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三国名将中,夏侯惇是最为特殊的一个。
长期以来,他都是曹营首将,在曹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曹操本人。
而且,魏晋历代统治者,都说他是“元功之臣”,甚至有大臣评价曹魏的天下就是他与曹操一起打下来的。
然而,搜遍史书,这位听起来功劳大得不得了的“元功之臣”,又实在搜不到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功来。几次征战,也都是败多胜少。
这是怎么回事呢?
特殊的将领在人心叵测的乱世,忠诚比能力更为重要。
三国的“首将”,莫不与主公有着非比寻常的私人关系。
关羽、张飞,与刘备“恩若兄弟”。周瑜与孙策、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上下级关系。
早年,还不太成熟的张飞丢了徐州,把刘备的妻子也丢失了,刘备却并不怪罪,照样重用。
因为,如果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话,那么,这样的“兄弟”就是丢一个少一个,求也求不来的。这样的“兄弟”,其地位天然高于一般将领。
相比于“情同兄弟”的刘备、孙权集团,曹操最信任的是有着真正兄弟关系的诸夏侯曹。
自曹操起兵开始,诸夏侯曹就参与募兵,生死相随,算是曹操集团的合伙人。而后来加入的乐进、于进、徐晃等人,则是真正的“员工”。
所以,功劳如何姑且不论,诸夏侯曹的地位,天然就要高于异姓将领。
而在诸夏侯曹中,夏侯惇的地位又是最特殊的。
诸夏侯曹,是以宗族关系为纽带的。夏侯惇在诸夏侯曹中的宗族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在宗族将领中的地位。
因此,尽管曹仁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但是,当二十六军驻居巢时,曹仁还是要归夏侯惇“督之”,位在夏侯惇之下。而且···看起来永远也不可能超过夏侯惇。
作为合伙人,夏侯惇的功劳,不应以单纯的战功来统计。
战场上冲锋陷阵、建功立业,有曹仁、夏侯渊、张辽、于禁,不够的话还可以再找人。
而夏侯惇干的事情,是别人替代不了的。
定海神针曹操起于兖州,处四战之地。
因此,曹操在对外发展时,后方的形势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忠诚度、能力都不错的将领坐镇后方,曹公是不可能攻出去的。
夏侯惇,就是曹操在后方的定海神针。
曹操攻徐州时,战官渡时,征河北时,夏侯惇都坐镇后方,防备其他方向的威胁。
虽然在早期时,夏侯惇的任务完成得磕磕绊绊,还一度成了人质,但总体上他都能不辱使命,给曹操一个安定的后方。
而要建立稳固的后方,夏侯惇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将军的工作范畴。
后方建设之功夏侯惇不但一直拥有某某将军的名号,还同时担任着各类地方官的职务。
曹操入主兖州,夏侯惇为东郡太守。此后,夏侯惇又作了陈留、济阴太守,随着曹操地盘的扩大,夏侯惇又作了河南尹。
所以,夏侯惇的功劳,已经不只是以将军之职来评价了。
而这些工作,对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起着关键作用。
汉末时,困扰曹操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粮食。
因为缺乏粮食,曹军粮食参杂人肉,曹操不得不忍痛解散新招募的士兵和力役,甚至一度打算投靠袁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一则依靠在许都一带的公田屯田,二则依靠陈留等地的就地建设。
屯田,主要解决的是军粮问题,而地方建设,才可能解决民众粮食问题,使曹占区富庶、安定。
夏侯惇断太寿水作陂,亲自负土,率将士们劝种稻田,帮助曹操渡过了粮食危机。
这些功劳,虽不如斩将夺旗一般“拉风”,但“足兵足食”却是曹操争雄天下的经济基础。
团结后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后方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了。
后方,不仅有拥护曹操者,也有拥护献帝者,更有摇摆不定者。
坐镇后方的夏侯惇,不但要防止其他各路军阀,也要处理好后方各类矛盾。
夏侯惇虽出身军旅,但好治学,常常亲自问师,与士人搞好关系,如此,自然可以安士人之心;夏侯惇又俭朴,以自己得到的赏赐分给将士,以安将士之心。
因此,曹操亲在许都、曹丕在邺城时,都发生过针对曹家的阴谋行动,但夏侯惇坐镇后方期间,反而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动乱。
这与夏侯惇的表现自然是分不开的。
举贤之功夏侯惇在曹军军队建设中的功绩也是不可替代的。
当年,曹操被徐荣大败,遂与夏侯惇一起到扬州募兵,重新建立武装力量。
此后,夏侯惇又以其眼光、个人魅力,发掘了许多人才。
典韦,就本属夏侯惇帐下。因其数斩首有功,被夏侯惇推荐给了曹操。后来成了顶级猛将。
韩浩,本在袁术手下为骑都尉,夏侯惇亲自登门,挖了过来,后来成了中护军,曹军重要将领。
此外,夏侯惇与隐士田畴保持着紧密的私人关系,曾尝试请其出山,只是未能成功。
仅从《三国志》中记载的情况看,在曹操阵营中,夏侯惇发掘、推荐的人才,仅次于荀彧及曹操本人。
以战功论,夏侯惇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
然而,以对曹操集团的重要性而论,除了曹操本人,没有人比得过夏侯惇。
曹魏政权最后为什么灭亡了?
