吴军!汉中之战,曹操不信邪,低估法正,结果被法正暴打,丢失了汉中,夷陵之战,陆逊要是敢不信邪,他也极有可能被法正暴打!即便陆逊稳扎稳打,坚守不出,法正只要帮助刘备弥补漏洞,不被陆逊钻了空子,长久僵持下去,吴军也将大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应答:这道题有点牵强,可以这么说若法正若在夷陵之战大半不会发生。

刘备在得到荆州已失,关羽被斩消息后,基本上失去了理智,也就是说已经疯了,因赤壁之战主战是东吴,蜀汉还未有立足之地,也无有多少兵馬,为了搞统一战线,共同抗曹,东吴才同意把荆州借给刘备,等刘备一有立足之地(益州)荆州是要还给东吴的,谁知道刘备,诸葛亮是租产当私产,早把荆州归略自己的版图,从诸葛亮隆中对里就能看出来,把荆州己作为自己发展的规划当中,也就是说对盟友的祸根由诸葛亮埋下了,这可是铁的事实。

而刘备诸葛亮派关羽守荆州是错上加错,搞了一个不懂外交,专门制造是非的关羽恶化了东吴与蜀汉的关系,不知道最危险的对手是曹魏而不是东吴,这不是偏题是必须有介绍一下东吴击杀关羽的原因及为什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因果关系。

法正在时是主管军事的,而且有很高的威信,诸葛亮就是搞后勤的,以前刘备出征都带法正,庞统,诸葛亮一直负责训练部队,搞后勤保障,即使到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刘备把军权交给李严,也不是交给诸葛亮的,说句不好听的话,诸葛亮是不择手段的从李严手上夺了兵权,从此诸葛亮在蜀汉已一手遮天了。

主题问法正如果在夷陵之战是否能赢,或者说损失小一点,这可以分两段来讲。

如果法正在以法正在军事上的权威,他可以力劝刘备不能出兵,说明出兵的利害关系,东吴蜀汉若全力内耗是两败俱伤,关羽也回不来了,而两国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曹魏乘势拿下东吴,剩下一个益州还不是手到擒来,诸葛亮,赵云都看出来了,劝也无用,说白了是说话人的份量不够,法正在刘备就有可能化解夷陵之战决定,派使者与东吴重新洽谈,两国的关系,其实孙权早有再和谈的意思,可惜刘备不懂,有人说是孙权怕蜀汉才和谈的,这就是大外行了,此时的蜀汉还有什么呀,孙权也是怕曹魏被各个击破才有和谈一说,说怕蜀汉报复就错上加错了。

二:如果法正随刘备出战东吴,法正会审时度势,能战则战,不能战则退,法正必竟是打仗的老手,一般的计谋是骗不了他的,也不会打消耗战,更不会给陆逊火烧连营的机会,退兵,可以完成的撤回部队而陆逊不敢追赶,陆逊也不会追赶,因为陆逊更知道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刘备,简单的就到这儿,再见!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夷陵之战,法正已去世,他有什么想法、谋略,我们无法知道。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在战略上就犯了错误的,他绝对不可能承认曹魏政权,因而实际上犯了两线作战的错误,兵分两路,既派黄权防御魏军,又要对东吴作战。在夷陵对阵陆逊作战中,引诱陆逊出来作战,陆逊未上当时,结合以前陆逊战绩,就该判断陆逊绝非等闲之辈,此时,刘备应正确分析形势,曹魏肯定想坐收渔利,暂时不会出兵,应虚防曹魏,将黄权部队大部分秘密调来参与围攻孙桓,对付陆逊暂时明攻暗守,㊙️密砍伐树木阻塞道路。与黄权会师后,命令用衣服布料制作口袋,装上泥土,乘夜黑堆到夷道城下,合力拿下夷道,消灭抵抗力量。令一支奇兵,打着吴军旗号、穿着吴军衣服,秘密绕道陆逊身后,截其退路,预计奇兵达到目标后,多打重量级将领旗号,提着孙桓的人头找陆逊决战,吴军心惊胆战,肯定大败。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刘备在称帝之后,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在战役中,刘备被孙权新起用的统帅陆逊打败,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军队。消息传来,诸葛亮不禁长叹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能够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不能阻止,也不会让军队遭到如此惨败。那么,如果法正尚在,真的能够如诸葛亮所言吗?

