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东吴政权曾数次“迁都”,更换统治中心。
每一次迁都,都意味着战略调整。
夷陵之战前后,孙权迁徙于武昌,并在此称帝,一待就是8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
苏州:最早的统治中心苏州,是东吴政权的第一个统治中心。
孙策初定江东后,即以吴县,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为统治中心。
之所以以苏州为统治中心,是由孙策集团当时的形势所决定的。
首先,当时的孙策是以大汉王朝会稽太守的名义治江东,而吴县(苏州)是朝廷的会稽郡治所所在。
而且,当时的北方仍在群雄割据阶段,袁绍、曹操等人打成一锅粥,尚无暇南下,江东政权面临的北部压力较小。
当时,孙策政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江东地区的统治,既要开疆拓土,更要弹压地方的强宗、山越。
“(孙)坚世仕于吴”,吴(苏州)是孙氏祖居所在,孙家在此有一定的基础,自然也应是孙策建立对江东统治的根据地。
同时,苏州也是春秋时吴国的都城,当时的开发程度相对较高,经济较发达,在此聚谷养兵,利于弹压江东的各强宗山越,确保对江东的统治。
然而,随着形势发展,苏州不再适合作为东吴的统治中心了。
统治北方,并逼降荆州的曹操,成了东吴最大的威胁。
依托长江天险抵御曹操,成为东吴立国的主要任务。
吴(苏州)离长江较远,虽相对安全,但是,一旦敌人临江,主力开赴前线需要的时间较长,一旦有变,难以应对。
因此,赤壁之战前,孙权已移驻到了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一带。
其后,曹操数次在淮南用兵,孙权也被迫移居到京(今镇江)拒敌。
210年,刘备到镇江来见孙权时,问到:吴(苏州)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
刘备的询问,正说明:苏州,确实不适合继续作东吴的统治中心了。
南京:长期统治中心在镇江2年后,孙权又迁到了今南京。
就地理位置而言,比起靠东的镇江等地,南京地理位置更利于照顾全局,尤其应对淮南方面的威胁。
就地势而言,因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南京,虎踞龙盘,有王者之气。
就经济而言,“远近群山”庇护之下,南京的境域广阔,天然就是大城市,且临近太湖平原,水陆交通都十分便利,拥有充足物资基础。
就军力而言,秦淮河宽阔,可以容纳大型战船,在此长期集结水师主力,既可以轻松控制内部,又能随时支援各处战场。
所以,包括东吴政权在内,大多数南方政权都优先以南京为统治中心。
就东吴政权而言,南京(建业)作为都城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然而,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形势的变化,建业并不是最佳选择。
重心迁移到荆州219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南郡。
吕蒙一克江陵,孙权即亲自将统治中心迁到了公安。
这是因为:巩固对荆州的统治,已是东吴政权阶段性工作的重点。
此后,东吴政权既要快速巩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又要应对关羽军,可能到来的刘备益州援军,甚至在襄樊观望“鹬蚌相争”的曹军。
荆州地区的军事、政治、外交形势都极为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将相关任务全部委托给吕蒙这样的将领显然是不恰当的,当然需要孙权亲自抵达荆州来统一部署。
最初,孙权选择在公安指挥全局。
当时,曹操为应对关羽的威胁,以及为了使孙权安心,将淮南等地的军队悉数西调,孙权在淮南方向的压力顿减。
因此,荆州地区,是当时孙权唯一的重心所在。
如果只是争夺在荆州地区的主动权,公安及江北的江陵,显然是最佳中心。
因此,孙权在公安经营了一段时间,甚至筑造了宫室,有长期驻下去的打算。
然而,形势的变化,使孙权需要重新考虑治所所在了。
全面压力当初,孙权袭南郡时,正是刘备与曹操鹬蚌相争,孙权得以趁虚而入。
当时的曹操,正为刘备、关羽搞得焦头烂额,一时难以威胁东吴。
可是,孙权袭取南郡,杀关羽后,形势顿变。
刘备自然是要东征的,孙刘一场大战不可避免。
同时,曹丕对孙权也虎视眈眈。
关羽一覆亡,曹丕即让张辽、朱灵等人还屯合肥、历阳等地。
随即,在襄阳,魏吴也发生了冲突,曹仁、徐晃击败了吴将陈邵,收回了一度放弃的襄阳。
如此,孙权面临着全面压力。