不是邓艾、郭淮、毋丘俭的战功比不过张辽徐晃,而是后方没有一个夏侯惇这样的人。
所以···夏侯惇难道不该拥有特殊的优待和地位吗?
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仅在《三国志》中,他就有五次大败仗的记载,而且还都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败仗一: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不过当时的西凉军骁勇善战,打不赢也很正常;
败仗二: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三国志·夏侯惇传》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后,军中震恐。他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曹军将不考虑人质(夏侯惇)的安全,并做出要强攻的姿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谈判,人质和绑匪都会被消灭!此举将劫持者吓尿了,便赶紧放了夏侯惇。韩浩顺势把劫持者全杀光,以振军威。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点了个赞。并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三国志·夏侯惇传》败仗三: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败仗四:吕布与刘备翻脸,夏侯惇奉命去救刘备,然后被高顺击败,没能增援成功。导致刘备被吕布暴揍,妻子被吕布俘虏。而刘备本人则单身逃走;
败仗五: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并且,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完胜战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征张绣,自傲兵败,由夏侯惇统领的青州军乘机烧杀劫掠的话(最后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领兵失败案例,就是六次了。
由以上叙述来看,夏侯惇领兵能力差,当主将每战必败,这是洗不白的。输给西凉军可以理解,输给吕布、张辽、刘备这种老兵油子也可以理解,但是他连自己的兵卒都管不住,这就不能理解了。所以后来曹操将他调离前线,成为曹操后期唯一不被派往前线作战的亲信,只担任中央派到到前线督战的角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过单独领兵打仗不行,不代表夏侯惇百无一用。他也有强项,他在内政与后勤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出色。并且夏侯惇生性俭朴,有多余家财便会分送下属,是当时终身皆未贪污的清廉之士。很受曹操的重用。
当然了,能搞内政,能负责后勤,生性简朴的人——多的是!也不止夏侯惇一个人。这些并不是曹操重用他的关键原因。
他受曹操重用的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资历和他与曹操的关系。当资历+关系产生了化学反应后,其结果就是专制社会,君主对臣子最大的肯定——无比的信任!
先说说夏侯惇的资历。
夏侯惇跟随曹操的起步就很高,曹操当年逃出洛阳后,在老家招兵讨伐董卓。夏侯惇就是当时跟着曹操创业的核心领导班子。
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三国志·夏侯惇传》当时的曹操没有正式官职,估计也应该是没有长史的,所以夏侯惇的司马身份无疑就是曹操的副手,是曹操之下的第二人,高于曹仁和夏侯渊的别部司马。
初平二年以后,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夏侯惇担任折冲校尉,荀彧担任曹操的司马。从这个时候开始,夏侯惇和荀彧就确立了他们在曹操团队中的地位高于众人的存在。
后来天下三分的态势趋于稳定,曹操分别在汉中、襄阳、淮南设立三个前沿基地,交由自己最信赖的三个人统领,这三个人分别是负责汉中的夏侯渊、负责襄阳的曹仁、负责淮南的夏侯惇。并且夏侯惇还是唯一不需要自己亲自领兵的人,他只需要督军,指挥张辽、乐进在前线卖命即可。
以夏侯惇的能力和他在曹魏的至高地位,他的资历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夏侯惇与曹操的关系。具体的关系不用细说了,普遍都认为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的关系。这里只说一点,就是夏侯惇对曹操的忠诚度,和曹操对夏侯惇的信任度。