一、最受刘备器重的谋士法正。

在刘备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刘备武艺出众,还在大儒卢植门下学习过,有着一定的文武才能。刘备十分善于团结手下,选拔将领,在他的军中不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这样的猛将。但是,刘备的手下缺乏智谋之士,这严重影响了刘备的事业发展。

直到刘备得到庞统之后,他才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师。在入川的时候,法正奉刘璋之命前来迎接。由于有张松的推荐,法正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开始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夺取益州之战中,尤其是庞统战死后,法正的才能得以崭露头角,得到刘备的器重。

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的才能偏重于治国理政,庞统则为刘备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但是庞统此人喜欢冒险,经常为刘备出一些难以实现的奇谋。比如在刘璋迎接刘备的宴会上活捉刘璋,进而夺取益州。因此他的计谋让刘备放心不下,总是要反复斟酌。

相比起庞统,法正的计谋就要让刘备放心多了。法正和刘备脾气相投,对刘备的心理把控得当。他总是能够从刘备的立场出发,让刘备采纳自己的建议。比如说在一次战斗中,由于作战不利,刘备十分生气,坚决不撤退。

当时敌人射来的箭如同下雨一样,法正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劝说,而是站到刘备的身前,用自己的身体来遮蔽保护刘备。刘备见了对法正说让他躲避一下。法正回答说主公尚且暴露在矢石之中,我有什么可惜的呢?刘备听了以后,便欣然和法正一起撤出了危险地域。

正是法正的才能和善解人意,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夺取益州后,法正得到的奖赏和那些刘备的老部下一样,是最高一级的奖赏。法正在得志之后,对过去的那些得罪过他的人睚眦必报,诸葛亮得到举报后,因为法正功高也不予理会。

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奇谋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曹军统帅夏侯渊不是等闲之辈,连马超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在接到曹操的告诫信后,夏侯渊死守不出,让刘备处境艰难。此时法正献计,从夏侯渊防守的间隙中突破,夺占定军山要地,使战局反客为主。

夏侯渊为了夺回定军山,只得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战死在黄忠的刀下。曹军主帅被杀,军心混乱,只得撤退自保。这样一来,曹军大势已去。曹操在得知情况后,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刘备说,曹操虽来但也无能为力,我一定得到汉中了。

曹操在救出汉中的残兵败将后,只得撤军。曹操在得知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不无心情酸涩地说,我就知道刘备想不出这样的计谋,是有人为他谋划的。还感叹说,自己将天下人才收罗一空,怎么却漏掉了法正呢?

可惜的是,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时年才仅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此十分痛惜,为之流泪多日。在法正死后,刘备追谥他为翼侯,这也是刘备在生前唯一一次追谥。如果法正能够多活一段时间,他就肯定会出现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

二、法正如果活着,夷陵之战的走向。

我们可以从上面法正与刘备的事迹中,看到法正对刘备的影响力。以诸葛亮的看法,如果法正不同意东征,他是会有办法让刘备改变主意的。法正生前的目光一直注视在益州北方,因为他本来就是从雍凉来到益州的,对收复故乡有着自己的渴望。

因此,如果法正还活着,他肯定是北伐秦川的坚定支持者。在他和诸葛亮、赵云、黄权等人的劝阻下,刘备很有可能会放弃讨伐东吴的战略,转而攻打秦川。这样一来,夷陵之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刘备自然也不会遭受惨败了。

如果刘备一意孤行,非要发动讨伐东吴战争的话,作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法正肯定是要跟随刘备出征的。在这场战役中,法正会为刘备出谋划策,制订符合实际的计谋。这样,刘备很可能会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东吴的处境十分困难。孙权为了免除后患,向曹丕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曹丕虽然没有出兵伐吴,但是却依然对东吴虎视眈眈。他早已准备了三路人马,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战场。

