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是刘备军两个最为高光的时刻。

然而,同为高光时刻,两件事情的影响却截然不同。

斩杀夏侯渊:斩首行动

219年初,定军山。

曹军的征西将军,西部战区总司令夏侯渊,在黄忠的突击下不幸阵亡。

总司令就这么挂了,自然是“三军失色”。

然而,也仅仅是“失色”而已,汉中曹军虽然遭受了一定损失,但主力尚存。

都汉中军事的杜袭、荡寇将军张郃、夏侯渊的军司马郭淮等领导收集残兵,联合主持军事。

群龙无首不行,郭淮等人提议,张郃是国家名将,刘备所忌惮的人,应当为军主。

由此,汉中曹军短暂的“群龙无首”阶段结束。

刘备自然希望趁胜扩大战果,遂准备渡过汉水。

曹军众将多认为新败后士气低落,应该依托汉水列阵防御,不让敌军渡河。

郭淮认为,不应示弱,应远离汉水列阵,做出半渡而击的积极防御态势。

曹军采纳郭淮之策,远离汉水列阵。

刘备见曹军仍然组织有序,进退有度,知不可犯,遂不敢渡河进攻。

随即,曹操采纳了汉中诸将的意见,令张郃节度汉中各军。

如此,曹军在汉中的局势暂时稳定了下来。

刘备后来不满地说:斩夏侯渊有什么用?要斩就斩张郃!

可以说,夏侯渊被斩后,汉中曹军主力尚存,指挥能力也没有因为换帅而削弱。

斩杀夏侯渊对全局的影响:有限

定军山斩杀夏侯渊,确实是一次漂亮的“斩首行动”,然而,由于曹军迅速从“群龙无首”中恢复过来,兵力保存完好,曹军的损失得到了及时控制。

此后,曹操进入汉中争夺。

尽管曹操无力在汉中长期争夺,被迫退出汉中,但由于形势基本上比较从容,曹操可以迁徙汉中人口,有序退出。

刘备在攻占汉中后,由于曹操形势稳固,刘备无力继续北上,形势基本上稳固了下来。

总体上,夏侯渊之死,只是影响了汉中得失,对天下大局尚难以造成颠覆性影响。

而“水淹七军”的影响,则完全不同。

水淹七军:歼灭战

夏侯渊被杀,汉中曹军“三军失色”。

相比之下,于禁被擒后,他部下的曹军就不必“失色”了,因为,他们全部成了俘虏。

于禁被擒,意味着于禁军团全军覆灭!

一个战略军团的覆灭,当然会牵一发动全身!

牵一发动全身:威震华夏

于禁军团的覆灭,打乱了曹操的全盘布局。

当时,曹操的主力,主要分为两部分:西线,关中地区,包括从汉中撤回的军队,以及曹彰等奉命而去但没有赶上汉中之战的军队;东线,淮南地区,夏侯惇、张辽等人统领的军队。

至于荆州到许昌,除了于禁军团外,就是在襄阳、樊城的“悬军”,以及身后由徐晃统领的军队。

其中,曹仁守城的兵马,只有数千,且被围困于襄阳、樊城;而徐晃所部,则新兵居多。

于禁、庞德军团,此前在正面战场上与关羽军有来有回,战力相当,是中线唯一的精锐部队。

因此,于禁、庞德覆灭后,曹仁被困城内,徐晃因新兵多暂无力争锋,曹军在中线的部署已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从南阳到许昌,由于曹操力量的削弱,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曹起义,各路起义军都打着响应关羽的旗号,许昌以南,有陷入混乱的危险。

当时,在樊城坚守困难的曹仁有退城之念,满宠劝阻:如果我们不在这里拖住关羽,“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

满宠之言,并非虚言!

如果关羽夺取襄阳、樊城,而孙权也联合北伐,曹操在黄河以南,确实有站不住脚的危险!

