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地区曾长时间维持了半独立的状态。

好几个军阀都曾名义上统治了该地,但事实上仍然只能放任其处于半独立状态。

当时的上庸,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为何各方都长时间无法稳定地统治该地呢?

谁也统治不了的上庸

上庸、西城、房陵,地处汉中与荆襄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东汉时,三处是汉中郡治下的县。

汉末,天下大乱,土豪申耽、申仪兄弟聚集数千家,在当地作起了土皇帝。

后来,张鲁割据汉中后,申耽、申仪兄弟与之“通”,名义上归顺了张鲁。

当然,张鲁对该地是没有任何统治权的,连地方官都没有任命。

后来,曹操征服张鲁,申耽、申仪兄弟又上表归附了曹操控制下的朝廷。

曹操作得比张鲁稍微多一点。

曹操将三县从汉中郡分出,另立了房龄、上庸、西城三郡,划入了曹占荆州。

然而,曹操仍然任命申耽领上庸都尉,加将军号,继续统领该地。

汉中之战后,刘备派刘封、孟达攻略上庸等地,申耽兄弟率郡投降。

刘备又比曹操多作了一点。

刘备令申耽兄弟将妻子、宗族送到成都作人质,仍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又以申仪为西城太守。

同时,刘备以刘封、孟达驻于上庸,以加强对该地的统治。

可以说,刘备对上庸等地的统治,仍然以申家兄弟为基石,只是派了长期驻军,又留了申家兄弟的家属、宗族为人质,以震慑申家兄弟而已。

然而,还是不管用。

后来,孟达与刘封闹翻,投奔魏国。徐晃令夏侯尚、徐晃来攻时,申仪、申耽又投靠魏国,一起驱逐了刘封。

如此,东三郡又归了魏。

然而,曹丕也继续允许其处于半独立状态,以孟达、申仪统领该地。

此后,又闹出了孟达复叛事件···

看起来,各方似乎都无法在上庸地区建立巩固的统治,始终只能让其处于半独立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

成本与收益

三郡所在,正是神农架地区。

直到今天,神农架仍然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从地图上看,该地西至汉中,东下襄樊,位置十分重要。

然而,由于该地山岭众多,交通不便,走起来到哪里都不近。

所以,古代时,这个距离长安、洛阳直线距离都不远的地方,成了流放之地。

赵王迁、唐中宗,都曾被流放在此。

因此,尽管该地地处三国之中,但很难成为有效的用兵通道,除非一方占据绝对优势,以此路为辅攻方向(如魏灭蜀之战)。

此外,由于都是山城,民众依山而居,征收赋税等获取收益也十分困难。

所以,各方如果在此留兵不多,就很难有效、直接统治该地,如果留兵多,该地贫瘠,难养大军,还需要从外地运输大量粮草辎重,成本高昂。

如此,拉拢、安抚申家兄弟这样的强宗豪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对该地实施统治的唯一方法。

如此,该地长时间处于半独立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凭实力羽翼渐丰的孟达

孟达先投刘备,后从曹操,对上庸地区的形势非常熟悉,自以为找到了“规律”。

孟达投靠曹丕后,魏国君臣都称他有乐毅之器,曹丕等人非常欣赏他。

因此,曹丕合三郡为新城郡,统由孟达驻守。

曹丕的设想是:孟达有才能,对上庸地方熟悉,然而,孟达毕竟不是申家兄弟,在上庸地区根基不足,难以自成一派。

因此,通过厚待孟达,是可能使孟达为魏国守好上庸地区的。

然而,孟达确实有才能、实力的人物。

孟达的父亲孟他在东汉时曾作过凉州刺史,孟家也是扶风大族,人口众多。

因此,孟达治理上庸期间,迁徙了至少7000余家进入上庸地区,在该地发展。

前面提到,申家兄弟也不过聚集了数千家在上庸一带,孟达引来7000余家,使上庸地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此外,孟达通过精心发展,积累的存粮也多了起来,“可支一年”。

