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庞德,被俘后不屈而死,被后世认为是忠义之人。
然而,他先后在马超、张鲁、曹操手下效力,算是数易其主了。
忠义之人,为何数易其主?数易其主之人,为何不是“三姓家奴”而有忠义之名呢?
这个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
庞德与马超:忠到最后庞德,原在马腾手下效力。
马腾入京后,“德留属超”,他留下追随马腾之子马超。
马超起兵反曹时,庞德率军随马超作战,与曹操大战于渭南。
马超战败后,庞德又追随马超入汉阳,保冀城,继续抗曹。
失败后,马超逃去汉中,依张鲁,庞德又不离不弃的跟随。
势力在的时候拼死效力,势力破产了又跟随马超东奔西走,试图“东山再起”,庞德对马超可谓是不离不弃了。
然而,马超却抛弃了庞德。
不久,张鲁手下的将领进谗,张鲁疑心马超,马超为避祸,辞兵逃入氐中。
随后,得知刘备围成都,马超遂“密书请降”,往投刘备。
由于走得太急,马超不但没有带走庞德,连自己的妻子董氏,儿子马秋都没有带走!
可以说,庞德一直追随马超,只不过,马超抛弃了庞德。
而且,马超这一去,彻底成了“员工”。
投张鲁时,马超还只是“依附”,他以客军的身份,企图靠张鲁的支持,重占陇右。
然而,投刘备时候,马超则是“密书请降”,投奔后,又接受了刘备的任命,督临沮,彻底成了刘备集团的“员工”。
抛弃一直相随的兄弟,自己去其他集团做了“员工”,作为势力,马超已经灭亡了。
如此,庞德对马超,已经没有了主从关系了!
后来,曹军将领疑心庞德,关羽劝降庞德,都只谈“其兄在汉中”,不再谈其与马超曾经的主从关系了。
可见,随着马超降刘备,马超集团已经灭亡,庞德对马超已经无忠可效了!
庞德已经尽了属下的本分,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他不负马超,是马超负他!
如此庞德,自然可以昂起头,带着忠义之名继续自己的人生!
庞德与张鲁马超走了,庞德留在汉中,如此,庞德自然也就成了张鲁的部下。
在张鲁手下,庞德也坚持到了最后。
张鲁投降后,庞德“随众降”,跟着自己的老板一起投了曹操。
庞德不负张鲁。
庞德与曹操:义在效死,有我无敌曹操知庞德骁勇,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无功受禄,混吃等死,绝非忠义!
因此,当众将因其兄在汉中疑心他时,他慷慨表示: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有我无敌!至死方休!
庞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樊城之战,庞德亲自出来与关羽作战,“射羽中额”!
当时的庞德常乘白马,关羽军都称他为“白马将军”,对其十分忌惮。
运气不佳,山洪暴发。
跟随了曹操几十年的于禁率军投降了。
唯有庞德,坚决不降。他斩杀了想投降的部下,表示: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庞德“战益怒,气愈壮”,但大势已去,随着水位上升,周边的将士都投降了。
庞德只带麾下将一人,伍伯二人,弯弓傅矢,向坐小船去曹仁军营。
然而,西北汉子确实不习水性,船翻了,庞德为关羽所获。
关羽爱其忠勇,说:你哥哥在汉中,我想任命你为将军,你何不追随我?
庞德大骂关羽: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关羽无奈,斩杀庞德!
“我不杀羽,羽当杀我”,这是庞德做出的承诺。临到“羽当杀我”之时,庞德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兑现承诺!
曹操听说此事后,“为之流涕”,并感慨:于禁追随我三十年,事到临头,竟不如庞德!
其实,忠义,是一种高尚人格,与相随多久并没有直接关系。
说到三国的历史,提及忠义,人们常说起关羽、张飞。
然而,现实是: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关羽、张飞一般幸运,不可能早早就找到值得追随的英主。
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一些不那么厉害,不那么有前途的老板。
庞德追随马超、张鲁,都能坚持到最后,其忠义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其实,以庞德的本事,如果早早“良禽择木而栖”,其功业未必在五子良将之下;他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随众”降曹,如果他接受关羽的邀请,于理义未必没有借口。
从今天的观点看,庞德的忠义,是不明智的。
然而,追随内心的忠义标准,不计代价,付出一切的去做!这样的庞德,绝对值得尊敬!