因此,曹操有将汉献帝迁到黄河以北邺的考虑。

关键时刻,司马懿、蒋济,提出联合孙权,集中力量打击关羽的策略,才使形势稳住。

可以说,从水淹七军到孙权败盟,这是曹操统治最为危险的时刻,也是孙刘唯一翻盘的机会。

然而,刘备军没有积极配合行动,导致关羽孤军奋战,而孙权更是选择“背刺”,使孙刘错过了这唯一的机会。

“威震华夏”,由此变成了一段遗憾的记忆。

定军山:遗憾的巅峰

假如蜀汉真的能光复汉室,那么,定军山的辉煌将只是群星中比较耀眼的一颗。

遗憾的是,定军山的辉煌,却成了蜀汉军队再也无法逾越的巅峰。

此后,诸葛亮、姜维,耗尽力气北伐,却再也无法取得如定军山一般的辉煌了。

诸葛亮去世后,埋葬于定军山。或许,也是为了纪念那份辉煌吧。

无法爬到山顶,曾到达过的山腰,也就成了永远的记忆。

就文化意义而言,斩将夺旗,似乎比全歼敌军更为热血。

因此,定军山,成了一个极佳的文化符号,为后人所铭记。

但就军事意义而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靠自己的本事也好,靠运气也好,打下一场歼灭战,吃掉一股敌人,往往能牵一发动全身,产生巨大的影响!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夏侯渊被斩杀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公元218年七月,刘备倾巢而出,率蜀地所有兵力攻打汉中。但夏侯渊早有防备,将刘备堵在阳平关下约半年之久。

就在刘备苦于无法进入汉中时,又一个不利消息传来——曹操亲率大军抵达长安。

众所周知,长安离汉中近,且夏侯渊兵团在汉中可以就地补给,后勤压力不大。而成都离汉中则要相对远很多,大约一千多里,补给线非常长。所以此时对刘备而言,他要么退兵,从长计议;要么孤注一掷豪赌,剑走偏锋,引夏侯渊出来拼命。

刘备考虑再三后,觉得前功尽弃太可惜,最后还是决定赌一把。

公元219年正月,川兵主力继续攻关,刘备则悄悄率一支精锐,走小路,绕开了防守严密的阳平关,跑到阳平关东侧的定军山上驻扎了下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夏侯渊慌了,为了把刘备撵走,他召回了前线的张郃,并与张郃一起跑到阳平关下扎营,准备堵截刘备。

当时刘备在山上,居高临下,夏侯渊和张郃的部署情况,他看得清清楚楚。他在与法正沟通后,发现张郃的兵少,是个破绽,于是他们便派出一万人,分为十部,猛攻张郃的营寨。至于夏侯渊,也没让他闲着,刘备派了一支小分队下山,烧夏侯渊的营寨,牵制他的注意。

夏侯渊听说张郃被刘备围攻,同时他又听说营寨着火,他就判断刘备的主攻点可能不在自己这边,而是张郃那边。

于是他就兵分两路,一路派去救援张郃,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大大咧咧的跑到营门外面灭火,修复受损的防御设施。

结果就因为夏侯渊的这次部署,让前后打了两年之久,一直是僵持状态的汉中之战,终于出现了变局点。

什么变局点呢?

前面说了,刘备是居高临下,山下的情况他看得上一清二楚。当他和法正看到夏侯渊这个军区司令居然出现在营门外侧干着抢修队长才该干的活时,两人均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可击!

随后黄忠领命,带着部曲冲杀下山,士卒喧嚣声震动山谷,夏侯渊毫无防备,一脸懵逼的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最终,曹魏西线方面军总司令夏侯渊,就这么稀里糊涂领了盒饭。

回看夏侯渊被斩杀的过程可以发现。

虽然夏侯渊确实是被黄忠斩杀的,但黄忠的贡献没有那么大。因为整个定军山之战的决策者是刘备和法正。黄忠只是具体战术执行者。不能把斩夏侯渊的功劳都算在他头上。

当时形势对夏侯渊不利,换个人去偷袭,比如赵云、魏延,大概率也可以斩夏侯渊。而如果没有高层领导人的当机决断,这个斩杀机遇就不可能创造出来。

并且更关键的是,夏侯渊的死,并不意味着汉中之战就结束了。因为,曹操还在长安!

