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219年闰十二月,关羽遇害。

221年七月,刘备发动伐吴之役。此时,距离关羽遇害已过去了1年半。

为什么等了这么久才“迟迟”发兵呢?这段时间刘备又在忙什么呢?

猝不及防的刘备

关羽遇害的半年前,刘备刚刚结束了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益州“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消耗极大。最后,尽管拿下了汉中,但因曹操将汉中人口迁走,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所以,尽管疆域扩大了,国防形势改善了,但经济上却是纯投入低回报,一时间无力进行大规模作战。

因此,关羽北伐期间,刘备率大军回到汉中,修缮西川到汉中的通道,改善汉中前线的补给状况,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

以常理而言,当时的关羽即便北伐不利,也不至于连人带地全部覆灭!

因此,刘备的准备是合乎常理的。

然而,转瞬之间,三个月前还威震华夏的关羽却全军覆灭,连地盘也丢了个精光。

事发突然,刘备完全没有准备。

因此,一则因汉中之战的消耗,暂无力大举进攻,二则总体形势大变,原先的孙刘联合抗曹变成了孙曹联合对刘,刘备需要重新从全局上重新做出调整。

于是,刘备一边整军备战,一边采取积极行动,试图改善形势后再出战。

安定内部

既已退出荆州,益州就是刘备唯一的地盘了。

然而,刘备入主益州,不过才4、5年,根基未固。而且,诸葛亮以法治蜀,对刘备集团心怀不满的人士不少。

关羽覆灭,刘备集团遭到重大挫折,同时,孙权袭得南郡后,将被刘备安置于此的,前益州之主刘璋搬了出来,任命为益州牧,试图扰动益州动荡。

由此,刘备集团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浮现。

被外调的益州人士彭羕写信给马超,妄言“将军在内,我在外,天下不足定也”。

虽然是狂士之语,但也是部分益州人士不安之心。

同时,在关羽败亡过程中,需要承担责任的一些将领,也出现了问题。

在上庸,刘封、孟达,因为没有配合关羽作战,心不自安,加之彼此矛盾激化,孟达率部曲投奔曹魏,引曹军来攻。

显然,刘备需要解决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才可能考虑大举战略进攻。

220年,刘封、彭羕等不稳定人物被杀,显然,以“仁德”闻名的刘备做出这些举措,是形势所迫。

外交努力:争取与曹和解

刘备虽震怒,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道理还是非常清楚的。

因此,刘备决心先改善外交局面。

刘备既决心攻孙权,就试图缓和与曹方的关系,至少争取曹在孙刘交战时保持中立。

于是,刘备主动开通了通向曹占区的通道。

曹操去世后,刘备又派出军谋掾韩冉吊唁曹操,并送锦布。

可是,韩冉在途中得知曹丕有代汉之意,知道直接面见曹丕会在政治上陷入不利境地,遂称疾不前,转由上庸方面送信给曹丕。

然而,很快,曹丕发起了对上庸等地的进攻,上庸陷入动荡,信件迟迟不能送。

一来二去间,直到曹丕称帝后,信件才送达。

曹丕以魏帝名义给刘备回信,刘备当然不能接受其篡汉,和解失败。(《三国志.许靖传》)

准备称帝事宜

曹丕称帝,汉灭亡。

显然,以大汉的汉中王身份存在的刘备,只有在政治身份上进行调整,才能确保其集团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因此,刘备也要准备称帝。

然而,要称帝,总是要做足“前戏”的,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大汉虽已禅让于魏,但献帝尚在,你刘备何以贸然称帝呢?

