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汉武帝打匈奴,唐太宗灭东突厥,都是中原王朝发出的强势反击,也将中原王朝带入盛世的战争。

因此,将两场战争放到一起讨论,很有意思。

实力对比

一、对手实力对比。

匈奴、东突厥,都是强大的对手。

匈奴起自蒙古草原,在消灭了东胡、月氏后,逐渐走向鼎盛。

汉武帝反击前,匈奴不仅统治了蒙古高原,也控制了河西和西域,并“臣服诸羌”,占据了青海羌族所居地区。

东突厥则是由突厥汗国分裂而来。

隋末唐初时,东突厥达到鼎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而且,隋末之时,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甚至李渊本人,都曾向东突厥称臣。到唐太宗即位时,朔方梁师都仍然臣服于东突厥。

对比起来,匈奴、东突厥的武力基础都是蒙古高原的草原勇士,就“控弦”数来说,东突厥还多于当年的匈奴。

不过,由于东突厥没有占据富庶的西域及河套,其财富远弱于匈奴,经济基础严重依赖靠天吃饭的畜牧经济,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陷入严重困难!

这也决定了:大唐如果把握好机会,有一击灭东突厥的可能,而大汉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二、汉武帝与唐太宗初期的国力对比。

东突厥的经济基础不如匈奴,太宗初年的大唐经济也不如汉武帝前期。

汉武帝时期,大汉已立国5、60年,经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强盛,“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不可食···”

而唐太宗即位之初,大唐仍出于百废待兴的地步,“黄河以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户口数减少到300万,仅有隋炀帝时期的三分之二,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广大百姓啼饥号寒,食不果腹。

因此,唐太宗的对外战争,只能在保证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上进行,只能力求速战速决;而汉武帝则有足够的资本,承受能力要强得多。

就实力对比而言,汉、唐均强于对手,但优势都有限,汉武帝、唐太宗要想取胜,都不容易!

谋划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伐谋,伐交,对于战争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汉武帝的谋划,是比较直接的。

汉武帝“欲事灭胡”,决心通过军事改革,组建强大的骑兵集团,以武力手段直接讨伐匈奴。

汉武帝初则做出了“马邑之谋”,决心诱匈奴深入,然后以伏击歼灭战歼灭匈奴精锐。

在这一计划失败后,汉武帝遂采取了连番讨伐的方式,连续进行河南、漠南、河西、漠北决战,以威武之师直接讨伐!

在伐交方面,汉武帝初则试图联络与匈奴有灭国之恨的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因大月氏不愿意合作而放弃,晚年又联合乌孙,一起讨伐匈奴。

不过,总体上,汉武帝的伐交效果不明显,主要还是依靠汉军自己的力量与匈奴决战。

相比之下,唐太宗的伐谋则方式更为丰富。

立国之初,太宗根基未稳。面对东突厥的进犯,太宗暂取妥协之法,与颉利作“渭水之盟”(太宗以其为“渭水之耻”),争取时间。

随后,太宗一面恢复国力,一面行分化瓦解之道。

太宗结好与东突厥为敌的西突厥,挑拨其相互征战;同时,又利用东突厥内部的矛盾,拉拢与颉利有矛盾的突利可汗,又在漠北地区扶植反抗东突厥压迫的薛延陀等铁勒诸部,从内、外两方面削弱东突厥的实力。

同时,唐太宗又令张公谨专门监视东突厥动静,以寻求致命一击的机会。

经过唐太宗的分化、瓦解,突利可汗归唐,薛延陀等部起义,东突厥实力被严重削弱。

此后,草原又出现了自然灾害,东突厥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实力大损!

趁着东突厥焦头烂额之际,太宗也发兵讨灭了依附于东突厥的朔方梁师都,扫清了北击的道路!

629年八月,负责监视突厥动静的张公谨上书:东突厥已经虚弱不堪,粮食缺乏,内乱不休,可以一举而破!

这种情况下,唐太宗才抓紧时间,以李靖、张公谨发起了直接进攻!

在伐谋、伐交上,汉武帝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意思,非常直接;而唐太宗则是谋定而后动,有“不出手则已,出手必杀”的意思。

谋划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汉武帝必然要一步步打击匈奴,需要的时间很长,次数很多;而唐太宗有可能一击必杀!