有人、有粮,孟达也就具备了自立门户的条件。

曹丕去世后,新皇帝曹睿与孟达并不亲密。

不过,自以为羽翼已成的孟达并不慌张,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规律”。

自以为找到“规律”的孟达

上庸一带,地方偏僻,“所在深远”,又地处魏蜀吴三国之中。

而且,该地山地险阻,形势险固,上庸更是三面环水,一首难攻。

因此,孟达料定:三国中任何一方,都不会迅速调大军前来。因为那会打乱国防部署,得不偿失。而如果只是派小部队来,孟达自信以自身的实力和险阻的地势,足以自保。

孟达“连吴固蜀,僭图中国”,试图利用地处三国之中的位置,形成微妙平衡,以确保自己的独立状态。

孟达的老家扶风,曾出过窦融这样的人物。

两汉之际,窦融割据一方,后来在天下形势明朗时归顺刘秀,后来功德圆满,成为西北声名显赫的人物。

因此,汉末时,窦融曾被志在割据的军阀反复拿出来学习。

比如,张鲁的谋士阎圃就建议张鲁:“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

看起来,作为凉州老乡,孟达也想效法窦融了。

以自身实力为后盾,以山险固城为屏障,以三国之间微妙的平衡为契机,孟达自保一方,成窦融之业。

然而,孟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

漏算

孟达的想法是:由于所在深远,司马懿不可能亲自前来,如果司马懿派遣手下将领来又敌不过他。

即便司马懿要自己来,依照魏国的法度,都督没有发兵权。司马懿需要先上报洛阳,获取授权,一来一去至少一个月。到时,他的备战已经完全妥当,而吴、蜀的援军也能抵达,足以粉碎司马懿。

孟达大部分计算都是正确的。

上庸城确实险固,而“魏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来得也不慢。

然而,孟达漏算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漏算了自己过去反复无常带来的人品折损。

诸葛亮深知孟达反复无常,为了让孟达铁心叛魏,诸葛亮故意让送信人“送错地址”,让与孟达不合的魏兴太守申仪得到了信件,申仪立刻向司马懿汇报,如此消息泄露!

第二件,是漏算了司马懿的将略。

司马懿假装写信给孟达,装作仍然在争取孟达,误导孟达,使其放松警惕。

同时,司马懿没有请示,直接发兵,日夜兼程,八日行一千二百里,风驰电掣,直扑上庸。

这回,司马懿人狠话不多,分兵拒吴蜀联军,然后集中主力,“八道攻之”,直接强攻!

如此,吴蜀虽有援,但被阻于外,孟达要独力应对司马懿大军。

同时,司马懿军的规模也出乎孟达所料,四倍于孟达,昼夜强攻,使孟达只能依托孤城,岌岌可危。

第三件,是漏算了人心。

上庸城三面环水,城池险固,城中粮草可支一年,而且,守上庸的将领都是孟达的亲戚,表面上看起来,孟达仍有一战之力。

然而,孟达漏算了人心。

孟达只是凭借其才能,在三国之间跳梁,反复无常,并没有足够的凝聚力。

如今,形势孤危,孟达的手下不愿为孟达作毫无意义的牺牲。

在拼死抵抗了16天后,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城破!

孟达被斩首,败了!

彻底平定

孟达败北,并不意味着上庸地区结束半独立状态。

如前所说,司马懿也不可能在上庸地区长期驻军,而如果不留大军,等大军一撤,申家兄弟这样的土豪,孟达这样的将领,仍然可能使该地恢复半独立状态。

司马懿的厉害之初在于,他不但能依靠其军事才能战胜攻取,而且能依靠其政治才能彻底消除隐患。

司马懿首先把目标放在了申仪身上。

比起孟达来,申仪才是更“老牌”的地方势力,是上庸一带长期半独立的领袖。

司马懿平孟达后,各郡都来祝贺,但申仪很精,不敢前来。

司马懿遂派人以暗示+兵威的手段,使申仪前来。

申仪一到,立刻问罪扣押,送到了京师。

如此,维系半独立的最后一个领袖人物被解决了。

随即,考虑到孟达家族与蜀汉的特殊关系,司马懿将孟达所带的7000余家全部迁到了幽州。

如此,困扰群雄多年的东三郡地区,结束了半独立状态,基本稳定了下来。

上庸等“东三郡”,确实长时间处于半独立状态。

然而,其主要原因,是该地特殊的地形、位置,造成统治成本过高,群雄无力直接统治。

孟达确实有一定资源、才能,迁徙七千余家,存粮可支年余,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然而,孟达的实力,仍然不可能与三国任何一方抗衡。