于是,立刻为称帝作好准备,是刘备集团最当务之急的工作。

1、宣布汉献帝死亡。

“或传闻汉帝见害”,刘备集团利用献帝已被曹丕杀害的传言,亲自发丧制服,谥献帝为“孝愍皇帝”。

其实,献帝当时活得好好的,并不难察明其生死。显然,这些传言是刘备集团自己主动做的舆论宣传。

2、进行谶维的舆论准备。

黄权、杨洪等益州人士,搬出谶维之言,提出“必有天子出其方(西方)”的谶语,又从星相、符命、祥瑞等方面表示刘备称帝已得“天命”。

3、大张旗鼓的劝进。

此后,许靖、诸葛亮等人,开始劝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刘备于221年四月称帝。

名将凋零

刘备一刻也没有耽搁,称帝完成,立刻将伐吴提上日程。

刘备四月称帝,五月即下令张飞移军江州,准备以张飞为前部伐吴。

然而,时也命也,就在这个当口,张飞被部将范疆、张达杀害了。

而在过去的一年中,220年,也就是过去的一年中,黄忠病死,马超病重,而刘备的谋主法正也早早去世了。

关张马黄,是刘备军中最强,级别最高的军事将领,此时,已集体凋零。

法正,是刘备得以在“翻然翱翔”的,“不可复制”的谋主。(当时,刘备在军事上的首席智囊就是法正而非诸葛亮)

一支军队,如果短期内同时失去了总参谋长和几乎全部的野战军司令,显然是不适合立刻发起大规模战争的!

因此,刘备需要重新进行关键职位的人事调整,将中生代将领提拔上来,稍加磨合,才可以大举东征。

刘备征吴,虽打出为关羽复仇的旗号,但本质上是争夺荆州。

因此,刘备并非仓促行事,而是经过了多方面准备,才发起战役的。

尽管伐吴之役的结果是失败的,但如果就此次认为一代枭雄刘备,仅仅“因怒起兵”,那就不客观咯。

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不只是说韩信,对谁都适用,对刘备更适用。

刘备之所以能够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得益于心眼太多;

之所以玩完,也是因为心眼太多。

襄樊之战,这么大的战役,刘备不派一兵一卒。

关羽忙的焦头烂额,刘备忙着上位称王。

天天喊着替关羽报仇,一年多却不见动静。

司马懿平定孟达反叛,八天内急行军一千二百里,难道是司马懿单枪匹马自己一人去的吗?

说不过去啊,猫腻太多。

刘备的确很了不起,在汉末时期,豪强林立,英雄辈出,刘备就靠三兄弟,屡败屡战,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事业,的确是英雄无比,我很服气。

但莫名其妙的是,我一向不喜欢刘备,也不愿意看关于刘备的桥段。

最近,由于回答问题的需要,只得耐着性子看一些与之有关的资料。

结果是越看越不喜欢,甚至越看越讨厌。

刘备就是一个十足的自私自利之徒,除了有一点成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公孙瓒、袁绍、吕布、曹操、刘表、张鲁、孙权都不待见他,也并非没有缘由。

这是我的观点,不喜勿喷。

在汉末三国时期,刘备这点成绩,也算不得啥。

我查看了一些资料,除了当时与刘备打过交道的人,对刘备有些评价,后世对他评价的人很少。

恐怕是都清楚刘备那一套,不屑于去评价吧。

刘备典型的就是有奶便是娘,而且喜欢挖墙脚。

无论投靠谁,都不是真心实意替人家出力,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把人家的东西,顺到自己家里去。

一看情况不妙就逃跑,啥也不顾,老婆孩子都不要。

鞭打督邮是嫌弃官小,目无领导;投奔公孙瓒,投奔袁绍,依附吕布,投靠曹操,为的就是挖人家的墙脚。

曹操想杀了他,怕天下人失望,公孙瓒、袁绍、吕布、刘表等人,又何尝不是哪?

况且是,他们也没真的把刘备放在眼里。

刘表单骑赴任,就开拓了荆州的事业,据地数千里,带甲十多万。

公孙瓒、袁绍、袁术、吕布、孙策、刘焉、张鲁哪个又不是。

大家一起打拼,刘备混的最差。

刘表、刘焉不死,还有刘备啥事?