择将

汉武帝亲政时,大汉已经立国60年,开国宿将早已远去,即便是七国之战也已经过去了20多年,周亚夫等名将也已经凋零,李广、程不识等老将虽参与过此战,但都不是当时的高级将领,没有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所以,汉武帝没有现成名将可用,只能从外戚中寻找领军将领。

卫青、霍去病,确实是史诗级名将,在他们的指挥下,汉军连续取得大胜。

然而,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武帝选择李广利等人,则难堪重任,多次败北,以致于最后仗打不下去了,“轮台罪己”,暂停战争。

相比之下,唐太宗手下经验丰富的名将则实在太多了。

李靖、李勣,都早已在开唐统一战争中证明了自己。

因此,汉与匈奴的战争中,后期屡屡受挫,而唐太宗时期的对外战争,则成绩很稳定,除了征高句丽之战外(此战还是唐太宗本人挂帅),每战必胜。

总体上,唐太宗时期边疆战争的效率、胜率确实远远高于汉武帝,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作战目标

汉武帝讨伐匈奴,主要着眼于地缘。即:通过进攻河南地、漠南、河西等地,逐渐化解匈奴的威胁,从根本上改变汉匈之间的态势。

因此,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依次展开,时间花得很长,但成果相对比较稳固。

唐太宗讨灭东突厥,则始终将打击目标放在东突厥的指挥中心上。李靖用兵,必擒其主而还!

因此,李靖进兵,风驰电掣,很快就擒拿了颉利可汗,战事都没有发展到大漠以北就灭掉了东突厥。

这样的作战,效率高,速度快。

然而,彻底性不及汉武帝。

灭掉了东突厥,但漠北的薛延陀又强盛了起来,仍需要以后再战!

汉武帝征匈奴,唐太宗灭东突厥,虽都是中原王朝的边疆战争,有可比之处,但毕竟发生在两个相隔七百多年的时代。

这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也是两场不同的战争。

效率差别,并不是因为汉武帝、唐太宗个人才能上的不同,主要是时代的不同。

客观上,东突厥虽然也很强,但在突厥分裂后,西域主要由西突厥所控制,依靠草原畜牧经济的东突厥比匈奴要虚弱得多,抗风险能力也弱得多,使其有可能被一战而定!

主观上,汉武帝、唐太宗所处的时代,中原王朝对草原、西域的了解程度完全不同。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对草原、西域的事务都很陌生。还得靠着张骞等人的辛苦冒险才能搞清楚一些最基础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君臣当然对对手及各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自然也没有条件分化、瓦解对手。

他们能够学习骑兵集团作战,学习远征草原,已经是极了不起的尝试了!

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统治者对各族的情况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早在隋朝时就与突厥有很深的交道,李世民本人也早与突利可汗有结拜之谊!

因此,无论是唐朝统治者,还是李靖等名将,都对突厥的情况非常熟悉!

如此,大唐自然可以谋定而后动,一招致敌了!

对汉武帝、唐太宗,只有尊敬,不必非要踩一个,捧一个!

因为,他们都是对我国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雄主!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区别就是面对的对手的内部情况不同。

尽管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汉对匈奴的战争和唐对突厥的战争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出塞”的进攻战,但是事实上有着巨大的区别。

首先,匈奴的单于庭并不在汉地的边上,而在漠北,而东突厥的汗庭牙帐却在定襄,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代。

其次,卫青、霍去病率领下的汉军,曾经和单于会战,但是并没有包围和消灭整个单于庭,更不用说抓住单于本人。

而唐代对东突厥的突袭,李靖等人是直接踹了突厥的可汗牙帐,将劼利可汗本人俘虏了。

第三,面对的对手实力天渊之别,匈奴尽管之前在河南、漠南之战中屡屡受挫,但是游牧民族的特性让他们远遁漠北休养生息,核心部落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

而唐朝对东突厥的进攻,目标从一开始就对着其核心部落穷追猛打,等于是直接摧毁了这个草原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大部分贵族。

