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真的是被李自成煮食了吗?

福王朱常洵,本是平庸之人。

然而,就这样一个平庸之人,却从生到死都“轰轰烈烈”,甚至在他死后,他的死法更是被各类史家、小说反复“炒作”。

一出生就引发“国本之争”

朱常洵是万历皇帝的第三个儿子。

由于他的母亲郑贵妃最得万历宠幸,因此,爱屋及乌,万历也极宠爱这位小皇子。

为此,万历生了立朱常洵为皇储的念头。

然而,大明的继承制度,是被写在《皇明祖训》中的。

“有嫡立嫡长子,无嫡立长“!朱元璋早已经确立,不得更改。

因此,万历先使用拖延战术,迟迟不立太子,准备等待时机,完成废长立幼的操作。

而对大臣们来说,坚守《皇明祖训》,捍卫皇长子朱常洛的储君之位,是根本大事。

如此,万历与大臣们之间,展开了一段长达十五年的博弈。

其间,共逼退内阁首辅四人(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部级官员十余人、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一场“国本之争”打得轰轰烈烈。

最终,由于大臣们的坚持和慈圣皇太后的压力,万历只得立朱常洛为太子,以朱常洵为福王。

令天下震惊的超级“待遇”

万历既不能将储君之位给爱子,就决心以超常的待遇来补偿福王。

万历拖延不让福王就藩,却给予各种超长待遇:“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八万,十倍常制。”

有许多人谣言,说郑贵妃要害死太子,又株连甚广,影响极大。

最后,万历被迫让福王就藩,但却要赐福王庄田四万顷!

在群臣的极力反对下,万历才减半。

然而,福王仍不满足,不断请求赏赐。

结果,福王的田地遍及全国,各类收入更是惊人!

中州的肥沃土地不够,就取山东、湖广的田地益之。随即,又将江都至太平沿江杂税,四川盐井榷茶银,又请淮盐千三百引···

可以说,为了满足福王的请求,万历不惜扰动天下,“齐、楚间骚动”、“边饷由此绌”···

然而,这位福王,却只知拼命索取,完全不顾人,甚至不顾大明王朝的死活。

一毛不拔

万历去世后,崇祯对朱常洵也以尊礼待之,待遇丰厚。

朱常洵闭门饮酒,所好唯妇女倡乐,醉生梦死。

明朝的藩王,选择醉生梦死,不过问政治,是比较常见的。

然而,作为统治集团的一份子,明代的藩王,往往以赈灾、助饷、补给宗粮、献助等各种方式为大明分忧,为百姓谋少许福利。

何况,当时的大明,已是内忧外患,财政崩溃,极度缺钱;百姓更是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需要救命。

富甲天下的福王,没有任何赈灾、助饷的记录,可谓一毛不拔!

民间籍籍,都说“先帝以耗天下以肥王,洛阳富于大内”,对福王咬牙切齿。

曾有经过洛阳的援军传言:王府金钱百万,却令我们空腹击敌!愤愤不平。

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家居住,实在看不过去了,就去建言,希望福王起码能拿出一些钱来赏赐部队,激励士气。

福王不以为意,继续一毛不拔!

在劫难逃

不久,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展壮大,开始围攻洛阳。

到了这个关头,福王才开始“拔毛”。

他赐宴加礼,试图笼络守城三将,又出千金募勇士,缒出城,袭击李自成军,稍稍击退李自成。

然而,大势已去!

当夜,总兵官王绍禹的亲军开北门献城,农民军杀入!

福王大惊,只好带着家人缒城而出,逃走。

福王的儿子朱由崧腿脚利索,逃走了,后来成了南明的弘光皇帝。

福王本人,300多斤,养得太肥了,腿脚不便,就藏匿在迎恩寺。

这能躲多久?次日,李自成军搜到了他,抓了起来。

福王,在劫难逃了。

然而,福王最后的死法,却又成了史学界的争议。

福王结局1:福禄酒

最流行的说法是:福王被作成了一道菜。

福王被捕后,见到了此前劝他放粮的吕维祺,吕劝他:“名义甚重,毋自辱”。赶紧自己了断吧!