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问题,不是庞德弃马超而去,而是马超弃庞德投刘备而去,庞德不得已归顺曹操的。襄樊之战中,庞德之所以表现得忠义无比,主要原因有三:
一、马超弃庞德及妻儿投刘备,让庞德很窝囊地成为曹操俘虏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出道后不久跟随马超的老爹马腾平定羌氐叛乱,因军功做到了校尉。
官渡之战后,曹操开始着手平定河北,袁谭袁尚派郭援、高干攻打河东,以牵制曹操。曹操派书法家钟繇率领包括马腾在内的关中将领讨伐郭援、高干。庞德跟随马超参加了钟繇的讨伐大军,庞德神勇,作为先锋所向披靡,斩了郭援。这个郭援是钟繇的外甥,庞德就提着郭援的首级向钟繇请罪,钟繇说外甥是国贼,你杀了国贼何罪之有?庞德也因这一次优异表现被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
后来弘农的张白骑造反,庞德又跟随马腾讨伐张白骑,在两崤之间大破张白骑。马腾到许都担任卫尉后,庞德就跟随马超,成为马超的手下。
赤壁之战后,马超、韩遂在关中造反,庞德也跟着马超与曹操对敌。马超、韩遂被曹操用离间计击破。马超逃到西凉后再次反叛,被杨阜、姜叙等地方将领击败,穷途末路的马超带着庞德及庶妻董氏、幼子马秋及从弟马岱等人逃到了汉中依附张鲁。
马超在张鲁那儿受到张鲁厚待,被封祭酒,张鲁都想把女儿嫁给马超。马超心心念念想夺回西凉,就向张鲁借兵去攻打凉州。张鲁对马超真不错,借兵让马超去收复老巢,结果马超征战不利,加上杨白想陷害马超,马超不敢回汉中,就带着马岱秘密投奔了刘备。
马超从张鲁处借兵收复凉州,没有带上庞德,让庞德留在汉中,估计是照顾庶妻董氏和幼子马秋吧。结果马超一走以后再也没回汉中,放了庞德和老婆孩子的鸽子。
庞德在汉中也没法离开,因为张鲁把庞德及董氏、马秋当作人质看起来了。如果马超投降刘备后,敢带蜀兵来打汉中,庞德及马超的妻儿就是最好的挡箭牌。
庞德在汉中没等到马超来救他,却等到了曹操来攻打汉中。张鲁本来就想投降曹操,张卫象征性地在阳平关抵挡一下后,张鲁就投降了曹操,庞德、董氏、马秋就成了曹操的俘虏。
《三国志.马超传》:初超之入蜀,其庶妻董及子秋,留依张鲁。鲁败,曹公得之,以董赐阎圃,以秋付鲁,鲁自手杀之。
好人妻的曹操没看上董氏,把董氏赐给了阎圃,把马秋赐给了张鲁。结果张鲁为了表示与马超一刀两断,直接把马秋杀了,气得马超吐血不止。
而曹操早就知道庞德勇猛,直接拜庞德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庞德虽然窝囊降曹,但感于曹操重视自己,也就死心塌地为曹操效力了。
二、马超的人品卑劣无底线,让庞德不再视马超为主人论起三国军阀的人品,一般人的印象是吕布最差,毕竟三姓家奴的名声太臭了。但是马超的人设之差,比吕布有过之无不及,吕布的人设在马超面前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吕布害了两个义父,但没害亲爹啊?马超直接害死亲爹。
本来曹操表奏汉献帝,让马腾入京为卫尉,其实目的有二:
- 一是分化马腾、马超,让马腾进京当差,让马超带兵在西凉,其实是分而治之。
- 二是以马腾为人质,牵制马超,让马超不要动小心思。三国时的人质制度非常流行,马腾入京当京官,其实也知道自己是人质。但是马腾并没有造反之心,因此并不害怕为人质,甚至还把家族都带到许都和邺城,同行的还有马超的兄弟马铁、马休等,一共200多人。
一家家族200多人在当时的京城为人质,马超竟然毫无顾忌地起兵造反。虽然马超在潼关前线曾经一度占得上风,但是毕竟综合实力远不如曹操,智谋远不如曹操,被曹操用离间计轻松瓦解马韩联盟。
马超见打不过曹操,就派人和曹操谈判,要求割据关中。曹操当然不答应,一边用计打败马超,一边下令处死马腾,夷三族,可怜马超父亲马腾、兄弟马铁、马休及全族200余口都死在了许都和邺城。马腾及兄弟马铁、马休之死,完全是马超害死的,而《三国演义》为了丑化曹操,说马腾是因为衣带诏事件被曹操诱杀的,所以马超才起兵反曹的。
而无情的历史事实是:马超想割据关中,私自起兵,直接害死了父母及兄弟还有全族200余口,这人品是不是连吕布都不如?