最重要的一点是,东突厥在贞观四年的窘境,是一系列问题的集中发酵。

曾经雄踞漠北的突厥汗国,由于十姓铁勒的反叛,已经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可汗只能逃奔漠南他自己的原“封地”,也就是定襄牙帐这一带,他原本的倚仗,大漠,已经是他的牢笼了。

突厥汗国其实是一个联合政权,就是阿史那王族统帅下的突厥人,与铁勒人的联合国家,这是从叶尼塞河流域崛起时就形成的“金狼”与“金牛”的联盟。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铁勒人不想继续这个联盟了,想要自己建国,就卡掉了它一多半的力量。

另一方面,分裂的东突厥汗庭又遭遇了连绵的大雪灾,人畜多冻死,骑兵战斗力萎缩到了极点,所以,唐军几万人就可以横扫几十万突厥人,因为都快饿死、冻死的牧民,并没有什么抵抗力。

与之相反,匈奴人的地盘连接了中亚地区和东方的山林地带,也没有这种巨大的灾荒,哪怕有,其政权手里的资源也足以保障一部分核心部落的生存,所以,两者的结局完全不同。

说到底,李世民只是“趁他病要他命”,并不是唐朝的国力已经压倒了突厥。

当然,唐高宗时代对西突厥阿史那王族的再次进攻和灭亡,也验证了唐帝国的实力并不总需要偷鸡摸狗。

不过,唐朝对草原部落的拉拢,也是汉武帝无从企及的,突厥的命运,还有一大部分是他的内部分裂和内讧导致的。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因为汉武帝打匈奴时一直没有办法打歼灭战。

霍去病赢的几仗,确实是歼灭战,但都是打的匈奴的什么左贤王右贤王等杂牌军。歼灭匈奴人男女老少加起来都不超过10万人,对匈奴实力影响非常有限。而匈奴的真正的主力是单于的部队,兵多将广,战斗力之强不是左右贤王的虾兵蟹将们能比的,就像阎锡山,冯玉祥等军阀的部队在蒋介石的中央军面前不堪一击一样。

而卫青对匈奴单于的漠北大决战,只杀了匈奴两万人不到,自己的损失还更大,卫青也无力追击北逃的匈奴大军,等于是赶跑了匈奴而已,人家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以后又杀回来了。

看看战国的长平之战,秦军一夜坑杀40万赵军,后来进兵赵国还要吃败仗呢,匈奴人那点损失比赵国小多了 。

更有满清60万人灭明朝的历史事例说明,只有把你的主力军队消灭,才能真正的打夸敌人。可是,卫青做不到,二师李将军更做不到,霍去病又英年早逝。因此汉武帝灭不了匈奴。

唐太宗灭突厥就太简单了,因为他手下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最伟大的军事家---军神李靖。李靖打遍天下无敌手,水战,陆战,马战样样在行,可以说李靖是一个最高水平的军事全才。唐太宗自己也是中国历史上排名靠前的军事家。这两君臣都非常善于不按常规出牌,精通于大范围穿插,以少打多。唐军在李靖的带领下,直奔突厥颉利可汗而去。李靖用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手段,自己只带三千精兵,突袭颉利可汗,打的颉利可汗退无可退,逃无可逃。在李靖的一路追击之下,颉利可汗最后束手就擒,连突厥复兴的火种都给灭了。其实,李靖灭突厥的故事,真的可以拍一部电影,因为太精彩了。

我认为汉武帝不能灭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灭突厥的原因,是因为卫青的军事谋略能力比李靖差的太远。卫青搞的是漠北大决战,毫无军事谋略可言,中国孙子兵法36计中一计都没用上,浪费了先贤的智慧了。李靖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奔袭让突厥人难以招架,被动挨打,最后兵败如山倒,被唐军给消灭了。后来的满清努尔哈赤也大多靠偷袭消灭了关外的明军,从而占领了关外。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这是毛主席对李世民军事能力的高度评价。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这个问答题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却没有灭亡匈奴?第二 个问题是唐太宗为什么一战就灭了突厥?

题主的言外之意似乎是说,唐太宗好像比汉武帝高明?其实,战争的胜败,自古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孙子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说,战争的胜败,历来是由自己和对方的各种力量对比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不是以一方的主观因素决定。

其实,这两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都是由内外两种因素所构成。

一,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却灭不了匈奴?