刘备刚刚得了汉中,就丢了荆州。典型的黑瞎子掰棒子,忙活一晚上,就剩手里一个,胳膊窝里夹着一个。

这就是格局的问题,只放心自己,最多还稍微信一下老兄弟。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待诸葛亮如此,对赵云也如此。

看看小舅子糜芳的背景,就知道对关羽信任到啥程度。

命令孟达刚刚杀了诸葛亮的小舅子房龄太守蒯祺,就让义子刘封去统领孟达的军队。

关羽围困襄樊,刘封袖手旁观,作壁上观。

还是那句老话:一个人走得快,众人一起走得远。

刘备鼎盛时期,就是一个益州,还有荆州的一部分。

荆州丢啦,满打满算就是一个益州加汉中,还不就是刘焉的老地盘吗?

三分天下有其一,那是其他对手都被曹操收拾啦,就剩下刘备和孙权啦。

三国的说法,也是延续陈寿之说,当时还有公孙渊的燕国,其实力、地盘、持续的时间并不比蜀汉差,咋就不是四国呢?

从208年刘备占据荆州,到214年取得益州,用了六年的时间。

到219年,刘备得到汉中,丢掉了荆州,仅仅五年的时间。

刘备就依靠一个益州加上汉中,最多就是刘焉的老地盘,以此称帝。

到223年,病逝白帝城,过了一把皇帝瘾,也就是三年的时间。

从拥有荆州算起,也仅仅就是十五年。

就这点成就,与袁绍、刘表、刘焉、张鲁相比,也不是多么了不起。

汉中之战,很可能曹操身体出了大问题,半年之后,曹操就病逝啦。

如果再给曹操五年的时间,刘备不会得到汉中,很快益州也不保。

但刘备是打不死的小强,他会继续南撤,将会去云南、贵州、广西开辟他的根据地。

或者去青海、甘肃打游击。

最后刘备也要称王称帝,过一把皇帝瘾。

曹操继续向南推进,刘备继续南撤,交州及以南地区又会开发出新的根据地。

当然,这不是坏事。

南汉的故事,也许会提前上演。

刘备病逝后,诸葛亮苦心经营五年才恢复元气,又用五六年的时间北伐,延续蜀汉的存在,直到234年诸葛亮病逝。

刘禅的蜀汉,苟延残喘近三十年,才最终灭亡。

就刘禅这帝王做的,与一个益州牧,有多大的区别哪?

如果不是诸葛亮苦苦支撑十几年,如果曹丕不是死得太早,刘备这帝王与袁术相比,又强到那里去了呢?

也就是一场闹剧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不是夷陵之战的话,将如何如何?

那么,夷陵之战,是刘备一意孤行的结果,是刘备本性的大暴露,是自找的苦果。

回到题主的问题,关羽活着的时候,刘备都不去管他;

关羽死了以后,刘备却说去为了替他报仇,打死我也不会信。

也就不用多说了,刘备就没打算替关羽报仇,准备多长时间也就与关羽和报仇没有关系啦。

再次友情提醒,睁眼看历史,不喜勿喷。

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要想了解刘备为什么等了一年才起兵伐吴,就得了解关羽襄樊之战前后,刘备在干什么,以及当时的天下形势如何?

219年12月,关羽被俘虏,220年正月,关羽被杀。221年七月,刘备出兵伐吴,发动夷陵之战。从关羽身死,到刘备伐吴,这中间有一年半的时间,刘备为什么不立刻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呢?

具体来说,刘备有两个主要原因:

1、刘备没能力立即伐吴。

从公元217年开始,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直到公元219年五月曹操退出汉中,汉中之战才结束,历经2年。

刘备在汉中之战面对曹操打得非常吃力,打仗拼的是就是财力,刘备为了在汉中之战求胜,将益州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战场,达到“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

我可以在此算一帐笔,计算一下刘备在汉中到底投入了多少资源,汉中之战值守估计刘备投入的兵力高达10万人,这是益州可以调动兵力的极限值了,这也是当初诸葛亮在后方能提供的最大兵员数。

10万人的前线部队,假设每人每天要吃1斤米,10万人每天光吃饭就要10万斤粮食,一年就要3650万斤,两年就要7300万斤粮食。知道汉朝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吗?亩产是264斤/亩,当时的成都平原可耕地面积远远不如现在,就算一年种两季水稻,这些粮食至少让整个益州的人不吃不喝5年才能产出来。