不把曹操打退。不把收拢残兵,退回阳平关苟延残喘的张郃等人击败。汉中之战就远远没有结束。

后来还有很多硬仗要打,刘备还远远远远谈不上拿下汉中。

所以,黄忠斩杀夏侯渊的战绩,自然就谈不上是“威震华夏”了。

相比于黄忠斩杀夏侯渊,关羽击败于禁就完全不同。绝对担得起“威震华夏”这一评价。

因为首先,关羽是襄樊战役的决策者,而非战术执行人。战役从头到尾,大小军令都出自他之手。

败了,他要负主要责任。

胜了,头号功劳自然也应该记在他头上。

如此重要性,远非黄忠可比。

第二,襄樊战役时,于禁的确带了三万兵支援援曹仁,他本人也的确是援军主将。但要注意的是,他是“督七军”。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督”是什么意思?

顾名思义,就是以主帅身份监督指挥一群将领作战。

所以“于禁督七军”这五个字所代表的意思就是说,于禁当时至少还带了七个杂号将军级别的将领增援襄阳。

否则无法称之为“督”。

并且被关羽团灭的庞德兵团不在其中,他早就部署在了襄阳方向。

关羽一战把这些人全灭了,这是啥概念?

这就相当于,黄忠不仅斩了夏侯渊,顺带着把张郃等人也团灭了。如果黄忠真的干出如此伟业,不说他是“威震华夏”吧,他至少也担得起“华夏是震”的评价。(这是对周瑜的评价)

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位思考下。

假如说,夏侯渊破汉中,包围赵云,打得张飞投降,并斩杀了魏延。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起码也是“威震川中”吧?

再假如说,张辽攻荆州,包围吕蒙,打得太史慈投降,并斩杀甘宁,换做是你,你会怎么评价?至少也是“威震江南”吧?

关羽的战绩看似只是围了曹仁,抓了于禁一伙人,杀了庞德。但是实际上,他远离根据地三百里,深入魏土,如入无人之境,打穿了曹魏的南部防线,全歼曹操手上唯一的重装机动兵团(曹操统一北方,几乎百战百胜的重装机动兵团),直接抓了曹魏野战军总指挥。

这简直太可怕了。

另外还有一点。于禁兵团被团灭后,曹操手上已无牌可打。

因为真正的战争不是打电子游戏,不是我有几十万兵,死了三万还有几十万。

精兵是要练的,而练又是要花时间的。

真实的战争往往是我有几十万兵,但最精锐的几万兵被团灭后,剩下的兵都不顶卵用。

这就好比袁绍在官渡输了,损失十万兵,他河北老家还有十几万兵。但剩下这十几万兵根本不顶用。完全打不过曹军。

所以《三国志》中说曹操听闻前线惨败的消息后,动了迁都的念头。这一点都不夸张。

西有刘备,南有关羽,东有孙权,且内部爷多有骚乱。如果这些人一起拥上来,曹操的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孙权在关键时刻搞偷袭,给曹操续了一命,否则曹操肯定是晚节不保。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威震华夏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中的意思,不是华夏有名,华夏闻名、华夏知名、华夏驰名;而是威势震撼到了整个华夏。

说到华夏,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是“华夏儿女”。

我们现在说的华夏,指的是中国。

准确地说,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将"华夏"作为中国人的别称,将中国称之为华夏或神州。

在汉朝时候,"华夏"是指中原地区的民族,也代指中原地区。

公元207年,荀彧对曹操说过"今华夏已平"(《三国志·荀彧传》)充分说明,"华夏"一词在当时是指中原。

威震指气势强劲,威力无比,震慑了中原。

在现代,威震华夏比喻声势和影响极大。

威震华夏一词,在《三国演义》、《三国志》都曾出现。

《三国志·关羽传》: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近闻云长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操欲迁都以避其锋。今樊城危急,遣使求救,事定之后,恐有反覆。