这是由两个大环境因素决定的。

(一)匈奴的全盛时期,是在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之间。汉武帝刘彻是公元前156年出生,公元前87年3月29日驾崩去世。也就是说,汉武帝生活期间,正是在匈奴帝国全盛时期的时间节点之内。

(二)西汉王朝是汉高祖刘邦建立的, 刘邦去世以后,到汉武帝,中间经历了汉惠帝刘盈 、汉少帝刘恭 、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五个皇帝。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王朝第七个皇帝。

经过秦末战乱以后,中原地区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整个就是一个烂摊子。因此,西汉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后,采取的是“休养生息” 的国策。休养生息政策自刘邦开始,历经几代统治者 ,执行了六七十年。取得“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成就。而这个时期,正是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杀父而自立、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的时期。

就是说,在西汉王朝执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候,正是匈奴帝国最强大、不断对外扩张的时间节点。

什么叫休养生息呢?意思就是,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不愿意动刀动枪,国防力量是西汉王朝初建时期的短板。可是,客观事物不是以你自己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在西汉开国之初,收拾烂摊子、发展经济的时候,而匈奴帝国已经积累了大量实力,对外扩张了。

另外,西汉王朝的国土和实力,主要是在中原地区,即华北、华南,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北面是匈奴,西面是羌人,国力并没有那么强大。

西汉王朝在抵御北面匈奴的时候,还得时时防备西面的羌人、东北部的鲜卑族。

这就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很难肃清匈奴的根本原因。

二,为什么唐太宗一战就能灭了突厥?

说起这个突厥,尽管和匈奴帝国有一些相似之处,都是北方崛起的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但是突厥比匈奴的组成因素,显然复杂得多。匈奴帝国尽管也经历了三百多年,横行了二百多年。但是其毕竟离中原较近,深受华夏民族影响。

然而这个突厥的组成成分,可就太复杂了。

根据唐朝编撰的《周书》记载:突厥人的祖先,从地域上说,地点应该是在原先匈奴帝国的原址以及北面。从民族组成来看,尽管其中也包括原来的匈奴,还有原匈奴人的一个分支在内,但其疆域比原先的匈奴要大得多。上面这段描述,既是史实,也有传说的成分。就是说,突厥人的血统,其基因里或有野生动物的成分,可见突厥人的彪悍是其内在原因的。

突厥,据说原先是匈奴帝国的另外一个部落分支,姓阿史那。后来被邻国攻破,其族也被灭绝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兵士们见他年龄小,不忍心杀他,就把他的脚砍掉,抛弃在荒野之中,令其自生自灭。后来有一头母狼用肉喂养了他,他长大后,与狼交配,由此有孕。

邻国国王听说这个孩子没死,担心斩草不除根,以后再发芽,就又派人去杀他。使者见他身旁有狼,想把狼也一并杀死。狼带着他逃奔到高昌国的北山上。山上有庞大的洞穴,洞穴内部有平坦茂盛的草地,方圆数百里,四面全是山。狼在其中藏匿,生下了十个男孩子。

这十个儿子长大以后,与周围居住的人融合,娶妻生子,他们的后代各有一姓。阿史那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后来子孙繁殖生育,渐渐达到数百家之多。经过好几代繁衍,他们从洞穴里走了出来,居住在金山的南面,为蕴苞的铁工。因为金山的形状像头盔,其风俗称头盔为“突厥“,这就是突厥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个部落逐渐庞大起来。它的首领叫囤谴步,有十七个兄弟。其中一个叫伊质泥师都。

这个伊质泥师都有些特异本领,据说他会呼风唤雨。他娶了二个妻子,分别是夏神、冬神的女儿。其中一个妻子怀孕,一次生了四个儿子,大家后来推荐他的长子为首领,号为突厥,又强大起来。

公元583年,因隋朝的分化瓦解,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实力大减。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过很大威胁。

569年,随着突厥的对外扩张,突厥和波斯帝国发生了矛盾。于是,突厥便和东罗马帝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波斯的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听从刘文静的建议,联络各种势力,其中也包括突厥,最终取得了天下。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民间小说故事称徐茂公)、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可汗逃窜,李靖在白道截击,击溃了突厥,俘虏其部众五万余人。唐军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