这还只是前线的作战部队,10万在前线作战,至少要有20万劳动力在后方作运输工作,粮食、物资、兵器全部都要人运输,这还只是运输的人员,除了运输的,后方还要人生产制造吧,比如种地、打造兵器、修补衣服,这些人至少也得20万。

换句话说,刘备带着10万人在前线作战,后方至少要有40万围着刘备的战争在转,就是这一场汉中大战,消耗了益州所有的存粮及刚刚生产出来的粮食,除些之外,还有大量的物资、兵器、被给、辎重等。

好吧,战争打到219年5月了,曹操退兵,刘备夺取了汉中, 在刘备打汉中之战的同时,关羽在刘备的命令下发动了襄樊之战,然后襄樊之战在关羽的主导下扩大化,到了219年12月至220年1月,关羽被俘杀,刘备毫无反应。

刘备不是没反应,是没能力啊!想要筹措一场战争,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益州所有存粮和物资在汉中之战消耗殆尽,仅仅过了半年,只能收割一季的水稻,光是这一季的水稻能够多少士兵吃?估计能够一万人吃半年的,还不能管老百姓的吃饭,这管用吗?

如果要伐吴,刘备用数千人两个月能搞定东吴吗?恐怕刘备没有这个能力和水平。

刘备之所以等了一年半,他是在等粮食的收割,因为刘备已经算好了,一年半的时间,整个益州生产的粮食刚好可以凑足4到5万的人军队一年的粮食,这才是刘备之所以等了一年半的原因。

2、刘备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要处理。

刘备在等待粮食的同时,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做,就是称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称帝,也就是在关羽死去9个月后曹丕称帝,曹丕称帝给了刘备称帝莫大的理由,刘备此时如果不称帝,就会丧失称帝的法理。

因为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刘备不称帝,就是默认曹丕是皇帝,刘备当然不想,所以只能称帝,以示汉贼不两立,从曹丕称帝后开始,刘备集团就开始忙着称帝。

称帝是个技术活,不仅仅是当上皇帝这么简单,要寻找合法性,并且要制造天时,比如说益州哪里出现了吉兆,哪里又出现一条龙,都是为称帝制造舆论,然后有一堆的仪式,比如禅让要三次以上,百官劝谏要不厌其烦,这花了刘备差不多半年的时间。

刘备一生追求的是什么?就是建功立业,开疆立国,他的养子叫刘封,长子叫刘禅,合起来就是封禅,只有皇帝才能封禅,而且是有巨大声望的皇帝才能封禅,对刘备来说,暮年称帝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比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重要百倍。

在刘备称帝两个月后,就开始发动夷陵之战,其实夷陵之战就是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行夺取荆州之实。对于政治人物来说,政治利益远远比个人情感重要,尤其是帝王,还是经常抛妻弃子的帝王。

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等一年多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即有蜀汉集团内部因素,又有与外部环境因素所造成。

凭心而论,刘备并不傻,他不会把国家和事业丢到一边,来为某个人去报仇。

一、重大变故造成了起兵报仇推迟。

关羽虽为东吴所杀,但当时刘备的当前大敌仍为曹魏。荆州已丢失,曹操乘蜀汉新败,虎视汉中,刘备必须调备更多的兵力防止曹操乘虚而入。要伐吴后方就要稳固,所以伐吴只能暂缓。 后来曹操死,曹丕即位魏王和丞相。不久就开始逼汉献帝逊位,曹丕正式称帝号魏文帝。刘备在诸葛亮等人劝说下,必须马上称帝以示正统,表明汉室的延续。刘备称帝的重要性早已超过报仇,筹备登基成了头等大事,所以伐吴难免推迟。

二、国内的思想难于统一

一直以来诸葛亮的思想就是联吴抗曹,早在《隆中对》中就已提出,算得上是一条基本国策。关羽就是因为违背了这条方针才导致失败,丢失了荆州自己也被杀。 虽如此,与东吴的矛盾仍不是主要矛盾,要匡扶汉室就仍然不能与东吴为敌。伐吴仅是因私仇,联吴抗曹才是国家大事。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一部分人不主张伐吴,甚至认为应不计前嫌与东吴修好。

