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最后是如何闪击攻下南京的?
1401年十二月。
朱棣做出了一个“一波流”的决定:自北平南下,穿过广大的敌占区,直取南京!
孤注一掷,却是唯一的胜机燕王直取南京的决定,看起来是极其冒险的。
首先,这看起来是一个“自废武功”的决定。
燕王的优势,在于骑兵。
在华北平原,燕王的骑兵胜则可追,败则速退,来去自如。
然而,直攻南京,经淮河、长江及湖泽,水网纵横,绝非骑兵用武之地。
而且,到了夏天,天气酷暑,北方人为主的燕军难以适应,战斗力也会受到极大考验。
同时,在山东战场。平安、盛庸、铁铉等部虽已遭重挫,但仍拥有较强的实力。
一旦燕王南下,这些军队或追其后,或截其后路,或趁虚攻北平,都可以给燕王带来巨大威胁!
可以说,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南军只需阻止住燕王,燕王不但无法南下,可能连回到北平都成问题!即便能回北平···不死也要脱层皮!
所谓孤注一掷,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然而,燕王深知:孤注一掷,是燕王的唯一胜机。
燕王以一隅之地抗天下,实力悬殊。
因此,尽管燕王在两年多里取得了不少胜利,但都不敢扩大占领区,始终只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
南军虽遭受了不少损失,但以天下之大,他们仍可以从各地源源不断调集新生力量来。
消耗下去,燕王毫无胜算!
长驱直入,直下南京,虽然是孤注一掷,但却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机会!
成王败寇,在此一举。
灵活机动,巧战追敌燕王南下,威胁最大的自然仍然是后路的平安、盛庸等老熟人。
只有给追敌一定打击,摆脱被夹击的处境,燕王才能在战略上赢得主动。
击破追敌,燕王打得极为巧妙!
1402年正月,燕王大军南下,连破东阿、东平等地,直扑徐州。
徐州城坚,不易克,但如果顿兵徐州城下,坐等敌援军四面追来,是自寻死路。
朱棣在击败徐州出击之敌,确保该敌只敢自保后,不作纠缠,继续南下。
平安军哪里肯放,立刻追了过来。
平安是一个难缠的对手。过去,燕王与平安大战,多是一场惨烈厮杀,且各有胜负。
如今,燕王决心在运动中吃掉平安。
平安这样的良将,要想成功袭击并不容易。
所以,朱棣指出:涡河两岸多林木,是明显的伏击地形,平安必然有备,不会中伏,应在地平树少的淝河一带伏击。
地平树少,原是不容易伏击的,为何又能伏击成功呢?
因为:朱棣找到了平安的弱点。
平安所部,在去年曾遭重床,被斩杀6万余人。因此,此时的平安部的士卒,许多都是新集之兵。
因此,朱棣率军2万,备3日干粮,沿河设伏,又令王真等人率数百骑诱敌。
王真等部诈败时,将形似束帛的草囊投掷在地上。
平安所部的将士军纪未申,见此纷纷争抢“战利品”。
朱棣趁机发动伏兵,大胜!
此战,平安损失惨重,退至宿州。
如此,平安部溃败,朱棣背后的压力顿减,形势大为改善。
然而,很快,朱棣就遇到了一次致命的危机。
最大的危机朱棣决心趁机全歼平安所部,彻底吃掉尾巴,然后再大举南下。
因此,朱棣派人袭破徐州饷道,切断平安的补给。
数日后,平安粮尽,朱棣见时机已至,发动袭击。
然而,此时,徐达之子徐辉祖率军赶来了。
徐辉祖带来的生力军,配合平安等部,在齐眉山与燕军激战,斩杀燕军骁将李斌等人。
燕军遭遇大败,天气又渐入暑热,士气不振,陷入窘境。
此时,许多将领都丧失信心,建议北返。
在“站队表决”中,大多数将领都站在主张北返的一侧。朱棣大怒,以“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却能得天下激励将士继续奋战。
然而,最终使朱棣摆脱窘境的,是对面的建文帝···
建文帝把徐辉祖调回南京了···
有人说,建文帝是得到朱棣已经退兵的消息,有人说,建文帝是得到徐辉祖与朱棣关系紧密不尽全力(朱棣是徐达的女婿,也是徐辉祖的岳父)。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徐辉祖离去,使朱棣喘过气来。
大翻盘朱棣再次找到了南军的“矛盾”。
平安、何福,想要深沟壁垒,与朱棣相持下去。
朱棣孤军深入,平安等人深沟壁垒,这本是有利的选择。
然而,徐州饷道却被燕军截断,平安又不得不亲自率领大部队护送粮草···
显然,平安想要深沟壁垒,但实际上只有把大量军队配置到运粮道上才能维持···
南军的这个“矛盾”,责任在建文帝君臣···
此时,建文帝完全有能力解决平安的补给问题,而不必须要依赖徐州饷道!
然而,建文帝君臣在战争全局上的支持太少,使平安部只能依赖徐州饷道,毫无必要地陷入被动中!