东吴深得军心的统帅吕蒙在夺取荆州之后便病逝了。孙权没有听从吕蒙的建议,让朱然担任接班人,而是起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陆逊以书生的身份担负重任,得不到下属的信任。如果此时刘备与陆逊决战,陆逊很可能会凶多吉少。

因此陆逊才会迅速撤退,选择险要地形扎营,尽力与刘备转入对峙状态。一方面巩固军心,一方面消耗刘备的实力,选择有利时机转入反攻。对此陆逊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他向孙权说自己害怕刘备水陆俱进,逼迫自己早早进入决战。这也是刘备能够战胜陆逊的关键。

但是刘备由于谋略不足,手下也没有得力的谋士,结果没有能够逼迫陆逊出战。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采取了平地立营的诱兵之计。可是这种拙劣的伎俩,让陆逊一眼就识破了。陆逊根本就不上当,还压制手下出战的请求。刘备在无奈之下,只得撤出伏兵。这一计的失败,反而让陆逊赢得了军心。

如果法正尚在,他是不可能为刘备出此下策的。其实夷陵之战的双方态势,与当年汉中之战的双方态势相似。刘备想要取胜,就必须逼迫对方出战。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献计夺取定军山,攻敌所必救,取得了汉中大捷。那么在夷陵之战中,法正也会故技重施,再次击溃陆逊的防御的。

在当时刘备占据上游之利,法正会建议刘备水陆俱进,直接绕到陆逊的后方。这样,陆逊如果不继续撤退,就只能与刘备决战,这正是陆逊最害怕的蜀军战法。法正还可以建议刘备利用武陵地区百姓的拥戴,直接从武陵山区杀出,直取荆州南部。这样也可以逼迫陆逊与刘备决战。

可以想见,在法正的周密谋划下,刘备的这些策略都是很可能会成功的。作为优秀的统帅,陆逊自然不会打必败的仗。陆逊会保存自己的实力,步步撤退,甚至会把荆州让出来。这样,刘备能够夺回荆州,至于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就要看曹丕的选择了。

结语: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尚在,就能够阻止刘备东下。即使阻止不了,也不会让刘备遭此惨败。诸葛亮的这个判断是中允的。作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他对法正可谓言听计从,如果法正当时尚在,以法正一心北伐的意愿,刘备很可能会转变战争的方向。

同样,如果刘备一意孤行攻打东吴,法正也会有办法让刘备取胜。因为夷陵之战和汉中之战的形势差不多,法正能够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也能够帮助刘备打破僵局,夺回荆州。可惜法正的英年早逝,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

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很难说,但肯定不会输。唯一能补正刘备战术错误的人,也许只有法正;他之于刘备,如同张良之于刘邦。

首先,从战略层面而言,刘备攻打东吴有充足的理由。

于情,刘备必须为关羽出头。就像曹魏大臣刘晔点出的那样:“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正史中虽没有桃园结义,但关羽作为刘备的患难之交,无论忠诚度还是所作出的贡献,都堪称“时代楷模”。如果不替这样的手下找回场子,那刘备的人设也算是毁完了。一个理性到冷血的大哥,并不容易让小弟们死心塌地。

于理,荆州对蜀汉集团至关重要。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里为刘备拟定的事业蓝图中,对荆州的占有就是关键前提。这里扼守长江上游,北有汉、沔之险,南有荆楚之富,往东可以压制东吴,往西能够护佑益州,没有荆州,刘备就等同于少了一条腿走路。

其三,可行性也没有问题。在勇夺汉中之威、痛失荆州之哀的双重刺激下,当时的蜀汉军队正处于战力的巅峰阶段,连曹魏也畏惧三分;而且蜀汉位于上游,地势方面居高临下,对东吴占尽优势;外部环境方面,曹魏虽名义上挺孙权,但实际上是饶有兴趣的坐山观虎斗。只要指挥得当,重新夺回荆州的可能性相当大。