曹操当汉朝丞相时,他旗下文武百官都授领魏国的官号,只有夏侯惇不一样,他也领汉朝的官职(前将军)。于是夏侯惇便上书曹操,希望也给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于魏国的。但曹操却认为,夏侯惇与他同为汉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国的官号呢?夏侯惇因此便不再继续上书,仍然以汉官的身份在朝中工作。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对夏侯惇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几乎是无人能及,估计连曹丕、曹植这些曹操的儿子,老曹对他们的信任度,都未必有夏侯惇那么深厚。曹操称王后,夏侯惇也成为唯一可以不经通报自由进出曹操房间的人,在世时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另外,在《曹瞒传》和《世语》中,还记载了一个夏侯惇与曹操关系亲密的事件。
当时有个叫桓阶的人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认为不应称帝,而是先定蜀、吴,然后再学上古禅让之举改朝换代的建议。曹操听从了夏侯惇的意见,把称帝的机会留给了儿子曹丕。后来曹操病死,没能活到一统天下的那天,夏侯惇为此追悔莫及,最后也在曹操去世后半年,也跟着一起去了。
“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发病卒。——《三国志》据记载,夏侯惇死后,曹丕为之哭的稀里哗啦的:
“……庚午,大将军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邺东城门发哀。——《三国志》
后来东晋的孙盛评价:对于同族,天子在宗庙门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门去,是失掉天子礼仪的事情。
孙盛曰:在礼,天子哭同姓于宗庙门之外。哭于城门,失其所也。曹丕是个多么渣的人,在这就不细说了。连他都为夏侯惇哭的稀里哗啦,只能解释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爱这位为他父亲征战一生的叔父。
总的来说,夏侯惇不适合为将,尤其是不适合单独领兵。他的战功战绩确实不行。但是他的资历,他与曹操的相互信任关系,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专制社会,作为一国之君:一个可以无比信赖的人,远比能力超凡绝伦的人要珍贵。
这就好比,某个人当年陪老板在凌晨三点半一起抗过包,在关键时刻替老大挡过刀。他在老板、老大心里的地位,远比那些后加入的人,要高的多得多。至于他的业务水平不行,那有什么关系呢?老板自身的业务水平高就行了。而最信赖的人,只需要对老板忠诚就可以了。
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夏侯惇是名将夏侯婴之后,且又是曹操本家人,同族,曹操自然高看其一眼;第二,夏侯惇是跟随曹操最先起兵的人,曹操刚刚举兵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便是曹操的裨将,属于开国元勋型的;第三,曹操刚起兵时,兵少将寡,是夏侯惇首先替他募兵,其地位相当于南昌起义或秋收起义,帮曹操拉起了第一支人马。在曹操眼里,曹氏宗族有两个人才是最信任的,一是夏侯惇,一是曹仁。“夏侯惇天下之奇才,曹子孝世间之福将”。
夏侯惇因为在战斗中伤了一只眼睛,所以后来很少上前线直接作战,有那么多晚生后辈,老一辈革命家就不用直接上前线玩命去了,何况还是个残疾人。夏侯惇的主要任务是在大后方,但后方并不是不重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后勤司令,前方仗无法打好。史载“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曹操在前方打仗,因为有夏侯惇在,就有了稳固的大后方。
而且,夏侯惇发展经济有两把刷子,“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直接上地里干活的将军,故事相当于朱德的扁担。夏侯惇自己不上第一线了,但给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出了不少主意,比如典韦就是他发现的人才并推荐给曹操的。
夏侯惇也并不是不出战,在典韦、许禇未出世时,夏侯惇是前锋陷阵的第一猛将。虽有胜有败,但其战功还是赫赫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夏侯惇:开疆展土夏侯惇,枪戟丛中敌万军。 拔矢去眸枯一目,啖睛忿气唤双亲。忠心力把黎民救,雪恨平将逆贼吞。孤月独明勘比伦,至今功迹照乾坤。此诗明白回答了夏侯惇为什么在魏国地位这么高。
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夏侯惇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说出来吓死人,连刘备身边的大红人关羽张飞都惊叹不如。刘关张是桃园三结义,可老夏和曹操,可是打虎亲兄弟啊!