七万余家,以一家五口计算,包括老幼妇孺在内,也不过三万五千到四万人。

这就是孟达的基本盘。

因此,司马懿风驰电掣直扑上庸后,就能迅速形成了4:1的兵力优势。

孟达当然不会不知道实力差距,之所以敢“联吴固蜀,僭图中国”,无非是试图利用地方偏远、险阻的优势,利用地处三国之间,可以迅速得到外援的优势,实施割据。

然而,司马懿风驰电掣的行动,使吴、蜀救兵不及支援,东三郡有利的山险优势只剩下上庸孤城。

如此,孟达自然迅速败亡了。

当然,孟达更大的漏算,是对大势的误判。

东三郡长时间维系半独立状态,其根本原因并非东三郡自身实力多么强大。

而是因为,在天下形势未稳定时,各方集中精力于其他关键地区,腾不出精力来经营东三郡。

基于此,孟达得出自己“深险”,魏军难以迅速腾出手来猛烈攻击的结论。

然而,到此时,三国的形势已经基本稳固,魏国的优势已经比较明显,灭蜀吴不能,但自保绰绰有余。

因此,不但孟达已经没有机会割据,就是东三郡长时间的半独立状态,也到了结束的时候了。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魏蜀吴三国鼎立,汉朝的旧有领土几乎都被三国平分,但是在三国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地方成为了三国版的 “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也默认他的存在,把这块地方作为三国的缓冲地带,这就是孟达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

说起孟达这个人,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信奉的是有奶便是娘,当初刘备攻刘璋,孟达和法正果断站出来跟随刘备,要说法正还是对汉室有那么一点理想,孟达则就现实很多了。后来和刘封一起攻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有了一些战功也有了根据地,孟达就已经开始飘了。在关羽战败后因救援不及时和被刘备迁怒,务实主义的孟达带领三郡以及合家部曲4000多户投靠曹魏,再一次展现了跳槽高手的本事。

要说孟达这次真的是冤,发兵救关羽是孟达一个人能决定的吗?刘封不点头,孟达有兵也派不出,卷进了蜀汉的政治内斗还要当替罪羊。不过经过当时的魏蜀吴已经形成了三分天下,所以孟达的这个位置就成为了三国的缓冲地带,这个位置大概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房县、郧县和武当山一代,顺江而下就是樊城,而且也是出川进入荆州的一条道路,算是和三国都接壤。虽然孟达名义上归附曹魏,还被曹丕重用,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但是这支人马实际上谁也调动不了,暗地里孟达也和蜀国和吴国保持关系,反正有这么个地方三方也多了一个军事缓冲区。孟达的这三郡本身也在山区地带,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幸就由孟达做一个骑墙派的“中立国”了。

至于在《三国演义》所载“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 中说孟达有十万人马,那是真是太抬举他了。要知道整个蜀汉也只有28万户,94万人,暗示蜀汉常备兵有十万,已经是10民1兵的较高比率了,孟达的三郡都是山区地带,人口更是加稀少,而且钱粮赋税也不多,怎么可能养的了十万人马,不过是号称而已。严格来说加上地方的一些豪强和孟达的私兵部属有一万人是比较准确的。要知道在山区地带大部队无法展开,一万人的足够当三万人用了,扼守险要还是有些资本的。

不过孟达后期又开始搞政治投机,暗中沟通诸葛亮想趁机入股诸葛亮的“北伐”项目。如果孟达一直中立,曹魏当然乐的他做一个两国间的缓冲区,不过孟达一旦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搞事情,自然曹魏也会第一个对他下手,就这三国唯一的“中立国”就此覆灭,孟达一生屡次投机最后还是死在反复无常上,不得不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你觉得孟达如果不泄密,能够反攻曹魏成功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一,孟达没有十万大军。

东汉时期,上庸隶属于汉中郡,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东汉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40年,当时汉中郡九县的人丁统计总数一共为26万。

26除以9,平均一个县能匀多少人?

