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西汉的巅峰,确在汉宣帝时期。
文景之治时,大汉与民休息,人民安居乐业,但汉国力未盛,尚需对匈奴虚与委蛇。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威名赫赫,但“海内户口减半”,武帝不得不“轮台罪己”以安抚人心。
唯独在汉宣帝时期,大汉可谓是“民富国强”。对内,皇权集中,人民安定,对外,匈奴降服、西域平定、西羌平定,国势鼎盛。
然而,这位鼎盛之主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则远不及汉武帝,甚至不及文帝、景帝。
其中原因,正是那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汉宣帝总是能抓住事情的规律,所以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地解决各种问题,将国家带入鼎盛。
其中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曲突徙薪:夺回大权汉宣帝的开局是很不理想的。
他本是汉武帝废太子刘据的废太子,刘据遇害时,他多次险些遇险,幸有丙吉仗义相救,才保得一条性命。
后来,汉昭帝20岁就去世了,而昌邑王又仅仅干了27天就被废黜,刘询才被请出来继承了大统。
此时,霍光大权在握,而生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并没有足够的政治威望和政治资源。
如果不能把大权夺回,后面任何作为都会是奢望。用汉宣帝的话说,霍光在,他“若有芒刺在背”。
汉宣帝夺回大权的过程,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看起来几乎毫无惊心动魄的故事。
汉宣帝夺回权力的策略是:曲突徙薪。
其原理是:先把直直的烟囱弄弯,再把附近的柴火放远一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了。然后,再慢慢收拾局面。
说大白话,就是避免与霍光直接冲突。霍光虽然权势熏天,但豪华奢侈,骄横无忌,百姓侧目,必然引起人们的忌恨,翻不了天。汉宣帝只要多加防范,积攒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装修”一下,就可以既夺回大权,又避免政局动荡了。反之,如果过早与霍光正面冲突,搞不好会落得跟昌邑王一样的下场。
因此,汉宣帝登基之初,一面对霍光隐忍,甚至娶其女儿为妻,一面又留意京城官员任免与权力格局的变化,并不动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力量。
一方面,汉宣帝以丙吉、魏相等人为其心腹。
另一方面,汉宣帝又暗中在“霍光党羽”中寻找支持。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棋是:拉拢张安世。
张安世,是武帝时期著名“酷吏”张汤之子,因被霍光器重而步步高升,算是公认的“霍光党羽”。然而,宣帝察其忠义之心,多加争取,决心以其为夺回大权的关键棋子。
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才开始“装修”。
宣帝立即以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又以张安世的儿子张延寿为光禄勋,领宿卫,实际上就是以张安世父子取代了霍光之子霍禹等人的职务。
当然,如果只是换一个人来掌兵,那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汉宣帝可没这么无聊。
上述动作,只是为了分化霍家集团,暂时稳定权力格局,为接下来的“曲突徙薪”创造条件。
接着,汉宣帝开始正式“装修”。
霍光一党之所以掌握权力,根子在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上。汉武帝为了加强皇室的集权,以内庭的力量压制朝臣的力量。霍光也长期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辅政名义掌领皇帝的“秘书处”,使外面的宰相无法参与政务,从而长期掌握大权的。
因此,宣帝恢复旧制。以御史中丞透过御史大夫,达到宰相,使内庭与外朝声气相通,从而使大司马大将军再没有权重了。
在此基础上,宣帝以丙吉、魏相等人组成了新的中枢。
如此,烟囱由“直”改为“曲”了。
而霍光的子弟,则明升暗降,并分散其任职地点。由此,“徙薪”成功,霍家的权力迅速被削弱了。
经过“曲突徙薪”,胡越兵团、御林军及警卫部队中担任指挥官的霍家人,全部移职,改为许家人(许皇后家人)及史(宣帝祖母家)子弟担任,牢牢掌握兵权。
此后,霍光的子弟犯事,但却已毫无抵抗之力,被轻易铲除了。
由此,汉宣帝几乎没有经过什么危险,就完成了夺回权力的任务。
波澜不惊,自然没有康熙除鳌拜一般精彩,但却稳稳当当,这就是汉宣帝的风格。
不大刀阔斧,却务实、稳重的治政汉宣帝治政,看起来也少了许多大刀阔斧之事,不过,却务实、稳重。
“丙吉问牛”,就是宣帝君臣治国风格的代表。
宰相丙吉在路上,见有人打群架,还出了人命,他不闻不问,直接走了。随后,见有一头牛跑得气喘吁吁,连忙去问情况。
对此,丙吉的解释是:打群架这样的事情,有下面的相关部门负责,但牛在这个时候出现异常,可能是天气异常的表现,有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要特别注意。
这就是宣帝君臣的风格:拒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穷忙”,着眼于把握规律,并顺着规律去做事。不做救火队员,要防火于未然。
防火于未然的效果显然远远好于救火,不过,人们往往更记得奋不顾身的救火,宣帝君臣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迹也就自然而然了。
宣帝时期,各级官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宰相的“调和阴阳”也绝不是一句空话,虽然不多管事,但却高瞻远瞩,管在点子上,其治政水平极高!