以刘备为代表的一些将领主张伐吴,一来是报仇雪恨(其实这只是名义上的),再者是想夺回失地,回到过去状态,三是要立威教训东吴,甚至逼迫东吴服软,主动求和来联盟。 两种观点要达到统一,难免要费时间。后来在刘备等势力派的坚持下,伐吴终于成了定论。

另外,一场大战役从军队调配,战略布署,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到位的,等了一年多才起兵为关羽报仇并不算久。

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三国时期,出了许多英雄豪杰。其中不乏有一味单打独斗的能人异士,但是能在三国排得上名号的谋臣武将,大多数都是处于同一个阵营,或者关系十分要好。而刘关张三人便是如此。刘关张三人自桃园三结义始,便相互联系,相互信任。关羽张飞二人更是为刘备兴复汉室,一统中原的壮志而奋斗终生。

但是当关羽败走麦城,身死异地时,刘备的表现就有几分耐人寻味了。刘备当时只是扼腕叹息,却并没有立刻出兵替关羽报仇,反而他等了一年多,才起兵。这又是为什么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关羽败走麦城,失了荆州,蜀汉处于劣势,不可即刻发兵。

关羽败走麦城后,孙权趁机派吕蒙白衣渡江,占据荆州。而从此时刘备所盘踞的地盘来看,关羽的大意失了荆州,可以说是把蜀汉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荆州一失,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的既定政策就无法展开,而若诸葛亮提出的占据荆州之策无法展开,刘备就难以完成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之壮志。况且此时荆州已失,蜀国实力下滑,如果贸然发兵,或许只会是一场败绩。因此,刘备才不会即刻发兵。

而关羽败走麦城,身死异地之后,刘备的阵营中不仅损失了关羽这一员大将,还失去了荆州之地。除此之外,法正、黄忠等文臣武将,也在公元220年前后相继去世。正是如此,刘备所率领的蜀汉政权的实力受到了明显的削弱。

况且荆州新失,关羽罹难,蜀汉阵营中军心十分不稳,士气低迷。再加上蜀汉占据的益州势力中的豪族的阻碍,蜀汉政权经了这一遭,可谓是元气大伤。处于这样状态下的刘备,考虑的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而是蜀汉整个大局。他又怎么会鸡蛋碰石头,头脑一热就发兵攻吴呢?

第二,在当时情况危急,刘备必须登基称帝,甚至比为关羽报仇更重要。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逝世于洛阳。其子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并正式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篡汉自立,从而建立了曹魏政权,自此以后,东汉王朝正式消失。

而曹丕的这一做法,对于打着汉室宗亲,匡扶汉室旗号的刘备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如果刘备只是沉默不语,筹划为关羽报仇之事,那也就表明了他默认了曹魏政权对于汉王朝的取代。野心勃勃的刘备自然不会对此坐视不理。

于是乎,刘备与诸葛亮商议,为了蜀汉可以继续沿用匡扶汉室的旗号,继续吸引三国豪杰,保持正统,蜀汉就势必要有一位拥有汉室背景的皇帝,相比于曹魏的公然篡位,也算是有些面子上的体贴。

所以在汉献帝刘协当时生死不明的情况下,年已六十岁的刘备于成都登基为帝,自封汉中王。对于刘备以及其部下来说(张飞或许除外),刘备登基称帝,是比起兵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更重要的事。况且以当时曹魏咄咄相逼的紧迫性来看,当然是即刻称帝,以汉室名义对抗曹魏更为要紧。

第三,关羽之死事发突然,刘备起兵为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本来刘备只是让关羽镇守荆州的,但是关羽受到其他人的吹捧,擅自发动襄樊之战。之后更是打了败仗,败走麦城,甚至于丢了性命。在刘备心中,关羽打的这场襄樊之战,定然能够凯旋而归。