罗贯中和陈寿的意思是说,关羽消灭了于禁的部队之后,威胁到了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的安全,即“威震华夏”。

这场战斗之所以威胁到了曹魏安全,因为它是进攻性的。

打败于禁率领的曹兵之后,关羽占领了樊城,距离东汉首都许都(许昌)只有300多公里。而且樊城到许都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崇山峻岭。

急行军的话,五天就能攻到许都。

因此,曹操惊恐万状,曾经将迁都提到议事日程。

夏侯渊阵亡的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

此战由刘备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发动,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结果也是曹军失败了。

同样是刘备得胜,曹操失败,同样折损曹操两员大将,为什么在描述汉中之战的时候,陈寿和罗贯中没有用“威震华夏”这个词呢?

汉中到许都800多公里,汉中南面是大巴山主脊,北临秦岭主脊,海拔3071米。

汉中到许都去,路途遥远,且非常艰险,几乎无路可走,或者说根本不适合大军通过。

这一仗对刘备固然非常重要,得到汉中,刘备的霸业已成,具备了称王条件(“汉中王”)。

对曹操来说,当然也很重要,失去了消灭刘备的机会。

但是刘备夺取汉中,只能说蜀汉已经呼之欲出,并不能对曹操构成威胁。

由于向北路途艰险,能通过的只有“阁道”——“驿道要区,岩石阻绝,架木为梁,以渡人马”。

所以不能从这里出兵进攻中原,对曹操来说没有任何威胁。

诸葛亮讨伐曹魏,为什么七出岐山,就是因为其它地方不合适。

别说打死一个夏侯渊,就是再打死曹操一员大将,对曹魏政权来说也不是致命的,不能产生“威震华夏”的效果。

从军事才华上,夏侯渊跟于禁也不一个层次。

于禁有勇有谋,治军有方,军纪严明,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

曹操每次出征,都对他委以重任,不是用为行军前锋,就是用为后拒。

曹操麾下外姓将领中唯一一个假节钺的人。

夏侯渊虽然骁勇善战,但却是有勇无谋,不会用兵的人。

曹操也常常告诫他:"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意思是说,带兵打仗不能一味进攻,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要在该示弱的时候示弱,该害怕的时候害怕。

因此,夏侯渊在曹军中有个外号"白地将军",就是不会带兵的将军。

在跟刘备交战的时候,对方只是烧了自己的防御工事“鹿角”,而且离自己的阵地还有15里,他身为督帅尚且不应该亲自作战,但是他却亲自出马带兵去修补鹿角,结果丧命疆场。

总而言之,曹操失去汉中,对他的统一大业有影响,但并没有威胁到曹魏政权的生存。

曹操失去夏侯渊这个大将,也无关大局。

可是曹操失去樊城,直接威胁到了首都许都的安全,失去了战略缓冲。

失去于禁这个栋梁之材,对曹操的事业来说也是重大损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羽生擒于禁,还斩杀了曹操一员猛将庞德占领樊城是“威震华夏”;黄忠斩杀了夏侯渊,刘备占领汉中,没有威震华夏。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老黄忠斩了夏侯渊的确影响很大,但还远远到不了“威震华夏”的程度,这个“威震华夏”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在汉末三国时期,被称为“威震华夏”的,仅关羽一人。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关羽威震华夏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战役前期的发展非常顺利,曹仁被困、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斩、群盗遥受关羽印号,战局之严峻,一度逼迫曹操商议迁都。

对于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陈寿直接给出了“威震华夏”的评论,这是绝无仅有的。

更重要的一点,这是曹操刚刚在汉中吃了败仗,又在襄樊方面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其震撼力可想而知。

同时期的牛人很多,但够得上关公这么生猛的,还是少见。

汉末三国时期类似于威震华夏的牛人们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给与类似“威震华夏”称谓的,还有一些,但给人的感觉似乎力度都不太够。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

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赤壁之战,周瑜一把火把曹操烧得狼狈不堪地逃走,其动静不小。

赤乌二年(239年),诸葛瑾、步骘联名给孙权上疏,提到了这场战役,对周瑜的评价是“华夏是震”。

“华夏是震”感觉比“威震华夏”差了点,好比是三四级地震的发生有震感,但比不了七八级地震直接摧毁了房屋来得凶猛。

事实上,赤壁之战对曹操的震慑力远不如襄樊之战。

《三国志·孙破虏传》记载:

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

东汉司空张温以诏书召董卓,但董卓不太鸟他,当时孙坚也在座,就说“干脆把董卓这伙计办了算了。”张温说:“董卓老贼在陇蜀势力庞大,还得指望他协助西行呢?”