显然,这是一个极有效率的政府班子!
在此基础上,汉宣帝推行了一系列算不上大刀阔斧,却极有意义的改革。
汉宣帝采取了“假郡国贫民田”的政策,给那些少田、失业的贫民配置土地和种子、耕作工具。
当然,宣帝可不只是简单的“宽仁之政”,他又以严刑峻法打击那些不法的豪强。
如此,贫富差距得到控制,国家得以长期保持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古代封建王朝维持稳定的政策原则,并非宣帝首创。然而,历代在推行过程中,却往往会出问题。或者是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官官相护,贫者益贫,或者是豪强不堪其打击,引发剧烈反抗。
汉宣帝之所以能四平八稳地推行这样的政策,关键在于他做事很有分寸。
在推行扶贫政策时,宣帝严格纠察吏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在严刑峻法打击豪强时,宣帝又坚决打击随意安插罪名,一定要确定有罪才治罪!
安抚穷人的政策,关键不是做慈善,而是确保其生产能力。
限制富人的政策,关键不是要非要打击富人这个群体,而是要打击富人的不法。
分寸拿捏到位,社会维持稳定的发展也就自然而然了。
不过,后人多喜欢谈论那些大刀阔斧的改革政策,似乎不太喜欢谈论这种务实、稳重的施政,宣帝能开创盛世却被人谈起不多也就自然而然了。
手术刀一般的打击:击败匈奴在对匈奴的问题上,汉宣帝很少发起荡气回肠的大进攻,他更关注规律,并依规律出手,反而在不显山露水之间取得了更大胜利。
汉武帝时期,多次发起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
匈奴被打怕以后,学乖了,汉军每次北伐,匈奴都避其锋芒,除非条件特别有利(如围攻李陵之战),否则不做正面决战。
因此,武帝后期的几次北伐,耗损极大,但或无功而返或大败而归,效果很差。
汉昭帝时期,吸取汉武帝后期的教训,采取以就地反击为主,辅以中等规模主动出击。
这种方式避免了过度损耗国力,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匈奴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够,匈奴反而猖獗起来,甚至再次与大汉争夺西域。
汉宣帝则摸准了匈奴的命脉,以手术刀一般的进攻,彻底打赢了对匈奴的战争。
前72年,匈奴大举进攻大汉在西域的盟友乌孙,汉宣帝组织了对匈奴的大举进攻。
汉宣帝对进攻的部署看起来非常“拙劣”:汉宣帝只是笼统地要求各军“出塞二千里”,并没有进一步指出具体的作战任务,更没有要求各路寻找匈奴主力。而且,汉军选择了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出兵!
这是一个看起来拙劣,但是实际上针对性极强的方针!
匈奴早就学到了应对之法:避战。
然而,匈奴人避战的损失,比输掉主力决战还要大!
正月出兵,在唐代以前这是唯一一次。
然而,由于此时正值初春,草原仍然天寒地冻。汉军条件虽然艰苦,但有准备的草料、粮食,来去自如,而完全依然草原的水草为生的匈奴人就惨了,迁徙的匈奴人马缺乏水草,“民众死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
汉宣帝抓住了匈奴人的规律,做出了一个看起来“拙劣”的部署,取得的战果却比一次严密的主力决战部署更大!
