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击败公孙瓒,袁绍靠的是自己庞大的私人关系网络以及还算不错的战略指导。
利用个人影响力抢占冀州袁绍很早就有经营河北的志向了。
早在讨董战争期间,袁绍就向曹操透露了自己的想法:讨董如果不成功,他就夺取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吸收乌桓、鲜卑、南匈奴等少数民族军队,雄视天下。
然而,当袁绍想要经营河北时,他原只有渤海一郡之地和新募集的兵马,连粮草都要仰仗冀州韩馥供应,实力并不强大。
相比之下,当时公孙瓒的军事实力已经相当强大,他拥有“白马义从”等在边疆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经验丰富的军队,曾以2万步骑打破进入冀州的青、徐黄巾30万众!
因此,如果比拼物质力量的话,袁绍是很弱的。
正如韩馥的僚属所说,如果韩馥决心与袁绍作对,袁绍将如婴儿一般被“饿杀”,毫无还手之力。
同时,如果单纯靠武力争夺冀州,袁绍连韩腹都难以对付,又如何与公孙瓒相抗呢?
然而,袁绍也拥有无人能及的优势:盟主身份,以及天下最庞大的个人关系网。
董卓退到长安后,袁绍开始利用自己的个人关系,谋取冀州。
初平二年七月,袁绍密约公孙瓒南下,造成袁绍、公孙瓒联手对付韩馥,联手夺取冀州的态势。
随即,袁绍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拉拢韩馥最信任的荀谌等颍川士族,让他们游说韩馥,劝其让出冀州。
在颍川士族和冀州大族的劝说下,韩馥深感自己无力同时与袁绍、公孙瓒抗衡,又以为自己本是袁氏故吏,让出冀州不仅可得让贤之名,还可保平安,遂让出了冀州。
如此,袁绍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不发一兵,就“骗取”了冀州,拥有了立足之地。
依靠麹义,力挫公孙瓒袁绍密约公孙瓒联手夺冀州,却不过是利用人家造声势,最后自己独占了冀州。
如此,公孙瓒当然不平,遂趁袁绍立足未稳,来夺冀州。
当时,公孙瓒的军力远胜袁绍,当公孙瓒来攻时,各县望风而降。
袁绍不愿过早与公孙瓒决战,遂将渤海郡让给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试图延缓公孙瓒南下。
然而,公孙范得了渤海,立刻与公孙瓒合兵继续攻袁。
这个时候,不靠武力挫败对手,就保不住冀州了!
随即,袁绍率军在界桥与公孙瓒大战。
袁绍以麹义率800勇士居前,自率数万军居后。
公孙瓒派两翼骑兵夹击麹义,麹义的部队冷静地伏于大盾之下,待公孙瓒军冲至只有几十步时,突然大喝而起,跳跃而出,同时,袁绍军千弩齐发。
公孙瓒骑兵突遭打击,陷入混乱,麹义军顺势杀出,大破公孙瓒骑兵,临阵斩杀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直冲公孙瓒大营,拔公孙瓒军大旗,袁绍发动大军,公孙瓒大败!
由此,依靠麹义的神勇发挥,袁绍军重挫公孙瓒,在冀州站稳了脚跟。
其实,当时的袁绍军虽募得兵数万,但真正战斗经验丰富的也就只有麹义所部了。
袁绍、麹义在界桥之战中的战法,实际上是西北战场上汉军对付羌人中常用的战法。
这样的战法,对前部步兵的要求极高。如果不是足够的训练有素,一般的步兵在敌骑冲击前连脚都站不稳,哪能执行这样的战法呢?
也只有深通羌胡战法的麹义以及富有经验的麹义所部,才能承担执行这种战法的中坚!
事实上,麹义本是一支独立军队,本属韩馥,在与韩馥闹翻后才与袁绍结盟。
然而,结盟后,愿意成为袁绍的部下,又愿意在生死大战中以悬殊兵力担当前锋,足见麹义对袁绍个人影响力的信服。
麹义可能是乱世前期最卓越的将领之一了,这样的将领,本与袁绍并没有太深关系,却愿意为袁绍效死力,可谓是袁绍的福分!