马超兵败潼关,退回凉州后,曹操因为后方有事,就回师许都和邺城了。马超到了安定,又鼓动带领羌、氐等少数民族后军队跟着他一起造反,占领了冀城。结果杨阜、姜叙等人设计,把马超骗出城去,点领了冀城,又把马超老婆和长子杀了,让马超痛苦不堪。
马超在屠杀了杨阜、姜叙在历城的族人后,带着庞德及庶妻董氏、幼子马秋投奔张鲁。最后又放了亲人的鸽子,投奔了刘备。导致幼子惨死,庶妻被占,庞德归曹。
《三国志.马超传》:是岁,曹公西征,与超等战於河、渭之交,超等败走。超至安定,遂奔凉州。诏收灭超家属。超复败於陇上。后奔汉中,张鲁以为都讲祭酒,欲妻之以女,或谏鲁曰:"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鲁乃止。
马超为了一己之私,不顾最亲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人的安危,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动叛乱,人品之低下庞德都看在眼里。当马超放自己的鸽子,让自己在张鲁手里成为人质,可想而知庞德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当曹操厚待庞德后,庞德决然归曹,对马超不再有一丝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试想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妻儿、兄弟的命都不顾的人,会在乎属下的生命吗?这种无情无义之人值得庞德效忠吗?
三、庞德的家小都在曹操手里,不能投降庞德归降曹操后,一直想找机会报答曹操。
先是宛城的侯音、卫开勾结关羽叛乱,庞德就带领兵马,配合曹仁镇压了宛城叛乱,顺带着就屯兵樊城,樊城众多守将都对庞德表示怀疑,说故主马超及庞德的哥哥庞柔都在蜀汉,对庞德的忠心表示怀疑。
庞德对此信誓旦旦地表白,自己身受国恩,必当以死相报,和关羽势不两立,要么庞德杀了关羽、要么被关羽所杀:
《三国志.庞德传》: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庞德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多次挑衅关羽,与关羽亲自交战,甚至箭射关羽额头。《三国演义》为了衬托庞德忠心,说庞德抬着棺材上前线,还用毒箭射伤关羽,迫使关羽刮骨疗毒。其实关羽刮骨疗毒是在襄樊之战之前,与庞德无关。
庞德最终被关羽擒获,主要还是天气原因,因为连续十多天暴雨,汉水暴涨,庞德因为不受信任屯兵城外,被关羽水军击败。
庞德誓死不降关羽,一来是不想再见到人品卑劣的马超,二来是因为自己的家小都在曹操手里,如果投降关羽,家小就会遭受到马腾及马超妻儿同样的下场,因此誓死不降,以自己的一条命,既博得忠义之名,也为妻儿家小赢取生存空间。
庞德悲壮而死,曹操为之怆然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即位后,追谥壮侯。
后来,钟会、邓艾伐蜀时,庞德的儿子庞会跟随,蜀国投降后,庞会带人将关羽灭族,报了庞德被关羽所杀之仇。
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是需要推论、判断的,因为其历史真相或许永远无法得知,只能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来推断。
但这不是说,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凭空臆想,想当然地下结论。
就题主这个问题来说,庞德英勇就义没有问题,曹操为之落泪也没有问题。但凭空得出庞德如此忠义却弃马超而去,就成大问题了。
这既不符合史实,也难以顺理成章,完全是想当然地去臆想历史问题,这是对历史感兴趣的人,最该忌讳的事。
庞德壮烈殉国,曹操为之流涕都说刘备好哭,其实曹操哭起来也不含糊。
史料记载,曹操一生为许多人留下了眼泪。曹操为荀彧垂泪、为郭嘉垂泪、为张邈垂泪、为毕湛垂泪、为袁绍垂泪、为陈宫垂泪、为袁焕垂泪、为任峻垂泪、为典韦垂泪、为曹冲垂泪,当然也曾为忠义的庞德垂泪。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其频频流泪自然有做戏的成分存在,但不可否认,老曹是性情中人,许多眼泪也是发自内心的。
就说为庞德忠勇就义吧,庞德的行为的确值得老曹为之流涕。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侯音、卫开等占据宛城背叛曹操,庞德与曹仁一起平定了叛乱,遂南屯樊城。
次年,关羽发起了襄樊之战,庞德与曹仁等一起讨伐关羽。
据《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
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
庞德有个从兄庞柔,此时正在蜀,替刘备效力。驻屯在樊城的曹军将领都因为这事而怀疑庞德,庞德就时常说:“我深受国恩,义在效死。我不杀关羽,就让关羽杀我吧。”
当然了,庞德所说的为国效死,不一定是指为了汉室朝廷,更可能是为了曹丞相的魏国。就算是为了曹丞相,知恩图报,也是难得的。
庞德说到做到,毫不含糊。
庞德传: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立而不跪。