而刘备本人,指挥作战的经验也是相当的丰富。比如早年间以别部司马的身份替公孙瓒对抗袁绍时,“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领徐州牧后,跟实力强大的袁术对峙一个多月,互有胜负;在博望坡设伏击败夏侯惇,也是他本人的手笔。

就像陆逊评价的那样:“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刘备不仅为人狡猾,而且阅历丰富,不是个好对付的敌人。

总而言之,刘备打孙权,这件事没啥问题。可惜的是,也许汉中之战的胜利,让他对自己的指挥能力过于自信;或者是对东吴的军力一向瞧不起,刘备此次出征连续犯下重大失误。

首先,刘备并没有派遣先锋军探路,而是亲自统率主力全部压上。也许他是想速战速决,毕竟蜀汉劳师远征、打不起消耗战。但看到这副气势汹汹的架势,地形上处于下风的吴军采取固守姿态,反而让急于求战的刘备“欲速则不达”。

其实我们参考下同时期曹操,作战时必定先派先锋军在前,起到摸清对方虚实、试探战力等作用。刘备自然也懂这个道理,但当时黄权主动提出担任先锋时,却被他拒绝。原因不外乎轻敌、求速战。

(补充一点,双方的总兵力其实差不多,东吴约5万,蜀汉主力4万,另有马良联络的五溪蛮1万出头)

随后,当陆逊识破了刘备的意图、采取严防死守战略后,双方僵持了近半年。密布在山地的蜀汉军队求战不得、粮草白白消耗,锐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消磨。

此时,急切的刘备再次改变战略,他让绝大部分水军也登陆,意图发动全力一战。但这却让陆逊看到了战机,东吴军队全线出击,以火攻彻底击溃了连绵分布在山林中的蜀汉大军。

可以说,夷陵之战,败就败在刘备轻敌失策。也许在他眼里,吕蒙死后的东吴再没有一个能打的统帅,沉稳、老道的陆逊出乎了他的预料。

其实这也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前败多胜少的重要原因,他长期缺少算无遗策、谋略制敌的一流谋士。法正的出现,一度弥补了这一缺陷。

对于法正,诸葛亮的评价最具代表性:“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在他看来,法正的出现,如同给刘备插上了双翼,让他如同鲲鹏一样,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诸葛亮不愧为为人坦荡、虚怀若谷的君子,毫不吝啬地给予法正这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如此高的评价。纵观史书记载,法正确实补足了刘备的最大短板。

比如当初刘备进攻益州时,刘璋部下郑度曾建议坚壁清野、把孤军深入的荆州军活活耗死;刘备获悉后大为惊恐,法正却轻描淡写地吃定了刘璋:“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攻下成都后,刘备瞧不起主动投降的许靖。但法正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人的价值:“虽然许靖徒有虚名、毫无真才实干,但他这种人在当时的舆论下就是吃得开;对世人而言,轻视许靖,就是瞧不起人才,这个锅可不能背。”刘备随即厚待许靖,士大夫群体果真认为他礼贤下士,有利于益州人心的收拢。

夺下益州后,刘备给予了法正极高的地位:“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个人被他当成了俩人用。其后的汉中之战,战役的发起人、作战参谋都是法正;定军山一战,他推动、发掘了战机,才造就了黄忠一战斩杀夏侯渊的辉煌战绩。

可惜的是,就在刘备加封汉中王后,法正病死、年仅45岁。此后,蜀汉阵营再也没有这种级别的智囊、谋士。史书称,“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跟演义不同,正史中的诸葛亮与法正完全属于两种人,前者风格稳重、后者奇谋层出不穷,刚好做到了互补。

而对于这位同僚的智谋,诸葛亮一向极为敬佩。所以他在夷陵之败后感叹:“法正如果还在,就能劝主上,让他不进攻东吴;即使进兵,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姑且不谈法正会不会阻止刘备伐吴,但凡有他作为谋主,陆逊想要获胜谈何容易?有这个连曹操也无可奈何的智囊在,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诸葛亮就像刘备的萧何,而法正则是张良。如果两者缺其一,即使像刘邦那样的奇才都难以成功,刘备就更不消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