内线作战,力保冀州界桥之战,公孙瓒虽损失惨重,但其仍然拥有很强的军力。
因此,公孙瓒仍然觊觎冀州,与袁绍连续交战。
总体上,双方交战各有胜负。
龙凑之战,袁绍大败公孙瓒。
巨马河之战,公孙瓒又大败袁绍。
互有胜负,但公孙瓒毕竟打不下冀州,遂退出冀州。
在与公孙瓒争夺冀州的作战中,袁绍与对方只是各有胜负。
然而,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袁绍的个人根基。
袁绍以其个人名望,赢得了审配、沮授等冀州大族的支持,足兵足粮,而公孙瓒虽拥有强大军事力量,但缺乏支持,甚至在老巢幽州,他都得不到刘虞的支持,自然难以长期支撑下去!
联手强援,稳固局势其后,袁绍着手与威胁其后方的黑山军作战。
黑山军一度占领邺城,而袁绍军众将家属皆在邺城。
众将忧惧,而袁绍面不改色(可见袁绍确实有过人之处),率军回攻。
随后,袁绍与黑山军及乌桓、匈奴部分军队连续交战。
这个过程中,袁绍的个人名望发挥了巨大作用。
袁绍扶植的盟友曹操,以及一度来投的吕布,都帮助袁绍打击了黑山军。
尤其是吕布,与黑山军连战10余日,大破张燕,为袁绍赢得了决定性胜利。
得益于盟友相助力,自己的镇静,袁绍击败了黑山军,基本稳定了冀州。
相比之下,公孙瓒却陷入了焦头烂额之中。
公孙瓒与刘虞的关系愈发恶化,最终,兵戎相见。
尽管公孙瓒除掉了刘虞,但刘虞旧部与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以及幽州大族却群起反抗公孙瓒。
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于袁绍了。
利用盟主身份,力夺青州、并州冀州争夺战后,公孙瓒与袁绍争夺的焦点转到了青州。
并州刺史焦和,本是联军成员,奉袁绍为盟主。
焦和死后,袁绍任命故友藏洪为青州刺史。
巨马河之战,公孙瓒取胜后,攻入青州平原郡。为处理幽州后方矛盾,公孙瓒没有久留青州,留田楷占青州。
田楷打得不错(手下有刘关张),与袁绍数万大军激战两年,战到粮食吃劲,野无青草。
然而,在争夺中,青州的官吏、大族多支持袁绍。
如此,由于得不到大族的支持,当袁绍任命其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来战时,公孙瓒的势力力不能支,退出了青州。
如此,袁绍赢得了青州之战的胜利。
而夺取并州的过程,就简单得令人无语。
并州牧本是董卓。董卓去世后,并州牧出缺。袁绍以盟主身份私署外甥高干为刺史。
高干上任,得到了并州官吏、大族的支持,如此,袁绍轻松得到了并州。
当时,袁绍的重点在稳定冀州,公孙瓒的重点在稳定幽州,都无力拿出主要力量来长期争夺青并。
这种情况下,拥有天下最大关系网的袁绍,自然在争夺中占尽优势了!
拉拢大族,散播谣言,削弱对手由于公孙瓒仍然拥有强大军事力量,袁绍没有急切北上攻幽州,他要先充分削弱对手。
由于袁绍在天下大族中超强的影响力,公孙瓒不敢仰仗衣冠大族,而喜欢启用商人为将吏,使公孙瓒在大族中陷入孤立。
这些大族与刘虞旧部,及乌桓、鲜卑,一起反抗公孙瓒。
袁绍遂先派麹义出兵,配合反抗军,一起打击公孙瓒。
尽管联军屡次取胜,但仍无法给公孙瓒决定性打击。
袁绍遂采用了谣言之计,他编造童谣: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砥,唯有此中可避世“。
公孙瓒中计,遂在幽、冀交界处”可避世“的易京,从此“始终保易,无图远略”,成了自守之贼。
如此,彻底消灭公孙瓒的时机成熟了!