这时候,孙坚就说出了“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这话。

“威震天下”可与“威震华夏”相比,但孙坚这话明显有拍马屁的嫌疑。如果不看这段史料,谁会知道有张温其人?又清楚他如何“威震天下”呢?

最终张温也没听孙坚的,孙坚也赌气离去,不想跟着张温混了。

可见张温这“威震天下”是有水分的。

《三国志·董卓传》:

卓既率精兵来,适值帝室大乱,得专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董卓率军入京后,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把弘农王及太后杀死,立献帝刘协,把持朝政,这够得上“威震天下”了。

其他的,如大将军曹爽独专朝政之后,“声震天下”;诸葛恪将悉众伐魏,滕胤劝谏时有“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之言,但这些话都有水分,除了溜须拍马之外,像曹爽的“声震天下”,却感觉实在是贬斥他。

像曹操这样的牛人,也没有此等的评价,官渡之战动静不小,却没人说震动了华夏或者是震动了天下。

仅有《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张辽跟随夏侯渊平定昌豨后,曹操对张辽孤身一人深入虎穴,劝说昌豨投降一事,曹操责备张辽。

张辽谢曰:

“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不排除张辽有拍马屁的味道,但曹操“威信四海”,基本属实。

至于诸葛亮也有类似的评价:

袁子曰: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

诸葛亮传: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但袁子是说,诸葛亮北伐,兵出之时,天下震动;陈寿更说诸葛亮的素志,是想“震荡宇内”。

当时,天下人如何想不太清楚,但曹叡的想法是,“怕个球呢?我正等着他来呢!”

《三国志·魏明帝纪》记载: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

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的确动静不小,但刚刚即位的曹叡却没当回事。

就其这次北伐的结果来看,也仅仅是“关中响震”。

诸葛亮传: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不过这次北伐,也就是震了一下,随后就因为失街亭而宣告失败。

还有一个“威震天下”但比较陌生的牛人,那就是皇甫嵩。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

皇甫嵩是镇压黄巾军的名将,威震天下并不为过。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动静略微小一些的牛人,比如袁绍“威震河朔”、钟会“威震西土”、文聘“名震敌国”、田豫“威震沙漠”、张辽“威震江东”等等。

不过这都是震动了局部地区。

但即便如此,恐怕都比老黄忠斩杀夏侯渊的动静都大得多。

黄忠斩杀夏侯渊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得失,而且不是黄忠一人之功

《三国志·黄忠传》记载: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汉中之战,是法正策划、刘备几乎倾城而出,与曹操争夺西北地盘的重大战役。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屡屡冲击张郃阵营无果的情况下,抓住了夏侯渊的致命失误,在混战中黄忠将夏侯渊斩杀。

《武帝纪》记载:

(二十三年)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

  

(二十四年)夏侯渊与刘备战于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

从这个记载来看,曹操已经治兵准备救援夏侯渊。而且曹操对于夏侯渊的冒冒失失早有预判,有心理准备。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记载: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曹操多次提醒夏侯渊,不要太生猛,要靠脑子打仗。但夏侯渊还是吃亏了,呈匹夫之勇被黄忠斩杀。

公平而论,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功绩,黄忠斩杀夏侯渊都称不上是威震华夏。

不必说与关羽“威震华夏”相比,就是与周瑜的“华夏是震”、皇甫嵩及董卓的“威震天下”

都不能相提并论,甚至与张辽等人的威震局部地区也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黄忠斩杀夏侯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关羽威震华夏的开胃小菜。