内官崔升,才十三岁,也劝他自尽。

福王哪里肯自尽呢?

不肯自己了断,李自成就把他杀了。

随后,李自成军置酒大会,将福王分了,与鹿肉杂在一起吃,号“福禄酒”。

这是《明季北略》中的记载,而《明史.李自成传》的记载虽细节有差异,但总体差不多,这都算是比较“正”的历史了。

然而,后世又将其演得更绘声绘色。

《明宫十六朝演义》讲得更详尽。

抓住福王后,李自成军按照福王所指,找出了大量财宝。

李自成哈哈大笑:你一个人藏了这么多好东西,难怪大家要穷!

随即,见福王的体型,李自成大怒:河南的百姓,一个个骨瘦如柴,你怎么这么肥?

随即,军士剥去福王的衣服,用尖刀刺出心来,用银盘接着,将血和鹿血放在一起,号“福禄酒”,又将福王一块块割了,与蒸了吃,号“肥羔羊”。

当然,还有一些小说写得更生动。比如,将福王生仍到大锅,和鹿一起煮···

这些说法,反映出人们对为富不仁、食民脂民膏者的愤怒,替天下贫苦百姓出了一口气,因为“过瘾”,成为最流行的说法。

然而,这或许演义成分太重,不是事实。

福王结局2:全尸

1924年,出土了福王的墓志铭(其子弘光帝所作)。

这里的福王,倒是稍有血性。

李自成破城后,官民逃串,福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二十一日遂难焉”。

福王不屈,大骂农民军,遇害。

弘光帝给父亲戴光环,应是难免,因此,这种“壮烈”形象,可信度未必很高。

然而,墓志铭中提到:崇祯辍朝三日,特派人收了尸首,以藩王丧礼厚葬。

一般来说,再怎么乱写,到底是衣冠冢还是埋尸生,这是不能乱写的。

因此,福王死后,留有全尸,应该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所以,福王被作成“福禄酒”的说法,应当是不可信的了。

同样,《明史.福王列传》也记载了“全尸说”。

据其记载,福王被杀后,有两乘奉伏尸大哭,表示:“王死我愿生,希望能以一棺收王骨,我们死而无恨”!

“贼义而许之”。

最后,两人收了福王尸骨后,也自尽了。

因此,福王死后,留有全尸,应当是更为靠谱的说法。

“先帝耗天下以肥王”,福王得到了超凡的待遇,刮尽民脂民膏,富可敌国。

然而,对于百姓生死,他却不管不顾,一毛不拔,以此来看,他最后的结局,也是咎由自取。

当时的农民军,虽不能算是完全的“仁义之师”,对旧王官僚也不乏严厉惩罚之举,但绝非“变态”之辈,应该是干不出“笑饮福禄酒”这种变态之事的。

福王该杀,杀了就杀了,“笑饮福禄酒”这样的事情应当是后人演绎的。

统治阶级,传播“福禄酒”,或许是为了“妖魔化”农民军。

而后世不断传说、演绎“福禄酒”,则反映出人们对“搜刮民脂民膏,为富不仁者”的愤怒、鄙视!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明末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明神宗朱翊钧第三子福王朱常洵被起义军杀死(没有煮食),享年五十六岁。

传说福王是被李自成煮食而死的,并且野史中把这一过程描述的绘声绘色:福王被起义军生擒活捉后,因贪生怕死不断求饶。李自成坐于大殿之上,亲自审问朱常洵,斥责他“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然后砍下福王的头颅,剩下的尸体也充分利用,“自成兵灼王血,杂鹿醢尝之,名曰福禄酒”。

1986年,孟津县文管会征集到了明福王朱常洵圹志,此志系1924年于该县被盗出土。其中对福王朱常洵的死有这样的记载:“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突有流贼数万攻陷府城,民军逃窜,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二十一日遂死难焉。一时宫眷内官相率赴义,冒刃投缳者百余人。王享年五十六岁,妃邹氏子一人讣。……予祭葬从优,一切丧礼视诸蕃倍,厚赐,谥曰“忠”,更为之立庙、建坊、赐额,以表其烈,树碑以纪其事”。打破了“福禄酒”的传统说法。