西面,刘备的东征军随时来攻,北面,荆州方向,已经屯聚襄阳、合肥等地的魏军,随时可能从荆州、淮南两个方向进攻东吴。
整条长江防线,东吴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因此,重新考虑统治中心的选址,势在必行了。
武昌新的统治中心,必须满足3个条件。
1、可以重点照顾荆州战场。
尽管全线都承受了压力,但荆州显然仍是重心所在。
刘备大军要东进,荆州地区自然是主战场。
同时,东吴在长江下游经营已久,防御体系相对成熟,荆州地区(尤其江北地区)新得,防御体系尚未巩固,很可能是曹丕进攻的重心所在。
因此,孙权既要照顾全局,又要重点照顾荆州这个重心。
2、能照顾到整条长江防线。
长江防线如此之长,将大军分散部署于各险要,显然并非上策。
在治所附近集结大船,随时策应、救援,才是保持主动的关键。
3、 相对安全。
毕竟,如果统治中心随时遭到敌人围攻,内外断绝,自保都难,也是难以统筹全局的。
这种情况下,孙权选择了武昌。
武昌,在东吴长江防线的中段,在此能够兼顾东西两个方向的作战。
同时,武昌的樊口、夏口,而洋兰湖、三山湖、梁子湖,都可以聚集水军,以此为中心,可以集结军队、物资,驰援各处。
同时,武昌附近的铜、铁等矿藏丰富,在此,可以筑造钱币,打造兵器,物质条件优越。
而且,武昌为山川江湖所环绕,在东、西、北面又虎林、夏口、沔口、邾城等重镇,安全有保障,孙权可以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统筹全局。
因此,孙权选择以武昌为统治中心,后来又在此称帝。
效果孙权选择以武昌为统治中心的好处,很快就体现了出来。
夷陵之战后,曹丕迅速组织起三道伐吴作战。
孙权坐镇武昌,居中调度。
当时,最危险的江陵。
江陵城内朱然一度只有3000能战之兵,而魏军集结了张郃、徐晃、曹真、夏侯尚等名将,志在必得。
当时,魏军围困了江陵,江陵内外断绝,连鼠雀都不通。
而且,张郃、夏侯尚等人善于用兵,诸葛瑾的援军一度为其所败。
但是,由于距离战场较近,以武昌为中心的吴军得以随时救援,已经控制中洲的魏军不敢长期驻扎,只得退出,魏军攻江陵终究不能如愿。
而在洞口等地,魏军一度渡江,但由于忌惮东吴水军来攻,魏军不敢深入。
可以说,以武昌为中心,孙权做到了既照顾全局,又重点关照荆州战场,战场虽长,但东吴的防御体系稳如泰山。
因此,以武昌为中心,孙权相对从容地渡过了与魏蜀同时为敌的艰难时刻。
后续此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
诸葛亮的领导下,蜀国重新采取联吴抗魏的战略。
尤其是:在孙权称帝时,吴蜀在名分上面临矛盾之时,诸葛亮仍能妥善处理争端,维护吴蜀联盟。
同时,诸葛亮也开始了北伐。
这意味着:吴蜀联盟已经重新确立。
与此同时,在荆州地区,以西陵为中心,东吴重新建立了相对稳固的防御体系。
因此,东吴对外作战的中心,不再是荆州,而是重新回到了淮南。
另一方面,东吴政权的统治者,多为江东大族,其主要经济利益仍在江东。
这种情况下,孙权将都城重新迁回了建业。
后来,蜀国灭亡,形势再次变化。
由于益州再次为敌对的魏(晋)所掌握,荆州地区再次成为防御关键。
因此,孙皓登基后,一度迁到了武昌。
然而,此时,吴国的内部问题已极为严重,尤其是宗室、大族,都反对以武昌为都。
孙皓迁到武昌的第二年,建业等地就爆发了叛乱。
迫于形势,孙皓只能再次迁回建业。
然而,就东吴的国防形势而论,这是一次重大失策。
后来,晋杜预力主立刻伐吴时,就明确指出:一旦孙皓醒悟过来,再迁都到武昌,经营荆州地区,在夏口聚大船,“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由此来看,在同时面临西、北两面压力时,以武昌为中心,确实是东吴立国的最佳选择。
总的来说,南方各城,因地缘、经济、人情等因素,各有特点。
在孙权袭取南郡之初,以武昌为统治中心,既能照顾重点(荆州),又能照顾全局,是明智的。
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首先说说孙权曾作国都的武昌。
夷陵之战后,孙权做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把大本营从建业搬到了荆州,具体地点在江夏郡的鄂县,孙权将其改名为武昌。
这个武昌并非现在武汉三镇的武昌,而是今湖北省鄂州市,也在长江边上,位于武汉的下游,两地相距120公里,约合汉代350里。
孙权为什么选择武昌呢?作为孙吴新大本营,武昌显得更为巩固,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其东南方的幕阜山余脉,山势险峻,是天然的军事屏障。
武昌临近江边的西山景色十分秀美,环城绕廓有洋澜湖和三山湖,让古武昌城显得景色宜人,适于居住。附近的西山还自古出铁,离武昌不远的汀祖、碧石和大冶的铜录山一带铜矿丰富,冶炼业在这里早有一定规模。