庞德亲自与关羽交战,曾经射中关羽的面额,关羽之军非常忌惮庞德的勇猛。
后因为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的手下大部分也投降了,但庞德拒不投降,继续作战,最终被关羽俘获。
庞德传: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关羽也拿庞德从兄庞柔说事,劝庞德投降归顺。但庞德不为所动,大骂刘备,发誓说:“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
双方交战,各为其主,彼此对骂为贼将,并无不可。庞德不愿投降,遂为关羽所杀。
庞德之死,与于禁的投降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令老曹感慨不已。
庞德传: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
庞德死得壮烈,老曹理该为之流泪。
庞德与马超家族的情感纠结据《三国志·庞德传》记载: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狟音桓。】少为郡吏州从事。初平中,从马腾击反羌叛氐。数有功,稍迁至校尉。
庞德,雍州南安狟道县人,与马腾(扶风郡茂陵)算是西凉老乡。
庞德本来是州郡从事,马腾为郡军从事,二人也是同事。后庞德跟随马腾抗击羌氐叛乱,数有战功,升迁为校尉。
这就是说,庞德一开始并非是马腾的部曲,由于战事需要结下了战斗友谊。
庞德传:建安中,太祖讨袁谭、尚於黎阳,谭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东,太祖使锺繇率关中诸将讨之。德随腾子超拒援、幹於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幹,大破之,亲斩援首。【魏略曰:德手斩一级,不知是援。战罢之后,众人皆言援死而不得其首。援,锺繇之甥。德晚后於鞬中出一头,繇见之而哭。德谢繇,繇曰:"援虽我甥,乃国贼也。卿何谢之?"】拜中郎将,封都亭侯。
汉末军阀混战,曹操击败袁绍之后,继续征讨袁谭、袁尚哥俩,袁谭派遣郭援、高幹进攻河东,曹操派遣钟繇督率关中诸将征讨。庞德作为先锋追随马腾出战,斩杀了郭援。
郭援是钟繇的外甥,钟繇为之哭泣。庞德就跟钟繇谢罪,钟繇说:“郭援虽是我的外甥,但是国贼,您何罪之有呢?”
从这件事看出,庞德、马腾、钟繇虽然都是听从曹操的号令,但名义上是替汉室出力,不能说明庞德就是在替马腾打工。
庞德传:后张白骑叛於弘农,德复随腾征之,破白骑於两殽间。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后腾徵为卫尉,德留属超。
由于马腾在西凉的影响力很大,庞德一直归属马腾在征战。后来,马腾受朝廷征召为卫尉,迁往邺城,其子马超统领马腾的军队,留在西凉。这样一来,庞德就归属了马超。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称不上庞德对马氏多么忠诚。
庞德传: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由于马超不顾及其父及兄弟们的性命,反叛曹操,被曹操击败后逃亡汉阳,庞德此时跟随马超一起逃亡。
这是问题的核心之处,值得说明一下。
庞德本不是见利忘义之人,在马超反叛之时,庞德也有他的难处。他一直跟着马超父子混事,此时也不方便就反叛马超而投靠曹操。
马超再次被曹操击败,逃亡汉中投奔张鲁,庞德也跟着去了。
马超很得张鲁信任,张鲁一度曾想把女儿(也说是其妹)许配给马超,有人劝谏才作罢。
马超一心想打回老家去,张鲁就借兵给他,但把马超的妻子作为人质留在了汉中。
不知何故,这次庞德没有跟随马超出征,有说是生病,也有说是看护马超的家眷。
前面提到的庞德从兄庞柔在西蜀,恐怕就是因为跟随马超出战而一起投奔了刘备。
曹操平定了汉中,庞德就跟随张鲁投降了曹操。
曹操把马超的妻子董氏赐给了张鲁的部属阎圃,将其子马秋交给张鲁杀掉了。
而对于庞德,曹操素闻其骁勇,就拜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
从此之后,庞德就死心塌地地替曹操出力。
豹眼评语从这个情节来看,庞德是有底线的人,但也不是一根筋的愚忠,一条道走到黑的主。这在汉末三国时期,是司空见惯的事,跟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的情况都差不多,都是半路跟随曹操的,但都能够善终。
根本一点,还是“良禽择木而栖”,马超做得那些事不算很地道。尽管刘备最终收留了马超,也仅仅是利用他的影响力而已,一直提防着他,致使马超忧郁而死,这也算是他自作自受。
如果庞德当初跟随马超出征的话,很可能也一起投奔了刘备。这都是时势所迫,难以用忠义来说事。毕竟千里走单骑追随刘备的关羽,还是个例。
像关羽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但能够像庞德这样,遇到明主,并为之慷慨就义,值得曹操为之一哭。
与关羽相比,庞德似乎是差了一点,但马超毕竟不是刘备;与于禁相比,庞德就胜出不少,但于禁在穷途末路之时投降关羽也顺乎人情。
作为吃瓜群众,不好妄加评论,谁都不敢说自己遇到他们的处境会作何选择。