《明史》中的《福王常洵列传》中也有相关记载:“十三年冬,李自成连陷永宁、宜阳。明年正月,参政王胤昌帅众警备,总兵官王绍禹,副将刘见义、罗泰各引兵至。常洵召三将入,赐宴加礼。越数日,贼大至,攻城。常洵出千金募勇士,缒而出,用矛入贼营,贼稍却。夜半,绍禹亲军从城上呼贼相笑语,挥刀杀守堞者,烧城楼,开北门纳贼。常洵缒城出,匿迎恩寺。翌日,贼迹而执之,遂遇害。两承奉伏尸哭,贼捽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棆粉无所恨。”

能够看到,在《明史》和《圹志》之中,福王的确是被起义军杀死的,但是尸体仍然存在。之所以有被煮成汤的传言,李献奇、张钦波在《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中指出是因为“几百年来,站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文人,在福王尸体的去向上大做文章,大肆污蔑攻击起义军”的缘故。

参考资料:李献奇、张钦波:《明福王朱常洵圹志》,《中原文物》1987年03期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民间传说这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义军捉住后,熟食了,那么这个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呢?下面我给大家仔细讲一讲。

福王朱常洵,乃是明神宗第三子,是宠妃郑贵妃所生,明神宗对其青睐有加,差点夺了明光宗的太子之位。万历二十九年,明神宗封爱子为福王,一次就赐田四万余顷,并在洛阳修建王府,此王府规格十分高达上,花费竟超出一般王府十倍之多。可以说,明神宗执政期间,亿万钱财皆入福王藩邸。

福王朱常洵终日花天酒地,遍淫女娼。河南连年遭受旱蝗大灾,到了饥民相食的地步。有人劝朱常洵开府库赈济饥民,建立功德。可是,福王嗜财如命,不但不闻不问,而且加重收敛赋税。洛阳军民无不愤恨。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正月十九日,李自成亲率农民军攻破了洛阳。福王朱常洵得知后,纷纷与女眷们一起躲入郊外僻静的迎恩寺。其世子朱由崧弃城逃走,而福王很快就被农民军寻迹捕获,押回城内。

说那福王见了李自成,立刻趴在地上,大呼饶命。李自成看着堂下泪流满面,跪地求饶的三百斤肥王爷,灵机一动,便有了一个主意。他让手下人把他绑起来,去掉毛发,剥去指甲,全部剥光洗净。然后又斩杀了几头鹿,放在一个巨锅中同煮,取名为“福禄宴”,与手下将士们同享。

待众人吃完“福禄宴”,李自成命手下搬出福王府中财宝及钱粮。数千士兵人拉车载,数日不绝。李自成命人打开粮仓,赈济当地饥民。饥民无不感激,纷纷加入农民军,李自成声势日盛。

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不是很靠谱,主要来自于明朝遗老计六奇所著《明季北略》 的记载:

“王体肥,重三百馀觔,贼置酒大会,以王为葅,杂鹿肉食之,号福禄酒。” (《明季北略》)

意思是说福王身体肥大,重三百多斤,李自成等反贼摆设酒宴大会,用福王和鹿肉一起煮食,号称“福禄酒”。

可是,《明史》中的记载,却不相同。

“两承奉伏尸哭,贼摔之去。承奉呼曰:‘王死某不愿生,乞一棺收王骨,粉无所恨’。贼义而许之。桐棺一寸,载以断车,……”

意思是说福王朱常洵时候,两名承奉(福王身边的侍从)趴在尸体上哭,李自成的义军揪住他们,让他们离开。承奉挣扎着喊道:“福王已死,我们也不愿再活,只求一付棺木收容福王尸骨,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无怨言。”李自成义军见他们如此,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用一副桐棺装殓之后,放在一个破烂的架子车上……。