随后,大汉与乌孙,各出少许兵马,连番袭扰匈奴,破坏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使匈奴陷入更为困难的境地!
匈奴是以草原霸主的身份统御草原各部族的,如今混到这步田地,自然会引起各部族的强烈反对!
汉宣帝遂一面支持反抗匈奴统治的各部族,一面又分化、瓦解匈奴统治集团。
结果,匈奴陷入五单于纷争混战的混乱之中。
汉宣帝遂开始加强招降纳叛的活动,进一步分裂匈奴统治集团。
前51年,汉军夹道欢迎呼韩邪单于,以“客礼”相待,让呼韩邪单于“位在诸侯王上”,并对其册封,颁发“匈奴单于玺”,以法律形势确立了汉天子与匈奴单于的君臣名分。
最终,汉军在郅支城击破了顽抗的郅支单于,以辉煌的胜利结束了西汉之世对匈奴的战争。
没有那么多荡气回肠的出征,却如手术刀一般的精准操作,因此赢得了最大的胜利,这是真正的高手。
对于更喜欢荡气回肠、血脉喷张英雄事迹的后人来说,宣帝朝的对匈奴作战自然不被常常提起了。
一战定西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西羌是大汉在丝绸之路上另一个难缠的对手。
前61年,汉宣帝令老将赵充国平羌。
根据羌人的规律,赵充国制定的策略是:不急于进攻,着眼于瓦解羌人内部松散的同盟关系。
其间,在朝廷主战派的建议下,汉宣帝多次耐不住性子,要求赵充国抓紧时间进攻。
然而,赵充国每次都据理力争,不遵旨意。
汉宣帝也实事求是,不因违旨而怒,每次都接受了赵充国的意见。
最终,羌人内部瓦解,归附大汉。
此战,不但粉碎了羌人的叛乱,而且,因为汉军留下的仁义之名,使“四夷”敬重大汉,基本上不再为乱。
赵充国平羌的事迹,是古代经典的仁义之战,多次被后世明君贤臣所提起。
不过,少了血脉喷张,自然在民间也缺乏传播了。
定西域:慢工出细活西域虽有数十国,但角力者主要是大汉与匈奴。
因此,如当年汉武帝耗费大量国力进行“天马之战”,远征大宛这样的事情,虽然宣扬了国威,但其实效果极差。
对西域,不应求一战之功,其关键在“稳”,只要能稳步在西域发展,大汉自然愈战愈强。
汉宣帝在西域,就是“慢工出细活”。
汉宣帝即位之初,在西域主要是“屯”与“联”。
一面继续在西域屯田,一面加强与乌孙的盟友关系,并一起夹击匈奴。
随后,汉宣帝又立足于“屯”与“治”。
所谓“屯”,就是驻兵在当地耕地、生活,既解决粮食补给问题,又长期保持稳定西域的力量。
所谓“治”,就是在当地建立行政机构,加强对西域的实际管理,与当地各族人民充分团结。
前68年,郑吉屯田,次年,击破了匈奴的盟友车师,旋即以郑吉为“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西域都护府前身),加强管理。
前60年,日逐王归汉,大汉设西域都护府。
慢工出细活,自然而然之间,西域平定!
务实的文化之政要开创盛世,自然也要为文化上的大一统做出贡献。
汉宣帝令人主持了对五经内容、解释的规范,又对汉隶书进行规范。
然而,汉宣帝一面推崇儒家,一面又下诏:施政用人,办理具体事情,不应托付给俗儒。
当太子以汉家尊儒术为名,建议废除严刑峻法时,汉宣帝又宣称:汉家本是“王霸道杂之,奈和纯任德政”!
显然,宣帝尊儒,是为统一臣民的思想,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儒术的局限性,坚持以务实的方式施政,自己没有被“绕进去”···
这种务实的文化之道,是最有益于实际工作的。
然而,这种文化之道,远没有“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热闹,反而给后世的记忆不多了。
人们倾向于记住那些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那些给历史留下刻骨铭心记忆的大有为之主,那些血脉喷张的金戈铁马。
很遗憾,汉宣帝给不了这些。
汉宣帝总是防范于未然,在波澜不惊间解决问题,自然没有太多挽狂澜于既倒的机会;他总是抓住敌人的软肋,稳稳当当的压垮对手,自然没有那么多热血喷张的大战;他总是力求平衡,顺着规律做事,如同顺流而行,自然不会给历史留下那么多与激流相搏的刻骨铭心了。
这样的汉宣帝,自然在后世的知名度不如秦皇汉武,然而,有这样的领导人,是万民之福!