围点阻援+地道进攻,灭公孙瓒198年,袁绍终于发起了最后的攻势。
其实,即使到这个时候,公孙瓒军的实力仍然很强。
当袁军围困易京时,张燕与公孙续率领了10万援军来救。
公孙瓒企图内外夹攻,打垮袁绍,遂派人送信,约以举火为号,内外对进!
然而,信件被袁绍军截获。
袁绍遂举火诱公孙瓒出击,设伏大败公孙瓒!
同时,袁绍又以工程方式展开了技术流攻城。
袁绍以冲车、云梯从地面、空中进攻,又挖掘地道从地下进攻。
冲车、云梯可防,但地道,则是公孙瓒的“盲点”。
当袁绍军的地道挖掘,使公孙瓒的楼橹倾斜,防御力大减。
随即,袁军地道逼近公孙瓒所住中京,在地道中擂鼓大呼,公孙瓒军不知声音所来,以为遇到神鬼,士气全失。
公孙瓒知事已不可为,遂自杀。
如此,袁绍消灭了公孙瓒,独据幽并青冀,成为天下最大的军阀。
辉煌难续袁绍击败公孙瓒,依靠的是自己的关系网及一定的战略指导能力。
然而,辉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面对曹操时,这些优势都不再有了。
对付公孙瓒时,袁绍的政治优势来自“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家族人脉及盟主身份。
然而,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袁绍的这些政治优势就丧失了。
各地的官僚、大族,再是袁家的门生故吏,也是大汉的臣民。
袁绍再是盟主,也不及天子诏的权威。
没有抢先“劫天子”,使政治优势转到了曹操的手中,曹操反而拥有了所谓的“道胜”。
而在战略指导上,袁绍虽优于公孙瓒,但比之曹操则略逊一筹。
袁绍的辉煌,也就到此为止了。
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在东汉末年,袁绍与公孙瓒都是早期河北的军阀,拥有着很强的实力,在争夺河北归属权的战争中,以袁绍胜利终结,最后,袁绍占据河北四州,成为当时天下第一诸侯。
那么袁绍是如何战胜公孙瓒的呢?
首先,我们从实力变化来看。
公孙瓒的实力的变化。公孙瓒最早是个郡中小吏,后来被太守看中,招为女婿,一朝显贵。后来前去洛阳拜师,先后有两位老师:卢植和刘宽。与刘备、王邑、傅燮等人为同学。后来被举孝廉,任为辽东属国长史。接下来开始正式的政治生涯。
有一次公孙瓒跟随数十名骑兵外出巡逻关塞,刚好看到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就退到空亭对随行队伍说:“如不主动进攻必将被杀。”于是手执长矛策马带队冲入鲜卑队伍,杀伤数十人,虽幸免于死,自己也损失过半,这之后公孙瓒因为他的功绩被任命为涿县县令。
《三国志·公孙瓒传》: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瓒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迁为涿令。到了公元187年,张纯、张举引诱乌桓丘力居发生叛乱,在平叛的战争中,公孙瓒因功成为骑都尉。之后又对乌桓用兵,被封为降虏校尉,都亭侯,兼领属国长史。而大名鼎鼎的“白马义从”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而公孙瓒在塞外的名声也正式打响。
《后汉书·公孙瓒传》:诏拜瓚降虏校尉,封都亭侯,复兼领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瓚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瓚声,惮其勇,莫敢抗犯。在同一年中,刘虞来到幽州任职。公元189年,公孙瓒被封为奋武将军,蓟侯。而当时公孙瓒在幽州的名声极响,但是与幽州牧刘虞因为理念不同有着深深的矛盾。但是刘虞无法节制公孙瓒。