很显然,《明史》上虽然说福王死于李自成之手,但是并没有被煮食。我个人也比较赞同《明史》上的记载。因为我认为,倘若李自成真的把福王和鹿一起煮食了,满清政府可以以此来丑化李自成的义军,从而彰显自己的正统,试问又怎么可能不记载呢?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福王朱常洵的死状惨不忍睹,他的父亲万历,母亲郑贵妃,如果看到他的死状,肯定会气到流泪,吓到发抖。不过说句实在话,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死完全是罪有应得,死不足惜。

贪心

朱常洵是万历最疼爱的儿子,没有之一,之所以疼爱,原因很简单,爱屋及乌。

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与宫中其他的妃子有很大的不同,宫中的其他妃子都受到封建社会教条的影响,规规矩矩,不敢放肆。

而郑贵妃则不同,他由于小的时候家里穷,没读过几本书,所以也没有受到封建社会教条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妃子十分的放肆。

就比如其他的妃子从来不敢与万历打情骂俏,她呢?不但敢光明正大的与万历打情骂俏,还敢开万历的玩笑,经常说万历是一个老太婆。

正是因为郑贵妃的与众不同,才将万历勾引的死死的,整整一辈子都不曾变心。

万历与群臣争斗将近二十年,只为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立为太子。但由于朱常洵不是皇长子,大臣们又因循守旧,强烈反对,以至于愿望落空。

朱常洵正是仗着万历的宠爱,在就藩河南洛阳的时候提出五条害国害民的条件。

第一、存于官府中的张居正家财的全部拨给福府(他自己的府);

第二、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的各种杂税全部拨给福府;

第三、从河南划分四万顷庄田给福府;

第四、划淮盐一千三百引(五十二万斤)给福府;

第五、将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划给福府。

在这五条条件当中,以第三条与第四条最为可恨,如果朱元璋在世,说不定会将万历连同他朱常洵一块废掉。

到了明朝中后期,全国的藩王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所占据的田地自然也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

按照首辅叶向高的说法,全国的田地几乎已经全部被藩王占去,如果说照此下去,明朝很有可能会被藩王活生生的耗死。

正是因此,嘉靖皇帝下发一条命令,凡是功臣受封的田地,每继承一次,就要减少一定的数量,减到两百顷为止。

同时规定,无论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只要有田就必须交税,如果胆敢不交,直接没收。

国家藩王占地的问题已经如此严峻,可是朱常洵依旧在就藩之际,索要四万顷庄田,真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

后来由于这四万顷庄田实在是不能给,经首辅叶向高费尽心思,上下其手,才将四万顷庄田减至两万顷。

但就是这两万顷庄田,整个河南省都划不出来(庄田并不是从百姓手里划,而是从官划的官田里划),还要从附近的山东省、湖北省划。

朱常洵明显是一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他一个人就占据了两万顷的庄田,还不满足。利用划分庄田的时机,到处断人家田地的水,挖人家的祖坟,逼迫人家交出家里的田地。

百姓叫苦连天,地方官也纷纷上书,但是万历视若无睹。

在当时,如果将粮食从内地运到边境,费用将是一笔可怕的数目。

正是因此,政府将一定数量的盐引给予商人,叫商人自己到边境附近购买粮食,输送到边境。然后带着盐引,购买盐,到指定的地区售卖。

当时朱常洵就藩的河南洛阳,按照规定只能够售卖山西的解盐,可是随着朱常洵的到来,打破了这个规定。

朱常洵为了百姓只买他的淮盐,上奏万历,规定河南洛阳只能够卖淮盐,不能够卖其他的盐,以至于解盐少了洛阳这个大市场。

解盐销量不济,商人自然也就不买,而商人不买,也就导致了边境的粮食出现问题,大臣们拿这个问题屡次上书万历,但得到的结果与划分庄田时的结果一样,视若无睹。

而朱常洵呢?明明与百姓争利,与国家争利,却从未有过自责的行为。

爱财如命

从崇祯十一年开始,河南一部分地区就出现接连不断的各种灾难,不是旱灾,就是蝗灾。到了崇祯十三年,原本发生在一部分地区的各种灾难,普遍到了全部地区。

百姓一个个都在生与死的边缘挣扎,可是朝廷可不管这些。河南的藩王有七个,官僚地主更是不计其数,藩王压榨百姓,官僚地主也压榨百姓,以至于河南惨不忍睹。

完全可以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

当时的河南犹如遍地的干柴,只等烈火,而李自成就是那一团烈火。

崇祯十三年,经常在全国各地四处拉人的李自成从手下的口中得知了河南的情况,下定决心要到河南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拉起一支庞大的军队。