但当关羽的死讯以及荆州已失的消息传来时,事情出乎意料,刘备自然难以迅速反应。况且就算刘备可以迅速反应过来,面对曹魏相逼,孙吴离心的尴尬境地,刘备除了静待时机,也不会不顾大局。更不会失去理智,一心为关羽报仇。

况且刘备就算想出兵报仇,也只能想想而已,无法施行。关羽已死,麾下黄忠年纪太老,张飞又素来脾气暴躁,而诸葛亮赵云等人又不同意即刻出兵,刘备也是无能为力。更何况蜀汉实力并不强,对于刘备来说,出兵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显然是一件需要从长计议的事。

蜀汉不仅需要在益州挑选精兵强将,还需要准备粮草、攻城的器械等物资。这桩桩件件,无一不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因此刘备也才考虑再三,决定先登基称帝,稳定势力,再筹划报仇雪恨之事。

由此可知,刘备率领的蜀汉实力不强,处于劣势,起兵需时间准备,等等皆是其等了一年才起兵攻吴的原因。

你是如何看待刘备伐吴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刘备为什么没立刻替关羽报仇,反而等了一年多才起兵呢?

我们都知道刘备和关羽是兄弟,关羽死了,按理说刘备应该是要给关羽报仇的。但是,事实上刘备根本就不可能这样做。

因为刘备是政治家,不是黑社会,他最终想要得到的是天下。

所以,关羽的死,对于他来说,也不是太重要的。可是,荆州的丢失,是让刘备最放心不下的。

因为荆州的地盘一丢,这就导致了刘备的统一大业,基本上就不能完成了。

当年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就给刘备谈过,若是他想要得到天下,就必须占领荆州和益州两个地方。

只要刘备占领了这两个地方,无论是打东吴,还是曹操。都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是,刘备刚拿下汉中来,关羽就把荆州给丢了。

你说这事弄的,刘备肯定恨死关羽了。

关羽对于刘备来说,他没有守住荆州,这就是一大罪过。

本来刘备给关羽的任务,就是让他把荆州给守住。可是,谁知道关羽竟然擅自发动襄樊之战了。

尽管战争持续了很长的时间,刘备也得到了消息。

可是,刘备得到的都是关羽胜利的消息,所以,他也没有制止关羽。谁知道最终关羽不但打了败仗,丢了身价性命,而且还把荆州之地给丢了。

这样的关羽,刘备当然是恨死他了。

可是,这话刘备又说不出,毕竟,关羽所有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刘备考虑的。他即使发动襄樊之战,也是为了让刘备更好的对付曹操,拿下汉中之地。

这时候的刘备,真的是一肚子的火气,可是他没地方发。

即使一年之后,刘备去攻打东吴了,但是,这一次他的出征,也并不是为关羽报仇,而是夺回自己失去的荆州。

刘备对统一大业,始终都没有放弃过。

刘备之所以在关羽刚去世之后,没有发动战争,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他还没有看懂,他要静观其变。

毕竟关羽是死在孙权和曹操的联合之下。

若是刘备那个时候,选择对抗关羽。曹操就不可能袖手旁观,正是因为这两股势力,他刘备应付不来。

所以,他只能静观其变,然后调整休息一下军队,在做打算。

关羽死后一年,这个时候,刘备真的是等不及了。所以,他要出兵。可是,诸葛亮,赵云等臣子,还是不同意他出军。

原因就是这时候和东吴闹掰了,对于蜀汉政权是不利的。还有就是,你刘备若是出兵的话,真的能打胜仗吗?

所以,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可是,刘备等不了,他必须要把自己失去的东西拿回来。

所以,他就带领五万人马,发动了夷陵之战。

这一战我们都知道刘备失败了。他是被书生陆逊给打败的,陆逊打他打的也是很容易,仅仅就是放了一把火,就把刘备的军营给烧了一个精光。

刘备在逃生的路上,还受了伤,然后到了白帝城。正是在白帝城,刘备托孤与诸葛亮,与世长眠在这里的。

所以说即使刘备打了东吴,也不是给关羽报仇,他只不过就是想收复荆州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