在公元191年,公孙越被射杀。公孙瓒认为是袁绍的错,于是对袁绍用兵。袁绍当时刚夺得冀州,先向公孙瓒示好,将渤海给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但是公孙范直接与公孙瓒响应。然后公孙瓒就开始膨胀了,直接任命严纲为冀州牧,田楷为青州牧,单经为兖州牧,并配置了郡守县令。
《三国志·公孙瓒传》:以严纲为冀州,田楷为青州,单经为兖州,置诸郡县。于是公孙瓒与袁绍发生了界桥之战。此战因为袁绍部将鞠义的发挥,使得公孙瓒损失惨重。
幽州牧刘虞认为公孙瓒遭受重大挫折,就趁此机会起大军企图消灭公孙瓒,但是因为刘虞的军队不善征战,最后被公孙瓒以少胜多,刘虞被生擒,最后被杀。而公孙瓒当时的职位变为了前将军,易侯。
这个时候的公孙瓒算是得到了整个幽州。但是没过多久,刘虞旧部为了报仇,纷纷起兵,联合鲜卑、乌桓兵马共同进攻公孙瓒,大败公孙瓒于鲍丘。公孙瓒屡战屡败只得坚守易京。
最后,袁绍也开始北上幽州,公孙瓒最后兵败自焚。
袁绍的实力变化直接从讨伐董卓之后开始说起好了。
公元191年,袁绍夺取韩馥的冀州,得到了大量的人才、粮草、军队,实力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同年,公孙瓒攻打冀州,因为鞠义的活跃,袁绍大胜,夺得界桥之战的胜利。当时,袁绍后院起火,黑山军攻破袁绍的邺城,袁绍无法乘胜追击,只得回去处理黑山军。
之后,袁绍除了局部用兵外,基本处于休养生息阶段。而后对幽州公孙瓒用兵,最后全取河北。
袁绍的胜利袁绍对公孙瓒可以胜利,从上述的介绍来看,有几点:
公孙瓒一直有后顾之忧。
后来,公孙瓒杀死自己的上级幽州牧刘虞,但是没有清除刘虞的残余势力,使得这些人联合起来共抗公孙瓒。
而袁绍战胜黑山军后,黑山军损失惨重,短时间没有能力再次进攻袁绍,同时袁绍还有一个强力的盟友——曹操,顶住了来自陶谦和袁术的压力。
实力的此消彼长。
最开始时,公孙瓒的实力是要强于袁绍的,尤其公孙瓒有着骑兵的优势,但是在界桥之战过后,两人的实力差距一直在缩小。尤其是之后几年,公孙瓒虽然得到了幽州,但是刘虞残余势力的存在,使得幽州战乱不断,而且,公孙瓒遭遇几次大败,实力更是变得弱小。而袁绍战胜黑山军后,就开始处在一个半修养的状态,而且袁绍占据的是最为富庶的冀州,不像幽州是个苦寒之地。此消彼长之下,袁绍的实力就越来越强。
袁绍的人才要远远多于公孙瓒。
因为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声,再加上是诸侯讨董时期的盟主,如此名望,投靠袁绍的人才就不计其数。在拿下冀州后,原本在韩馥麾下不得志的田丰、审配等人都得到袁绍的重用,再加上原本冀州的官员。袁绍的人才要远远多于公孙瓒,同时质量也比公孙瓒的高。
此外,后来的公孙瓒因为不救被包围的城池,导致人心涣散,更是加剧了其灭亡。
结语公孙瓒唯一有机会打败袁绍的时机就是界桥之战,但是此战战败之后,两人的实力立马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直到最后灭亡。
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谢邀。
一开始,公孙瓒的实力是强过袁绍的,袁绍甚至有点害怕威震北疆的公孙瓒。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七年,袁绍也是一点一点地扳回局势。