这一次的碰运气直接奠定了李自成后来消灭明朝廷的基础。

李自成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这一碰直接碰出几万大军,李自成带着这几万的大军在河南境内横冲直撞,不少官兵看到这种情况就直接投降。

而随着攻克的城池增多,李自成的大军也随之增多,攻克河南全境的时候,李自成大军已经达到十几万之众。

李自成毫不含糊,他向在河南招的大军承诺,只要跟着他李自成混,绝对能够吃好喝好。而吃好喝好就必须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就从藩王,地主官僚口里来。

每攻破一座城,李自成就对城里的官僚地主进行清算,李自成不是朝廷的人,而是反朝廷的人,面对人人恐惧的藩王,他毫不客气,直接一刀就宰了。

面对李自成的步步逼近,居住在河南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一方面叫河南巡抚李仙凤赶紧加强洛阳的城防,另一方面叫朱常洵赶紧将福王府里的金银财宝拿出来,施舍给百姓,施舍给士兵。

当时边境需要军队抵抗清军,而内部又不止李自成这一支起义军,还有其他的起义军,李仙凤哪里还有部队加强洛阳的城防,能够指望的只有朱常洵。

可朱常洵偏偏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这一点真像他的父亲万历),一分钱都舍不得出。

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大军抵达洛阳城下,而洛阳城的官兵连肚子都填不饱,哪里肯拼命抵抗李自成。

于是官兵集合起来,在二十日的晚上,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入城。

李自成入城,代表着朱常洵性命的终结。

福禄宴

朱常洵得知洛阳城破的消息,连忙带着他的儿子朱由崧跑到迎恩寺,准备避一避风头。

但他平日里得罪的人太多,哪一个不想置他于死地,他还没躲一天就被起义军找到,押到了李自成的面前。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儿子朱由崧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竟然逃了出去,后来跑到南京,得到群臣的拥立,成为了南明的弘光皇帝。

当时被押到李自成面前的并不止朱常洵一个人,还有其他的官僚地主,其中就有劝朱常洵将家财施舍给百姓,施舍给士兵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

吕维祺对朱常洵大声喊叫:“身为皇上的亲叔叔,就算死,也要站着死!”可是朱常洵呢?他一个整整三百六十多斤的人,像头猪一样趴在地上,求李自成饶命。

李自成对于他家财万贯,却一毛不拔的行为,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处死他,不过处死他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李自成并不是直接把他斩了,而是将他剁碎与他养在园林里的梅花鹿放在一个锅一同煮成一锅汤,然后分给士兵吃。

由于他叫福王,封号里有一个“福”字,梅花鹿又是寿星老的坐骑,李自成便将他与梅花鹿组合而成的这一锅汤称为“福禄宴”,正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结语

朱常洵的儿子朱由崧虽然逃过了一劫,但是终究难逃一死。南明政权所占据的江山,连明朝完整时期所占据了半壁江山都不到,怎么可能是清军的对手。随着南京城破,朱由崧也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

不过关于他的死法,却有各种说法,有的人说他是被弓箭勒死的,有的人说他是被处斩,有的人说他是被凌迟。不管他是怎么样死的,只需要知道他不得善终就对了。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福王没有300斤,只有280斤,但是对于中等身材的他来说,已经是胖中之王了。