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此说法并不十分准确。汉宣帝的中兴汉室的招牌还是很响亮的。
汉朝文景之治后,经过汉武帝的一番折腾,威信大彰,但也元气大伤,后继者改弦更张,从而有“孝宣之治”(也称“孝宣中兴”),延缓了汉朝的衰落。
“孝宣中兴”的关键人物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的曾孙,他的一生十分富有传奇色彩,出生不到一年,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全部自杀或遇害,他自己则被关进长安监狱,五岁那年才被放出来。就是这样一个“倒霉蛋”,后来却咸鱼大翻身,十八岁时被霍光拥立为帝,终成一代明君。
刘询虽然出身高贵,他爷爷是太子,他老爸是太子的长子,他是太子的长孙,但很不幸,他曾爷爷是雄才大略又长寿的汉武帝。汉武帝到了晚年,老实说是有些昏聩的,猜疑之心也越来越重,竟然听信小人江充的蛊惑,大兴冤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女儿都活活逼死。
在史称“巫蛊之祸”的浩劫中,太子刘据这一脉几乎死绝,就剩了刘询这一颗独苗。襁褓中的刘询虽逃过一劫,却也被关进了长安郡监狱,历经九死一生。所幸有监狱官丙吉(西汉名臣,后来汉宣帝时期的著名宰相)悉心照护,并选择忠厚谨慎的女囚哺育他,幼年的刘询才得已慢慢成长。
刘询五岁那年,汉武帝病重,或许是有心人想斩草除根,于是买通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便派遣亲信郭穣,把京都二十六处官狱中的犯人抄录清楚,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
郭穣夜晚抵达长安郡监狱,却见大门紧闭,丙吉在里面说道:“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丙吉顶着抗旨的大罪一直守到天亮也不许郭穣进入,郭穣只好回去向汉武帝打小报告,并趁机弹劾丙吉。还好,汉武帝并没有完全昏聩,他冷着脸叹息着说:“这是上天让这样做的吧。”不久大赦天下,于是,在丙吉的安排下,刘询得已出狱。丙吉还用自己的钱雇佣保姆继续照顾刘询。
同年,汉武帝驾崩,临终前留下两道遗诏,一道为霍光、上官桀、金日磾封侯,同为辅命大臣;另一道将刘询收养于掖庭,并令宗正著其属籍(录入皇家宗谱)。
此后,刘询慢慢长大,他虽养于掖庭,却常常出行宫外。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等地游历,深悉民间疾苦。
十八岁那年,在权臣霍光(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与刘询他爷爷刘据勉强也可以算是姨表兄弟)的运作下,刘询终于咸鱼大翻身,登基为帝。霍光死后,刘询逐渐掌握大权,与民更始,励精图治,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中兴”,另有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也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刘邦为太祖高皇帝,汉文帝刘恒为太宗,汉武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个人觉得汉宣帝刘询(刘病已)知名度还可以啊,很多人都知道~)
他,被认为是西汉王朝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襁褓入狱,遍游民间,少时继位,毕生图治,开创宣帝中兴。他,与民休息,文治超越汉文帝;他,降服匈奴,武功直逼汉武帝。大汉帝国的命脉在他手中得以延续;大汉帝国的辉煌,在他手中得以重现。他的文治武功,足可令他笑傲于西汉诸帝!