界桥之战界桥之战,是有名的以步兵破骑兵的战例。
此战,袁绍以麹义为先锋,麹义旧居西凉,熟悉羌人的战法。面对公孙瓒的骑兵,麹义先示敌以弱,命令部队都伏在大盾下,公孙瓒的骑兵冲过来,打算把麹义的部队活活踩死,麹义冷静沉着,等公孙瓒的部队逼近,发出信号,部队掀起盾牌杀出,同时万弩齐发,公孙瓒的部队猝然遭到打击,一时间大乱,这一战斩杀了公孙瓒的大将严纲,挫了公孙瓒的锐气。
公孙瓒杀刘虞刘虞是汉室宗亲,素有贤名,刘虞在幽州,和公孙瓒的政见不合,公孙瓒就杀了刘虞。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公孙瓒杀刘虞,乃不义之举,怎么都说不通。刘虞的旧部给刘虞报仇,和公孙瓒作战,击杀了公孙瓒部将邹丹。
同死,袁绍也和刘虞之子刘和联合,共同对公孙瓒发起进攻,大大削弱了公孙瓒的实力,强弱对比发生了变化。
攻破易京公孙瓒连续失败以后,丧失了进取心,开始采取守势,在易京建造高楼,又储备了三百万斛粮草,自以为十分坚固,无懈可击。袁绍一开始的确拿公孙瓒的防御没办法,但后来袁绍采用地道战,挖地道直通公孙瓒的高楼下方,公孙瓒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自此,袁绍终于打败了公孙瓒。
总的来看,这是一场持久的较量,袁绍在军事上、民心上、智谋上下了很多功夫,才以弱胜强,击败了公孙瓒。
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首先公孙瓒的部队在东汉末年的前期是有很强的战斗力的,因为公孙瓒的部队参与了征讨当时东汉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此后又参加镇压张纯,丘力居的乌桓叛乱,所以公孙瓒和他的手下军事经验十分丰富,袁绍其实最开始并不是公孙瓒的对手,公孙瓒的对手是刘虞和韩馥。公孙瓒此人的起家是靠着自己的岳父辽西太守侯太守,这位侯太守现在的名字已经失去了,姑且叫他侯太守,侯太守在公孙瓒做书佐的时候,很欣赏公孙瓒,把女儿嫁给了公孙瓒,还让公孙瓒前去卢植读书,也就是给公孙瓒镀金,公孙瓒回来之后就担任了辽西郡的郡吏,辽西郡的刘太守获罪被押送洛阳,公孙瓒弃官,隐姓埋名假称是刘太守的侍从,一路跟随刘太守到达洛阳,最后刘太守被发配日南郡的时候,公孙瓒送行,由此名震天下。东汉一朝是二重君主观念的比较强烈的时代,也就是一个郡的郡吏把郡守看着君主,郡守的君主是东汉皇帝,这些春秋战国时期封建观念的残存,公孙瓒对待自己的君主刘太守如此忠义,于是名震天下,很快就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官,最后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辽东属国是东汉时期为安置、管理内附汉廷的乌桓人,设置的地方建制机构,公孙瓒由此进入边疆,开始了军事生涯,并且开始在幽州边境征战少数民族。
此后在东汉末年,幽州地区爆发了张纯勾结乌桓丘力居的叛乱,在场叛乱里,公孙瓒并不能够打败丘力居,最后是朝廷任命刘虞担任幽州牧,最后丘力居投降,张纯被杀。但是在战争公孙瓒积累了经验丰富的战斗部队,最后公孙瓒带着步骑万人驻扎在幽州的右北平郡。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来公孙瓒实际上和刘虞的关系很微妙,一个是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另一个则是幽州的军事首脑。