关羽威震华夏并不仅仅是其取得的战绩,更在于对曹操主持的朝廷带来的心理冲击力。曹操经受汉中之战失利后,还没有缓过神来,做好心理准备,关羽突然发动战役,令曹操再次遭受重创,可想而知,曹操有多么惊恐。

这就是说,黄忠斩杀夏侯渊的震慑力与于禁投降关羽相比,并不仅仅夏侯渊究竟是不是比于禁牛逼,而在于关羽生擒于禁仅仅是其“威震华夏”的一个小动作,更何况黄忠斩杀夏侯渊也仅仅是汉中之战的一个小插曲,二者岂可相提并论?

襄樊之战恐怕是曹操一生最着急上火的一次,夏侯渊之死远没有这个来得更有震撼力。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你以为关二爷是杀个庞德降个于禁就威震华夏了?

所以你以为黄忠杀个夏侯渊就该威震华夏?

华夏表示,你们也太高看于禁夏侯渊们了。

一、杀一人、降一人而威震华夏?

在我们看到的记载中,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合理运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杀勇将庞德,逼得曹魏高阶武将、五子良将之一于禁走投无路,不得不降,因此,有了这句“威震华夏”的评语。

那么,实际上,杀庞德、降于禁,和关羽威震华夏是因果关系吗?

换句话说,关羽是因为杀降二名将而威震华夏吗?

看起来好像是,但实际上不是。

因为很多人杀降俘的名将比于禁厉害但仍没能够威震华夏。

比如,除了题干中提到的,黄忠杀夏侯渊没能威震华夏;

潘璋部将马忠俘关羽,也没能威震华夏;

诸葛亮在木门之战计杀五子良将之一张郃,还是没能威震华夏;

然而,很多战役并没有杀死名将,却能够威震东吴/雍凉。

比如合肥之战中的张辽,只是打退了孙权军的进攻而已,却能够威震东吴;

马超在关中与曹操战了个平手,却仍旧能够威震雍凉氐羌;

由此看来,杀降名将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威震华夏的效果。

也就是说,关羽能够威震华夏,或许跟杀庞德、降于禁没有必要的联系,而是有其他的因素;而这个因素,是黄忠斩杀夏侯渊,所不能带来的。

二、关羽凭什么威震华夏?

威震华夏,是一个极高的赞誉,在历史上,只有很少的人能够获得这一荣誉。

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取得邲之战的胜利,中原诸侯臣服,因此被评为“威震诸夏”。

春秋末年,吴王阖闾五战入郢,以弱克强,几乎算是把这个连晋国都搞不定的楚国灭掉了,因此“威震中原”。

战国后期,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军队将秦军逼入函谷关。此时六国实力已明显弱于秦国,这是六国最后一次战胜秦国,因此司马迁评价道“是时,公子威震天下”。

由此可见,威震华夏(中原、天下),并未一人一城的得失,而是取得的威势,令强大的敌人都感到害怕和震惊,不敢对敌。

威震东吴,就是整个东吴都感到害怕;威震诸夏,就是各个华夏的诸侯都感到害怕;威震中原,就是整个中原的诸侯都感到害怕。

那么,关羽威震华夏,意思就是整个华夏的敌人都感到害怕?

是的。

襄樊之战中,关羽先是打败了魏国的荆州驻军,逼曹仁推往樊城;后又水淹七军,将曹操派来的于禁庞德的援军全部消灭;而后进围樊城。

这是关羽一生中的高光时刻,我们且看史书对这段的记载: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资治通鉴》

看到了吗?史书的记载是,孙狼投降关羽,带来了群集效应。许昌以南,很多盗贼蜂拥而起,接受关羽的印信,作为关羽的支党,反叛曹操设立的郡县官吏,关羽这才“威震华夏”。

事实上,当时的实际情况比这还要夸张的多。

首先,曹操设置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芳投降了关羽;其次,许昌以南很多地区依附关羽,关羽的声势已经使得许昌周围并不安定。