不管咋说,庞德的结局是值得尊重的。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庞德是马超手下的猛将,他在出道之后,就一直跟随马超,屡建战功。无论马超胜负,庞德都是作为马超的副将尽心竭力。到了马超在关中、西凉立足不住,奔入汉中投奔张鲁的时候,庞德还不离不弃,陪伴在马超的身边。
可是到了最后,马超投降了刘备,而庞德却成为了曹操的手下。在曹操那里,庞德对曹操忠心耿耿。在解关羽的樊城之围时,庞德抬棺大战,给了关羽以重创。史书上记载,庞德还射中了关羽额头一箭。因为庞德骑的是白马,关羽的手下称庞德为白马将军,对他十分忌惮。
不过,虽然庞德在战场上英勇奋战,可是因为曹仁、于禁的指挥错误,把军队扎营在樊城以北十里的洼地里。在汉水暴溢的情况下,让关羽水淹七军,遭到了全歼,庞德也战败被俘。
在被俘后,庞德拒绝了关羽的劝降,杀身成仁。消息传来,连曹操都难以置信。对比于禁被俘后的屈膝投降的行为,曹操十分感叹,流着眼泪说,自己和于禁相知那么长时间,到了生死关头,于禁还比不上一个庞德。
那么,有的人就庞德的死对他有所责难。他们是站在刘备一方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的。他们认为,庞德的旧主是马超,而马超已经投降了刘备,那么庞德就应该跟随马超加入刘备的阵营。而且,庞德的哥哥庞柔也在蜀中的刘备那里阵营,于公于私,庞德都应该投奔刘备。所以,庞德为曹操而死,实在是不忠不义之徒。
可是,这种论调是站在刘备阵营的立场上说的,而不是站在庞德个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我们从庞德的所作所为来看,庞德自有他的自己的标准,自己的判断。
就拿庞德个人来说,这个人是一个忠义之人,可是他一开始却投奔在了马超这样的人手下。马超此人,有勇无谋,做事还无情无义。马超为了自己的私利,根本就不管宗族和家人的安危。由于他屡次造反,使得自己的父亲、兄弟都遭到了族灭。由于他有勇无谋,使得自己的妻子家眷遭到了屠杀。到了投奔张鲁的时候,他身边只有寥寥几人。而就算是这寥寥几人中,庞德依然在内。
可是,马超是如何对待庞德的?马超出兵救援刘璋的时候,他将自己小妾和亲生儿子留在了张鲁那里,庞德因为生病也被马超留下。可是到了前线,马超又再次变心,投降了刘备。马超此举,就把自己的小妾和儿子、庞德抛弃给了张鲁。试想一下,此时的庞德是何等的想法?马超连自己最后的血脉都不顾,更不要说跟他出生入死到最后的庞德了。
不过,这对庞德也是一种解脱,从此庞德摆脱了马超这样无情无义的主公。从庞德的心目中,他也没有不忠的地方。他和马超投奔到张鲁那里,那么自己和马超就都应该算是张鲁的部下。马超再次投降刘备,抛弃了庞德,那么马超就和自己没有了关系。庞德从此就成为张鲁的部下,为张鲁效力。
在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又投降了曹操。作为张鲁的部下,庞德跟随他成为曹操的部下是名正言顺的。庞德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自己的主公,他的服务对象的变换,是因为他的主公改换了门庭。所以说,庞德为曹操效力,从道理上来讲,是说得通的。
曹操对待人才的方式是唯才是举。他对庞德与马超对庞德有着天壤之别。与马超的无情无义相比,曹操对庞德十分器重。他一得到庞德,就马上拜他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封邑三百户。这使得庞德感到受宠若惊。从此之后,庞德便把“身受国恩,义在效死”挂在嘴边,决心对曹操以死相报。
在此后的战争中,庞德多次为曹操立下战功。而且在和关羽的交锋中,他顶着别人怀疑的压力,主动请战,在被俘后慷慨赴死,表现了自己的忠心。所以说,从庞德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到,庞德一直就是个忠义之人。只是他刚开始的忠义遇到了无情无义的马超,否则不会有后面的遭遇。
不过,庞德还是有为刘备效力的机会的,那就是他被俘之后。庞德在曹操阵营中,并没有受到特别的信任。史书记载,曹操对庞德都有所怀疑,至于说别人的眼光就别提了。至于说庞德被俘后,宁死不屈被关羽所杀,更是出乎曹操的意外。所以说,在这个时候,庞德投降关羽,一方面也为曹操尽了力,一方面也可以摆脱无谓的猜疑。
但是,关羽却把这件事给搞砸了。他的劝降,反而坚定了庞德必死的信念。关羽当时对庞德劝降的话是,“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
关羽说这话的本意,是因为自己和刘备、张飞手足情深。关羽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要属手足之情为最重。所以他才会从兄弟关系上下手,来劝说庞德。
可是,关羽根本就不知道庞德的家事,他的话反而引起了负面影响。当初曹操也因为这件事对庞德产生了怀疑,不想用他为将,去对战关羽。庞德对曹操解释,说自己和嫂子有矛盾,杀了嫂子,使得兄弟两人势同水火,不相往来。这才解除了曹操的怀疑。
而关羽根本就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提起庞德的哥哥,可谓哪壶不开提哪壶,这让庞德十分反感。就从这一件事来看,关羽对庞德根本就不尊重,连庞德的情况都根本懒得了解。