但是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担任侍中,汉献帝想要东归,于是派刘和前去求援刘虞,刘和在路上被袁术抓住了,袁术的想要拉拢刘虞作为援兵,于是让刘和写信给刘虞表示可以出兵同袁术一起向西,之后刘虞让公孙瓒派兵,公孙瓒一开始不同意,后来还是派兵联合袁术,但是帮助汉献帝这件事不了了之,相当于公孙瓒送了一批人马帮助袁术,而刘和后来北上幽州,被袁绍扣留。当然这段话时间公孙瓒在渤海郡大破青徐黄巾军,一时间威名大震。但是他和刘虞的关系从此走向了破裂。这是公孙瓒此后被袁绍大败的重要因素。
公孙瓒在界桥之战虽然被袁绍大败,但是这一战并没有彻底击垮公孙瓒。公孙瓒真正的失利是在杀死刘虞之后失去了幽州大族的支持,最后袁绍联合幽州的豪族一同进攻公孙瓒,公孙瓒最终败亡,公孙瓒在攻破青徐黄巾军之后攻打冀州,而在这个时候韩馥让位给袁绍,当时冀州各个郡县开始叛逃袁绍,以至于袁绍不得不把冀州的大郡渤海郡让给公孙瓒,但是公孙瓒继续南下,最终双方在界桥大战,但是这一战并没有把公孙瓒的元气打光,毕竟在在此之后公孙瓒又和袁绍发生了龙凑打仗,接着被再次打败。而且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最后袁绍派长子袁谭和田楷再战,依旧没有分出胜负,最后是朝廷派赵岐前来和解,最后双方退兵。但是此时公孙瓒却和幽州牧刘虞的关系陷入低谷,因为刘虞在看到公孙瓒失败后,派兵攻打公孙瓒,意图歼灭公孙瓒,只是很可惜没有能够成功,刘虞反而被公孙瓒所杀。此后公孙瓒统治幽州。
这里要说明一下刘虞此人是汉朝的宗亲,相比较公孙瓒这个公孙家族庶出的儿子,刘虞是很受幽州的大族支持的。而且公孙瓒这个人不喜欢当时的这些大族,比如公孙瓒在进攻刘虞的时候,就曾经大肆屠杀大族
瓒攻及家属以还,杀害州府,衣冠善士殆尽
这个“衣冠”一般指代士族,也就是幽州跟随刘虞的大族,此外公孙瓒再幽州期间,凡是大族的子弟一定会把他们放在穷苦的地方,所用的人都是平民百姓,比如三个富商,算命的刘纬台、贩缯的李移子、商人乐何当。当然这不是出自公孙瓒的变态,而是这些人都支持刘虞,此后这些人全部倒向了袁绍。
刘虞的部下幽州从事鲜于辅,骑都尉鲜于银、齐周、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招诱乌丸、鲜卑,最后聚集胡、汉数万人,这些人大败公孙瓒的手下渔阳太守邹丹,斩杀了邹丹。之后袁绍把自己扣留的刘虞儿子刘和派往幽州,同时跟随的还有袁绍的大将麴义合兵十万,在鲍丘再次大败公孙瓒,公孙瓒最后退守易京,而且这个时候幽州的各个豪族全部起兵,在幽州的代郡、广阳郡、上谷郡、右北平郡杀死公孙瓒派遣的官员将领,呼应刘和,鲜于辅。公孙瓒至此山穷水尽,只好在易河旁挖了十余重战壕,又在战壕内堆筑高达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筑有营垒。堑壕中央的土丘最高,达十余丈,公孙瓒自居其中,修建铁门,只让七岁以下的男孩进入,又囤积粮谷三百万斛。等待时机变化。只可惜这个时机再也没有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最后猛攻公孙瓒,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联合黑山黄巾军救援自己,只是黑山贼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来救公孙瓒。但是公孙瓒派出去联络公孙续和张燕的使者被袁绍抓住,袁绍在公孙瓒和张燕约定的时间举火。公孙瓒以为救兵至,于是率领骑兵出营垒作战。结果袁绍设伏大破公孙瓒,公孙瓒再度回守。袁绍于是派人挖掘地道,当这些人到了土丘上营垒在地下的柱子时,于是用力砍伐柱子预计到达一半的时候,最后用火烧柱子,土丘上的营垒就会垮掉,最后就这样突破到了公孙瓒所在的土球营垒,公孙瓒认为自己不可避免的灭亡,尽杀妻子,然后自杀