朱棣只要在漫长的补给线上找到下手机会,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敌人调动起来,并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朱棣当然不会客气!
朱棣先袭击平安所部,将漫长运输线上的平安军轻松切为两端。
随即,平安军首尾不能相顾,自然只有等何福来救···
毫无悬念的围点打援!朱棣轻松击败何福。
如此,平安、何福被围于灵壁,补给断绝,陷入绝境。
旋即,朱棣发起猛攻,全歼该部,活捉平安等人,只有何福单骑逃走。
如此,朝廷在淮北的主力损失殆尽!
朱棣已经摆脱了被夹击的局面,彻底赢得主动!
灵活机动,突破淮河防线燕军欲突破淮河,还需要过盛庸这一关。
原本,盛庸在淮河防线,与淮河以北的平安等部配合,算是完整的防线。
然而,平安被歼,盛庸显然不能单独抵抗朱棣!
盛庸唯一的办法,就是集结船只,沿江阻击,不使朱棣渡河。
果然,朱棣进取淮安、凤阳受阻。
然而,对于志在打大运动战的朱棣来说,这些都不是事。淮河如此之长,总有可渡之处!
朱棣遂令人样作渡河状,吸引盛庸注意力,另派朱能等人率数百勇士西行20里,以渔船渡河。
朱能渡河后,立即从后方袭击盛庸。
其实,数百勇士袭击,规模不算大,盛庸本是完全能解决的。
然而,如前所说,盛庸军此时一心只想阻击燕军于淮河,完全没有预料到敌人会从后方来袭。
因此,毫无防备的盛庸军陷入混乱,盛庸本人也夺船逃走。
如此,规模本不大的袭击,引发了盛庸的崩溃。
燕军大队趁机渡河,发起追击,尽获盛军战船、辎重!
胜利,已经临近。
燕王的决心有许多指挥官,在局面没有打开时非常果断,然而,局面打开后,又想赢怕输,变得谨慎起来,最终丧失机遇。
比如:1940年,法兰西战役中的希特勒,就在取得大胜后变得谨慎,不敢猛攻敦刻尔克,放走了英军。又比如当年的汉尼拔,在歼灭罗马军主力后,不敢直取空虚的罗马,痛失机遇。
此时,燕军中,也弥漫着这样的谨慎情绪。
五月十一日,朱棣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进军方向。
有人提出:应先取凤阳,再占徐州、和州,然后集船渡河;
有人提出:应先夺淮安,再占高邮、扬州,最后再渡河。
显然,大家都不敢继续冒险,想要“慢一点”,“十全必克”。
然而,从大局而言,这无疑是白白浪费机会!
燕军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朝廷依然统治绝大部分地区,在后备兵员等方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你“十全必可”,就是给别人凝聚力量的机会!只有趁敌人虚弱的时候,一举打掉敌人的中心,才可能从根本上打倒敌人!
朱棣指出:依次攻打这些防御森严的城池,“旷日持久,力屈威挫”,看起来安全,实际上是最大的冒险!只有尽快聚船渡长江,以免生变,才是最优的选择!
朱棣最终决定:直取南京!
饮马长江,直取南京果然,朱棣趁胜进军,使南军的防御体系完全无法发挥作用。
朱棣先攻扬州,扬州守将想抵抗,但手下将领不想死,献城投降!随即,高邮等卫指挥使也纷纷投降。
如此,朱棣轻松抵达江北!
建文帝大惊,派遣庆城郡主来议和,以行缓兵之计。
朱棣很直接:缓兵之计嘛,想等其他地方的兵马来援嘛!
拒绝和议,继续南下!
盛庸沿江南岸部200里之防,燕王直接大局渡江来攻。
还没有从淮河之败中缓过神来的盛庸军哪里敢战?稍微抵抗就全军溃散,盛庸逃走,余部皆降。
渡江后,朱棣直取镇江,占据咽喉之地。
建文帝再派李景隆等人见燕王,表示要割地请和。
燕王不许,继续进攻。
李景隆等人打开城门,南京城陷···
由此,朱棣直取南京,赢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
朱棣“一波流”的胜利,是奇迹。
这个奇迹,也是难以复制的。
毕竟,靖难之役,是明王朝皇族的内战。
因此,各地守军,大多没有非要为建文帝死战到底的必要,当朱棣大军压境时,大多没有做出有力抵抗。
因此,朱棣长驱直入,看似孤军深入,实际上由于敌人组织上的无能,主要威胁还是平安、盛庸兵团,并没有变得更危险。
相反,大举攻入敌占区,使敌人的弱点更为充分的暴露了。
在北方鏖战时,朱棣的对手是南军的前线将领。
平安、盛庸、铁铉,都是有相当能力的将领,反而不容易对付。
大举深入后,战场范围扩大,朱棣的对手直接变成了建文帝君臣。而平安、盛庸等人则要在建文帝、齐泰等人蹩脚的指挥棒下仓促调动,朱棣得以充分掌握主动,择机歼灭。
不愿死战的对手,缺乏总体战争指导能力的对手,是朱棣“一波流”能取胜的客观条件。
这种情况下,胸怀大志,意志坚定,指挥灵活的朱棣,才得以一举成功。
朱棣最后是如何闪击攻下南京的?