而关羽下面的话,更是引爆了庞德的脾气。关羽说自己想要用庞德作为自己的将领,问庞德为什么不早投降?这使得庞德感到十分恼怒。依照关羽的话意,关羽看上了庞德,是庞德八辈子的荣幸。庞德应该早就感激涕零,乖乖投降才对。相比曹操对自己的礼贤下士,关羽的骄傲让庞德忍无可忍。
在对双方的态度做了对比,庞德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投降关羽,以关羽的脾气,自己难以在他的手下做事。而且自己的家小都在曹操那里做人质。以自己的家小为代价,到关羽这样傲慢的手下做事,还违背了自己忠义的初衷,这是庞德无法承受的。
而且自己当初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抬着棺材作战,这样投降,即便是将来留下性命,立下再大的功勋,也会在世上留下一辈子的笑柄。而关羽又用那种孤傲的态度对待自己,相比之下,庞德最终选择了慷慨赴死。
在这里,我们就有一个疑问,如果关羽不是那么孤傲无礼,而是采取张飞义释严颜的态度和做法,能否收降庞德呢?朋友,你的意见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读三国,品人生。在汉末三分这个纷纭的乱世中,多少英雄的人生旅程令我们感觉到光辉壮烈,实则却隐藏着万般无奈和满腹辛酸,比如庞德。今天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位西凉猛将――庞德。
有时候读到某些三国人物的时候,我们犹如感同身受。这是一个壮丽的时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路荆棘和坎坷的时代,就如同我们的今天。在这个时代,有许许多多的“打工仔”,由于我们大多数朋友都并非是“世代簪缨”,而是出身平凡而微末,甚至很多都是从某个穷乡僻壤中走出来的“村野匹夫”。这样卑微的出身使我们在奋斗的起步线上就处于极度的劣势。除了我们自己的双手和勇气,可以依赖的外在的东西少之又少。
一路披荆斩棘的搏杀,落得满身伤疤,我们的奋斗充满了辛劳和苦痛。可有什么办法?即不能停下脚步来舔舐伤口,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来放松身心。咬着牙拼,流着血拼,咽着泪拼,直到有一天终于拼不动了,停下来看看手中的残存,手心里剩下的这点点东西就是我们最后的命!
这就是咱们“打工仔”注定的一生。
咱们来聊聊庞德这个“打工仔”。他和我们大多数朋友一样,出身卑微低贱,爹娘没给留下什么“条件”,只有一身不服输的糙筋厚皮,一副不认命的脊梁骨,一腔对未来充满期望涌动着的青春热血。
出身于西北荒原的庞德少年行伍,由于多次在征伐羌、氐叛乱的战斗中奋不顾身的拼杀,庞德被西凉军的马腾注意到了,收在身边任命为“校尉”,做了个中层干部。对年轻的庞德来说,这很不容易了。能被老板赏识,能得到认可和提拔,庞德是很感激的,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有些人天生富贵命。马腾就出身好,人家的祖先是东汉开国元勋――“伏波将军”马援。作为红色的后代,奋斗的起点高、步子快、关系多、路子广,混得相当不错,很快成为一方大员――西凉太守。但马腾这人比较喜欢折腾,由于他是忠臣之后,血统里就带着“兴复汉室”的基因和使命,总认为自己站在“正义”的一边,谁掌权他就反对谁。他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的联盟,反对过董卓;还曾经率兵到长安参加过“勤王”,反对过李傕、郭汜;后来又在“衣带诏”上签名,反对曹操。但后来由于事情泄露,马腾被出卖了,和两个儿子一同被曹操擒杀,血沃长安。
赏识自己,提拔自己的老领导被杀了。庞德二话不说,随着马超就造反了,随着西凉大军去征讨曹操。对老领导的忠诚和感恩之情化为对少帅马超的支持和拥戴,庞德完全当得起一个“义”字。
马超和他老爹一样,激情有余而智慧不足,有野心但缺乏远见卓识和统帅能力。虽然在多次战斗中打得曹操落花流水,但西凉军内部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分裂。合作就是这样,起步的时候齐心协力,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互相猜忌、顿生龌龊,争权夺利的时候就反目成仇。马超和韩遂互相翻脸,分道扬镳,内外交困之下,庞德保护着少主马超杀出重围,返回西凉。
马超不但有勇无谋,还缺少识人之明,重用杨阜、姜叙,却遭到背叛,导致他在陇西之战中再次以惨败收场,彻底失去了根据地,只得流落投奔到汉中张鲁麾下,也从老板沦为了“打工仔”,而庞德仍然追随在他身边。但在这段时间,庞德的思想发生了动摇。从“忠义”角度上分析,庞德真的已经很够意思了,无论兴衰荣辱,始终不离不弃,只为感激当年马腾的赏识之恩。追随马腾马超父子这么久,该报答的也足以当得起那份恩情了。你可以说庞德不够永久,但不能说他不够忠义。
马超和他父亲一样,很能折腾,但不是个优秀的老板,有野心无良谋,与合伙人翻脸反目成仇,轻信而又用人不当,屡屡对形势产生误判,还自以为是,不肯听从正确的建议。对于庞德这样一个仍然对未来抱有期望的人来说,要一条路走到黑,那就不是忠义,而是钻牛角尖了。对于打工者来说,“跳槽”是个很正常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足够了。况且退一万步来讲,跟着马超混,那是给“打工仔”打工,成绩再优秀,功劳再大,再努力再辛苦又有多大的意义?