在古代,体重可以定阶级,凡是肥胖的,不是财主就是皇子。

不管怎么说,福王朱常洵有福是名副其实的。

福王的封地在河南洛阳,洛阳是九朝古都,经济繁荣,能把洛阳当封地的王爷,绝对是王爷群体中的佼佼者。

朱常洵如此得宠,并非是自己多么优秀,而是他母亲太给力了。

俗话说母因子贵,用到这里应该是子以母贵。

朱常洵(1586)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了一个哥哥朱常洛,比他大了6岁。

按照封建社会嫡长子接班的祖制,皇长子朱常洛当太子是板上钉钉的事 。

但是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打破祖制,非要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

不是因为朱常洵多么有才,而是因为其母亲不是一般人。

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仪态万方,举止端庄,文静优雅,让万历皇帝爱不释手。

芥末拌凉菜,万历皇帝就喜欢这种类型的女人。

所以他爱屋及乌,对郑贵妃生下的儿子也奉若至宝,非要立其朱常洵太子。

按说皇帝权力无边,想立谁为太子轻而易举,可是万历皇帝不但没有如愿,还惹了一身骚。

究其原因是因为除了朱元璋和朱棣,明朝皇帝都非常窝囊,什么事都要被大臣摆布。

比较典型一个例子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上台后,为了安排自己已故的老爹牌位供进太庙,遭到了群臣的轮番进攻。

更有甚者,100多个官员组团在宫门外向皇帝发难,非要嘉靖皇帝收回成命。直到皇帝背水一战,打死了十几个官员,才取得惨胜。

但是他的孙子万历皇帝是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他没爷爷辈那么霸气。

当他把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的想法透露出去后,大臣们立刻全力以赴,开始对万历皇帝大打车轮战,进行不懈斗争。

他们轮番给万历做思想政治工作,而且一哭二闹,用尽各种下三烂的手段,逼迫万历就范。

为了达到目的,万历皇帝也豁出去了,他撤掉了四个首辅,拿掉了十几个中央部级官员、撤职。

但是大臣们一个个像中了邪一样,前仆后继。

经过十多年的长期斗争,万历皇帝支撑不住败下阵来,向大臣妥协,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皇帝因此伤了自尊,赌气二十多年没有上朝。

在此期间,他自暴自弃,吸毒泡妞,不再批阅中央文件,也不再过问国家大事,甚至也不管官员任命。

如此一来,正中官员下怀,大家巴不得万历靠边站,当个名誉皇帝。

好在官员们没有二心,明朝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

万历没有立次子常洵为福王,觉得亏对不起他。就告诉次子说:除了太子不能当,其它的,你要什么,父皇都可以给。

万历皇帝说到做到,福王大婚时,为给儿子建造婚房,耗资30万;举行婚礼的时候,又拨出专款数十万,金银珠宝十几车。

刚封王的时候,他大笔一挥给了儿子四万顷土地,超出常规地亩的数倍,连福王本人也看不下去,辞掉了一半。

但是万历害怕儿子受穷,偷偷派人将湖广、山东的土地也划拨给了次子。

——下诏赐庄田四万顷。所司力争,常洵亦奏辞,得减半。中州腴土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

不仅如此,淮河的盐政收入,四川的盐政和茶叶收入,福王也曾染指。

福王还在自己的辖区开店,向老百姓兜售专卖物资以牟取暴利,百姓敢怒不敢言。

万历执政时期,发生了首辅张居正贪污案,张被抄家后,非法所得本该收缴国库的,但被直接运到了福王那里。

万历在任期间,大肆派遣税吏、矿使,从下面小金库收缴了很多资金,总额上亿。

这些资金本来也该放到国库,但是万历大笔一挥,这些钱大多被福王笑纳了。

福王朱常洵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诸多史料记载中,李自成是一个倒行逆施的杀人狂魔,而其诸多暴虐事情中最为关注的一件便是“福禄宴”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李自成将崇祯皇帝的亲叔叔福王朱常洵与鹿共同炖煮,并与士兵分食,美其名曰“福禄宴”,由此可见李自成就是不折不扣的吃人魔、变态。而就在1924年,洛阳近郊孟津县发现的一块石碑却彻底颠覆了这一事件。