曹操的老爹曹嵩,本是老夏老爹的大阿哥,一岁不到过继给了中常侍(宦官)曹腾作养子。曹操从小和夏侯淳、夏侯渊等一起吃睡、读书习武,是曹夏两家小孩王。
一八九年典军指挥官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一路狂逃,逃到开封陈留镇,和弟曹洪招募五千个勇士,赶赴十八路诸侯同盟。盟主袁绍封曹操为前线指挥官。曹操建议全军出击,袁绍竟按兵不动。
曹操无奈,孤军向董卓发起进攻,但因寡不敌军,一败涂地。
就在曹操感叹时运不济,潸然泪下之时,夏侯惇说"曹兄,我来了"。带曹操到扬州招了千人武装,从新起飞。
从此,曹操左有曹洪、曹仁兄弟,右有夏侯淳、夏侯渊兄弟,曹家军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个基础上,曹操招兵买马很快成了一支劲旅,在与袁绍争夺北方中,火烧乌巢粮仓,然后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官渡大捷",最后占据了整个北方,威震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了一代枭雄。
夏侯惇和曹洪都是曹操"五良将之上双虎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以随意出入宫殿。曹操经常在皇宫举办大小宴会,坐镇皇帝的可都是夏侯惇啊!
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夏侯惇是曹魏政权的定心石,使曹操常年征战而无后顾之忧!
曹操起家自兖州,与豫州都算得上中原要冲,美其名曰“兵家必争之地”,实则交通枢纽且无险可守,曹操唯有主动攻打徐州陶谦、征讨吕布和刘备及宛城张绣等,才能为自己留下战略转圜的空间。
汉末州郡图
曹操兖州本就无险可守,还要集结精锐南征北讨,根据地绝对不容有任何闪失,而夏侯惇便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清廉节俭能厚待士卒,发展内政并训练军队,披甲上阵能统军御敌,各项能力不突出却很全面。
曹操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征徐州陶谦,张邈联合兖州世族迎接吕布,曹操猝不及防幸而夏侯惇守住鄄城,继而在濮阳与吕布鏖战,为曹操主力回师赢得时间,眼睛是在此战失明,生吞亦不肯退兵可见忠心。
夏侯惇
曹操军队数量有限,著名的官渡之战才3万余人,曹操亲自统军才能安心,赤壁之战折损荆州军队,夏侯惇常伴曹操身边,既参谋军政亦护卫安全,此后征伐汉中与孙权,曹魏亦未能取得胜利,晚年驻守居巢。
古代城池
曹操命夏侯惇驻守扬州境内的居巢,看似防备孙权实则防备汉室旧臣,曹操居邺城,曹仁驻守荆州,夏侯渊守汉中,夏侯惇驻防居巢,将洛阳的汉献帝包围,如有异动可策应救援,亦能强化曹操对江淮影响力。
荆州形势图
综上所述:夏侯惇属于功劳不多但有苦劳的将领,追随曹操度过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配合曹操巩固权势的诸多安排,是曹魏政权稳定的柱石和奠基人,获得曹魏的尊敬也就显得理所当然。
三国时期,夏侯惇没什么战功为什么在曹魏这边地位非常高呢?
曹魏长水校尉段默曾经说过:伏波与先帝有定天下之功。这里的伏波指的是伏波将军夏侯惇,共定天下也是夏侯惇能够在魏国享受高位的原因。那么夏侯惇做了什么定天下的事情呢?他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听我慢慢分析!
曹操起兵于陈留,起兵初期以家族子弟为主。而夏侯渊和夏侯惇两人是当时曹操极为倚重的臂膀,既亲且重。曹操初期以剿黄巾军为主业,后陈宫迎曹操入兖州,曹操遂有了一席之地。但是就在曹操刚刚站稳脚跟时,就发生了险些功亏一篑的大事。什么事情呢?陈宫叛变。
陈宫勾结张邈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发动叛乱,迎吕布入主兖州,兖州内诸城几乎同时响应,一时之间兖州危矣。当时夏侯惇驻军濮阳,程昱与荀彧守鄄城,靳允守范县。整个兖州只有鄄城、东阿、濮阳、范县没有叛乱,而曹操领大军远在徐州,一时之间,后方安危只有靠诸将临时决断。
当时曹操的家眷都在鄄城,夏侯惇恐怕乱军攻占鄄城,于是主动放弃濮阳,派兵前往鄄城。在半路上遇到吕布大军,双方交战,吕布败退,逃到濮阳,随之夺取了濮阳的军用物资。
后来,吕布派遣将领诈降,夏侯惇没有识破,被诈降之将捉住,作为人质向夏侯惇军营索要贵重物资。这时军中众人都惶恐不安,幸亏中领军韩浩勒马入驻夏侯惇军营,军队才没有发生骚乱。
随后韩浩严厉的对绑匪说:你们这些叛逆之将,大胆包天,竟敢绑架大将军,不要命了吗?我今日受命讨贼,岂会因为一人之性命而放过你们。又转身对夏侯惇说:国法如此,奈何!说完令士兵猛击绑匪,绑匪随之被俘,都被斩首,而夏侯惇也是命大,没有被撕票!