马超向张鲁主动请命,兵进葭萌关,庞德称病,没有随行而去。这算不得上是背叛,只能说是分手。该报的恩都已报了,人应该有自己的路。
曹操兵进汉中,张鲁任庞德为将,率兵抵挡。本来就是临危受命,不存在什么君臣忠义的问题,庞德战败被俘,归降曹操也是很正常的,难道还要为张鲁这种人誓死不屈?
庞德受到曹操的任用,但在曹魏军中他其实混得并不好。归附太晚,起点太低,军中方方面面盘根错节的势力又太多。庞德可以依靠的太少,始终被排斥在边缘,他唯一只能向曹操证明自己,而在他这个尴尬位置上能够证明自己忠诚和能力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所以当关羽北征襄樊,兵围樊城之际,庞德向曹操主动请命,愿为先锋去迎战关羽。
但命运没有给庞德这个一战成名的机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是说舍命一搏就能够成功的,能趁关羽不备射一支暗箭,但你防不住背后有人阴你一把,让你功败垂成。
水淹七军,庞德被擒。关羽以西川旧主马超的理由劝降庞德,但庞德不为所动,坚执不降,最终被杀。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真的还能降吗?其实庞德已经穷途末路了,如果以一介败军之将重归旧主,自己的妻子儿女可还扣在曹操手中,那些人有一万个理由随时能够将他们送上断头台,以儆效尤。拼搏一生,到了这个时候,庞德手心里攥着的只剩下自己的一条命。
“忠义”这个词本来就是给咱们千千万万“打工仔”们量身定制的。在这个乱世中,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大王旗”,有忠义的高顺,有忠义的张任,有忠义的姜维,还有忠义的庞德。但你见过忠义的曹操、曹丕?见过忠义的刘备、刘禅?还是见过忠义的孙家父子?
这就是咱们“打工仔”一生的命运。咬着牙,咽着血,一身伤痕,悄悄忍辱吞泪,真到了穷途末路的那一刻,也只能拿自己蝼蚁般卑贱的残命去给老婆孩子换条活路!
庞德英勇就义,曹操为之落泪,既然如此忠义为何当初要弃马超而去?
公元219年7月,蜀汉荆州守将关羽发动北伐襄樊的战争,一时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曹魏的襄阳、樊城两座城池先后被关羽包围,守将吕常、曹仁、满宠先后被关羽击败,只能固守待援,曹操下令让有假节钺权力的左将军于禁率领七军三万多人会同白马将军庞德一起救援襄樊。
结果关羽利用天降暴雨的机会,汉水暴涨及周边很大部分被水淹没,关羽率领手下水军包围并击败了于禁和庞德及七军,由于曹军没有水军,一片汪洋之下,只能束手无策,在关羽水军的猛烈攻击下,于禁率领七军投降关羽,庞德也被关羽所俘虏。
关羽
注意于禁是被关羽打得大败后投降关羽,而庞德是被关羽俘虏的,因为庞德的兄长庞柔在刘备手下做官,因此关羽以庞柔为依据要求庞德投降,但庞德誓死不降,关羽只能杀掉庞德,正是这一事件,导致后来蜀汉灭亡时关羽的后人满门被诛杀。
官职、地位比庞德都高得多的于禁都投降了,庞德投降也可以理解,为何庞德宁愿去死也不愿意投降关羽呢?