也就是说,唐太宗能够一战灭亡突厥,是因为突厥内部几次分化以后走向衰落的结果。假如在突厥最强盛的时候,也达不到这种目的。至少一战是做不到的。

而且李靖一战击溃的是东突厥。至于西突厥,在649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去世以后,又发生过几次叛乱。唐朝曾派出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民间小说故事称程咬金)、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军总管苏定方等相继 出兵平定西突厥叛乱。

658年(显庆三年)到702年(长安二年),唐王朝在西域增设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以后,才慢慢把西突厥的事情基本平定下来。但即使这样,也并没有完全解决突厥的问题。除了东、西突厥以外,后来又有后突厥的叛乱。这个后突厥,是东、西突厥的残余势力组合而成的。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的白眉可汗,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后突厥的毗伽可汗的妻子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降了唐朝。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回鹘强大兵力的联合攻击下,彻底灭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鹘汗国。后突厥灭亡以后,他们残余的一部分并入回鹘,一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这个词这才在中国史册中彻底消失不见了。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这里有汉武帝和唐太宗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手的原因:

汉武帝打击匈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实力,虽然他也曾派出张骞通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在汉武帝有生之年他的外交布局并没产生太大作用——北伐匈奴的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三次较大战役都是以卫青、霍去病领导的汉军自己独立完成的,直到汉武帝死后见识到汉朝强大的西域国家和乌桓、鲜卑等族才加入到打击匈奴的行列。

唐太宗灭东突厥之前就已暗中展开针对东突厥的外交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东突厥的世仇西突厥自不必说,原本臣服于东突厥的薛延陀等部族以及东突厥内部因为和颉利可汗争夺大汗之位而结怨的突利可汗都被唐太宗拉拢过来。所以唐太宗灭东突厥其实只是消灭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的嫡系部队,至于原本归顺臣服于东突厥的各部族要么不参与这场战争,要么暗中相助唐朝。所以汉武帝终其一生只是重创匈奴而不能灭之;而唐太宗却顺利灭掉了东突厥——事实上东突厥灭亡后草原各部族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嫡系势力,唐太宗通过对这些部族的册封,以承认其部分自主权换取他们臣服于唐朝。

汉武帝时期的匈奴绝不是什么可以轻松击败的对手,恰恰正是在汉武帝及其后继之君的持续打击下匈奴才走向了衰败;唐太宗时期的突厥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不然唐太宗也不能那么顺利地拉拢到那么多盟友,其实想趁突厥衰败之机落井下石的何止唐朝一家?匈奴的单于庭并不在汉地的边上,所以汉军必须劳师远征漠北;东突厥的汗庭牙帐却在定襄,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带,这在突厥全盛时期倒也没什么,可如今却处于一众敌人的窥视包围之下。

为什么汉武帝打了一辈子匈奴也没灭亡匈奴,而唐太宗一战就亡了突厥?

汉初匈奴十分强大,白登之围,匈奴有精骑四十万,国土面积比汉要大的多。而汉经过灭秦和楚汉战争,全国人口大减,经济面临崩溃,皇帝要选一样颜色的四匹马都做不到,高官和将军们上朝只能坐牛车,此时的力量对比上,匈奴要远远的强于汉朝,经过约七十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马也养了不少,此时才有了与匈奴较量的底气,汉武帝用了千年不遇的天才将领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经过前后近二十年血战,付出数十万人的代价,才解除了匈奴人对大汉的军事威胁,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最伟大的胜利,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赞美都不为过。唐太宗灭突厥相对而言,突厥的实力要弱的多,而唐也比汉初要强大的多,具体的讲,在隋初,突厥是十分强大的,可以说不弱于匈奴,隋文帝用李世明的岳父长孙晟的计谋,使突厥分裂为两个国家,即东西突厥,两个互相攻击,长年打仗,实力就弱了许多,隋文帝晚年派高颎率兵讨罚东突厥,取得大胜,双方在力量对比上,唐强于突厥,贞观三年太宗派李靖,李绩,程知节,柴绍,李大亮,卫孝节分六路攻东突厥,一说是李绩,李靖,柴绍,程知节,薛万彻为将,一举击败东突厥,李绩活捉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这也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从此走向了历史的顶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