武昌城西90里处有樊川,可停泊水军船只,与樊川相连的有长达百里的梁子湖,湖面很宽,水量足,终年不枯,是操练水军的理想处所。由樊川还可轻松进入长江,其交汇处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樊口,这里已经成为孙吴水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
要与强大的魏军争衡,水军是吴军的致胜法宝,孙权一向重视水军建设,大本营迁到武昌后,孙权“于武昌新装大船,名为长安”。
到了孙吴黄武八年(229年)4月,孙权在武昌城南郊称帝,定国号为吴,定国都为武昌。武昌,成为孙吴政权的第一个正式国都。
其次说说孙权为何又退出了武昌。
孙权在武昌称帝后,没过多长时间又主动退出了武昌,将国都迁回建业,也就是南京,时间是孙吴黄龙元年(229年)9月。
武昌为作孙吴的国都仅仅只有5个月,如此仓促的定都与迁都,让外界十分不解。
其实,主要原因是蜀汉。孙权称帝后,主持蜀汉国政的诸葛亮主动与孙权结好,派人出使武昌,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孙权也积极回应,双方“绝盟好议”,恢复了孙刘联盟。
双方认为,摆在各自面前的最大问题是联手灭掉曹魏,对此双方进行了盟誓,并且还想到了曹魏灭亡以后领土如何划分的问题。
当时曹魏占领的北方领土主要有9个州,即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兖州、冀州、并州、凉州以及司隶校尉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这9个州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
这项“分天下”的方案,具体内容是: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归孙吴;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归蜀汉;司隶校尉部以函谷关为界,西边为蜀汉,东边归孙吴。
此前孙权命步骘遥领冀州牧,朱然遥领兖州牧,根据双方盟约,冀州和兖州在扫平曹魏后将归蜀汉,孙权下令解除步骘和朱然的这两项兼职。
诸葛亮也迅速作为回应,他上奏后主,把鲁王刘永的封号改为甘陵王,把梁王刘理的封号改为安平王,原因是鲁国、梁国都在未来孙吴的辖区内。
为了表示对盟约的尊重,孙权做出重大举措,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以表明自己无意在西面与蜀汉相争的诚意。
最后说说孙权为何频繁“迁都”。
孙氏的大本营最早是吴郡的吴县,也就是苏州,孙策死时,曹操曾以朝廷的名义下诏,限定孙权的活动范围就是吴县周边。
但孙权掌权以后发展速度很快,地盘越来越大,不仅占有江东,还渡江夺取了庐江郡、九江郡等地,又西进荆州,赤壁之战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夷陵之战使其在荆州的 地盘得以巩固。
孙权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向西移,为方便指挥,孙权的大本营也不断向西迁,先由吴县迁到京口,也就是镇江,再由京口迁到建业。
孙权后来将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除蜀汉关系方面的考虑外,也有巩固长江防线的考虑,长江是一道天然防线,但它的缺点是太长了,需要大量人马防守,处处设防又难以做到,所以只能重点防御。
江东是孙氏的根据地,别的地方能丢,这里不能丢,所以江东一直是孙权经营的重点,为此他下大力气搞了一个濡须口要塞,后来又搞了一个东兴要塞,这两处要塞都是护卫建业的。
所以,孙权回撤建业,一方面是与蜀汉关系的考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内在的需要,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确保自己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诚邀,如题。在乱世中,或为战争,或为发展,迁都是一个很平常的抉择,三国时期,除了蜀汉的都城稳定在成都,曹魏和东吴的都城都曾多次改变。以东吴为例,东吴的都城是魏蜀吴三分迁动最为频繁的,多次迁动都城的背后是东吴政治力量以及孙权复杂心里变化的结果。
公元196年,东汉朝廷封孙策为”吴侯”。吴开始建都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