上庸作为九分之一,又能有多少人?

往多了说,可能也就3万人吧。

即便说,孟达时期的上庸包含了钖县、房陵县(房县)和西城县(安康),他的地盘相当于东汉时期的四个县。但四个县又能有多少人?撑死了也就十万人左右吧。

并且这个数据,还是当年东汉人口巅峰时期的统计,三国时期因为战乱原因,人口相比于东汉,削减了至少70%,当时的人口只会少,不会比东汉更多。

所以很显然,上庸不可能有十万大军,甚至连十万人丁都不一定有。

二,上庸鸡肋般的战略地位,是孟达能在魏汉吴之间保持“中立国”地位的根本原因。

公元215年,曹操击败张鲁,全据汉中。为了应付刘备可能对汉中发动的攻势,曹操对汉中郡大致进行了两项行政变动。

①:将汉中郡的郡治所,由西城县挪到了南郑县。曹操这么部署,是因为汉中之前的治所西城离阳平关太远,不便于前线指挥。搬到南郑后,就没这个问题了。

②:将汉中一分为二,西面五个县不变,仍为汉中郡,由夏侯渊负责防务。东部四县由于离南郑太远,直接划出,拆分为上庸、西城、房陵三郡,并入荆州,归曹仁指挥。

从曹操的部署可以看出,汉中的核心其实只有西部五县,东部四县只是添头。曹操打下的地盘,他当然不不会轻易放弃,但要让他为了上庸跟刘备死磕,那也不至于。曹仁当时镇守襄阳,负担本身就很重,他不可能在上庸部署大量兵力。

曹操对上庸这个态度,那么刘备呢?

其实刘备也一样。

曹操划分完汉中不久后,公元217年,刘备果然发动了针对汉中的战争。为期长达两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拉开序幕。

公元219年5月,经过两年的大战后,曹操被挤出汉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长安。镇守上庸的曹军见曹操溃败,也纷纷回缩,退至襄阳一线固守。

刘备见此良机,便迅速派遣刘封和孟达分别从益州和荆州方向攻入上庸地区,当地的土著豪强见刘备军兵强马壮,遂顺势投降。

公元219年6月,上庸三郡纳入刘备地盘。

不过由于刘备攻打汉中,自身的损失也非常严重,短时间内无力对上庸的土著豪强进行大换血,所以刘封、孟达攻占上庸后,只是派兵占领了离襄阳最近的房陵郡。而较远的西城郡和上庸郡则交给了当地的豪强申仪和申耽管理。

这一部署,逻辑上没毛病,毕竟刘备当时吞不下上庸三郡。集中有限力量于房陵,配合关羽拿下襄阳,这才是正道。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设想的再好,也架不住东吴偷袭荆州。

公元219年10月,由于陆逊偷袭,刘备在荆州的三个郡沦陷,关羽也死了。刘备可谓是元气大伤。

而由于荆州彻底沦陷,刘封和孟达镇守的房陵郡也就失去了战略价值。

关于为什么失去战略价值,这里解释一下。

前面说了,汉中真正重要的地区是南郑等西部五县,上庸、西城、房陵三郡的地理战略价值不大。刘备让刘封、孟达进驻房陵,其本意不是为了守,而是为了攻。

因为要想守住上庸,刘备就必须要控制汉中和南阳,如果汉中和南阳在敌人手中,上庸是守不住的。敌人一个东西对进,上庸就丢了。同样道理,如果汉中、南阳两地在蜀汉手中,那么上庸就一定在蜀汉手中,因为上庸北面是秦岭,有天然地理优势。