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夏侯惇在这次绑架事件中没有多说一句话,以自己的铮铮铁骨换来了一条曹军的军规:即以后凡是遇到绑架上级军官的叛乱事件,都不得以拯救人质为紧要,首先攻击挟持人质者。从此以后,曹军再也没有发生过劫持人质的事件。
夏侯惇随后与荀彧共保鄄城(程昱去了东阿),等到了曹操归来,最后与曹操合兵攻击吕布。在当时情况下,几乎诸县皆叛,夏侯惇不顾性命的朝鄄城狂奔,去保全曹操的根据地鄄城,这让曹操看到了夏侯惇的忠,而在人质事件中,曹操看到了夏侯惇的勇。
曹操随之与吕布在濮阳展开大战,战争持续长达半年之久。而当时正逢蝗虫之灾,民无存粮,军无军资,饿殍遍野,双方都极为疲惫。随后双方罢战,曹操定屯田之策,夏侯惇领兵断太寿之水,以为民田。他身先士卒,亲自背土堆堤,同时劝课农桑,鼓励农耕,为随后的战争积攒实力。
夏侯惇本应该能够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却因为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得这一切变成泡影。他在与吕布军作战时,眼部中箭,失去一目,于是从此被人们戏称为盲夏侯。曹操为了照顾他,从此没有让他再独自领军作战,因此,夏侯惇的作用就显得有些灰暗。
刘表在曹操和袁绍对峙时期,曾经派刘备北上骚扰曹军。曹操派夏侯惇、李典前去阻击。刘备无故烧营而退,李典认为是诈败,但是夏侯惇不听,执意去追,最后被刘备伏击,幸亏李典随后率军赶到,救了夏侯惇一名。
从此以后,曹操就不再给夏侯惇实权,只是让他做上名义上的大将军,督管二十六军。更是在生活上给他极大的照顾,曹操赏赐给夏侯惇许多舞妓,亲切的对他说:将军劳苦功高,也该享受一下了。那么是曹操不信任他了吗?不是的。
对曹操来说,当年的兖州之乱是致命的,尤其是鄄城,曹操的家属都在里面。而夏侯惇在众乱四起时能够快速驰援鄄城,并且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都临危不惧,这都让曹操感到夏侯惇的忠诚。因此,曹操赏赐他是表示对他的尊重,而同样的夏侯惇至始至终都对曹操忠贞不二。
当时曹营中许多将领都以能够受封汉臣为荣耀,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名为汉朝的丞相,如果谁受封汉臣,从名义上于曹操是同僚。所以,曹操为表示对夏侯惇的尊重,表他为伏波将军,汉臣,但是夏侯惇不这么认为。
夏侯惇自始至终都坚信,曹操是能够成大事的人,所以他坚定想成为魏臣,而非汉臣。曹操最后迫于无奈,于是封他为前将军,魏臣。随后,大臣桓阶劝曹操称帝,夏侯惇则规劝曹操应该先平定川蜀和东吴,然后在荣登大位。没有想到曹操病逝于汉中之战后,这让夏侯惇懊悔不已。
不过,曹家并没有亏待夏侯惇,也没有让他的失望落空。曹丕称帝后,封夏侯惇为大将军,算是给夏侯惇的人生画上了圆满句号,二个月后夏侯惇病逝,谥号忠侯,而夏侯惇受得起这个封号!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夏侯惇有战功吗?有,但是确实不太大,但是时间点很重要。夏侯惇与曹操在起兵初期就并肩作战,算是元老级功臣。在曹操即将失去第一块根据地时,夏侯惇率兵力保鄄城,坚守到了曹操的归来,这本来就是大功一件的事情。
后来,夏侯惇因为身体的原因,虽然也参与了多场战役,但都不是主力。但曹操没有忘记他的功劳,在职位和生活上都给了他很大的照顾。夏侯惇受得起这些待遇吗?受得起,因为他拿的是原始股!这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不具备的,你们就不要羡慕嫉妒恨了!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