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每天分享一点儿历史上有趣的人事物,先【关注】不迷路!——史海扑通
袁绍和公孙瓒是一对老冤家,俩人为争夺彼此的地盘一直纠缠不休,都想做北方的老大,俩人从公元前191年就开始打,直到公元前199年袁绍才把公孙瓒消灭,中间一度因为双方都没有了粮草才休战了一段时间。在袁绍与公孙瓒的对战中,有两次战役至关重要,一次是界桥之战,公孙瓒骑兵精锐损失殆尽;另一次是袁绍与刘虞部将联合攻打公孙瓒于鲍丘,袁绍斩杀公孙瓒两万多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界桥之战公孙瓒的骑兵很厉害,尤其是古代打仗,骑兵机动性强,速度快,骑兵在马上冲杀,步兵很难抵挡。但恰恰在界桥之战中,公孙瓒的骑兵就败给了袁绍的步兵。根据史书中记载,双方在界桥摆开阵势,公孙瓒步兵三万,列于中军,左右两翼各五千骑兵。这种是比较常见的排兵阵型,骑兵冲锋,步兵压上。而袁绍这边呢,先令麴义率八百精兵为前驱,强弩押后,袁绍坐镇中军。示意图如下:
公孙瓒轻敌大意,没看出袁绍的战术,令左右骑兵向袁绍的八百精兵突击,这八百人也不逃跑,就地伏下,用盾牌掩护,待到骑兵冲到近前时,精兵强弩齐发,将数千骑兵斩于马下。公孙瓒大败而走,麴义领兵追击,反复冲杀,大破之。就这样袁绍以步兵与强弩兵组合的方式破了公孙瓒的骑兵,此战之后,公孙瓒实力大大被削弱,也很灰心丧气。
鲍丘之战退居蓟县后,又与幽州牧刘虞产生矛盾,于是刘虞带兵讨伐公孙瓒,反被公孙瓒所败,但是公孙瓒比较过分的是,不光杀了刘虞,还杀了刘虞家眷,以及幽州城里支持刘虞的豪族,一下子得罪了好多人。于是刘虞之子刘和以及刘虞的部将,又召集了汉人胡人数万之众一起给刘虞报仇,袁绍自然不能放过这个机会,又派麴义出兵,联合大军十万,在鲍丘大败公孙瓒,斩杀两万余人,公孙瓒被迫退守易京。
退到易京的公孙瓒加大防御工事,死守易京,袁绍率大军围攻,公孙瓒终是不敌,城破,公孙瓒自焚,袁绍彻底打败公孙瓒,兼并了公孙瓒的势力。
袁绍击败公孙瓒的过程,可谓旷日持久。界桥之战,公孙瓒输于轻敌大意,不知如何对付对方的阵势;鲍丘之战,完全是他之前得罪的人太多,被群起而攻之,终致大势已去。
袁绍采用什么手段打败公孙瓒?
感谢提问。
这个问题我认为要分开解答,公孙瓒的失败是否全由袁绍攻克??
公孙瓒的失败70%来源于他自己
第一,管理不善,不得民心,恃其军力而骄傲,不体桖百姓,纵容收下乱杀无辜,而且几次对百姓烧杀抢掠。
第二,无视领导,本来与领导刘虞合作愉快,但是恃才傲物,与刘虞分道扬镳,由友而敌,使老领导刘虞的部下奋起反抗,不断的消耗公孙瓒的兵力与财力。
第三,轻视敌方,从官渡之战来看,袁绍并非军事天才,但是公孙瓒却严重轻视袁绍,以为自己兵多,不讲兵法,结果冀州大战损失惨重。
第四,公孙瓒不讲义气,不营救自己的盟军,导致袁绍袭击的时候,部下要么投降,要么逃跑。军心彻底乱套,将士各怀叛乱之心。
至于袁绍打败公孙瓒的手段,本人认为,袁绍截取了公孙瓒发给他儿子公孙续的求救信,挖地道直接进入公孙瓒的办公室,公孙瓒觉得胜利无望,自己点了一把火烧死了自己。
公孙瓒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为自己火葬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