也就是说,上庸就像一个管子,只要控制住两边的口子,上庸不是你的也是你的,相反口子被敌人控制,那么上庸是你的也不是你的。刘备让刘封、孟达驻扎在上庸,明显是让他们当做汉中和荆州的预备队使用的。关键时刻,全力出击,即便主动放弃上庸这块地,也无所谓。

可是刘封、孟达烂泥扶不上墙,关键时刻掉链子,没有任何动作,居然蹲在房陵,既不做实际部署,也不做佯攻,完全没屁用。这样一来,刘备让他们驻扎在房陵的意义就没有了。

后来,魏军巩固襄阳防线,而刘封和孟达居然又翻脸了,导致孟达逃亡魏国,引魏兵攻打上庸。最后的结果就如前面所说的,当襄阳这个口子被魏军控制,而荆州方向又不能支援,上庸根本守不住。

刘封丢了房陵后,败逃回益州。驻守西城和上庸的申仪、申耽见这势头,想也没想,顺势又投降了魏军。刘备从拿下上庸到丢失上庸,一共才半年时间。

这整个过程,刘备未派一兵一卒增援,即表明荆州丢失后,上庸在刘备心中已经失去了必要性。而曹丕因为主攻方向一直都放在东吴,轻视蜀汉,他对攻汉中也没兴趣,这就是孟达能在上庸称王称霸七年之久的原因。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在三国时期,曾经有一个地区,曾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它处在魏蜀吴三个国家的交界处,这个地方就是上庸。上庸有点象三国时期的“瑞士”,不过这个半独立状态是当时上庸的控制者孟达,刻意制造的一种现象。而在明面上,上庸还是有主人的,它并不是游离于魏蜀吴三个政权之外的。

一、孟达统治上庸的由来。

上庸原来属于汉中,在曹操撤出汉中后,被刘备派遣的刘封和孟达占领。在关羽进攻襄樊的时候,因为兵力不足,关羽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可是刘封和孟达以上庸刚刚打下来,需要安定为名,拒绝了关羽的要求。

在关羽失败后,孟达因为害怕刘备追究不援救关羽的责任,同时也因为受到刘封的欺凌,干脆投降了曹魏。他因为自身的才能受到曹丕的赏识,并派兵和孟达一起赶走了刘封,占领了上庸。刘封在逃回成都后,被刘备追究责任而被杀。

曹丕随后将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并且封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在曹丕一朝,孟达得到了曹丕的极大信任,虽然司马懿、刘晔等人都向曹丕进言说孟达此人不可信任,但是曹丕都没有听从。同时,孟达也和桓阶、夏侯尚等人交接,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但是,好景不长。在曹丕死后,桓阶和夏侯尚也相继去世,孟达失去了朝中的助力。再加上孟达长年驻守在边境上的上庸,更是害怕自己被昔日的政敌中伤。因此,孟达再次起了外心。

孟达此人本来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屡次的背叛。他的野心极大,在入驻上庸的时候,他感叹道,上庸金城千里,刘封奈何失之。在那个时候,孟达就已经有了拥兵自立的念头。在这个感到自危的时候,孟达的这个念头就来得更迫切了。

因此,孟达就和蜀汉、东吴都进行联络,企图首鼠两端,脚踏三条船,为自己创造最佳的战略环境。这就造成了孟达的上庸,处在魏蜀吴三方之间,和三方同时周旋的奇特景象。

二、上庸能够成为半独立王国的原因。

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虽然处于魏蜀吴三方的交界处,可是战略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上庸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它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一条汉水穿过中心,沟通上游的汉中和下游的襄阳。这样,上庸从陆路难以攻打,而水路交通却比较发达。

这样,上庸在蜀汉的手中,可以顺流直下攻打襄阳。而曹魏和东吴逆流而上攻打蜀汉则十分困难。而当南郡在关羽手中的时候,上庸可以作为进攻襄阳的助攻方向。如果拿下襄阳,就可以通过汉水与西川联系。