汉宣帝刘询庙号中宗,十八岁继位,公元前74年-前49年在位,他是西汉的第十位皇帝,原名刘病已,成长于民间。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一众史学家认为:西汉的国力在他的治下最为强盛。
襁褓入狱,天子之气汉宣帝刘询继承帝位,与汉文帝刘恒极为相似,同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让历史选择了他们,而他们也缔造了西汉王朝史上的两个盛世篇章:文景之治与孝宣中兴。公元前74年,在位仅十三年的汉昭帝刘弗陵突然驾崩,死后无嗣。面临此种境况,霍光紧急召集群臣商议,众大臣首先推荐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然刘胥性格狂放,行事不知检点,难以继承大业。
刘氏宗室中还有一位昌邑王刘贺,此人为汉武帝之孙,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于是,霍光迎其入京立其位帝。不料,刘贺继位后,整日饮酒作乐不思朝政,在位仅二十七天竟做下千余起荒唐事。霍光无奈,废除刘贺,史称废帝。国不可一日无君,霍光听人提起有一位皇孙流落民间。既然贵为皇孙,为何流落民间?
刘询(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刘据之孙。巫蛊之祸后,武帝诏令邴吉追查巫蛊之事。邴吉心知太子之罪无真凭实据,于是便让忠厚谨慎的女囚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刘病已,私给其衣食,甚有恩德。
后元二年(前87年)春二曰 ,刘病已尚不满五岁。汉武帝病重,望气者说长安监狱有天子之气,汉武帝便派人不分罪过轻重一律诛杀。邴吉辩说:皇曾孙在此。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皇上的亲曾孙呢!汉武帝悔悟因而大赦天下。刘病已出狱,被养于掖庭,汉武帝下诏承认其为汉室宗亲。
遍游民间,登基为帝刘病已少时高材好学,广范交结。虽养于掖庭,却常出于行宫外。他屡次在长安诸陵、三辅之间游历,常流连于莲勺县的盐池一带,尤其喜欢到杜县、鄠县等一带。从这些市井游历中,他深切体会到民间疾苦,因此学会辨别奸邪,探查吏治得失。对霍光来说,适合继承帝位的人,不仅要德才兼备,更不能有强势的背景与权威。只有这样,霍光才能继续掌控朝局,于是决议让刘病已继承帝位。
后,霍光等大臣将刘病已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帝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庙号中宗,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蛰伏几载,铲除霍氏一族与汉文帝刘恒一样,同为外王入主的皇帝,刘病已在继位之初,便已深知霍光权倾朝野,一时之间难以撼动霍家势力,只得小心谨慎,谨记刘贺的前车之鉴。在登基的第一天,由霍光陪同前往汉高祖的高庙拜谒,当日霍光与天子同车,腰佩宝剑威风凛凛。刘病已明白目前无法与霍光抗衡,一着不慎便会步昌邑王刘贺的后尘,唯有继续蛰伏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当霍光表示要还政于君时,年仅十八岁的汉宣帝回绝,明确表示非常信任霍光,请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事无大小,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之功。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而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后霍光之妻霍显为使女儿霍成君为皇后,设计毒杀了刘病已的结发之妻即当时的皇后--许平君,进而霍成君成为皇后。刘病已追谥许平君为恭哀皇后,成为西汉唯一一位拥有谥号的皇后。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与上官太后一同到场治丧,将之与萧何相比,以皇帝级别的葬仪葬于茂陵。其葬礼上,有玉衣、黄肠题凑等葬具,以缊辌车,黄屋送葬,谥号“宣成”。
公元前66年七月,霍氏谋反败露,霍禹被腰斩,霍云、霍山自杀,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至此,霍光之妻霍显及儿子,侄子,女婿等家人除女婿金赏因告发谋反一事被赦免外,全部被杀或自杀,霍成君也被废,长安城中有数千人家被牵连族灭。霍家族灭后,霍光之墓未被株连,依旧陪葬茂陵。至此,在西汉朝廷中盘踞近二十年的霍家势力覆灭,汉宣帝最终确立自己的绝对统治。公元前65年,刘病已改元元康,并更名为刘询,以崭新姿态君临天下,至此,距离他登基为帝只过去八年。
巩固皇位,文治堪比文帝据《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公元前72年五月,即位两年的汉宣帝下了一道全面颂扬曾祖父汉武帝的诏书,他如此尊崇汉武帝,其实是为拉拢政治资本,向世人宣明,自己才是武帝嫡系一脉,拥有如此举重若轻的政治才能,因此西汉晚期刘向曾曰汉宣帝:"聪明远识,制持万机"在汉文帝之上。而汉文帝继位之初,为巩固皇位,汉文帝则选择了与中央政府的大臣合作,大肆封赏朝臣的同时镇压叛乱,最终大权在握。
在汉宣帝当政时,大力整顿吏治,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造就而成。