虽然此时北方的实际控制人是曹操,但名义上还是汉廷的地方,而汉献帝刘协此时正在许昌。

因此,曹操担心汉献帝有所闪失,准备占比锋芒,奉汉献帝“迁都”。

虽然当时已经是汉政权“存在”的倒数第二年,但名义上,汉仍旧是整个华夏大地上的唯一主宰,曹操也是华夏大地上最强大的军阀。

因此,正是曹操心怯、汉廷意图迁都的这一举动,才成就了关羽威震华夏的威名。

虽然曹操这个念头很短暂,很快就被徐晃和吕蒙的努力而打消了,但也足够关羽“威震华夏”了。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为何黄忠没能威震华夏?

三、黄忠为何没能“威震华夏”?

黄忠阵斩夏侯渊同样发生在这一年,西部的汉中战场。

同样是刘备集团主攻,曹魏守城;斩杀夏侯渊同样是黄忠的高光时刻,夏侯渊死后,曹军无主,三军震恐。

然而,不同的是,黄忠斩杀夏侯渊带来的战果,比起关羽来说,还是要逊色得多。

夏侯渊死后,曹军推张郃为帅,退据阳平关,刘备集团甚至连汉中都没能完全占据。而后张郃等人更是等到了曹操援军来临,并未一败涂地。

虽然刘备最终占据了汉中,但一方面曹操已经迁走汉中的大部分居民,另一方面黄忠此举,却没能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曹魏的关中陇右起到震慑或威压的作用,对曹魏本土更是没有什么影响。

因此,黄忠斩杀夏侯渊,虽然对于战役胜负也有着相当的作用和价值,但因为这些原因,连威震汉川/关中/陇右都没有做到,更莫谈威震华夏了。

文/子彧

夏侯渊地位不比于禁低,为何斩夏侯渊的黄忠没被评为“威震华夏”?

黄忠没能威震华夏首先是因为定军山之战曹军总体损失不大,其次则是汉中距离曹魏的统治核心地区太远,政治上没那么轰动。

首先从损失角度来看,定军山之战黄忠虽然成功杀死了夏侯渊,但是曹军在张郃的带领下退守阳平关,坚持到了曹操援军的到来。从这里看,此战曹军的损失应该不会太大,最多也就几千人马,否则张郃根本不可能在主将阵亡、士气低落的情况下还能稳住局势。

但是襄樊之战就不同了。襄樊之战爆发前,曹仁奉命征讨荆州,率军进驻樊城。曹仁既然要南下攻打荆州,其兵力肯定不少,至少应该和关羽相当。而在关羽北伐襄樊以后,曹仁告急,曹操又命于禁率七军来援。于禁的援军兵力也不会少于关羽。

曹仁既然在和关羽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向曹操求救,显然他已经损失惨重。而于禁又被关羽水淹七军杀了一个全军覆没,光俘虏就被抓了三万,曹仁只能率几千残兵困守樊城。这么算下来,在关羽北伐襄樊时起码击破了曹仁、于禁两个军团,杀死、俘虏了五六万曹军。

和演义中不同,三国时期能歼敌数万的战役聊聊无几。东吴对曹魏最辉煌的石亭之战不过歼敌一万多,已经是让孙权欣喜不已,可见关羽战果之巨大,不是定军山之战能比的。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说,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刘备非常重要。不过对于曹操来说,汉中远离自己的统治核心,也就是一个鸡肋,即使放弃了也可以依靠长安来控制关中、雍凉地区。因此汉中之战曹操虽然失败,却还能从容撤退。

而襄樊靠近曹操的政治统治中心许昌、洛阳,一旦关羽夺取了襄樊北上,那么对于曹操的威胁极大。而且此时反对曹操的人还不少,关羽水淹七军以后,反曹势力纷纷举事,一时间梁、郏、陆浑等地都发生了叛乱。梁、郏、陆浑都在许昌、洛阳附近,曹操都坐立不安,考虑准备迁都。

能让曹操这么狼狈的时候可不多,由此也可见关羽胜利所带来的影响之大,说威震华夏也不为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