可是,在孟达的时代,蜀汉的荆州早就丢失,上庸的重要性已经失去了大半。因此,蜀汉对上庸的热情也失去了大半。至于曹魏和东吴也是一样。拿下上庸,由于逆流而上,对进攻汉中也没有多少意义。后来,曹魏从上庸出兵汉中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了战略意义的上庸成为了三方眼中的鸡肋。再加上上庸人口稀少,遍是山地,物产稀薄,就更让人提不起兴趣。所以,当孟达处于半独立状态的时候,三方都睁只眼闭只眼,对他采取姑息的态度。

三、孟达和他的独立王国的灭亡。

当诸葛亮即将发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这一切又发生了变化。诸葛亮和孟达进行接洽,诱使孟达重新回归蜀汉。孟达虽然答应,可是一直在观望之中,并不采取行动。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使出了反间计。他在出兵前,派人向曹魏诈降,故意把孟达投降的消息散布出去。司马懿在得知后,便先稳住孟达,接着不向皇帝汇报就克日起兵,攻打上庸。

孟达本以为司马懿要先向皇帝汇报,在得到皇帝的指示后再进兵上庸。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一个月的时间来做准备。谁知道司马懿进兵神速,打了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在司马懿日夜不停的四面攻击下,上庸被司马懿用了仅仅十六天就攻下了,孟达也兵败被杀。

孟达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也吸引了司马懿的军队,使得他不能去和诸葛亮的北伐军交战,也达到了诸葛亮预期的效果。

至于说孟达的兵力,在史书上也有记载。在最初的时候,孟达和法正各率领二千人马去迎接刘备。刘备带领法正入川,而将四千人马全部交给孟达带领,留守荆州。

到了孟达投降曹魏的时候,他带领的人马在《魏略》中记载为“达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余家归魏”。从这一点来说,孟达的兵力也没有太大的增加,也就在四五千人左右。

在担任新城太守后,孟达和当地的土著申耽、申仪不和。他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部曲。在司马懿平定孟达的战役中,俘获孟达万余人。在平定孟达后,史书记载迁孟达的余众七千余家至幽州。从这些数字可以得出,孟达的兵力最多也只有一万多人。

结语:

不过在那个时期,一万多兵力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了。正是有上庸险固的地形,自己手中的力量,才使得孟达野心膨胀。这使得他遭到了诸葛亮的引诱,司马懿的攻击,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上庸郡在东汉末年是不存在的,原本是属于益州汉中郡下辖的几个县而已,直到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汉中张鲁后,发现汉中郡不仅位置重要, 而且面积也非常大,于是从汉中郡中抽出来5个县组建上庸郡,脱离益州汉中郡划归荆州管辖。

上庸郡当时下辖北巫县、安乐县、武陵县、安富县、微阳县等5个县,位置在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郧县及周边地区,包括整个十堰市中西部地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里是湖北省、陕西省、河南省以及重庆市的交界处,处于四省交界的边境地区。

上庸郡以北400里左右就是关中平原南部的武关,从上庸北上穿过武关就能进入曹魏控制的关中平原,到达长安。

上庸郡的正东边1000里左右就是当时曹魏在荆州地区的军事重镇襄阳和樊城,上庸郡的东北方向1200里左右就是曹魏在荆州军区的驻军所在地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阳市。

上庸郡的西边穿过西城郡就进入汉中郡,上庸郡的南边不远处就是蜀汉与东吴交界的巫山到永安一线,同时上庸郡是汉水沿岸的重要城池,汉水从汉中流出,经上庸到达襄樊,最后流入长江,由此可以看出,上庸郡处于三国交界地带,离三国的核心区都不远,是魏蜀吴三国争夺的焦点地区,同时又有便捷的水路运输。

上庸郡是曹操在公元215年专门划出来的,因此上庸郡一直是属于曹操的地盘,直到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了曹操,自立为汉中王的不久,派出宜都太守孟达率领数千军队攻打上庸,孟达从荆州的秭归县北上,先攻打了上庸郡东边的房陵郡,同时继续向上庸进发,同时刘备又派出刘封从汉中郡坐船沿着汉水东下到达上庸,刘封与孟达一起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和申仪兄弟俩,此时上庸郡归属刘备。