公元208年(汉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京城(今江苏镇江)。
公元211年(汉建安十六年),孙权遵从张纮主张,迁徙治所到秣陵,筑石头城,并将秣陵改名为建业。(今江苏南京)
公元229年(黄龙元年)5月23日,孙权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
可以看出来,孙权心中的都城应该是在建业和武昌之间不断的徘徊,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建业和武昌代表着孙权的两种心态,即到底是兼并天下,还是选择偏安一隅。
武昌代表着进攻,因为当时武昌的地理位置归于柴桑归于扬州,武昌在当时也是一个要塞,在当时水军的优势上孙吴也是可以守得妥妥的;建业当然易守难攻 可是那也是偏安一隅。武昌地处前线,如果孙权定都在武昌,那么孙吴军队就可以很方便的北上襄阳,宛城,进而攻击曹魏许昌了。但是同时,定都武昌也就意味着会很容易受到来自曹魏或者蜀汉的进攻,我们可以想象,在孙权刚称帝时,意气风发,想要兼并天下,于是孙权才把首都定在了武昌。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从赤壁之战开始,此后10余年,东吴的大本营都一直在南京(建业),但等到夷陵之战后,孙权却破天荒做出一项重大战略调整,他把大本营从南京迁到武昌,当然这个武昌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武汉三镇中的武昌,而是现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后来南宋时岳飞也是在此处驻军。
为什么孙权要做出这样一项调整呢?这个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在夷陵之战后,刘备虽然被击退,但他却没有带领军队撤回成都,而是停留在白帝城,对荆州继续虎视眈眈。与此同时,由于孙权当初在与刘备交战时,为防止曹丕趁火打劫,就转而向曹丕称臣,并答应把长子孙登送到魏国当人质,结果战事结束后,孙权却翻脸不认账。
于是,在夷陵之战刚结束不到一个月,愤怒不已的曹丕就亲率十万大军南征荆州,魏国名将几乎全线出动。这样一来,刚刚才夺回来不到一年的荆州自然是岌岌可危。在它的西面,是虎视眈眈的刘备,随时准备趁火打劫;在它的北面,是十万魏军正在拼命进攻。而此时,东吴的大本营又在最东边的南京,明显有些鞭长莫及。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果断将大本营从南京迁到武昌,由自己亲自坐镇荆州来抵御曹丕的进攻,同时对停留在白帝城的刘备也形成震慑。其后,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魏军逐渐在战事中落于下风,曹丕知道再打下去只会更加不利,便撤军回许昌。
等到魏军撤退后不久,东吴和曹魏又重新修好,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其后不久,刘备也病世,诸葛亮代表蜀汉重新和孙权和好,这个时候荆州的压力就相对而言比较少了。与此同时,孙权和曹丕又开始在淮南地区摩擦不断,于是孙权便将大本营武昌交给陆逊镇守,自己则坐镇建业,以增强淮南地区军备力量。
后来,曹魏和东吴在淮南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就做石亭之战,结果曹魏战败,魏国十万大军伤亡过半,主帅曹休也因此被气死,东吴在淮南的压力也由此减轻许多。而这一年,诸葛亮先后两次北伐,逼的曹真不得不亲自坐镇关中,曹魏的军事重心也有淮南正式转移到关陇地区。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又从建业回到大本营武昌,然后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吴”,定都武昌。诸葛亮派遣使者来贺东吴,并与吴国缔结同盟,约定两国携手攻取魏国,事后平分天下。事后,为履行从盟约,方便从淮南攻取魏国,孙权便下诏迁都建业,并命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董督军国事务,驻守武昌。此后,东吴的都城,就一直在建业。
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东吴的建都在健康,即南京也
三国时孙权为什么把首都建在抢来的荆州属地武昌?南京和苏州不适合建都吗?
建都武昌?这也是吴国败亡原因之一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