1401年底,朱棣造反搞了三年多了,虽然和朝廷军队作战胜多败少,但因兵力不足,战局一直僵持不下,朱棣打来打去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这时,朱棣“参谋长”姚广孝建议,不再与朝廷军队纠缠,打一场15世纪的闪电战,干脆越过山东不顾一切急速直扑南京,搏命天下,一举而定乾坤!
1朱棣言听计从,立即挥师南下,一路长驱,星夜兼程。根本不理会朝廷部队的层层阻击,于建文四年(1402年)三月初八打到安徽蒙城,朝廷大军一直在其后面尾追。
建文帝见朱棣不顾一切全军而来,有点怂了,这时朝廷头号笔杆子方孝儒出了个馊主意,让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最高法院副院长)薛喦,带着以建文帝名义给燕军官兵的宣谕(策反传单),在燕军中散发希望瓦解对手———真是书呆子的做法,且不说这份传单满篇之乎者也,士兵们看不看得懂?就算看得懂,那位薛大法官见了朱棣已经吓得“筛糠不止、大汗被体”,哪敢拿出来散发呀??方大笔杆子精心炮制的“心血之作”就这样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回来。
眼看方孝儒无计可施,朱允炆想起自己爷爷朱元璋的临终交代,朱元璋断气之前,曾把他和驸马都尉梅殷(即朱允炆姑父)叫到床前,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忽”;对梅殷说“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拿出誓书和遗诏交给他说“敢有违天者,为朕伐之!”
史载这位梅驸马“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是洪武朝16个驸马中最优秀最值得信任的。
虽不敢说他就能力挽狂澜,但也许比方孝儒那帮书生强。但朱允炆在将溺水之际临时抓住这根“稻草”,却又不信任他,没有让他参与战略指挥,而是让梅殷去临时招募新兵,守淮安和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真是莫名其妙。
2公元1402年三月十四日,朝廷大军平安、徐寿辉所部终于追上了急速南下的朱棣,和朱棣激战于齐眉山(安徽灵璧西南16公里),双方互有胜负。四月二十三日,朱棣这边儿众将有点熬不住了,纷纷要求停止南进,北返休整,朱棣当然不同意,说“欲返者左,不欲者右。”
也许大部份人实在累了,开始不鸟朱棣,都站于左侧,朱棣瞬间感到无比绝望———好在这时在将领中很有威望的朱能站了出来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一胜而卒有天下”,这番话很有点天命所归的煽动力,稳定了燕军众将坚持下去的信心。
而在另一边,在此决定命运的时刻,朝廷方面那帮书生们又自作聪明起来。他们一面盲目乐观觉得朱棣已经被挡在了灵璧,一面又嚷嚷着京师不可无良将,竟将徐辉祖部调离前线回防南京。
从徐辉祖一调就走这点来看,徐辉祖不是拯救汉朝的周亚夫。当年汉景帝一次一次地死催周亚夫去援助梁王,他从战略大局出发,一次一次地“抗旨不遵”,就是稳住不动———最后按自己的战略部署,抓住战机,一举平汉朝七国之乱。
徐辉祖一走,平安所部就孤立了,很快被拼死一战的朱棣彻底击溃,平安等37将被俘。
此时此刻,看着地图,朱棣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大势已去。确实,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失去了藩王的支持,就连在云南手握重兵的沐王(和朱允炆父亲关系很铁)也调不动了。
3接着,朱棣率部越过梅殷防守的淮安和凤阳,根本不理会这位朱元璋给予厚望的驸马,直接攻下扬州。然后他从瓜洲(今扬州市南,长江北岸)渡过长江,朝廷盛庸部署的200里江防,一触即溃,单骑而逃。
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卑躬屈膝地让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求和、中分天下。朱棣冷冷回答说:
“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
郡主面对这个面带杀气的弟弟,吓得不敢说一句话,无言以对。
据小编不完全统计,为了拦住朱棣,朝廷在方孝孺“谋划”下出动的都督以上顶级将领至少15名以上,其中2公3侯3驸马7都督,兵力40万以上,兵多将广却处处被动,真特么的书生无用!
打发走自己的堂姐,朱棣立刻挥师南京城下,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这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想偷偷当内应,结果被发现,这个倒霉蛋儿先被一群文官围殴,后被朱允炆亲手斩杀,一时间南京朝堂鲜血淋漓。
而被免职的帅哥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六月十三日却打开金川门把朱棣迎进城来。皇城大火,朱允炆自焚(一说逃亡),朱棣入城后派人找了具烧焦的尸体,硬是指认作朱允炆,并执其焦炭状的手泪流满面地说:
“傻小子,何苦如此!”。
…………
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朱棣取而代之。
半年时间———从北平冲到南京取得天下,600多年前南京闪击战就此谢幕。
参考资料《明鉴易知录》
《明史》
《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34期
《中国军事通史》第15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