上庸郡这个地方属于山区,交通不是太方便,不像襄樊地区是平原,人口也比较少,曹操拿下汉中郡后,迁走了大部分人口,上庸郡原本就是新设,仅5个县,总人口不会超过3万人,最多也就2万多一点,刘邦和孟达率领的军队也不过数千人,不会超过5千人。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时,因为兵力不足,曾经多次向驻在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借兵,但被拒绝,上庸是离荆州最近的蜀军据点,后来关羽兵败麦城被俘虏杀害,孙权占领了整个荆州,陈兵巫山,与永安城隔江相望,这个上庸实际已经成为蜀汉的飞地,非常危险。

关羽兵败后不久,担心害怕不救关羽会被刘备清算,孟达率领他手下的四千户部曲投降曹魏,四千户就算一家四口人也有12000人了,就算一家只有一个人当兵,也有四千兵力,可以说孟达带走了上庸绝大部分的人口和兵力,而刘封留在上庸的势力则更加孤单了,孟达曾经劝降刘封,可是刘封并不同意。

也许是魏国与吴国有政治交易,又或者孙权担心刘备的报复,不能两线作战,所以孙权没有向北攻打上庸郡,而是投降曹魏的孟达带着魏将夏侯尚和徐晃攻打刘封所在的上庸郡,申耽和申仪兄弟趁机背叛刘封投靠曹魏,于是刘封在内忧外患之下,逃回成都,不久被诸葛亮劝刘备赐死。

孟达因为有功,被魏明帝曹丕封为新城太守,将原来的上庸三郡(上庸、房陵、西城)合并为新的新城郡,孟达担任新城郡太守,这个时候的新城郡差不多是原来上庸郡的三倍,总人口差不多有10万人,孟达手下的手力至少也有一万人。之后孟达就一直是新城太守,直到他被司马懿所杀。

新城郡在魏国手中时,蜀汉因为失去了荆州三郡,尤其是南郡的领土,很不方便收回新城郡,从汉中过去只能靠水路,从益州过去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的政策是重新联合孙权,共同抵抗曹魏,诸葛亮一边整顿好内政,一边加紧备军屯粮,准备北伐曹魏,在北伐前,诸葛亮曾经联络孟达,希望孟达回归蜀汉。

孟达在魏国的地位随着曹丕的去世而逐渐边沿化,变得不再受宠,还时常受到朝中的猜忌,因此孟达有了反叛的心思,被与孟达不和的申仪密报给当时荆州军区统帅司马懿,于是司马懿果断地不通报皇帝曹睿,擅自调动大军,八天急行军1200里,出其不意迅速到达新城,击败并斩杀了孟达,消除了魏国中部边境的隐患。

上庸对曹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这里离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区太近了,沿汉水顺流而下就是襄樊,向东北1200里就是荆州军区驻军所在地宛城,也就是司马懿所走的路线,如果当年关羽攻打襄樊时,上庸发兵相助关羽,从上庸兵分两路,一路攻打襄樊,一路攻打宛城的话,曹魏在襄樊之战就真的要全军覆没了。

上庸对蜀汉的重要性有一前提,就是要有荆州南郡,失去南郡,上庸对蜀汉来说就是一块飞地,孤悬境外,很难守住,在关羽失州前,上庸是蜀汉反攻曹魏的重要前沿基地,当年刘备派出孟达和刘封攻取上庸也是这个战略意图,可惜蜀汉没有保住荆州,上庸也就失去了意义。

上庸对东吴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重要,东吴把战略重心放在合肥及襄樊一带,在东吴数次向北进攻的路线中都没有攻打过上庸,但并不代表上庸没有用,至少上庸也是曹魏受制东吴在南郡的重要据点,从上庸南下可直达当时东吴的秭归县、巫山县等与蜀汉交界的长江三峡。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魏蜀吴为什么说谁都不敢动它,上庸孟达真有十万人马吗?