降服匈奴,武功直逼武帝雄才大略的武帝在漠北之战中,击败匈奴,一举奠定汉强匈弱之格局,但并未将匈奴威胁一并扫除。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汉宣帝即位第二年(公元前72年),发兵16万攻打匈奴,并节制乌孙骑兵5万,东西并进形成巨大钳形攻势,决心一举扫除隐患。这是两汉四百年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匈奴惊惶西逃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
同年,匈奴袭击乌孙,遭遇暴雪,生还者不足十分之一。再加乌孙、乌桓与丁令的乘势攻击,国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国力大为削弱。不久,汉军3千骑击匈,捕获几千匈奴人而还。之后,匈奴的五位单于争权夺利,再也无力侵扰汉境。
公元前60年,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关系不睦,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日逐王被封为归德侯,同年,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广袤的地域正式归汉朝管辖,汉廷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不仅是汉王朝,更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东自车师、鄯善,西抵乌孙、大宛,西域诸国尽归汉朝版图,汉武之愿,汉宣实现。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长安,在甘泉宫朝见刘询,俯首称臣,绵延近百年的汉匈之争,基本宣告结束。
病重去世,史家称颂公元前49年冬,汉宣帝刘询得病,十二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刘奭。十二月甲戌日,刘询因病崩于长安未央宫。在位25年,享年43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葬于杜陵。
班固: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政事、文学、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间鲜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称其职,民安其业也。遭值匈奴乖乱,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单于慕义,稽首称籓。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侔德殷宗、周宣矣!近观汉相,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孝宣中兴,丙、魏有声。是时黜陟有序,众职修理,公卿多称其位,海内兴于礼让。
纵观刘询的帝王生涯,其军事成就直逼汉武帝,武帝一生穷兵黩武,与匈奴对决胜负参半;汉宣帝毕其功于一役,令匈奴俯首称臣,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在文治上,刘询同样成就非凡,他大力整饬吏治,抑制土地兼并平稳物价,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因此,后世众史学家认为:刘询的时期,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他,堪称西汉最好的皇帝之一。
一生唯一的致命错误然而,即使再圣明的君主,也会犯错。而汉宣帝刘询,他的一生唯一犯下的错误就是致命的错误,这就是在太子的问题上。太子刘奭(shì),为刘询与许平君之子,性格荏弱好儒,曾劝谏刘询多用儒生。刘询十分不悦,训斥太子治国怎能只用儒道。然而太子刘奭与儒生过从甚密,令刘询十分忧虑,甚至发出"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预言。
作为一代贤君,刘询本应另择合适的大汉继承人,然而因顾念许平君之故剑情深,无法下定决心。最终,刘询保留其太子之位,满怀忧虑的为太子指定了辅政大臣之后,便撒手人寰。然而,令汉宣帝刘询没有想到的是,当年一语成谶,太子刘奭继承帝位之后,果然,大汉王朝进入无可挽回的黑暗时代。
个人愚见:
汉宣帝刘询,其文韬武略不输于他的历代先祖。他从民间走来,开创了西汉的全新时代,那是一个四方宾服、海内大定的时代,那是一个国富民安、政治清明的时代,那是一个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时代,那也是西汉最好的时代,当然也是属于汉宣帝刘询的时代。
物极必反,汉宣帝刘询不忍更换太子,在继承人问题上的致命错误,使得西汉王朝由盛转衰。随着汉宣帝刘询的病逝,一同逝去的也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若刘询当年更换太子,西汉王朝的历史命脉又会走向哪里?
读史明志,翻翻书,看点儿历史~
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没错,汉宣帝的确让西汉达到了一个真正的高度,这个概括是准确的。那么,如何看待所谓“汉宣帝知名度不高”这个问题呢?