首先得了解一下庞德是怎么成为曹操的手下的?庞德是凉州南安郡人,最早是马超父亲马腾的手下,庞德是一员猛将,勇冠三军,在与马超一起对袁氏势力郭援、高干的战斗力,亲自斩杀钟繇的外甥郭援,立下大功,要知道郭援可是对方的主将,能斩杀对方主将这绝对是一项天大的功劳,但即使如此,庞德在马超手下的地位并不高,官至中郎将。
关羽水淹七军
马腾被曹操招到邺城当卫尉后,庞德就跟随马超,曹操的势力向关中和凉州扩充时,数次击败了马超,庞德于是跟随马超一路南逃到了汉中张鲁处,之后马超继续南下投靠刘备,而庞德则留在了汉中,后来随张鲁一起投靠了曹操,被曹操封为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而且还有食邑三百户,从此之后,庞德就一直为曹操征战,直到襄樊之战被关羽俘虏后英勇赴死。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马超南下投靠刘备,他哥庞柔都跟着马超,为何庞德不跟随?
答案是:庞德是被抛弃的。
马超南下投靠刘备是一项秘密行动,没几个人知道,之所以要秘密投靠刘备,原因是张鲁不会让马超离开,张鲁已经决定投靠曹操了,就算张鲁有些犹豫,但是张鲁的手下人都暗中决定投靠曹操了,包括张鲁也说出了后来那句名言: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虽然有些夸张,但至少表明了张鲁的态度。
庞德
张鲁的政治态度决定后,马超的位子就尴尬了,马超是曹操的死敌,不可能投靠曹操的,如果张鲁要投靠曹操,到时候马超可能被张鲁当成投名状献给曹操,马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秘密与刘备的使者接头后,又秘密逃走,马超逃走时,因为种种原因,就抛弃了庞德,其实不止抛弃了庞德,马超连自己的妻子董氏和儿子都抛弃了。
留在汉中张鲁处的庞德能怎么办?只能跟随张鲁一起投靠曹操。当然除了这个客观原因之外,庞德投靠曹操还有主观原因,庞德这个人英勇善战,勇冠三军,但是跟着马腾与马超,不仅处处失败,而且到处逃亡,庞德再蠢也知道跟着马超是没有前途的,如果继续投靠南下投靠刘备,说不定到时候还是被曹操击败,不如留在汉中跟张鲁一起投靠曹操,曹操代表着朝廷,投靠曹操就是归顺政府军,还能有个编制,何乐而不为?所以庞德以个人及家庭的未来做为赌注,留在汉中投靠了曹操。
庞德
事实上证明,庞德的做法是正确的,投靠曹操之后,庞德很快升官加爵,而且前途比跟着马超要强多了,庞德是个有能力的人,至少在军事上如此,有能力的人一般对自己的将来会有规划,希望能出人头地,而不是跟随马超到处逃亡,庞德受够了逃亡,不愿意再跟着马超继续逃,他有权力选择自己想要的将来,所以就投靠了曹操。
第二个问题就是,明明庞德可以活,为什么要去赴死?
主要有三个原因:
1、庞德不像于禁的地位、官职、影响力那么高,于禁投靠,曹操顾忌到舆论估计不太会把于禁的家属治罪,庞德不同,庞德刚投靠曹操也得一步一步从中层做起,好歹投靠曹操之后就由中郎将升为杂号将军,庞德如果投靠,他留在魏国的家属肯定全部要被定罪,魏国有这样的法律,庞德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未来,庞德选择赴死。
庞德
2、庞德性情忠烈。马超抛弃庞德后,庞德选择了投靠曹操,这已经是一次易主了,在襄樊之战期间,曹营的很多将领都对庞德有猜忌,原因就是庞德的兄长庞柔在益州刘备那里当差,曹营诸将以为庞德会在战场上偏向蜀汉,或者有些利于关羽的行为动作,庞德本来就是个性情忠烈的人,受到同事的猜忌,就想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庞德投靠了关羽,那不就印证了曹营诸将的猜忌吗?庞德偏偏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言行一致,这就是庞德的血性和忠烈。
3、三国时期,一个家族分别投靠不同的势力这种现象很正常,只要光明正大地避嫌就行,这样能在政治斗争中,无论哪一方势力失败,其家族都会有一支生存下来,比如诸葛亮在蜀汉刘备这,他亲哥诸葛瑾在东吴孙权那,诸葛家族还有一支在曹魏那,这不很正常嘛,刘备都没怀疑诸葛亮有没有通吴嫌疑,曹营诸将为什么会怀疑庞德有通蜀嫌疑呢?
庞德被俘
庞德不愿意投靠关羽,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你想想,如果庞德投靠关羽了,那庞德留在曹操的家属,包括儿子宠会都会被杀,那样的话,庞家就全部在蜀汉了,庞德亲眼所见曹操的强大,到时候蜀汉灭亡了,庞家还是没能留下一支,这样的话,何必投降呢?还不如赴死,成为烈士,还能给自己儿子带来荣誉,同时也让曹营诸将刮目相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