三国时代的“瑞士”中立国,指的是羌胡!魏、蜀、吴不是不敢动他,是因为群殴政策的制约,限制了攻打羌胡的必要条件。首先魏老板曹操正是因为拥有匈奴十几万骑兵实力,所以强于蜀、吴。曹操是何等人耶?文智武高达八十的人,他不拉拢还敢去打?这不是自取灭亡吗?魏国攻打羌胡那么结局就只有一个,八家分魏。傻子也能想到刘备联合孙权攻打魏国,这是曹老板愿意看见的吗?肯定不愿意。蜀国刘老板征羌胡,诸先生也不愿意啊,年年征战,数蜀兵最弱,要先打败了曹老板才有机会灭羌胡啊!吴国孙老板他不会想这个事情,因为他没有机会,很简单左蜀右魏,没路,加之羌胡背后是匈奴、鲜卑及柔然多个氏族几乎全是骑兵,兵力强大,何况他孙权,没有一点机会,结局就一个吴被魏蜀所灭。

其实呢这块地是曹老板赐给单于的,单于率帅骑兵十几万南下,帮曹老板搅灭黄巾军时安置分的地,后来单于位也被家里人给篡夺了,所以单于就留在中原地区。

上庸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置,属荆州。治所在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四十里堵水北岸)。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并入新城郡。太和二年(228)复置。西晋辖境约当今湖北竹山、竹溪二县,十堰市及陕西平利、镇坪二县地。南朝梁废。

孟达

三国时扶风(治今陕西武功东)人,字子敬,又改子度。东汉建安初入蜀依刘璋。受命与法正领兵迎刘备。备得蜀,任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与刘封攻魏,取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时关羽围樊城(今湖北襄樊),不发兵助羽,及羽败,乃惧,又与刘封不协,遂于延康元年(220),率部曲四千余家降魏,为魏主曹丕器重,使领新城太守,与夏侯尚等击败刘封。丕卒,不自安,诸葛亮闻而诱之,乃数与亮通书,阴许归蜀,被申仪告发,举兵反,为司马懿攻杀。

羌胡起源

羌胡是氐、羌、匈奴、东胡等组建的一支华夏族群,为远古始祖颛顼、喾的后裔。氐羌的始祖名就叫氐羌。

氐羌是谁的儿子呢?

伯夷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祖生氐羌,氐羌是乞姓。其后有氐氏、羌氏。

匈奴始祖又是谁呢?

夏帝桀之子,名淳维。淳维至头曼有一千余年,头曼生太子冒顿,头曼生少子废太子冒顿,冒顿杀其父自立。

东胡始祖是谁呢?

轩辕之妻名嫘祖。嫘祖生二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长子玄嚣生嬌极,嬌极生高辛。高辛次妃有(zōu)陬氏,名常(xī)羲。常羲生有九子。十二月生太子八元。次子实、次子沉、次子(yān)阏伯、次子晏龙、次子叔戏、次子巫人、次子续牙、次子越。越为东胡之始祖,高辛封越于昌黎。高辛游海滨,过棘城,(kàn)阚颛顼之虚,乐之。(jì)暨其归,居越于昌黎,邑于紫之野,号称为东胡。汉代初东胡败于凶奴,退保鲜卑之山,后称为鲜卑,是称乌丸。魏初,莫护跋部入辽西,置国大棘城之北,称为步摇徒河。涉归,进拜单于二子:长子吐谷浑,置国名为甘松,南孙叶延为吐浑氏;次子若莫廆,迁徒何之青山,以大棘颛帝之虚徙焉,子遂王燕(燕王)。前、后、南燕,皆出也。又有豆庐氏、贺兰氏、慕舆氏、慕利氏、慕护氏、库狄氏,裕慕氏、暮氏。柔仆羸土,亦帝之裔末也。柔即柔然。赢土即古秦国今陕西省。也是帝喾后裔为末代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