一、特定人群在一般普罗大众那里,特别是对历史的了解主要依靠影视剧、网络文学、评书相声一类的人群,恐怕能够知道有汉宣帝这个皇帝,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在具有初步的历史知识,读过一些中国古代史入门书的来说,汉宣帝的知名度一点也不低。
等到了学术界,关于汉宣帝及周边的研究,并不亚于知名度最高的汉武帝、汉高祖等人。
只有有些人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虽然这个名词足够通俗流行,但这两位皇帝相关的研究则要少于汉宣帝的。
二、汉宣帝牛在哪里?诚如问题所说,汉宣帝时期,西汉达到了一个真正的高度。但是,这与汉宣帝有什么关系?他是站在汉武帝开辟的庞大版图和帝国基业上,才得以享受前几代皇帝的胜利果实吗?
当然不是。
西汉的皇帝在庙号上最讲究的,比如汉景帝,就没有庙号,因为只有在功绩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皇帝,才有资格拥有庙号。像汉武帝,我们今天评价他雄才大略,实则在当时西汉人的眼中,汉武帝几乎快要与秦始皇齐名了,汉帝国也快要到达崩溃的边缘了,所以对汉武帝是否立庙,在当时是有争议的。
而汉宣帝,则无可争议的尊为中宗,也就是说,在西汉,中宗的本意还是比较准确的,就是中兴之主。那么,汉宣帝之前,昭帝日断,再往前就是汉武帝,那么说汉宣帝是中宗,不就是说汉武帝的时候,世道其实不那么好么?
汉宣帝的最大功绩,并不是武功,也不是在当时施行的较为清明的治理,更不是因为他铁腕 整治了霍家集团。
汉宣帝的最大功绩,是文治,是真正将儒家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以制度的方式引入到汉家朝廷。在汉武帝时期,虽然罢百尊儒为人熟知,但汉武帝这么一个强权人物,他是把儒家完全作为工具的,从来不遵守。
而汉宣帝虽然讲究“王霸之道杂之”,但他对儒家,主要是今文经学,是非常信任的。西汉一朝,正是从汉宣帝开始才大规模讲究祥瑞,发现了许多凤凰、甘露等。
汉宣帝的用人,重要岗位上儒家人物占了很大的比例,一些高官都是名儒,比如萧望之。
而正是汉宣帝对儒家的支持态度、王霸之道杂之的方法,使得儒家才真正与政治结合起来,真正接入到国家的政治运作中,一直影响到现在。
从这个角度说,汉宣帝对后世的影响,是远超许多有名的皇帝的。
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汉宣帝刘询当皇帝后,对内方面,铲除了权倾朝野的霍光家族,让皇权得已集中。对外方面,派赵充国、冯奉世等超级名将对不安分的匈奴进行了反击,进一步沉重地打击了匈奴,致使匈奴再度一分为二,一部分匈奴人归降汉朝,另一部匈奴人在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带领下“北遁”,让西汉王朝威风远播。总之,汉宣帝上任后“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清,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汉文帝)之时”。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而汉宣帝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不高,是因为其生身“寒微”的原因。
原来汉武帝时的戾太子刘据有个妾叫史良娣,生下了皇孙刘进。刘据共有三个儿子,为了加以区别,就以其外祖母家姓称刘进为史皇孙。史皇孙长大成人后,娶妻王翁须,生下了儿子刘病己。数月后,也就是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巫蛊门”爆发,戾太子、史良娣、史皇孙、王夫人和这一家族的其他人先后遇害,只有嗷嗷待哺的婴儿刘病己保留了一条活命,被送进了监狱。
典狱官邴吉知道太子刘据比窦娥还冤,又见刘病己可怜,于是特地将刘病己留着没有杀。非但如此,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
再后来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汉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结果只为汉武帝这一句话,内谒者郭穰深夜带兵去监狱执行格杀勿论的命令。但邴吉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却给了郭穰一个“闭门羹”,理由是:没有犯死罪的人就不应该判死刑,再说牢中还关有皇上的亲曾孙,你怎么能轻举乱动呢?