福禄宴

李自成和 “福禄宴”事件

李自成本是明朝末年的一名驿卒,后来朝廷裁员,李自成只能成为无业游民,更为悲催的是回到家乡米脂县的李自成赶上天灾,加上朝廷为了用兵,不停的加税加赋,李自成混的连饭都吃不上,为了不被饿死,李自成不得已走上了造反的这条危险度极高的路线。

造反的路线并不顺利,自己几次都差点被官军消灭,好在自己能够化险为夷,此时的李自成并没有多大的抱负,只想活命下去,于是经常流窜,这种行为也为自己获得了一个“流寇”的光荣称号。

李自成

崇祯十四年,“流寇”李自成来到了河南,并盯上了当时富得流油的福王。福王是万历皇帝的第三子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郑贵妃的儿子,所以万历皇帝非常喜爱,甚至差点将其立为太子,不过好在全体官员非要争国本,经不起折腾的万历帝只好认命,将朱常洵立为福王,并封在洛阳,又是封地,给田亩,又是各种赏赐。

等到崇祯皇帝时候,福王已经在洛阳骄奢淫逸、盘剥百姓了数十年,但是这福王虽然暴虐不仁,但是却是当今皇帝的亲叔父,所以当地官员也不敢得罪。但对于李自成而言,福王是崇祯皇帝叔父,又极为有钱,洛阳又不是省会,便于攻取,所以李自成将目标对准了洛阳和福王。

果然不负福王的短视,在李自成大军围攻的时候,福王也不舍得拿出银子前来赏赐军士,于是洛阳城就理所应当地被攻破了,福王作为首要目标,自然被擒住,这位养尊处优的三百斤的大胖子,向李自成叩首求饶命,但是李自成却将其洗剥干净,与花园中的梅花鹿一起炖煮,和士兵分食,并取福王的“福”字和梅花鹿的“鹿”字,取名“福禄宴”。

福禄宴事件的史料记载

由于明末史料匮乏,加之后来清朝入关后,大肆清除史料,所以明朝末年的史料并不算充足,但是由于距离现在时间并不算遥远,所以还是保留下来一些史料。

在明末留存的史料中,《绥寇纪略》、《流寇志》等,都记载了李自成烹煮福王朱常洵的记载,而且都有细节描写,例如李自成如何俘虏福王,福王如何祈求,并被烹杀。

福王朱常洵

但作为《明史》的《福王传》中,却记载了福王被杀害后,其身边的两个太监 祈求能够安葬福王,并被许可,最后福王得以下葬。

虽然明末支持“福禄宴”的史料更多,但是其大多为民间传记,不排除道听途说或者私自揣测的意思,而作为官修的《明史》,则显然更为严谨,其记载的是福王被下葬,并未被煮食,至于其死因,却也没有过多的描述。

河南石碑发现揭露真相

在1924年,河南洛阳近郊的孟津县,出土了一块石碑,其为明福王朱常洵的墓志铭,而立墓志铭的人则是福王朱常洵的儿子,也就是弘光皇帝朱由崧。

在这块墓志铭上,记载了李自成攻克洛阳城的日期,而且着重记载了福王朱常洵重金募兵的抵抗行为,在描写福王朱常洵的死亡经过时,则是“王独挺身抗节,指贼大骂,慷慨激烈,与城俱亡.......刚肠浩气,虽死犹生”。

朱常洵墓志铭

通过这块墓碑可以看出,福王朱常洵被美化了,虽然不排除历史的可能性,但是作为儿子给父亲立的墓碑,显然是文过饰非,不过既然有墓碑,则说明有墓葬,则福王朱常洵被煮的事件便不攻自破,加上明史记载,更加验证了福禄宴并不存在。

明末清初,李自成不仅被明朝视为逆贼,同时也不容于清朝,所以其历史形象被极大的恶化,通过李自成的行为来看,其应该也不会做出吃人肉的变态行为,所以这件事情的真相也最终被石碑所揭开,不幸的是福王墓早已被盗,要不也许会有更为详实的证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