结果双方僵持了一个晚上,郭穰只好悻悻回去向汉武帝将邴吉的军了,满以为汉武帝一定会为他做主,还他一个公道。然而,汉武帝听了,竟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罢了,罢了,这就是天意,天意不可违。”于是,清醒过来的汉武帝撤销了“格杀勿论”的命令。就这样,刘病己奇迹般又躲过了一劫。
戾太子刘据一案平反后,刘病己已有五岁了,邴吉把他送到了鲁国他的祖母史良娣家族寄居。邴吉还及时将刘病己已被赦免的消息上报给了掖庭宫廷官署。从此,刘病己的名字被记在了宗室的族谱上,他的生活费用也全由朝廷提供。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年仅二十一岁的汉昭帝就因病医治无效,猝死于未央宫。汉昭帝死了,竟然无后(儿女)。
汉昭帝既然无后,那么皇位的继承人选自然得从汉武帝的儿子里再选“贤君”了。但随着燕王刘旦自作孽不可活被迫自杀,汉武帝的儿子就只剩下广陵王刘胥了。但刘胥是汉武帝当年早早便把他排除在皇帝人选之外,怎么可以再立他为皇帝呢?
“辅政大臣”霍光等人商议后,决定从汉武帝的孙子辈也就是说从汉昭帝的“侄子”中来选。
结果刘病己虽是汉武帝的曾孙,但来自于地地道道的民间,他身世坎坷,为人本分,忠厚仁义,因此,他一经提名,众人皆称是。就这样,刘病己被立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因为出生“卑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这种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使其“英名”受损,因此,尽管他在位期间开创了“昭宣中兴”,使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但知名度却没有汉武帝等人大。
汉宣帝刘询让西汉王朝达到了强盛的巅峰,为什么知名度不高?
刘询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当年他战战兢兢的成为西汉王朝一代帝王,实际上刘询这个皇帝只不过是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罢了。因为那时候的朝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霍光集团手中,刘询在霍光眼中就是一个空架子,所以前期刘询都是在韬光养晦。因为那时候刘询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绝对的实力和霍光抗衡,如果用蛮力鸡蛋碰石头无疑会以失败而告终,在这样被动的情形下刘询选择了忍,只能忍辱负重养精蓄锐,才能待日后找准时机一击即中。
前面简单的介绍了下刘询这个皇帝的尴尬处境,虽然前期刘询只是有名无权的皇帝,但他毕竟名义上还是一国之君。之后霍光去世,刘询逐步将霍氏集团清除殆尽,这样内患解决了,刘询自然就开始掌握实权从幕后走向台前。掌权后的刘询非常用心的治理国家,因为他是一个从基层出身的皇帝,在做皇帝前刘询经常会去民间体验和视察普通百姓的生活,刘询深知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刘询自开始独立执政起就是一个务实干事的人。
古代勤政为民的皇帝确实不少,但还是有很多皇帝都是开始一鼓作气,后期随着枯燥繁重的工作量,渐渐的就开始贪图享乐自甘堕落。很难说有一个能自始至终都在踏踏实实干事的帝王,刘询就是很稀少的一个,纵观其在皇帝任期的执政情况,基本上没有很大的错误出现,而且其治理下的国家一直在蒸蒸日上。甚至困扰多年的边境外患问题在他手里也解决了,以至于当时国家国土面积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所以说刘询绝对不是因为昏庸不作为而知名不高,相反他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圣贤之君。
刘询相比明清时期几位知名度高的皇帝绝对要好的多,万历皇帝知名度高,那是因为他晚年懈怠几十年不上朝,这么奇葩的历史事件想不出名都难。还有清朝从康熙开始往后的几位皇帝知名度更高,康乾盛世喊得响不假,但其历史上细节情况真能上得了台面?依我看他们并没有刘询做的好,清朝末尾的那些皇帝就更别谈了。
刘询的知名度并不低,如多非要找出他知名度低的原因,我想可能跟时间节点有关系。比如明清是历史热门,因为这两个朝代离我们最近,清朝更是一个明星王朝的代表作。影视剧中铺天盖地明清的历史剧、宫廷剧,闲暇时间打开荧幕都是杂七杂八的艺术作品,各种各样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在电视中跳来跳去,甚至很多故事情节和正史半毛钱关系都没。相比之下刘询那个年代的历史人物出镜率就少多了,因为普通民众对西汉那个时期相对不了解,时间观念的影响下让人有种陌生的隔阂感,加上也没有一部刘询版靠谱的XY王朝影视剧火爆起来,所以刘询的知名度放到民间就显得有些模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